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与死的思考

生与死的思考

类别:感悟生活 作者:气质男人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2-7-26 11:24:45 
编者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因一位可敬的作家,因这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有了更深层的感悟。对生命的最美诠释,是一种超然,是一种极致——无论生与死,都是生命的必然,善待生,坦然面对死。
  有人推荐我,去看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这是他最成功的作品。我对史铁生了解的并不多,因为几年前,我是不看书的,几乎与文学隔绝。那时出名的作家似乎与我的生活没有关联。我只知道高中课本里的作家的名字,鲁迅,丁玲,契科夫,果戈理……说不上几个人的名字,一直觉得文学知识的贫乏。更不了解当代的作家,包括史铁生先生。最近一直对史铁生感兴趣,《我与地坛》还没有读完,就对他对生命感悟所感动,为他身残志坚,在文学的道路上撞开了一条光明道路,这条路伴随着他疼痛的一生,一直走到生命终点。
  所谓的地坛,其实也就是一片废弃的古园。
  作者在文中开头便写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精神近于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给他一个僻静的地方,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光,看到自己的身影。
  在作者的眼中,地坛虽然看似“荒芜但并不衰败”,看似沉寂却处处涌动着生命的喧嚣。在这种启示之下,作者从开始发现生命,继而观察生命,进而赞叹生命。
  史铁生走了,带着他的拐杖和他的轮椅,离开了即让他热爱,也让他痛苦的人世间,留给我们的是,对生与死的思考。
  让我最后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死是一种必然,一种天意,不必害怕,不必急于求成。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伙伴,早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在你没有力气生存的时候,死神肯定会来搭救你。
  死是一种回归,有回家的温馨,有节日般的快乐,死是天堂的呼唤。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观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从而使自己人生观升华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
  大地母亲哺育和培养着人类,永远赐予人类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人们依恋她,感谢她,正是因为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获得了生命的感悟和生活信念,人才会坚强不息,奋斗不止。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支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废弃的园子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充满生机,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只有对生命精细观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感情触角;只有深爱生活的人,才会以如此温馨的笔调描摹如此细微的生命搏动。作品中的这些精美而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润和复苏的过程。对于这一切,作者把它说成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不就是说大地母亲在对作者这个人生道路上暂时“迷途的羔羊”指点迷津吗?这对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作者来说,无疑是启示,是鼓舞,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可以说,地坛像一位智者,在不动声色地拯救着作者,使作者一步步远离死亡的陷阱。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那不因人时冷落和自身衰微而黯淡,仍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石门落日;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时候,把天地叫得苍凉的高歌雨燕;那能激起人们对过去和未来遐思的雪地上的脚印;那看淡忧郁和喜悦、镇静地伫立了几个世纪的苍黑古柏;那送来清纯泥草味儿的夏日暴雨;那捎来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的秋风落叶……无不激励着作者勇敢面对不幸,积极进取,弹奏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壮歌。古园形体曾被人肆意雕琢,但大自然中它的永久的活力谁也不能改变。石门落日、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伫立、风霜雨雪仍旧年复一年;园中的花木鸟虫,竞相生长,生机勃勃,一岁一枯荣。
  
  这一切都无言地述说着人、动物、植物都会死亡,在生命过程中,都要尽其所能,活出自身的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大自然如此,古园如此,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不该如此呢?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史铁生在大自然中感悟了生的意义。
  
  我刚看了一点点他的文章《我与地坛》,我看书很慢,还没有深刻的领悟。我会一直追随他的印记,了解他的别样的人生。一个身体残缺,如此坚强自拔,在生与死的边缘里如何的成就他文学的梦想。是古园废弃的荒原,在史铁生的眼里并不衰败,在寂寞而沉静的无人问津的地坛里,生命如此的绚烂多彩。这样的梦想有时未必是他的本意,只有文学才能用灵魂去书写,才不会用肢体去攀登,只有文学才会一个人,在地坛里纵横驰骋。文学的魅力就是它是思想升华,给人以生命的感召。生与死的洗礼,是无尽的孤独与寂寞,是生与死的痛苦思索,要么痛苦的死掉,要么就骄傲的活着。人是有欲望的来自于不同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上的需要。一个是灵魂的需求。求生的欲望,完善自己的价值的欲望,支撑着人们的脊梁。是荒原,是古园,是地坛无数生命的激情的感召,使他有了生存的勇气与信心。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价值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魂灵。可以说用他的文章,可以照亮我们内心黑的世界。并且将自己残缺的健康的器官,捐献给了需要支撑生命的人们,这是一个健全的人都不能做到的广阔胸怀。是对生命的敬仰,是对生命的敬重。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承载着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我们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无法选择生,更无权无原则的选择去死。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会为生命的存在产生最后的留恋。
  
  史铁生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在我们陷入生命残缺或生活带来致命打击的时候,我们如何的看待生命,如何去体现人生的价值。上帝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窗,也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窗,让你看到异样的风景。上帝给我们的是许多的挫折与苦难。在挫折与苦难中去体会人生的意义。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间隙里,健康已然很幸福,我们不该有那么多的忧伤与无奈。
  
  我们同样的经历日落日出,同样的经历,春夏秋冬。也同样的面对生死轮回,也同样的感受,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每一束阳光。
  
  我看了史铁生坚强的写照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从而我认识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么这个世界中一定有我充当的角色,虽然我不是一朵红花,但那也是一片绿叶,为什么不试着享受绿叶的快乐?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艰辛脚步?是否为自己的生命涂抹上了生命的色彩,活着的人如何去诠释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最严肃的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中的“地坛”
纪念 | 走进史铁生
《我与地坛》:人在低谷时,自渡是最好的解药
命运与生死,生命与母爱——解读史铁生代表作《我与地坛》
史铁生:残缺的身体里满盛着生命与自然的哲学
城关一中 冯刘萍 || ​品《我与地坛 》,悟百味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