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是曾国藩写的一联。读到此联为时已久,但对其意一直不甚了了。
    有人曾劝曾国藩“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让其夺位,曾国藩便以此联答之,告诉诸人,这才是他毕生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于是劝者止声,这两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大气魄,大场面,倚天观海,阳光照在海面,海天一体,浪花飞腾,此时的自己心胸犹如隐藏着流水高山而博大起来,同时流水高山等也有一种淡薄之味,这是一种最超然的境界。    这句诗的背景是湘军将领集体暗示,恳请曾国藩自立为王时,曾就用此诗表达了自己崇尚清高,淡雅的圣贤,不愿去称王称帝.从而打消了众将的一番企念. 此句完全表明了曾有清高,淡泊,忠诚,知恩图报的君子小义,却没有为天下苍生当仁不让,大义灭亲的圣贤王道!

打下南京以后,劝曾国藩称帝者不少。一天晚上,曾国藩审完李秀成后,入卧室休息,30员将领集于前厅,要求曾氏接见。曾国藩问九帅(曾国荃)来了没有?等抱病的曾九帅来后,曾良久不语,后命左右取来大红笺纸,挥毫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掷笔而去。众人咋舌,叹息,点头,木然呆之。曾国荃始愤然,继则凛然,对众人说,谁敢有什么话说,此事我一人承担。众人听后才散去。(余世存《非常道》)

老九当时所言,也有如此一说:

曾国荃只是拖着病体黯然宣布:“大家不要再讲什么了,这件事今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九一人担当好了。”( 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

以往也曾有人劝他称帝,如王闿运,如左宗棠。左宗棠曾题神鼎山一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左将此联派专人送胡林翼转曾氏,请共同删改,试探胡曾两人意向。胡拆看后,一字不动,加封转曾,曾将“似”改为“未”,原封退胡,胡拆阅,在笺尾加了两句:“一似一未,我何词费。”

 

 在此情形下,“流水高山心自知”易于理解,但“倚天照海花无数”到底何解?是何种情景?何种心绪?如何与下联勾连?

 此联原为集句联。昨天查了一下这两句诗的出处:

上句出自苏轼《和蔡景繁题海州石室》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当时醉卧动千日,至今石缝余糟醑。仙人一去五十年,花老室空谁作主。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尔来心赏复何人,持节中郎醉无伍。独临断岸呼日出,红波碧巘相吞吐。径寻我语觅余声,拄杖彭铿叩铜鼓。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凄楚。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我今老病不出门,海山岩洞知何许。门外桃花自开落,床头酒瓮生尘土。前年开合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当时曾国藩已经功成名就,也早有收山之念,而他从少年立志便只是为了涤荡天下(故而取名为涤生),并无起义夺权之念,这便是曾公写下这两句诗的一个缘故。

当时湘军已经取下了天京(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城),手下的部将包括自己的九弟曾国葆都有心拥护曾国藩称王,因为当时在军队内部,满汉之间的矛盾特别大,八旗军队腐化,将领昏昧无能,却占着自己的身份抢占汉军的功劳,而汉军只是因为在中央没有人撑腰,故而敢怒不敢言。而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受命起,建立湘军并让教化深入军心,民心。因为湘军有很好的建制和军纪,作战勇猛,湘军成了清政府赖以维持政权的军队,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中打了很多胜仗,加之军队饷银充足,奖罚分明,湖汉两广的农民都乐而弃农从军。在军队中尤其是军队将领中,曾国藩的威望是相当高的,不管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大家都是打心底愿意曾国藩成为他们有生之年的统领,甚而领导他们(大部分是汉人)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自己的时代。对于热血的将领和青年人,很自然会想到这些,因为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精神领袖,是这些人心中的神。许多有识之士也不时去试探曾国藩,看他是否有自己建立政权的意思。包括他的一些好友,用言语暗示,问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我君其有意乎?”暗示他建立自己的政权,但曾国藩察觉后都巧妙拒绝了。

当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打完,将领们齐聚在大厅中,群情激愤,都希望有生之年能做更大的一番事业,而其中尤以曾国藩的九弟为最。然而临来的却是曾国藩的两句诗“倚天照还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借此想对将领们表明自己没有夺权之念,只是做一个忠实的臣子,也希望部下们收起妄念,不要再做无谓的打算。而将领们看后表情各异,或垂首惋叹,或痛哭流泪,或茫然,或愤慨。

后来这件事也风言风语的传开了,毕竟曾国藩位高权重,且曾家一门多显,自然有很多人注意曾家。一位曾对曾国藩颇有偏见的人看到那两句诗时,不禁潸然泪下,询问着“真有这两句诗吗?”,感叹自己此时才懂曾国藩情怀之高远。而如果没记错的话,当年也正是他,埋首经卷,寻求救世治国之良策,后来多次向曾国藩献策而不为所用,也是他有心劝荐曾国藩自立,却被曾国藩婉拒。

我想曾国藩在当时的情况下写下这两句诗,自然还有曾国藩在政治上的考虑。曾国藩在早先出仕的时候因为年少血性,多少有些激越,是个敢谏敢言的读书人。后来随着阅历渐深,且自己修习的黄老之学讲究韬晦隐忍,自己多少受之影响,在政治上越来越理智,而用其学生李鸿章的话来说,曾国藩过于懦弱,也就是胆小稳重吧,不过这在政治上未尝不是其长处。只是今天在推崇曾国藩的书里,更习惯于说曾国藩能忍,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可以说他颇有宰相唾面自干的风范。

