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恐龙王国二——恐龙的全胜时代

-《走进恐龙世界》

作者:董枝明

恐龙的全胜时代王国

侏罗纪晚期一白垩纪早期,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沼泽低地、低洼的湖泊、浅海陆棚和三角洲。植物中有些蕨类已濒临绝种,但有些真蕨(如网脉蕨、格脉蕨等)仍然很多,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形成了沼泽森林。因此,侏罗纪晚期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我国很多煤田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当时的植物分布是世界性的,这可由已知的许多化石地点得到证明,说明当时在全世界都有湿润、温暖的气候。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一直保持到白垩纪的中晚期,这就为恐龙的大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因条件。

因此,蜥臀类以及鸟臀类恐龙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时达到了真正全盛的时期,它们一味发展,直到侏罗纪晚期,出现了几十吨重、30多米长的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成为动物王国中的“巨人”。

特化的物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这种特化也成为恐龙后来灭绝的因素之一。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化石产地有美国的犹他州、怀俄明州和科罗拉多州的毛利荪组、非洲坦桑尼亚的坦德古拉组和中国四川盆地的上沙溪庙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

No.1

虚骨龙

侏罗纪晚期的小型兽脚类——虚骨龙,仍然是一些轻巧、机灵的小动物。它们大多是肉食或杂食,在肉食性恐龙中所处的生态位置,犹如今日的狐狸一样。这类恐龙在侏罗纪晚期时主要有嗜鸟龙、美颌龙等。

No.2

嗜鸟龙

嗜鸟龙与腔骨龙有些相似。成年的个体大约有两米长,它的身体结构纤细,骨骼中空,头骨很小,头骨的构造也很细弱。它的后腿细长,脚的样子很像鸟脚.脚掌骨与趾骨垂直.仅有三个脚趾.第一趾和第五趾退化.趾端有弯曲的利爪。全身的重心在臀部,所以腰带上的肠骨较长,耻骨向前扩展,坐骨向后伸出,这三块骨头构成了等腰三角形的支架,一条长尾巴拖在后边。这些构造能使它迅疾地奔跑,追捕猎物。它的前肢显著变短,第四指和第五指退化,其余的三个指头长而弯曲,指的末端长有利爪,这个利爪显然是为了捕捉小动物的。它在晚侏罗世的矮小丛林中从事狩猎活动,当时,小型爬行类动物和昆虫是它的捕食对象。嗜鸟龙名字的拉丁文意思是“鸟强盗”,推想,当时很有可能它把始祖鸟作为自己的美餐。

No.3

美颌龙

在恐龙中,最小的是美颌龙,它的拉丁文学名是“优美的颌骨”。它只有鸡那么大,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丛林中,捕捉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化石发现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保存在石灰岩中。


在这个完美小巧的美颌龙的骨架体腔内,也发现了更小的骨架。这个小骨架是美颌龙未出世的“孩子”,还是它吞下去的牺牲品?最近,人们认为这是它的食物,而不是它的小宝宝。奥斯特姆从骨骼的形态分析,认为是一只被吞食的小蜥蜴类。

No.4

阿劳龙

巨大的肉食性恐龙从晚三叠世开始诞生,到白垩纪时达到极盛。这些庞然大物的骨头不像虚骨龙那样中空而纤细,而是又重又结实。它们不是快速的行走者,大多以大型行动迟缓的吃植物的恐龙为食,所以人们称这些巨大的肉食性恐龙为恐龙中的“恶霸”。


侏罗纪晚期肉食性恐龙中最著名的是阿劳龙、角齿龙、巨齿龙、永川龙和中华盗龙。它们与吃植物的蜥脚类恐龙:梁龙、马门溪龙和阿彼吐龙(雷龙)生存于同一时期。在北美曾发现阿劳龙与雷龙的骨架埋在一起,而且雷龙的骨头上还保存着被阿劳龙的牙齿咬伤的痕迹,其伤痕的大小正好与阿劳龙牙齿的大小吻合,这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证据!我们可以想象这两条龙搏斗时惊心动魄的场面。阿劳龙前肢上有利爪,特别是第一指相当大,可以相信它是用爪和牙来撕碎雷龙的肌肉的,然后用它的牙齿咬伤雷龙的脊椎骨,最后就是一顿饱餐。

