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诊疗市场深度分析(上篇)

本文作者:国信证券 贺平鸽、林小伟


全文分为四部分:

一、“甜蜜陷阱”造就大病种、大需求、大空间

二、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主导,新型降糖药前景广阔

三、胰岛素:空间巨大,二代、三代将共舞

四、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全球市场寡头垄断;中国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上篇正文如下:

  糖尿病行业概述


  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


  我国糖尿病临床诊断依据的是静脉血浆血糖,仍采用 WHO(1999 年)标准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标准。



  2010年美国 ADA(美国糖尿病学会)把 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首要诊断标准,近年来 WHO也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采用 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工具,并建议把 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然而由于我国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的相关资料相对不足,尤其是我国 HbA1c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这包括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我国目前并未采用该标准。



  按照 WHO 及 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尿病可分为 1 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等四种类型。



  流行病学概况:患者急剧增加,发展中国家尤甚


  全球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IDF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82 亿人,并有 3.16 亿糖尿病高危人群(即前期患者),当前在已经患糖尿病的人群中,有 1.75 亿(占 46%)没有得到诊断。预计 2035年将达到 5.92亿人,前期人群将达到 4.71亿。



  诊疗率低、半数定律: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但诊疗率仍较低,存在“50%定律”,即有半数不知已患糖尿病,而患者中只有半数人被诊断,诊断的患者中又只有一半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治疗,其中又只有一半接受良好的治疗,最后达到预期疗效的患者只有 6.25%,在发展中国家更是不到 3.2%。



  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大量食入高热量食品,年轻人又特别喜欢喝碳酸饮料,同时又缺少运动,导致年轻人、青少年甚至儿童肥胖率的不断增加,而肥胖又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 1 公斤,患糖尿病的危险至少增加 5%。肥胖者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 3倍,约 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有关数据显示青少年儿童糖尿病患病人数每年以 1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值得我们警惕。研究数据表明,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爆炸式增长,过去的 8年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35%。



  重心转向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和人数增加最快的是由穷到富急剧变化着的发展中国家。WHO 数据显示,2005 年近 80%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IDF 2013 年最新数据显示,80%糖尿病患者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中国已成糖尿病第一大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化,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亚洲人的糖尿病易感性,近 30 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急剧增加,患病率增长了约 10 倍。据 IDF的最新数据显示,估计我国 20 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 10.3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37%,更为严峻的是我国 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由此可得出,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 9840 万,其中城市约 3910 万,农村约 5930万,同时有 6981 万糖尿病前期患者,已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且每年新增 120 万。2009 年杨文英教授团队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更是高达 1.485 亿人。IDF 估计,到2035 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 1.43 亿。



  并发症不可小视,长期危害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性疾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持续增高,容易导致体内的脂肪、蛋白质也产生异常的代谢状况,继而引起一连串的急慢性并发症,成为“万病之源”,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在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病例中,约有 80%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和首要致死原因。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最主要部分。



  治疗药物类别:西药主导,品种众多


  目前糖尿病还没有完全根治的治疗办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国际通行治疗方案,基本都按照“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的路径来开展。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初期主要是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并且应贯穿于治疗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就应开始药物治疗。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的减退,血糖控制会越来越难,以后每步血糖控制不达标就要进入下一步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涉及到糖代谢的各个环节,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发病学说纷纭,作用靶点众多,所以该领域治疗药物细分品类众多。糖尿病治疗药物可以分为中成药和西药,其中西药占主导地位,而中药处于辅助治疗地位,是我国特有的。西药又可分为以胰岛素为代表的注射剂和口服类降糖药。西药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主要分为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肠促胰岛素类(GLP-1受体激动剂、DPP-IV抑制剂)、胰岛素类等 6 大类。



  全球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分析


  大病种,大需求


  2013年糖尿病治疗相关全球医疗花费达 5480 亿美元,占全球医疗支出的11.6%,预计到 2035 年,与糖尿病相关的全球医疗花费将达到 6273亿美元。根据 IMS统计,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在 2012 年突破 400 亿美元,达到了 42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 8.2%,高于全球药物市场增速,在全球药品市场中排第四位。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及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以及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容。



