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伯 阳 城 考
原文地址:伯 阳 城 考作者:渭水布衣王琬

一、老聃西行历史背景与伯阳城勘考依据

公元前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古典文明”时期,开始了第一次深刻的人文变革。处在“春秋”时代的中国,诸侯相互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王室日渐衰微。老聃辞去周王室史官,沿渭水西行。

老聃沿渭水西行和《道德》著作问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并非孤立的事件。如果说秉性和志向决定人的命运,老聃沿渭水西行,就是一个文化伟人和思想家对历史做出的承诺与担当。沿渭水西行,也绝非逍遥避世和自我放逐。探索理想中的道德王国,完成《道德》思想著书立说,应该是老聃西行目的。

史上传说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他耳朵又长又大。《国语·周语》、《吕氏春秋》和民间俗称其为“老聃”,应该更亲切可信。本文故此称其为老聃。先秦以来史料的零散记载,渭水流域的民间传说,为后世勾勒出老聃沿渭水西行及其《道德》著作问世的轮廓。然而,似水流年,沧桑嬗变,老聃的故事逐渐不幸成为朦胧传奇和历史迷团。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老聃其人其事作了简要评介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卷中亲身勘考和引用古籍记载,为我们记述了与老聃西行密切相关的古伯阳城遗迹。1998年以来,笔者依据《水经注·渭水》卷关于古伯阳城的记述,对相关史地人文遗址进行了长期勘考研究。本文既是笔者的勘考实录和追溯推论。

二、《水经注·渭水》之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印证

《水经注·渭水》卷记载:

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渭水又东经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经苗谷,屈而东经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概李耳西入,往经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又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

此段勘考记述,郦道元详细说明了刑马山、伯阳水、伯阳城和伯阳川的坐落位置与相互关系。是古今天水学者勘考伯阳城的主要依据,也是笔者实地勘考的重点。

民国时期的天水民间还在传说:老聃在伯阳城生活了十几年。他居住在龙山之腰,进出有小桥流水;他收养伤残的小动物,出行时常有梅花鹿跟随前后;他在龙山上栽种了很多松柏;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就有周大夫尹喜。老聃去世后,天水人取其名字,把他生活过的地方叫伯阳城、伯阳水、伯阳川。这些传说表明,老聃应该在天水生活了很长时间。

比照《水经注》记载和天水民间传说。南北朝时期,如果天水没有古伯阳城遗址,民间没有可信的传说,手中没有古伯阳城的相关史料,作为学者,郦道元不会无中生有,臆造出一个伯阳城和与之相关的伯阳水、伯阳川。据此推论,郦道元当年勘考渭水时目睹的伯阳古城,应该遗迹尚存,并且可资勘考。据此推论,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述的古伯阳城,应该是真实存在和可信的。

三、《水经注·渭水》记述的伯阳城和伯阳川勘考

《水经注·渭水》: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伯阳谷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

古“刑马之山”,笔者考证为今麦积山(参见笔者《刑马山·麦积山考》)。对照航拍的麦积山一带山脉水系图,郦道元记述的刑马山、伯阳谷、伯阳谷水的坐落和水流走向,与今天水市麦积区麦积、甘泉、马跑泉三镇坐落的永川河流域山脉水系完全相同;“伯阳谷水”和小支流“白水”的走向,与流经今麦积、甘泉、马跑泉三镇后注入渭水的永川河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水经注·渭水》记述的“伯阳谷水”是今永川河。

《水经注·渭水》: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马山,西北迳苗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

同出于“刑马山”的“苗谷水”,与“伯阳谷水”一山之隔,坐落方位相同并且相通。“苗谷水”先北流“历平作”,又“西北经苗谷”,之后“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此处的“刑马山”和前段“刑马之山”显然是同一座山;“伯阳川”与上段的“伯阳谷”,都是刑马山下自东南走向西北的山谷。但是,“苗谷水”流经“伯阳城”后并未直接注入渭水,而是进入南北走向的伯阳川。

以“刑马山”和“苗谷水”的坐落走向为参考,对照今天航拍的精密地形水系图,郦道元记述的“伯阳城、伯阳川”,与今麦积区东柯谷深处观龙山一带的山水地形完全符合。也就是说,今东柯谷深处的观龙山和街亭古镇,应该是古伯阳城的坐落所在。

