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才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迄今为止人类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熟练地运用系统思维,就像从哆啦A梦口袋中掏出来的问题解决神器,处理掉生活中绝大部分的疑难杂症。

你是遇到过这样的处境和困惑:

1、为什么自己遇到事儿想不明白?

接手一项新任务,脑子里一团乱麻,看似诸多头绪,却怎么也理不清楚。

稳定的国企VS刺激的互联网,怎么选?不知道如何构筑自己的决策系统。

2、为什么谈话/写文章时说不清楚?

会议临场被要求发言,说什么?怎么说?人一下子慌了神,支支吾吾。

想通过写作变现,可要么写不出来,要么写出来一团糟,屡屡被退稿。

3、为什么学习新东西时掌握得特别慢?

其他同学已经学会,作业早早完成,成绩高分,自己明明非常努力,可结果却总不好。

为什么明明已经上了多年的学,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好几年,可转头回顾,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有效解决,反而成为横亘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障碍?这是因为你的思维有问题。

世界万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早在初中课堂,老师就指着黑板告诉过我们“生态系统”的存在,同样,社会是一个系统,大脑也如此。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系统中,面临的任何问题,也许正是系统运作的bug,如果能快速找到他的规律,那就无异于得到了了系统的密码,进入easy模式,能快速解决并且举一反三。

而使用系统的方法正是系统思维。

这么厉害的系统思维到底是什么?

是帮助我们抽离繁琐细节,站上制高点俯览全局的不同视野。

系统是指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有机关系。系统中包含了哪些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又是如何彼此关联。就像一座房子,由砖头、水泥、木材...构成,但它们的简单堆砌,却无法组成我们居住的客厅呀,还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排列,这就是元素之间的有机关系。

系统的核心是“框架”。系统思维要求我们剥离其他细节与影响因素,找到物质的原始“框架”。就像树木的枝干、房屋的钢筋结构、文章的逻辑结构......就像当我们面对对方的疑问,一项不知如何着手的方案,一个必须立刻解决的冲突时,被要求快速应对,立马构筑搜集、分析、解决的框架。这种框架,正是系统思维的核心。

假设此刻,总是刁难你的领导又甩过来严厉且不耐的眼色,他这样找茬已经很久了,因为你的优秀表现让他感到受威胁,时常的冷眼、穿小鞋让你不堪其累,怎么办?你回家对妻子讲,要不辞职好了。

可辞职真的是正确的做法吗?

这个问题,就可以使用系统思维来解决。

分为5个步骤:

1、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要解决的重要部分因为各种原因被重重包裹起来,如果不仔细勘察,很可能落入南辕北辙的陷阱之中。而问题被蒙蔽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问题描述不准确

(2)问题构成要素不清晰

(3)问题本质不清楚

(4)问题隐含其他假设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看第一个:

“你这个方案太空了”

“这个尺寸太大了”

“我还想要好一点的”…可问题是,空、大、好,所指代的到底是什么?这种不清晰、非量化、甚至有歧义的说明方式,很可能让对方一头雾水:你到底想怎么样?所以,我们在说明时,要使用可量化、清晰的方式,将你的要求说“明白”,也就是准确描述问题。

///

其次,问题的构成要素不清晰。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要撰写一个方案,涵盖了哪些内容?

解决一次客户冲突,需要提前明确哪些信息?

策划一次活动,需要做足哪些准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了“5w2h法”,用于全面地描述和拆解问题,并且延续至今。

5w2h包括:

what是什么;

why为什么?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谁;

how怎样;

how much多少?

想一个让你头疼的问题,试着用5w2h去拆解,将一团乱麻理清楚。

///

然后,是勘破问题的本质。回到开始你想要辞职的问题:

辞职是问题吗?不是,辞职是你解决与领导不合的一个初步方法。

可只有这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吗?当然不是。

发现了吗?在遇到问题时,人的本能并不是理性地去分析去处理,而是快速想一个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试图缓解问题带来的焦虑,可这种方法真的好吗?并不呀。这就是问题本质被蒙蔽的第一种情况:没有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和问题本身。

除此以外,我们还常常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这个时候可以使用5why的方法,也就是连问自己5个“why”,问5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直到再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

最后,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任何问题都处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可能受到环境、时间、工具使用边界的限制。比如波特竞争五力模型,在中国企业引入后遭遇水土不服,就是因为它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边界,不弄清楚而随意使用,很可能毫无用处。

///

美国著名思想家杜威说过:“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能力有问题,而是跑错了方向,做了无用功。先界定问题,就像砍树前先磨刀一般,具有前瞻性。

2、分析问题-构建框架和明晰关键

现在,问题已经摆在面前,是赤果果最本质的、清晰的问题本身,那,怎么去解决它?

有两个方法:

自上而下提炼框架

自下而上提炼框架

我们已知,框架是系统的简化形式,是系统的核心。将问题的要点罗列开,就成为问题解决的框架。

自下而上指的是充分调动大脑,头脑风暴,将想到的要点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再进行连线归类,使用逻辑树、二维矩阵或价值链等工具将框架呈现。可是,自下而上的方法有明显的短板:要点质量、框架完整性难以保证,并且耗费时间多,很多时候并不是最优选。此时,当属另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指的是套用一些我们已知的模型。比如常见的what-why-how去分析事件、波士顿矩阵、重要紧急矩阵去评估抉择、PDCA去制定流程、pest工具去分析外部环境、swot分析作战略等。

将分析工具与问题相匹配,看是否有合适模型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模型经过了时间和事件的检验,出错的可能性小,并且完整性高,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套用已知的解决框架,相当于站在巨人肩膀上进击,直接使用宝贵的知识财富,无疑会极大地增加效率。

比如前面提到的离职问题,就可以使用wha-why-how的逻辑来进行分析,问题的本质在于与领导的不合。

What: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

Why: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How:有哪些解决的办法?和领导深聊,说明自己无意威胁的心声;调换部门;调离其他分公司;进一步提升干掉他;离职...都是解决的办法。

面对这些解决办法,再使用swot分析来对比各个方法的优劣,选择最优解决方案。Swot分析要求我们分析办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可以用二维矩阵进行罗列,加权赋值评估。

///

面对建立好的完整框架,难道每一个解决办法都要去试吗?当然不。

80/20法则告诉我们,问题的关键只在于其中的核心部分,我们的目标,就是找到问题的症结与七寸,淘汰非关键部分,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3、解决问题-执行和检查调整

明确了是什么,要做什么,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去做。也就是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一个详尽、可执行的机会对于目标达成非常重要。而方法是使用5W1H来将计划细化:

确定时间节点与责任人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随时将进展公示

每日回顾总结

设定监控机制,当行动与目标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

形成PDCA循环,也就是plan-do-check-action


这就是系统思维的大致过程,界定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框架-明晰关键,执行与检查。

希望你遇到具体的问题,不再是想当然地认为该怎样,或是直接下意识给出解决办法,这种感性冲动通常受人性劣根的强影响,为了逃避直面问题的巨大压力而作出不明智的决定。或是因为缺少思考方法而坐立不安,无从下手。将运用系统思维的解决流程记在脑子里,面对任何问题,停一秒,先运用系统建框架。长此以往,你的思维力、解决问题能力、书写与沟通能力都或得到飞跃式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自上而下选用思维框架,哪些常见框架可帮忙我们分析问题?
结构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万能五步法
结构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反转的突破系统
《思维力:高效系统思维》十则总结清单
掌握这种思维模式,你才会比别人更加聪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