  2010年全球糖尿病药物规模在全球药品市场排名中居前,排在抗肿瘤、血脂调节剂、呼吸系统药之后居第四位。IMS预计,到 2015年糖尿病药物市场将跃居全球所有治疗类别药物的第二位,仅次于抗肿瘤药物,5 年复合增长率为 4%-7%,规模将达到 430~480亿美元,显示出良好的持续增长潜力。



  在糖尿病药物需求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糖尿病药物的主要市场。欧美国家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总患者的 1/4,但其糖尿病药物的消费规模占比却达到 80%,而占绝大多数患者比例的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却很小,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十分明显。预计未来发展中国家会逐渐成为糖尿病药物市场的中心,特别是中国市场。



  竞争格局:集中度较高,新进入者增多


  在糖尿病治疗药物供给方面,基本上被几大跨国药企巨头把控,其中诺和诺德、赛诺菲-安万特、武田、礼来和默克等在内的 8 家公司将近占据了全球市场的 90%份额,市场集中度较高,这些巨头在各自的细分品种里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领导地位,使得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很高。近年来罗氏、勃林格殷格翰、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巨头也在不断加大糖尿病药物的开发,EvaluatePharma 预计未来各巨头之间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寡头垄断的局面难以改变。



  大病种,重磅炸弹品种频出


  作为目前全球药品市场的第四大药物品种,并呈快速上升势头的领域,15 年将成全球第二大药物品种,糖尿病药物的研发自然成为各大跨国制药企业的重点,而且该领域产品更新换代快,已产生众多销售额过十亿美元的重磅级品种,胰岛素类似物总销售额已超过 150 亿美元、西格列汀及其复方制剂接近 60亿美元。



  未来,随着更多新作用机制、新靶点糖尿病药物的发现,疗效更确切、副作用更少的药物会逐步取代传统老的糖尿病药物。



  发展趋势:新靶点,新机制,产品创新不断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使得各国政府及各大跨国药企都给予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极大的关注。但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涉及到糖代谢的各个环节,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发病学说纷纭,作用靶点众多,所以治疗药物也不可能像某些疾病那样单一。而近年来基础研究的进步业已成为寻找糖尿病药物“新苗”的肥沃土壤,不断涌现的药物新靶点、新作用机制,主要围绕着 GLP-1、DPP-IV、SGLT2、GK、PTP1B等靶点,并已取得不俗成绩。


  肠促胰岛素类—作用机理独特,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最吸引眼球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非“肠促胰岛素类”莫属,其凭借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独特新型的降糖机制深受市场欢迎。肠促胰岛素类主要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IV)抑制剂两类。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是一种肠分泌的肠促胰岛素,可根据进餐量而分泌多少,协调胰岛细胞和β细胞的功能,抑制胰高糖素释放,刺激胰岛素分泌,而能以血糖依赖的方式,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GLP-1 类似物是 GLP-1 受体激动剂,比 GLP-1 有更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能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减轻或不增加体重、减少餐后血糖偏移,在动物模型中能促进β细胞的复制和再生。



  目前上市的 GLP-1 类似物主要有艾塞那肽(Byetta)和利拉鲁肽(Victoza)两种。据 EvaluatePharma 估计,目前 GLP-1类似物全球总销售额已超过 25亿美元。


  艾塞那肽由 Amylin公司研发,2005 年美国上市,上市后迅速放量,2009 年销售额就达到了6.68亿美元。后来由于受到胰腺炎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的影响,以及新产品的进入和 Amylin自己开发的长效缓释艾塞那肽的成功上市,部分挤压了市场份额,近 2 年的销售额有所下滑。Amylin 的长效艾塞那肽(Bydureon)于 2011年6月和2012年 1月分别获得欧盟和美国的上市申请,2013 年全球销售额达到了 2.98亿美金。


  诺和诺德于 2008 年推出的利拉鲁肽(Victoza)因与人 GLP-1 的同源性高达97%显著高于艾塞那肽的 53%,其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艾塞那肽,一日注射一次(比艾塞那肽一日 2次方便),且疗效更佳,一经推出就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强势抢占艾塞那肽的市场份额,2013 年销售额为 21.6 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 22.52%。利拉鲁肽 2011 年下半年获批进入中国。