阿劳龙之所以如此凶猛,是与它的大头骨和高颌骨分不开的,阿劳龙的长长的颌骨上,布满了剑状的牙齿,头骨和下颌骨的部分关节可以松动,这样可以增加弹力,便于吞食。由于长期的捕食生活,阿劳龙的头骨上有许多骨棒和骨弧,作为肌肉附加着的支架。在这些骨棒和骨弧中间还有大的开孔,除了颞颥孔变大以外,眼睛前面的眼前孔也变大,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头骨的重量。尽管如此,它的头仍然很重,所以它的脖子变得短而有力,增加了抬举头骨的力量。阿劳龙这类动物,最小的也有4~5米长,最大的将近12米长,显然,活着时得有好几吨重!晚侏罗世时,它们生活在丛林之中,曾经严重地威胁着雷龙等一些吃植物的恐龙的生存。



No.5

角齿龙

角齿龙是与阿劳龙同时代的另一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看起来非常像阿劳龙,个头大小也差不多,但在角齿龙鼻子的顶部有一个角,因此有不少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与阿劳龙是同一个种的恐龙,也许带角状突的是雄性,不带角状突的是雌性,但迄今并没有更多的证据能证明这一推断是否正确?角状突的作用仍然是耐人寻味的谜。

巨齿龙约有6米多长,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欧洲、非洲和亚洲都发现它们的遗骨。在我国四川盆地找到的四川龙、永川龙,在新疆发现的中华盗龙,都是一些凶猛的动物,在生活习性上和生态位置上与它们欧洲、北美的近亲相近似。这些化石的发现,充分地表明在我国的侏罗纪陆相地层中有丰富的肉食性恐龙化石。

在侏罗纪的恐龙世界里有一类巨型的恐龙,它们是吃植物的,生活在广阔的原野上,这就是蜥脚类恐龙。它们是由三叠纪的原蜥脚类(如板龙、禄丰龙)和早侏罗世原始的蜥脚类恐龙,经过长期的适应而进化、发展起来的。它们繁盛在侏罗纪的晚期,那时,它们的体型发展到了顶点,体长可达30多米,体重将近100吨。有人估计,在北美生活的超龙,体重就可达到100吨。所以说,恐龙是所有地质时代中动物王国里的“巨人”,是最大的陆生动物。

恐龙可能代表陆生动物在骨头、肌肉、韧带等力学上所许可的最大的限度。它们令人惊讶的庞大躯体,使古生物学家曾认为它们是得了“巨人症”。这种理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是极其成功的一类动物,在地球上遨游了1亿多年,它们的子孙遍布全球各个大陆。

No.6

蜥脚类恐龙


这些巨大的怪物在身体结构上大同小异,由于体积太大,它们不可能用两足行走,已完全改为四条腿走路。前肢比后肢稍微短一些,尾巴和脖子都很长,头很小。它们的眼睛大,视觉比较好。许多蜥脚类恐龙的鼻孔长在头顶的上部,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它们在水中生活,只需把头露出水面就能呼吸新鲜空气和观察敌害;另一种认为它们是陆生的,它们把头伸进茂密树冠掠食嫩枝鲜叶,而鼻孔留在外边。它们的牙齿小而细,像钉子或者呈勺状,而且每边的数目很少超过12~16个,少者每边只有6个。如梁龙的牙齿就像钉子,直径还不如普通铅笔的直径大,而腕龙的牙齿却呈叶片状或舌状。人们从牙齿上分析,认为它们吃的是细软的植物。

蜥脚类恐龙的脑子在恐龙中按比例是最小的,估计还不足500克,奇怪的是在脑后面却有一个大脑垂体。推测这样的脑子只有几种功能,如指挥颌骨的动作、接受感觉信息、把信息通过脊髓送到腰带(骨盆)部分。恐龙还有一个比脑子大的脊髓结(神经球),通过神经指导后肢的活动,所以有人夸张地说:它们有第二个脑子。