东柯河由两条溪水在观龙山下的街亭村汇合而成;一名“南河”,一名“北河”。古镇的老人们传说,晚清时期,“南河”山谷名叫“野猫谷”,溪水叫“猫谷水”;“北河”名叫“洗马水”。在当地方言中,“猫谷水”与郦道元记述的“苗谷水”发音相近。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明清时期的街亭古镇,曾经是闻名陕甘、川北的交通驿站和马匹贸易中转地。“洗马水”一旁是蜿蜒东去的关陇商旅古道。考证水名,应与始自宋代的秦州“茶马市”有关。

“东柯”之名,始见于唐代杜甫《秦州杂咏》诗说。“柯”者:斧柄,树枝也。唐代东柯谷,想必依旧为丛林密布的樵柴之地。但当地是否已用“东柯谷”取代“伯阳川”作名称,无从考证。笔者推论,所谓“东柯”,是就一城一地之四方方位而言,譬如“西柯”、“南柯”、北柯,或如南郭、北郭,并非一定是说地名。

《水经注·渭水》:渭水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左侧伯阳东溪水注之,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溪水…出北山,南注渭水;其右则明谷水,次东得丘谷水,次东得丘谷东溪水…并出南山,东北注渭。渭水又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经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世所谓长蛇水……

实地多次勘考这段记述,并对照地形水系图。自今麦积区马跑泉、社棠、伯阳、元龙、吴砦五镇,沿渭水东至凤阁岭镇“长蛇水”(今通天河)之间;自北向南依次注入渭河的五条大溪水,其中四条与地形水系图相符合,有三条溪水的名称发音相近。首当其冲的“伯阳东溪水”,是东柯谷以东约五公里、今社棠与伯阳两镇交界处的一条溪水,它发源于今清水县丰望、草川一带,自北向南,在社棠镇与伯阳镇交界处注入渭水。以“伯阳东溪水”为参照,渭水南岸以西约五公里的东柯谷、东柯河,正是郦道元记述的古伯阳川之所在。据此推定,今麦积区伯阳镇所在的伯阳川,不是古伯阳川之所在。

四、今伯阳川和伯阳镇勘考

古伯阳川之所在不知从何时起讹误为今伯阳川,是后人误会了郦道元笔下的“苗谷水”和伯阳城的坐落所在。

今伯阳川唯一的溪水“上下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还叫“毛峪河”。明清以来,人们以为这条溪水就是伯阳城下的“苗谷水”。其实非也。“毛峪河”发源于石门山北麓,自南向北,在伯阳镇柴家坪断崖下注入渭水。它的发源地不是古刑马山(今麦积山)。对照郦道元相关记述与今版地形水系图实地勘考,可以明确断定,今之“毛峪河”,正是古伯阳川以东的“明谷水”,而非读音相近的“苗谷水”。

郦道元记述的古伯阳川,是苗谷水和伯阳水流经的南北走向的川谷。而今伯阳川是渭水流经的西北走向东南的川谷。在坐落方位和水流走向上,今伯阳川与郦道元记述的古伯阳川坐落方位相反。

今伯阳川河道四周为断崖峭壁。地质水文勘考表明,南北朝时期,这里还完全是渭水宽深的河道。据此推论,南北朝一千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不可能有伯阳川之说。今伯阳川周边山村都聚落在高岸的断崖山顶上,柴家坪是这里最大的村落,有新时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南北朝时代,这里应该已经有较大的古村落。如果伯阳城在这里,当时应该还有相关遗留。但郦道元的勘考记述对此一无提及。

清代一些天水学者曾推测,今伯阳川柏林观所在的山顶坪地,可能为古伯阳城所在地。其实亦非。

查阅对天水著名古遗迹、古寺庙和祭祀风俗记载详实的乾隆《甘肃通志·直隶秦州》卷,其中也没有柴家坪、柏林观与古伯阳城相关的记载。柏林山现存两尊清代石碑。其中道光十年《重修柏林观记事碑》保存尚好。碑文由当时的秦州举人潘济贤撰写。碑文说:

秦州东七十里伯阳渠之地有山曰柏林山,山麓旧有寺观一所,为尹喜观而非老子观。州志(乾隆《直隶秦州志》)所载龟山(清代社树棠镇庙坪山别称)有老子庙,亦为以讹传讹……

显然,清代中晚期的天水学者,对伯阳城是否在此有过勘考论证。在乾隆《甘肃通志·直隶秦州》卷和乾隆《直隶秦州志》中,“毛峪”河被称为“伯阳渠”,但没有“伯阳川”之说。

柏林山坪地南北长约一百米,东西宽不足六十米,坪地高出渭河河床约二百米,东、西、南均为断崖,其下渭河环绕。坪地四围残存有高三米、厚约二米的夯土墙;墙体密布草绳加固遗迹,墙基中有大量石料和大砖。这样的围墙,即使在今天看上去,也不是寺庙必要的建筑,而完全像一座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天水县伯阳、元龙、吴砦等乡镇修筑梯田时,发掘出许多兵器文物,有宋代军刀、枪矛、弓弩、箭簇和筑垒工具,还有三国时代的弩机和箭簇,其中一部分就出土于柏林山。柏林山上至今还能找到残破的宋代砖瓦和黑瓷片。考古鉴定,这些文物是南宋大将吴璘当年统帅宋军抗击金兵,保卫秦州时遗留的物品。在渭水南岸的关陇、川陇古道上,有多处宋代修筑的军事堡垒遗址,著名的“吴砦”是当时的中心堡垒。突兀险峻,控扼今伯阳川的柏林观,坐落于吴砦与秦州城之间,距吴砦约四十公里,是“吴砦”的侧翼堡垒阵地。

笔者勘考认为,今之伯阳镇,可能形成于三国或辽金与宋朝漫长的陇右和秦州战事期间;大抵因战事连年不断,军队每每扼守,人民往复搬迁,治所屡屡变更的牵扯,使伯阳城坐落所在发生讹误。今伯阳镇与古伯阳城虽近在咫尺,但并非古伯阳城之所在。

五、古伯阳城——今街亭村观龙山勘考

街亭村,为原天水县街亭镇,明清时期著名于关陇、川陇古道。古镇一面靠山,两面环水,板屋依偎。近代以来,从这里和相邻的永川河谷一带,相继出土过齐家文化陶器,西周青铜簋,战国青铜短剑(现分存于麦积区文化馆和天水市博物馆)。东柯谷东南石门山下的早期秦人墓葬中,出土了秦简《日书》和古刑马山一带木版地图残片。笔者参考史料研究认为:古街亭可能为西汉天水郡兰干县治所在,北朝时期秦州绵诸县治所在,南宋陇城县治一度所在。

观龙山被誉为东柯谷“镇山”。杏林观和崇福寺依山而建,石阶逶迤,古柏蔽日,有多处古建筑遗迹。现存有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大小碑碣多尊。立于乾隆四十三年的《崇福寺碑记》言:

太史公游观天下,见名山秀水则为之记:成纪东有街亭,五岳相朝,东柯水围,士正民醇,亦天水之名郡也……

参考东柯谷出土的诸多文物,碑文开头的“太史公”,不论是说老聃还是司马迁,都不会令人意外。司马迁是否到此“游观”,引用碑文是否为司马迁所撰,孰难考究。自北宋以“成纪”取代“上邽”县治,明代省成纪县入秦州,清直隶秦州所辖县已无成纪。据此推论,此碑文可能传抄于元明以前古碑碣志文。考现存碑碣,崇福寺较近几次大的重修,分别在明万历十六年,清康熙十七年、乾隆五十二年。立于嘉庆十六年岁次的《重修崇福寺碑》耐人寻味。碑文说:

街子镇者,秦汉之襟喉。东接关陇,南连巴蜀,北抵上邽,西通羌氐,允推诸路要口。兹山始自仙严,伏脉绵延,毓秀钟灵…不知眆于何世,建自何人,而代远年湮……

清代秦州无上邽县,而且街亭已不再是“允推诸路要口”之兵要重地。此碑志文,明显带有唐宋时期意味。

天水民间传说,“龙山”是老聃讲学“修道”之地。用“龙”来形容比喻老聃,始于孔子。查阅史料,中国历史上被称为“龙”的人,除帝王以外,老聃为公然第一人。一字之差的“观龙山”和“龙山”,是否同一山名呢?

