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斗力为何低下?聊聊北宋的军事制度

两宋时代,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经济最高峰,甚至没有之一。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繁荣的经济并没有使北宋的军事实力大幅度上升,别说是收复燕云了,就是在占有优势的战争中也是“以和为贵”(澶渊之盟)。在后来长期的和平中,还造成了“冗兵”的现象,反而加重了宋廷的财政负担。最终,宋军的孱弱让金军看到了机会,也造成了北宋的最终灭亡。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就在北宋开国时所创立的那套军事制度。

一、时代的背景

有人说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北宋重文轻武的根源,这话不无道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不仅打破了盛唐的美梦,还让藩镇势力主导了中国200余年。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更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公元927年,那年是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到了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了;二十岁那年是后汉高祖干佑元年;三年后,赵匡胤成了后周的禁军东西班行首。也就是说,这位太祖皇帝的青少年时代就见证了中原大地上的旗帜变换,而他的上位也是依靠自己手中的军权,他知道,是该结束这个军阀时代了。

“杯酒释兵权”是不够的,赵匡胤建立了一套 “完美”的军事制度。

二、枢密院——三衙体制

“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马上解除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和兵权,将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手中。首先,他设立的枢密院。

枢密院是宋代主管军机事务的最高机关,与中书省并列,在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让兵部形同虚设。枢密院的长官有枢密使和副使,有时还增设签书枢密院事和同签书枢密院事,或以知枢密院事代替枢密使和副使。

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宋史·职官二》

枢密院成了掌管军事的最高机构,而统兵的机构就是三衙。

三衙的全称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其职能为:

“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宋史·职官六》

赵匡胤本人就是殿前都点检出身,他登基后一面取消了这个官职,并将其权力分为三衙,削弱了中央军统兵官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将三衙的统兵权由中央扩大到全国。这样,原来意指皇帝亲军的禁军已经成了北宋的正规军,皇帝掌握了全国的军队。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的建立,巧妙地把兵权一分为三。

“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梁溪全集》

这就是说,枢密院可以调兵,但不掌兵,而三衙只能掌兵,无法调兵,而且一切都得听皇帝的。

三、文官掌武

为了抑制武将的权力过大,枢密院的最高领导一般由文官担任。纵观两宋300年,北宋时只有狄青当过枢密使,但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南宋时,由于特殊情况,韩世忠、张俊、岳飞也当过枢密使和副使,但当时的枢密院已无实权。

另外,北宋延续了唐代宦官担任监军的制度,只为监督前军的将帅,有时他们还越俎代庖成了指挥者。

四、重步轻骑

汉武帝时的汉军能够驰骋塞外,打得匈奴落荒而逃,除了文景时期打下的经济基础,还有就是对于骑兵的培养,但北宋似乎没有这个想法。

在兵种上,北宋基本就是步兵、水兵和骑兵的划分。相对而言,北宋更重视步兵的发展而轻视骑兵的作用。其原因可能如下:

1、农耕民族重视土地,而养马需要大量土地,而且成本很高;

2、中原马种不适合战争,而宋人又不善于管理进口的马种;

3、主观怠惰,北宋的军事方略中,对外主防,重点是对内维稳,他们意识中就忽略了战马的培养。

五、募兵制的兴起

唐代的征兵制度是典型的府兵制,其实是一种义务的征兵制度,特点是兵农合一,但这种制度必须以均田制为基础,当农民丧失了土地,他还怎么为国家效力?于是,募兵制开始兴起。

募兵制,也就是培养职业军人,它其实从唐代中晚期就已经有替代府兵制的趋势了,因为当时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职业军人更符合时代。那么相对稳定的北宋为何也要执行募兵制呢?

其实主要是为了维稳,因为北宋初年的募兵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这些人如果放到社会上,必然会造成治安隐患,不如把他们编制成军队加以训练,还可以用于统一战争。加上本就是武人出身的赵匡胤的重视,宋初的军队战斗力很强。

六、北宋军制的弊端

任何一种制度如果不能和时代一起进步,那就必然会遭到这种制度的反噬!

枢密院——三衙体制和文官体制决定了战争的决策权必须由朝廷掌握,但这些皇帝和文官们不知兵怎么办?军事才能这种东西,有些是后天培养的,有些是先天就有的。谁能保证长于宫中的皇帝和只读孔孟之道的士大夫们懂军事,他们哪里知道战场上的风云变幻,这样的决策者怎能大用?

还有就是宦官当监军的陋习,这些阉人贪赃枉法是好手,哪里懂得军事?这才有了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童贯的出现。

对于骑兵的忽视,就是北宋目光短浅的体现。他们认为宋与辽、西夏的议和就会保住了长久的太平,哪知出现了不讲道理的女真人。北宋都城没有燕云十六州的拱卫,无险可守,对于金人的骑兵那就是一马平川。

还有就是募兵制的腐化。《水浒传》中,那些好汉一旦犯了罪,就被刺配了,这也是北宋末年的一种现象。军队中收纳了大量的社会危险人物,这就是招刺太滥,拣选不实,加上后期的训练缺乏,致使散兵游勇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兵虽多而无用,北宋末年达到了100多万,这就是“冗兵”。而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虽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变法的本身问题和党争的出现,募兵制名存实亡。

北宋的军事制度其实就是一个“矫枉过正”的产物,统治者们过于担心自己手中的权柄,源于他们对武将的不信任,但他们忘记了国家处在一个强敌包围的时代。他们没有寻找到一个权力分配的平衡点,最终导致帝国的失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军制:大宋军力为什么这么弱?
宋代“进不可攻,退不可守”的国防是如何形成的?根源在糟糕兵制
古代军制的演变,募兵制下军队的战斗力,真的强于府兵制吗?
浅析宋朝富国不强兵的原因
宋朝兵制(附辽金)
拥有140万军队的宋朝,与契丹的81场战争中,为何只赢了1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