No.7

马门溪龙

蜥脚类恐龙既然那么笨重,它们的骨骼结构就必定有力学根据,否则就无法承担那么重的身体。它们的后腿特别粗壮,股骨比胫骨长,而且四条腿伸直时呈圆柱形,正如我们看到的大象一样,这样就加强了负荷量。蜥脚类恐龙的脚掌很宽,脚下面是带有弹性的脚垫,走起路来不但有力,而且稳定,与大象一样。它的脚趾上有大爪(如雷龙、马门溪龙),前脚内侧的第一脚趾和后脚内侧的三个脚趾上有大爪,推想爪的功能是防止身体倾斜。有意思的是,蜥脚类恐龙的身体结构是前轻后重的,身体前部的脊椎骨都是比较轻的,到了躯干部,脊椎骨开始逐步变粗大;脊椎骨上的神经棘在前部的脊椎骨上很低,向后逐步增加高度,到腰带之前达到最高高度,形成一个拱桥形;可能还有韧带和筋腱交错在这些神经棘之间,这样就有效地加强了背部的力量。尽管身体前部的重量有所减轻,但背部的负荷量还是很大的,不过由于它们的长期适应,在骨骼的力学结构上还是达到了尽可能减轻重量的要求,即恐龙的神经棘上有许多突起,为肌肉提供较大的附着面,增加了拉力,而且在脊椎骨的椎体和神经棘的两旁都有深深的蜂凹,椎体内有蜂窝构造,这样就减轻了骨骼自身的重量。所以,蜥脚类恐龙的骨骼结构为仿生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许多人对蜥脚类恐龙的生活方式进行过探讨。有人计算过,如果爬行动物的长度增加两倍,那么,体重约增加8倍,但腿的力量只能增加4倍,所以蜥脚类的四肢要支持那么沉重的躯体还是大有问题的。推测它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低地的池沼和湖泊中度过的,这样既可以逃避肉食性恐龙的杀害,又可以凭借水的浮力浮在水中,这样,支持自身庞大的躯体的难题就解决了。又有人认为,它是陆生动物,长年在丛林中觅食,偶尔也下下水,与今日的大象类似。近年在四川自贡地区发现的峨眉龙具有骨质尾锤,它是一种防御武器,这也间接地证明它们是陆生的。


我国比较完整的晚侏罗世蜥脚类恐龙化石骨架是在四川省合川县境内发现的,这条巨大恐龙的全长为22米,如果把它的脖子伸直,约有三层楼房那么高,估计活着时的体重可达30~40吨。它生活在距今1亿3000万年的晚侏罗世早期。这条巨型恐龙早在1949年以前就曾被群众发现。但是在旧中国,科学事业得不到重视,所以它一直被埋藏在原产地而任其风化。1957年,重庆博物馆进行了发掘,费时三个月,光化石就装了40多箱。1964年,经杨钟健研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马门溪龙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标本现在保存在成都理工大学。这一标本缺少头骨,杨钟健根据它的骨骼特征相近于梁龙,就给它配上了一个梁龙式的头。近年在四川省荣县、井研,新疆将军庙戈壁均发现了马门溪龙的头骨材料。新的标本证明,马门溪龙有一个近似盘足龙式的头骨,嘴里长的是勺形牙齿。1999年,它被安了一个新头。


马门溪龙在展出时,总是吸引着广大观众,它站在那里很像一座拱起的铁桥,四条柱子样的腿活像四个桥墩,长长的脖子和尾巴就像桥墩上的引桥。马门溪龙的背部脊椎骨的神经棘是分叉的,尾椎骨的脉弧棘(在椎体的腹面,保护血管用)也分叉,这样就可以增加肌肉的附着面,使脊椎骨承担更大的负荷。



马门溪龙的颈特别长,它有19个颈椎骨,与只有15个颈椎骨的梁龙、雷龙比较起来显得脖子长多了,而且每块颈椎骨也比较长,单是脖子就有9米多。同时,颈部的肋骨很长,最长的可达3米,它们的颈肋彼此相连,以加强颈部的拉力。可以想象,马门溪龙的脖子不会是很灵活的。

最奇怪的是,这个长达22米、重30~40吨的恐龙,却有一个不到60厘米长的小头,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小嘴竟然能维持如此庞大动物的生活。马门溪龙的牙齿告诉我们,它也是吃柔软而富有营养的植物的。有人曾经从营养学的观点推测:一只重达40吨的恐龙,要维持一天的生活,至少也得吃300千克的植物,这样小的嘴几乎需要不停地吃才行。有人还认为它们可能与某些鲸一样,生活在水中,吃浮游生物和小鱼虾。这种说法忽视了互关联的统一性,那么长的脖子如何去捕捉鱼虾?而且脖子并不太灵活,这好比用大炮去轰麻雀,是不可思议的。在马门溪龙生存的时代,气候温暖,植物茂密,种类繁多,可能还有些我们尚不清楚的植物,这就为马门溪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食物来源。

