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释义难?那你一定要收藏这篇文章
搜索
 2
文言文释义难?那你一定要收藏这篇文章
国学院网 2020-02-15 15:19:50
文言文和现在通用的白话文相比,可谓是生涩难懂。一些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陷阱,更是让很多同学绕的头疼,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释义难的问题之中。
文言文释义的错误主要有不辨古今,不知通假,不明活用,不分单双等,下面我们就以具体的文言实例,讲解一二,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误区一
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
所谓不辨古今,就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我们看下面三个例子:
(1)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2)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是一个动词指买,现在已不用,变成了名词词性指城镇、集市。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谢:古义指告诫、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如果用今天我们理解的意思来解释的话,在文言文中就错误的,因为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有些词语的古今情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要是以今天的褒贬来理解,同样也会犯错误。我们再以例文来看: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误区二
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
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同学们如果不知本字,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就是通假字,通“悦”,意思是“愉悦”。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
(1)完全同音。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译文:太过分了,你真的太不聪明了!
(2)声母相同。
如: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
“亡”通“无”。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3)韵母相同。
如: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信”通“伸”。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4)同音代替。但是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那么为什么通假字不是错字呢?问题就在于,汉字出现统一标准其实是很晚近的事情,严格的汉字正体标准其实是汉字简化后的事情。上至于更早之前,文字标准其实是比较模糊的。
现在所谓的“通假字”,有一部分其实是汉字发生隶变后的标准不一而产生的异体,比如“峰”和“峯”;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汉字标准不一,同一个字有好多种不同的写法(也同样视为异体),比如,“强”和“彊”,“岩”和“巖”。
还有就是古人可能对一个字(一般来说是作为虚词),用与之音近的字代替。显然,这些情况发生在汉字正体标准制定之前,正体的标准都没确定,正体和错别字的概念都没形成,那自然不能说古人写的是错别字。
误区三
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般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表“登上”之意。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泳”。
(4)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秦师遂东。”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
2. 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后跟“我”作宾语,意思是是“使我为王”,同时,这里的“王”声调也发生了改变,由第二声变为第四声。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方位名词“东”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往东去。
3.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孟尝君客我。”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4. 名词直接做状语
(1)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4)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孤帆一片日边来。”
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5)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良庖岁更刀。”
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6)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7)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
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上例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
3.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死国可乎。”
“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大行不顾细谨。”
“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稍出近之。”
“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4)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
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误区四
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
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 “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对于初高中同学而言,文言文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难点,但请相信如果掌握好学习方法,再加以归纳总结,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文章
隆中对
收藏
最in买手君
晁错
收藏
举报
2 条评论
评论
觅鹿75754814 3分钟前
转发了
回复0
Kevan13330607 32分钟前
转发了
回复0
相关推荐
写作技巧:刘墉:作文写不好,就是因为你不会用“冷笔”
  培新教育 ⋅  25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5000年国学精粹,资深教育工作者整理,给孩子收藏,提升情商智商
  祎敏说 ⋅  6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人民日报》推荐40个出自古诗词的成语,耳熟能详,读来朗朗上口
  河北教育圈儿 ⋅  23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超级课堂数学教学视频 ⋅  7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诗词中常用的44个借代词语,收了涨姿势!考试用得到。
  一叶书笈 ⋅  464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中国对偶佳句100句,转给孩子作文轻松得满分(人民日报整理)
  父母微课堂 ⋅  17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想读懂古诗词,你需要先了解这些典故!建议收藏
  学霸防腐剂 ⋅  71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人民日报推荐:70个成语对应70个历史人物释义解析(建议收藏)
  十六年教育 ⋅  272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分享人民日报总结的诗词填空、飞花令、诗词之最,简单有趣。
  加油优等生 ⋅  26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人民日报》整理的100个常见多音字,一句话总结,你都记住了吗
  缱绻风铃 ⋅  45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古诗词中最易读错的30个字,这么多年,你都读对了吗?
  国学书院0108 ⋅  6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人民日报推荐,四十句名言警句,道出哲理精华
  十六年教育 ⋅  49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100个很眼熟却又经常读错的字词,扩充一下自己的知识库!
  每日美文美句 ⋅  34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建议保存!
  文化点滴哥 ⋅  106评论 ⋅   相关
不感兴趣
人民日报推荐:你可以不记得全词,但要努力背诵的99个宋词名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实词释义法及词类活用法
一文带你认清文言文的释义
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古文五讲 文言文 (实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