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心素养是什么?大道至简,以简率繁

9月13日,“人民教育”欢欣鼓舞地发文《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中列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的六大指标,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声称今后全国中小学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都要照此执行。 兹事重大。北师大的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9月13日上午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号称是“历时三年”、“集中攻关”、“权威出炉”,北师大校长董奇、教育部基教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了研究成果发布会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及一级教育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会议。看来,万事俱备,马上要从行政层面铺开了! 一石激起千重浪。当晚新闻一发布就引起基层校长和教师的议论纷纷。我在福建省名校长、骨干校长为主体的“名家交流群”亦发表了尖锐评论。除了一些唐突的话语必须收回之外,我还是坚持原先的立场,即“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价值取向,不能搞成“综合素养”。 现在我想补充四点,供课题组参考。 一、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应该是分层而定,有统有放。基层校长和教师一听说下个阶段要从行政层面大张旗鼓地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并且要基于“核心素养”推进课改,就觉的头大。基层校长和教师并不反对课改,也赞成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去引导课改。然而,课题组却推出一个拼凑型、重复式、统一性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实施起来现实难度极大。因为,要按照三个维度、六项一级指标、十八项二级指标、五十多项要求去贯彻实施,备感任务繁重!且课题组将专家的研究成果毫无商量余地的推到教育部基教司面前,变成学术研究行政化,学术成果独断化,不符合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决策咨询的普遍做法。而且,一所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一经公布,就要求全国中小学校一律照办,将产生办学模式同质化的严重后果,不利于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联想到课改、素质教育均是克难攻坚,历经十五年以上时间而大功未成,此次“核心素养”又是匆忙抛出,不汲民意而全国推广,让人心生疑虑,故有热议纷纷,人声鼎沸!一些校长和教师纷纷表示,可否让学术研究成果经过实践检验(局部地区实验后)再摆上行政平台?可否对“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全国实施进行第三方预测论证后再推而广之?可否教育部只管“核心素养”的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指标体系,各省、市根据区域情况,形成有差异性的“核心素养”第三层面、第四层面的各种要求?若能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并且有统有放,抓大放小,则有利于“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合理科学建构,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基层积极性,有利于良性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 二、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应该简明扼要,直奔“核心”而去。基于指标分层的客观需要,以及逻辑上衍化的需要,学生发展性的“核心素养”必须有个最核心、最关键、最首要的指标。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未尽人意,没有给我们提纲挈领的逻辑展开,只是并列铺开各项要点,让人困惑重重。第一,从示意图来看,所谓“核心”似乎是示意图中最中间的圆心所指“全面发展的人”,表明“核心动能”所在。但我们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容易和现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提法相混淆,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而且,“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完成状态,不如表述为“人的全面发展”,更符合学生的素养的进取性和成长性的本质要求。第二,从内涵提炼方式来看,课题组把“全面发展的人”界定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大维度,也可以理解为研究成果设定的一级指标,但我们认为这三大一级指标均是框架性表达,不是价值性取向,也不能称为“核心素养”。 第三,从阐释性的六个方面的二级指标来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并列性的价值取向,任何单项均是与其它项并列存在,并不是逻辑上递进联接关系,故也无法在整体上作为“核心”,所以我们在前文中认为这六项并列更象是“综合素养”,而不象“核心素养”。基于这三点,我们认为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没有突出“核心”,而且在“核心”上点化、立向、归本不够。本立而道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向来需要一个原点,原点代表智性思维的启动,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似乎没有建构这个关键原点。 三、“核心素养”的指标设置应一以贯之,以简率繁。大道至简,大音稀声,越是一元的,越有穿透力和统合力的力量。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24个字,其中12个价值取向也是并列的,但核心价值取向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原先,教育界的流行说法是“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后来更流行的说法是“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把“德”的要求从并列关系变为先导作用,实际上就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然而,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一份“核心素养”,其核心价值取向却是模糊不清的,而且,那六大一级指标似乎也没有权重高低,还存在着相互之间重复交叉的现象。其一,“人文底蕴”或“科学精神”单独列出,就不好作为“核心素养”,但如果并列推出,且把“人文底蕴”改为富有进取的“人文情怀”,则可以作为重要的指标出现在“核心素养”中,但还缺个首要的核心价值指向为引导,所以,我们认为,可以设置“人的充分发展”为核心导向,以“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为二级指标,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二,“学会学习”固然重要,但它强调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不可能是“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若从“素养”的角度而言,“学习能力”更贴切些,而不是近乎静态描述的“学会学习”;其三,“健康生活”的表述也是完成式的状态描述,而不是进行式的需求出发或能力寻求,不可能成为一级指标;其四,“责任担当”倒是富于进取,但作为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也不合适,而且,前面所强调的“人文情怀”已经包括了“担当”精神,因为人文情怀的社会指向即是胸怀天下,并且以天下为己任,自然有担当,所以,在“人文情怀”之外再添加“责任担当”就没必要了。其五,“实践创新”是前面强调的“科学精神”的题中之意,科学精神的践行自然要求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永无止境的探索,这就涵盖了“实践创新”的价值取向,所以,有了“科学精神”就没有必要再来个“实践创新”了。总之,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上下之间的承启连贯关系,又要顾及相互之间的区分链接关系,才能使“核心素养”体系的内部既打通关节,又各有取向。 四、“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瞄准“人的充分发展”,而不是受限于课改目标。我们十分赞成尚荣先生的观点,包括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植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召唤,等等。但是,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成先生的那篇文章似乎表达不多。我们认为,核心素养应是“人的充分发展”,而不是“充分发展的人”,更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两个关键节点,一是“素养”应该是一种不断前行、持续进取的能力,而不是获得的、完成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把“人”放在前面,把“充分发展”放在后面,顺序这种摆法恰恰是为了强调“核心素养”的进取性、动态性、向上性;二是我们强调“人的充分发展”,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希望跳出以往以项目并列来衡量人的发展的传统窠臼,无论是“德智体美”,还是“德智体美劳”、“德智体美劳心”,都有因时而变、随意加项的主观意向。而且,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重新加项所能包含,特别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社会各方面对学校教育的多元需求、学生成长路径的纷繁多种选择都不是并列选项的思维框架所能解决。今天的基层校长和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拉高长板”比“拉高短板”更能高成效地出人才,互联网十教育的势态更有利于学生优化素养提升而不是守残抱缺地拘泥于“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以“人的充分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取向,同时将它作为“核心素养”的一元性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合适的。基于一元性“人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的确立,那么,其它的二级指标跟进就容易了,我们认为应该把“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这不仅是文理结合、文理渗透的需要,更因为“人文情怀”可以衍生出“社会担当”、“科学精神”可以推导出“实践创新”的逻辑关系,而“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在这两大框架性丰富内容的融合催化下更不成问题。所以,二级指标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就够了,多了就重复交叉了。至于三级指标,我们同意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尽可能整合到这两大框架中去;至于四级指标,我们就不必罗列了,留给各地中小学去做,应相信他们的创造力和灵活性,会在“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把事情做得更好。                                  黄家骅(写于2016.9.19夜间)

附记者报道: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09-13 民小编说: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今天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小编快马加鞭送上热腾腾的发布会内容及答记者问记录,帮你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新动态。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 ”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自主发展——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社会参与——实践创新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Q: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Q: 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Q: 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Q: 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 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Q: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职业发展的中职业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重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孩子这6种素养最重要(家长老师都该知道)| 特别关注
《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研》 安阳市专项课题立项申报书
搜狐网
【图文详解】让学生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