  由于 GLP-1受体激动剂是注射剂型,目前的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每天都要注射,患者依从性较差,因此该类药物未来的研发方向是长效剂型,减轻患者注射的痛苦。目前礼来的在研的长效 GLP-1药物 Dulaglutide(融合蛋白、长效剂型)预计在 2014 年 9月上市,将会成为全球首个每周注射一次且随时可用的 GLP-1受体激动剂。据预测,这款药物到 2019 年可能会实现 8.53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预测其年销售峰值大约是 20亿美元,与利拉鲁肽相当。



  DPP-IV抑制剂


  虽然 GLP-1可通过多个途径参与机体血糖稳态调节、改善胰岛功能、延缓甚至逆转 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但内源性 GLP-1 在分泌释放入血后快速被二肽基肽酶 4(DPP-IV)裂解而失去活性。DPP-IV 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 DPP-IV的酶活性,阻止 GLP-1 裂解失活,提高活性 GLP-1 的血浆水平,增强其生理作用,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的 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DPP-IV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在 2 型糖尿病治疗中对血糖控制的有效性、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已经在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证实。


  DPP-IV抑制剂通过保护体内的GLP-1 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从长远来看,口服剂型的 DPP-IV抑制剂比注射剂型的 GLP-1 类似物更具优势,目前已上市的 DPP-IV 抑制剂主要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拉利汀、阿洛利汀等。


  西格列汀(Januvia)由默克公司开发,2006 年美国上市,2007 年欧盟上市,是第一个获得 FDA 批准的 DPP-IV 抑制剂,2009 年进入中国。上市后放量非常快,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糖尿病药物,仅次于赛诺菲的来得时(Lantus),2012 年销售额已突破40亿美元,13 年开始受到其他厂家推出更多的格列汀类药物冲击,西格列汀增速放缓明显。同时默克还于 2007 年推出了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Janumet),销量也非常好,2013年销售额已突破 18 亿美元。据EvaluatePharma 预测,默克公司的 Januvia/Janumet 将会在 2018年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小分子药物,预计将达到 97 亿美元。



  诺华研发的维格列汀(vildagliptin),2007 年欧盟上市,2011 年中国上市,以及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发的沙格列汀(saxagliptin),2009年美国和欧盟上市,2011 年中国上市,也都非常畅销,2013诺华的维格列汀销售额达 12亿美元,沙格列汀也达到 8.77 亿美元。由勃林格殷格翰和礼来共同研发的利拉利汀(Tradjenta)成为第四个上市的 DPP-IV抑制剂,于 2011 年获FDA批准,前景也被业界看好。这样使得礼来和勃林格殷格翰这两家制药巨头也进入DPP-IV 抑制剂药品市场。武田生产的阿格列汀在日本和美国分别于 2010年、2012 年上市。预计未来,在多家医药巨头共同推动下,DPP-IV 抑制剂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由于 GLP-1 受体激动剂价格高昂,在我国 GLP-1 受体激动剂的日治疗费用至少在 63 元以上,而 DPP-IV 抑制剂日均费用在 10 元左右,其良好的性价比更有利于在我国市场的开拓。目前西格列汀列入西藏医保目录,预计随着各大药企学术推广的深入,有可能进入我国医保目录,未来该类药物在我国的市场前景更广阔,但竞争也可能更激烈。



  胰岛素制剂—长效化、新给药途径代表未来方向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对于Ι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是惟一的治疗药物。此外,II型糖尿病病情发展到后期必须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因此胰岛素有治疗糖尿病的“终极药物”之称,具有不可替代性。


  到目前为止,从胰岛素的发展历程来看,胰岛素共经历了四代,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多新式胰岛素产品。



  据 IMS数据显示,全球胰岛素市场规模已从 2005年的 75亿美元上升到 2011年的 162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13.7%,预计 2013 年接近 200亿美元。未来随着诊疗率的提高及国际上对胰岛素早期应用的更加重视,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全球胰岛素市场基本被巨头垄断,诺和诺德、赛诺菲-安万特、礼来三大巨头占据近 90%的市场份额。由于胰岛素行业具有很高的生产工艺技术壁垒、资金壁垒以及政策壁垒,加上高风险性,这样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壁垒和风险,预计未来国际胰岛素市场格局难以改变。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因注射给药让许多患者产生畏惧心理,使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为了减少不便和疼痛,各大药企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更长效的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或开发更新的胰岛素剂型及给药方式。未来有关新式胰岛素产品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以下 3类:


  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代替前代产品:超长效人胰岛素吸收稳定,恒速释放入血,作用时间长,重复性好,药效学与胰岛素泵相似,可提供稳定的胰岛素浓度。目前上市产品有诺和诺德的 Degludec,赛诺菲的 U300 预计 2015 年上市。


  改变给药途径,使胰岛素作为外源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如吸入型胰岛素、鼻腔给药的气雾剂、直肠给药的栓剂等口服制剂。2006 年 1 月 27 日, FDA批准了第一种吸入型重组人胰岛素——辉瑞的 Exubera,但之后该药由于多种原因销量不佳第二年即退市。但 Exubera 的退市并未使其他制药公司停止继续开发通过各种途径(鼻腔内、口腔、口服、腹腔以及甚至直肠)给药的胰岛素的步伐。2013 年 10月,MannKind公司向 FDA提交了新药Afrezza的上市申请,该药是一种进餐时使用的速效胰岛素吸入粉末。



  受制于胰岛素自身易被胃酸降解,难以发挥疗效等因素影响,口服胰岛素的研发一直是这一领域公认的难题。口服胰岛素一旦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改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世界上有多款经口给药的胰岛素新药处于开发阶段,如诺和诺德的两款 I 型和 II 型糖尿病口服胰岛素NN1953和 NN1954,Biodel公司的 I型糖尿病药物 VIAtab(胰岛素舌下给药)都处于Ⅰ期临床阶段。2013 年 12月底以色列 Oramed 公司宣布,该公司的独家新药口服胰岛素 ORMD-0801 二期临床测试成功,在欧洲获得了专利获批,将被允许在欧洲以及承认欧洲药监局条例的主要国家作为 I 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使用,给口服胰岛素开发者注入强心剂。


  此外,一些制药公司还在对胰岛素的其他给药途径进行探索,如 MDRNA 公司的胰岛素鼻喷剂(insulin nasal spray),CPEX Pharmaceuticals 公司的Nasulin(重组胰岛素鼻腔给药制剂),Dermisonics 的胰岛素(经皮给药制剂)。这些胰岛素的新给药途径如果能够开发成功,无疑会大大提高患者用药的便利性,进而提高这些新药使用的依从性。


  人工胰脏/胰岛素泵: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体内血糖的变化水平,控制胰岛素泵按照人体需求注入胰岛素。通过这一反馈系统,在体外模拟了机体自身血糖调节的这一反馈过程,达到了实时监测、实时控制的效果。闭环控制系统根据糖浓度水平和输送胰岛素之间的实时反馈来实现,类似于一个健康胰脏的内分泌功能,因此,这样的医疗设备也被称为人工胰脏。关于人工胰脏的早期临床试验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成果。该系统将极大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解除他们手动注射的麻烦,并使其饮食控制不必那么严格。这里,控制算法致关重要,它要在考虑测算误差以及动力学时滞的同时,根据血糖水平控制胰岛素的输入。然而,目前人工胰脏在研发过程中因缺乏可靠的预测性模型、精确检测糖浓度的方法和高效的控制算法而受阻。


  胰岛素泵由泵、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组成。小注射器最多可以容纳 3毫升的胰岛素,注射器装入泵中后,将相连的输液管前端的引导针用注针器扎入患者的皮下(常规为腹壁),再由电池驱动胰岛素泵的螺旋马达推动小注射器的活塞,将胰岛素输注到体内胰岛素泵的基本用途是模拟胰腺的分泌功能,按照人体需要的剂量将胰岛素持续地推注到使用者的皮下,保持全天血糖稳定,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从长远来看,未来胰岛素新产品开发及升级换代主要以长效化和口服化等新给药途径为主,上述 3 大类胰岛素新产品、新制剂将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胰岛素类药物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所在。



  SGLT2抑制剂—开拓新降糖路径


  钠葡萄糖 2型转运体(SGLT2)是一类特异性分布在肾脏近曲小管S1段的葡萄糖转运体,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葡萄糖在肾小球的重吸收。SGLT2 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在肾脏的 SGLT2 通道,这些通道主要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有关,通过抑制该通道可以增加尿液中葡萄糖的排出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这类药物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由于它不依赖于胰岛素,因此可以应用于糖尿病的任何阶段。此外,这种药物维持血糖控制的时间很长。