顾“观龙山”之名而思义,应该是在这里可以看到“龙”。观龙山现存诸多碑碣的记述,旁证了“龙山”与“观龙山”当属一山二名。对照郦道元对古伯阳城的记述和天水民间传说,“龙山”应该是老聃当年讲学修道的伯阳城。推测在伯阳城闻名于渭水的同时,“龙山”成为人们对伯阳城的别称。

六、《道德经》著作地推论

司马迁说老聃出关时“关令尹喜强为我著书”。《水经注·渭水》卷引用古籍说,老聃沿渭水西行起于散关。散关为交通兵要之地,生活不便,似乎难以安心著书。再者,老聃原为周太史,以其声望和刚正秉性,不可能受一关令强迫,在这里用很短时间完成《道德》著作。

依据史料记载推测,老聃离开周王室沿渭水西行时,大约不到六十岁。《道德经》不可能著作于风雨兼程的旅途中,应该是定居后几年里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个时代的老聃虽然长寿,但古稀之后也难堪著述的艰辛。六十至七十岁,应该是老聃完成《道德》著作的可能年龄。而这个年龄正是他在伯阳城讲学修道的岁月。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言,却是一部经天纬地的鸿篇巨著,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融社会意识和宇宙规律于一体,集悠悠万事于一家之言。在书写工具刀耕火种的春秋时代,这样苦心孤诣的著作不可能朝花夕拾,一挥而就。完成其著作,必然经年累月,韦编三绝。人事情怀,古今一理。老聃所谓“修道”,其实应该是寒窗之前须发染霜,一片冰心苦作学问。

在那样的时代,一个客居异乡的年长学者,用十多年宝贵岁月,舍身于山林之间,蜗居于茅庐草堂,老聃在做什么事情,又会作什么事情呢?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著书立说。伯阳城坐落在西戎宗教圣地刑马山下,远离尘世喧嚣,能够自耕自给,可以放飞思想,静心著书立说。据此推论,伯阳城应该是老聃著作《道德经》之地。

七、老聃归宿推论

老聃沿渭水西行的最后归宿,可谓千古之谜。两千五百多年来,因为正史野史都无确切记载,老聃谢世真相始终无人知晓。虽然往事如烟,但对这样一位有家庭,有子女,还有很多学生的文化名人而言,无影无踪辞别人世的传说,显然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的。西晋王浮的《老子化胡经》说“老聃离渭水西入流沙,化为浮屠。”这个说法已被历代史家考证为谬说。血肉之躯,即使再长寿,也要像常人一样面对死亡。老聃离开长期生活的伯阳城时,应该已经年逾古稀。如此高龄的老人,在作完该做的事情以后,其实已经没有远行的欲望和力气了。人之垂垂老矣,安能不思身后之事。伯阳城就在刑马山下,老聃应该知道,刑马山是个安息的好地方。他,是不是长眠于此呢?

八、老聃道德思想的历史人文意义

春秋晚期的老聃,以经天纬地的道德思想,阐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意识和理念:天地以完美道德创造万物,帝王以完美道德教化人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宇宙的“天道”和“道法”。“道法”看似无形,实则无处不在。日月更新,春夏秋冬,鸟飞蓝天,兽走大地,鱼翔水里。大至一朝一代,小至一人一家,皆依道法而存亡。生命有始有终,道法恢恢不灭。

老聃以《道德》理论传承弘扬华夏文明的人文宗旨和精神,以水的无私形态比喻理想的社会道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而贪婪私欲是万恶之源。他形象地指出私欲贪婪对人与社会的毒害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猎杀令人发狂。一个道德沦丧,放纵私欲的社会,必然人心险恶,政治腐败,弱肉强食,天下不公。所以古代圣贤教化人民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正善治。

 

【王琬,作于2012年,修改于2014年6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艮卦水法详论
乾坤國寶論述
龙门八局-乾坤国宝
【三岔作者】3.20日咏五龙山
诗作 || 渭水:黎坪写意 ( 三首 )
三天水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