No.8

梁龙

在我国发现的属于蜥脚类恐龙的还有盘足龙等。盘足龙的脚掌又圆又大,好像一只茶盘,所以叫盘足龙。它的脖子也比较长(颈脊椎骨有17个),在水中生活时可以把头伸出水面。它的头小而轻巧,顶部高耸,嘴尖长,鼻孔高,颌上有勺状的牙齿,前后有棱。它的脊椎骨上的蜂凹结构不发育,脊椎骨十分强壮,其椎体的前突呈半球状。


梁龙是享有盛名的蜥脚类恐龙,它的全身总长27米多,身体结构基本上与马门溪龙相似。梁龙的模型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里陈列着,它的发现曾轰动了整个世界。梁龙的鼻孔已移到头的顶部,位于眼睛之上,这种情况很像现代的鲸、海豚以及其他一些灭绝了的海生爬行动物,曾有一些恐龙研究者认为这些特征是对水中生活适应的结果。现在人们认为梁龙是陆生动物。梁龙尾巴的末端有一条像鞭梢一样的东西,可以抽打进攻者。更有趣的是,梁龙的身子虽然很长,但重量并不大。有人利用专门测量恐龙体重的方法来测量它的体重,发现它只有10.56吨。

非洲的腕龙尾巴较短,但它的身长可达到24.4米,它的躯体比起其他的蜥脚类恐龙显得粗壮。前肢较长而有力,脊背向后倾斜,长长的脖子有力地向上升高,动作的姿态宛若今日的长颈鹿。它的鼻孔位于头顶部,好像火山的喷口。当它抬起头时,可以有三层楼那么高。它是生活在湖泊和沼泽边的动物,与它同时代的肉食性恐龙(如阿劳龙)曾经严重地威胁过它的生存。

No.9

剑龙


剑龙也叫骨板龙,它的样子的确使人感到惊奇,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样的骨化石,任何人都很难相信,在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这样笨重而奇特的动物。但是大量的剑龙化石表明,它们确实是较成功的一类恐龙。它们最早出现在早侏罗世,在晚侏罗世它们曾生活在北美、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大陆上。它们是恐龙世界中灭绝较早的一类,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灭绝了。



剑龙是四足行走的,大小和大象差不多,身体像一扇大门板,前肢极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弓起来宛如一座小山。其峰位于腰带处,背上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从肩部一直排到尾部。骨板的边缘很薄,而基部变厚,显然是垂直地长在背上,可能在它活着时,骨板的外面还有一层角质。尽管已经有不少的剑龙化石被发现,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比如说,它们背上那些三角形的骨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认为它是起保护作用的,保护剑龙的身躯免遭肉食性恐龙的攻击。但人们又要问:那为什么它仅生长在背上,而背侧却裸露出易遭攻击部分呢?也有人认为,这些骨板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而做的假象——起拟态作用的。剑龙是行动迟缓的动物,很有可能它经常弓着背卧在丛莽中,在伸出的骨板上附有角质的皮肤,而且皮肤上颜色是各种各样的,这些骨板簇拥着,犹如一簇簇苏铁类植物的花或其他植物的叶子,使它的敌人不容易发现。最近有人对骨板作了截面观察,发现板内布满微血管,研究者推断这些骨板可能是太阳能板,既可以吸收热量,也可以散发热量,犹如一个体温调节器。


这些骨板长的位置也与一般的动物不同。一般来说,脊椎动物的器官,如耳朵、“手”和脚等都是对称的,但剑龙的这两排骨板却不是这样。据已经发现的不少剑龙的骨板看,所有骨板中没有两块是一样的。在美国曾找到过一个骨架,发现骨板是两排的,交互排列在背的中央。在四川盆地找到较完整的剑龙骨架,其剑板在背部是对称的。在它的肩部两侧有一对大的骨棘,尾巴上有两至四对长的骨刺。

最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像剑龙这样大的动物,它的头却小得出奇,而脑子则更小,小得仅有一个核桃那么大,估计只有100克重。这样小的脑子是不可能指挥全身动作的,所以它在荐部(腰带)有一个庞大的神经结,这个神经结比脑子大10倍,当传达命令时,起“中继站”的作用,所以有人说,剑龙有两个脑子。一个动物有两个神经系统的“司令部”,在所有动物中都是罕见的。


剑龙的牙齿小而弱,成叶片状,可以认为它是吃植物的。可以想象剑龙在丛林中缓慢地行走,不时地选择一些嫩的枝叶吞食,吃饱以后便卧在丛林中,使它的敌人不易发现。剑龙尽管很笨重,但它对付敌人还是有些办法的。在它的尾巴上长着4个极长的像钉子一样的刺。可以想象当剑龙回过头来看到尾随的饥饿的肉食性恐龙时,它就会转过身去,对接近的敌人举起钉耙般的尾巴打去,而敌人常常被打得仓皇奔逃。