  目前市场上此类药物还较少,2012 年 11月欧盟批准阿斯利康和BMS联合研发的 Dapagliflozin(达格列净)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 SGLT2 抑制剂,但该药直到 2014 年 1 月才获准 FDA 上市,2013 年 3 月由强生研发的canagliflozin(卡格列净)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的,成为美国第一个上市的SGLT2 抑制剂。2014年 1 月22日,阿斯利康旗下药物 Xigduo(达格列净+二甲双胍复方)在欧洲获批,这是欧洲首次批准一款由一种 SGLT2 抑制剂和二甲双胍组成的固定剂量的复方药物。



  GK(葡萄糖激酶)激动剂


  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 在控制血糖平衡和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调节肝糖代谢 ,当血糖降低时能增加肝糖输出 ,而当血糖升高时 ,则抑制糖异生 。另一方面 , GK是葡萄糖感受器 ,能调控胰岛素的分泌。GK在促进肝糖合成和降低促使胰岛素释放的葡萄糖调定点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控制着体内葡萄糖水平的稳定。近年来,关于 GK的研究倍受关注,已成为抗糖尿病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GK激动剂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 2型糖尿病的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 GK 激动剂药物有罗氏公司的RO438962 和 RO281675 等。



  案例研究:诺和诺德—全球胰岛素领导者,高回报源于专注


  诺和诺德是全球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领域的先导者,在胰岛素开发和生产方面居世界绝对领导地位。迄今为止,世界上主要胰岛素制剂和先进的胰岛素给药系统绝大部分出自诺和诺德。2012年前十大全球销售额的糖尿病药物中,仅诺和诺德的胰岛素制剂就占了五个。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胰岛素开发史,最早可追溯至 1923 年,80 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和药物开发领域的主导。公司总部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现今在全球 79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6个国家设有生产厂,员工超过 27,000 名,销售遍及 180个国家。


  诺和诺德的历史与胰岛素的应用史紧密相关,在班庭等人发现胰岛素的第二年即 1923年诺德胰岛素实验室就在丹麦成立,开启了胰岛素商业化生产的先河,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作为一家专注于胰岛素应用创新研发的公司,诺和诺德始终走在胰岛素应用变革的最前沿。1982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个等同于人胰岛素的人单组份胰岛素,解决了早期动物胰岛素的耐药、过敏反应等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难题。而在给药系统方面,1985年开创性的推出诺和笔-笔式胰岛素注射给药器,为胰岛素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87 年开始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细胞生产人胰岛素。1999年,推出第一个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有效解决了人胰岛素应用带来的低血糖、不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等问题。2009年,推出全球首个日用 1次、用于成人 2型糖尿病的人胰高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2013年,推出超长效胰岛素 degludec(德谷胰岛素),有效时间超过 42 小时,临床试验显示,德谷胰岛素能够显著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频率同时又能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将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便利。2013 年 10月,公司计划斥资 36亿美元用于研发口服胰岛素,如果新药研制成功,将给世界糖尿病治疗带来又一场革命。



  目前诺和诺德公司主要专注于糖尿病领域,同时在血友病、重组人类激素制品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产品线如下。



  糖尿病领域是公司最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下图显示了诺和诺德公司过去几年两大领域的销售收入情况。



  诺和诺德公司抓住了 19世纪 20 年代初期动物胰岛素提取的发展机遇,在欧洲最早实现了胰岛素的商业化生产以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而后又抓住 19世纪 80年代的基因工程发展的机会,于 1987 年使用基因工程酵母细胞生产人胰岛素,突破了胰岛素量产的瓶颈。公司股价表现优异,在过去 30年的时间里,股价上涨了 200 多倍,而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上涨了不到 20倍。



  诺和诺德公司立足于胰岛素领域,发展过程中适时抓住了发展和扩张的机遇,成为全球胰岛素制剂的行业主导者。



  自 1991 年以来,公司的历年 PE 平均估值水平在 20 倍左右,其中在1994-2002 年,随着基因工程量产胰岛素技术成熟,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并且并购巴西制药公司 Biobras,公司估值较高,最高达到 35倍。2002年以后,公司业绩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公司的估值水平又回到 20倍左右。


  从诺和诺德的发展历程可看出,公司在自己的领域里始终保持专注,并不轻易扩展业务,包括最初专注于糖尿病领域,后来则通过诺和、诺德两家公司的合并而扩张到血友病等领域,但后来也是专注于各自的领域,并成为行业的主导者。专注也成就了公司成为全球胰岛素领导者的地位,收入和利润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因此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我国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分析


  市场持续稳定增长,仍有巨大空间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人们生活质量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逐年扩容。据南方所统计,我国糖尿病药物临床用药市场规模已从 2002 年的 41.87 亿元上升到了 2013 年的 173.77 亿元,持续维持较好增长态势。2012 年受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使用有限(“文迪雅”风波)的影响,我国糖尿病用药的临床销售有所放缓。


  我国糖尿病尿病发病率很高但诊疗率很低, 2013 年糖尿病患者中,预计有60%的人未诊断,23%的未接受治疗,11%未达到疗效,只有 6%达到预期疗效。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年人均治疗费用还很低。以美国为例,2013 年糖尿病患者年人均医疗消费是 9800美元。而我国普通糖尿病患者的年平均花费大约为 2000元,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年花费较高超过 1.8 万元。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其他糖尿病大国,也不及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 9840 万,而其中有超过 60%的患者并不知道已经患有糖尿病,并未进行有效治疗。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群进行系统的治疗,我们简单估算下,保守假设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糖尿病患者就诊率分别达到 50%和 30%,也就是说中国9840 万糖尿病患者中有4920 万获得治疗,那么按照人均年治疗费用为 2000元/年(不包括并发症相关治疗费用)来计算,那么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潜在规模至少在 984 亿元以上,目前的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明显被低估,未来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


  此外,老龄化及肥胖率的持续上升也将不断推升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多项因素决定了未来长期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高速扩张。


  老龄化速度加快,潜在患者数量庞大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加快阶段,从 2001 年到 2013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 7.1%增加到 9.7%,老年人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研究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将人群分为 20-30 岁,40-50 岁、50-60岁和 60 岁以上的 4 个组,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0.8%,3%和 7.5%和11.5%,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肥胖率上升导致糖尿病患者增加


  中国正处于一个向西方饮食与城市化生活方式转型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肥胖导致的 II 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大幅上升。如果釆用我国超重肥胖的标准,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达29.9%;中国七省市健康与营养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城乡超重肥胖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超重和肥胖是 II 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多余的脂肪沉积带来的机体代谢紊乱所致,例如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炎症反应等。相对于高加索人种,亚洲人种对于超重和肥胖所带来的代谢紊乱更加敏感。


  市场竞争格局:各细分领域都有龙头,集中度较高


  我国糖尿病市场主要由跨国药企和成百上千的本土药企(品种单一、老化)组成,市场集中度高,增长迅速。2012 年市场份额排名前五位的均为外企,其中诺和诺德以 27.7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位,代表品种有胰岛素和瑞格列奈,且其市场份额逐年稳步增加;拜耳以 18.4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代表品种为阿卡波糖;赛诺菲安万特以 13.44%的市场份额排名于第三,代表品种为三代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近年来市场增速较快;国内企业中只有中美华东制药和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挤进前十,分列第六和第八位。



  从具体的类别来看,我国糖尿病药物由西药占据主导地位,中药仅为辅助用药,占比较小。其中,胰岛素制剂一直以超过 30%的份额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并呈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在口服类中仍由α-糖苷酶抑制剂主导,近年来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双胍类作为经典用药市场份额稳定中略有增长;磺脲类受到较大挤压市场份额逐下降;格列奈类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份额逐年提升;TZDs 经过 06年的快速增长后,此后因“文迪雅”事件下降明显,预计未来难有前景;中药类作为辅助性用药只占很小的份额,变化不大;肠促胰岛素类由于在我国上市时间较短、且医保覆盖少,还处于市场导入期,规模较小,未来前景广阔。


  类别分析: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主导,二代、三代胰岛素将共舞


  在我国,口服类降糖药(简称 OAD)因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地位;不过注射剂类(主要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增速显著快于口服类,未来份额会稳步上升。在我国,注射剂类降糖药占比还不到 40%,与全球水平近 50%占比还有点差距,未来会逐步靠拢。