当剑龙在北美大陆上漫步的时候,欧洲、亚洲和非洲也同样出现了剑龙。胁骨龙是在英国发现的,身长3.7米,样子看起来很像它的北美近亲。胁骨龙的头比剑龙的大,有更小的骨板,遍布全背以及脖子和尾巴上,这样,它比剑龙有了更好的防御,就像穿上盾甲一样。但是,它的尾巴上没有剑龙那样的钉状长刺,看来,它不像剑龙那样敢于与敌人搏斗,基本上以防御为主。


剑龙主要在我国四川盆地、内蒙古和新疆发现。在云南禄丰盆地出现的早侏罗世原始的剑龙是大地龙,在四川自贡的大山铺化石坑发现的比较原始的剑龙是中侏罗世地层中的太白华阳龙。在晚侏罗世地层中找到的嘉陵江龙、沱江龙和重庆龙,在新疆乌尔禾地区下白垩统中发现的平坦乌尔禾龙都是很著名的。沱江龙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好的晚侏罗世的剑龙,样子与东非的剑龙——肯特龙(Kentrosaurus)基本上相似。它有一对大的角状棘,成犄角形,长在肩上,看起来十分威风。剑龙在亚洲有一个清楚的发展系统,因此我们推测剑龙的起源可能在亚洲。

No.11

弯龙


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湖泊和沼泽地区,生活着许多用两脚行走的鸟臀类,它们两腿的姿势和它们脚的三趾构造与现代的鸟类相像。在分类上,常常把这些用两腿行走的鸟臀类放在一起,叫做鸟脚类。


弯龙是鸟脚类中的一种,约有4米多长,其名字的意思是“弯曲的蜥蜴”。它的前肢比后肢短,但与其他鸟脚类恐龙比较起来,前肢又显得很扩张。弯龙基本上是用后肢行走的,但有时也用四条腿行走,这时,弯龙的身躯就会下降到1.2米,成为驼背了,“弯曲的蜥蜴”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弯龙的眼前孔较小。从弯龙开始,鸟臀类的眼前孔退化变小,甚至消失。弯龙的下颌骨的前端有一个前齿骨,在它活着时,有一个角质的像鸟一样的喙,用来采树叶和枝条。嘴的前面没有牙齿,后边的牙齿呈叶片状,这证明弯龙是吃植物的。从弯龙的身体结构来看,它是不善于快跑的动物,而且身上也没有用和角,牙齿也不尖利。那么,它靠什么来逃避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呢?有人猜想,弯龙是一种很镇静但又很胆小的恐龙,它逃避敌人的唯一方法是隐蔽,与肉食性恐龙“捉迷藏”。一般情况下,弯龙用四条腿缓慢地行走,边走边找食物,同时,警惕地注意不暴露目标。如果有一点风吹草动,它就靠长长的后腿逃跑。它的后脚相当宽大,有四个脚趾起作用(第五趾退化),都向前伸。弯龙生存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弯龙虽然不是地球历史记录中最早的,但也是比较原始的鸟龙类,代表了鸟臀类最基本的适应类型,从这种类型发展出一些后来的更特化的鸟臀类。英国和美国的西部是弯龙的故乡。

No.12

凌齿龙

棱齿龙发现于英国的南部,时代为白垩纪的早期,在构造上比弯龙原始,其名字的来源是因为这种恐龙的牙齿是高冠的。它的身长约1.22米至1.52米,站起来不过60厘米高,样子有点像肉食性腔骨龙,是典型的两足行走的动物。它后肢较大、前肢较小,身体的重心在臀部,有一条长尾巴在奔跑时起平衡作用。在弯曲的脖子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头,其腰带的构造是四射型的,所以它是鸟龙类。它的骨骼也不像原始的蜥龙那样中空,而是比较粗笨而沉重的。


棱齿龙的后肢有4个脚趾,第五趾退化。脚趾长而灵活,前肢的长度还不及后肢的一半,有5个指,第五指变小而且与腕骨成直角,指端有不太长的爪。由于它有这样的“手脚”,许多古生物学家设想它可能是一种会爬树的恐龙,因为它的“手”和脚的构造适合握物和在树枝上攀援,营树栖生活,在密林中寻找天然的保护,以逃避敌害侵袭。棱齿龙的前颌骨上仍然着生着牙齿,仅有少数的鸟脚类才保留有这样的原始性质。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它的背上有两排甲板,只有槽齿类的爬行动物才会有这种“装备”,因而它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争论。最近有一位科学家重新研究了它的骨骼,认为它不是营树栖生活的,否定了过去的结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还有待于更多的化石发现。


No.13

禽龙

禽龙是最早发现的恐龙之一。由于禽龙的发现,人们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在爬行动物中有一大类奇形怪状大小不同的恐龙,为探索动物进化揭开了有决定意义的一页,所以禽龙一向为人们所注意。


禽龙发现于欧洲、东亚、北非等地的下白垩统中。体长一般为6~10米。禽龙在身体构造上与弯龙相似,只是比较高大,较笨重,所以,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放大了的弯龙。乍看起来禽龙的确与弯龙相似,但是它与弯龙还有所不同,如禽龙的牙齿就比弯龙要多。另外,从比例上说,禽龙的前肢要比弯龙的长。在禽龙的牙齿方面,沿着颌骨有单行的牙齿,这些牙齿都长在齿槽内,当旧牙齿被磨坏了,新替换的牙齿就长出来了。

虽然禽龙的大部分时间是两足行走,但它也能用四条腿走路。禽龙的前肢也是有5个指头,它的大拇指变大成为钉子一样的东西。这个钉子般的装备,肯定是防御敌人的,这比弯龙完全靠隐蔽过日子要强多了。可以推测,巨大的禽龙很可能使任何有勇气进攻它的敌人遭到严重的创伤,要知道,“ 钉耙”是何等厉害的自卫武器啊!


禽龙最早是在1822年由曼特尔发现的,后来又有一次最著名的发现,是在1878年。那年,在比利时的贝尔尼沙煤矿发现了一个化石坑,在坑中埋着将近30个恐龙个体骨架,其中,比较完整的就有17具,这为研究恐龙的解剖和生活习性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这些化石已专门由比利时皇家科学博物馆开辟专室陈列。


禽龙的近亲原巴克龙发现于内蒙古阿拉善戈壁,身体构造与禽龙很相似。原巴克龙的化石坑中一次发现十多个个体,有大有小,表明它是一类群居的恐龙。1997年,中国-比利时恐龙考察队在阿拉善戈壁汗乌拉地区发现了较完好的原巴克龙骨架,这些骨架的研究对原巴克龙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楚。


鸟臀类中一支特殊类型的小型恐龙叫做鹦鹉嘴龙,这是一些具有鸟脚状的脚、用双足行走、身体很小的恐龙。它的头既短又重,嘴弯曲成钩状,很像鹦鹉的嘴,故叫做鹦鹉嘴龙。这类恐龙在我国山东莱阳发现了保存极好的化石,当地群众把它叫做“石猫”,说明它只有一只猫或小狗那么大。在山东莱阳发现的鹦鹉嘴龙以及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发现的鹦鹉嘴龙在分类上都归于一个“属”,分别属于不同的种。它们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一些小昆虫为食。

No.14

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有一个刚萌发的颈盾,与所有带角的恐龙一样,因此曾被认为它可能是带角的恐龙——角龙的祖先。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见解,认为原始角龙的前齿骨尚有齿,而鹦鹉嘴龙已没有牙齿了。不过大家都认为它与角龙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将它归于角龙类。1992年,在甘肃马鬃山地区发现了数个完整的鹦鹉嘴龙骨架,其腹腔内有胃石存在,这表明鹦鹉嘴龙是以植物为食。胃石能磨碎食物,帮助消化。


镰刀龙类也称懒龙(Segnosaurus),是最后出现的一类恐龙,是东亚特有的。我国发现的早白垩世阿拉善龙(Alxasaurus)是早期的记录。南雄龙是最晚的记录。懒龙类有一个特殊的腰带,其分类位置至今尚有争议。这类恐龙打破了人们对生物的结构与食性统一性的传统看法。懒龙长着植食动物的头骨和牙齿,却有一副肉食性恐龙的骨架和四肢。新的研究表明,镰刀龙类应属于兽脚类,它们与鸟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如北票龙身上就披有羽毛状的衍生物。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恐龙的种类图片大全
地球的霸主:巨“龙”!
恐龙的牙齿
恐龙调查研究报告
小朋友们都喜欢的恐龙书来了!
“东亚隔离假说”遭挑战,因为宁夏发现了这些化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