  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主导,新型降糖药仍处开拓期


  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及中药降糖药六类。OAD中除了中国独有的中药降糖药和风光不再的 TZDs外,基本上每个细分类别都由外资占据主导地位,集中度非常高,国内企业所能生产的糖尿病药物大多单一且品种偏老化,仅有像华东医药、豪森药业、华润双鹤等少数企业能分一杯羹。


  南方所数据显示,在口服类降糖药中,α-糖苷酶抑制剂和促胰岛素分泌剂占主要份额地位,分别占 38.63%和 36.69%市场份额,其次是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效剂,分别占 13.69%和 6.22%,其他类别只占 4.77%。南方所数据显示,2013 年单品种排名前 20 种糖尿病药物占该类药总体市场的 98.64%。第一名是阿卡波糖,份额 21.10%,其中拜耳医药占比 81.68%,中美华东制药 16.82%;第二名重组人胰岛素 12.40%,其中诺和诺德占比69.12%,礼来公司 25.21%,通化东宝 3.13%;第三名甘精胰岛素 10.33%,其中赛诺菲安万特82.17%,甘李药业 17.82%;第四名门冬胰岛素占 10.05%,为诺和诺德独家品种。除了门冬氨酸胰岛素为诺和诺德独家品种,其余品种的首家厂家份额均超过 60%,垄断性较高。像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如西格列汀、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新型降糖药物在国内仍处于市场开拓期,目前只有进口药品,还没有国产药品上市,未来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降糖药细分类别较多,且大多由外资主导,国内企业有优势的品种较少,下面重点分析竞争格局较好,市场规模较大的,且国内企业较具优势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他品类不做具体分析。


  目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两种药物,其之所以能够在数十种口服降糖药物占据最大份额的原因就在于其药理作用更适合东亚人群,该药物能够减缓患者进食后对糖分的吸收,亚洲人以米饭、馒头为主食的习惯有利于该药发挥作用。


  阿卡波糖在国内医院市场的销售额近年来呈现稳健增长势头,2013年南方所样本医院销售额达到 5.8 亿元。目前阿卡波糖制剂只有三家企业生产销售,分别是德国拜耳(拜糖平)、中美华东(卡博平)和四川宝光药业(阿卡波糖胶囊),市场集中度较高,拜耳占 80.37%份额,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华东医药进口替代越来越明显,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已由2009 年占比 14.79%上升至 2013年的 18.06%,四川宝光药业的份额仍很小。



  中美华东的卡博平凭借自身深厚的营销渠道优势,近年来销售额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是国内唯一能与拜耳竞争的厂家, 2013 年卡博平的销售额达 6.5亿元,同比增 30%,预计未来几年将维持 30%左右的增长,有望进一步抢占拜耳的市场份额。



  伏格列波糖拥有与阿卡波糖相同的降糖机制,且它的活性高于阿卡波糖,用药剂量更小,同时它对α-葡萄糖苷酶的选择性高于阿卡波糖,肠道副作用更低, 整体来说性能优于阿卡波糖。不过由于进入我国时间晚于阿卡波糖且2009 年才进入医保目录也晚于阿卡波糖(2004 年),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些,所以国内市场规模仍较小,可能与原研厂家武田在中国的学术营销实力偏弱有关系,但增长较快。


  伏格列波糖由日本武田制药研发,1994 年在日本上市,1999 年进入中国,商品名为“倍欣”。由于伏格列波糖的生产工艺相比于阿卡波糖更简单、技术要求更低、能半化学合成,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家进入,伏格列波糖市场越来越分散,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目前国内能生产的厂家较多,拥有原料药批文的有 6 家,有制剂批文的有 17 家,而同时拥有原料药和制剂批文的只有中美华东医药、海正药业和江苏万邦生化等 3 家, 剂型包括普通片剂、分散片、咀嚼片和胶囊剂。在国际市场上伏格列波糖算是重磅级产品销售额在 10 亿美元左右,国内市场规模较小,2013年样本医院销售额刚超过6000 万元,不过增长较快, 近几年的增长均在 30%以上。



【整理转载:时英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10年,糖尿病药物市场 GLP-1s独领风骚
这类降糖药副作用小,不易诱发低血糖和增加体重!
一周一针的司美格鲁肽经常买不到,有没有一周一次的口服降糖药?有是有,只是……
糖尿病治疗的新突破:最新药物能有效控制血糖
糖尿病药物分类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