最大的忧患(太平天国)已经不存在了,外国的威胁尚未完全体现出,中国古来就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臣亡”的教训。曾国藩位高权重,一门光耀,朝廷忌惮他,权臣妒忌排挤他,部下将领羡慕推崇他,都只会让他和他的家族处在浪尖上,这些曾国藩不会不知道。况且精满则溢,月满则缺。与其等到自己志得意满时外界削弱自己,不如自己先削弱自己的势力,或许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所以他写下了这两句诗,便在不久后开始筹饷裁撤湘军,削弱自己的实权。

倚天照海花无数    
    此句道的是:当君身处高处,君临天下时,就会发现原来有很多很绚丽,很出色的花朵.当年曾氏以此表达"只要你(们)站在更高处,就会发现天下有很多人比我出色。
高山流水两心知  
    此句道的是:高山和流水本是相关和缠绵的,但是彼此无耐只能是擦肩而过,因为彼此都知道不可能有长久的相处.当年曾氏以此表达"我虽有意于此,你等也有情为我,但即便我当上了皇帝,面临这等乱世,还是没有好的结局的,只要我们彼此心照就好了,你们的情意我心领了。 
    
    倘若有女子赠此二句与兄台,则所言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你站在高处,就会发现比我好的女孩还有很多,你又何必拘泥于我呢?我们彼此间不能在一起的事实,就不用我多讲了吧,大家心照,你的情意我心领了。     

    “倚天照海”是指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在无人的时候,在诱惑来临的时候,在独处的时候,在无人的地方,眼前无数“花朵”,无数诱惑,却终不为所动,所作所为如高山流水,叮当如玉,清脆入耳,始终如一。 


    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威镇天下,功高盖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他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的最佳时机。否则兔死狗烹,朝廷对曾国藩轻则将罢免其军权,重则亦可能暗下毒手。因而这个时候也是曾国藩对称帝一事感到最犹豫最彷徨的时候,此时王闿运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怒不可扼,严词拒绝,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沉思的结果就是他写下那句著名的诗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出自于曾国藩的《辩言》,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他这种坚守人臣的行为和心理,是和他作为儒学大家的身份和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分不开的,所以越是战功彪炳,他越是克己修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奇特人物,也是最显赫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生前身后,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也有“曾剃头”、“卖国贼”的恶名。清政府在其逝世后称其为“忠臣体国,节劲凌霜”,甚至把他誉为“古今完人”;他的门生故吏更是把他称为“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   
      他的功过难以论定。毛泽东对其有三次评价。第一次是25岁。他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熙锦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人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乎?”第二次是34岁。他在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中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第三次是77岁。他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在不同的历史阶级,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不同,这既是历史复杂性的一种体现,也是曾国藩这个人的复杂性的一种体现。仅从人的角度来看,无疑,曾国藩有许多优点,历史影响之一就是他的人格力量。他打破了天才的神话,为“成功出自勤奋”树立了一个榜样,在克己修身,严训子弟上,又秉承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说,立德最难,而且最虚,曾国藩的门生们称誉他从一个普通人修到了圣哲的境界——内圣外王,这似乎是夸张了一点,但“克己、修身、勤政”几个字始终有现实意义。
      “道德文章冠冕万代,修身处世楷模千古。”《曾国藩家书》可与《颜氏家训》一同作为家书垂世典范之作。他对个人内在修养要求极为苛刻,一辈子克己修身,无一日懈怠。在家中,是严父慈兄,在帳帷之侧,是良臣贤将;而在家中帳帷之外,他身体力行,于后世的现实意义,毋宁说更像一位“温和”的教育家。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之《信》一文中说:“书信写作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其亲切细腻仅次于日记’。”而家书也是书信写作的一种形式。曾国藩的一封封家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温柔艺术”呢?那半文言半白话之威容仪言背后却是温如耳语,丝丝入扣;那娓娓的叙说中饱含委婉的劝诉,层层入理;一封封家书给人内心以美好的熏陶与丰富的启迪。无论是处世修身,抑或是明德修为,还是治学从政,他都是涵咏体察,将一“恒”字贯彻始终:“读书应有志有识恒久”,“读书宜专习字须有恒”,“学问之道总以有恒为主”,又譬如“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及求泉而用之不竭乎?”这同样是对一“恒”字的另一侧面注解。
      “耕读为本乃长久之计”又更是教育层面的另一种延伸。他用毕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为本”的重大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业。创造优质教育不仅是家庭、学校奋斗之目标,更是社会发展之指向,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培养祖国花朵之温床。在信息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书信相对于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而言,更显其不可替代之治愈心灵的疗效作用。尤其适于亲子间的共同沟通和交流。试想,在“夜阑人静初,月上柳梢头”的旷远静夜,一位孤寂的老人,坐在一张发黄的老沙发上,寂静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一缕缕香烟在昏暗的灯光中若隐若现,手捧自千里迢迢而来的儿女问候,拙劣的字迹斑斑,在老妇眼中,却绚烂得如同春日的百花园;哪怕是儿女寥寥数语的嘘寒问暖,心中也是溢满了无限的感动与温暖。
      三十载宦海生涯,无数沉浮云烟过眼;六十年人生经历,多少功过身后评说。纵观《曾国藩全集》,中国传统文化对曾国藩影响较大的有几种文化形态。曾国藩身上既有道家的“出世”思想;也有法家的“治世”思想,甚至还有佛教文化中的“超世”思想,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在曾国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学者历来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我觉得“修身”实质上才是儒家“三纲”(明明德、新明、止于至善)“八目”的基座。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也曾这样说:“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至于齐家,治国,治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的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
只有把自己的事处理好了,才有余力更好地向外拓展自己的才能。先有豁达光明之识,后乃有恬淡冲融之志。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踞于尘世两端,尽力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兢兢业业地工作,清醒地面对尘世间纷纷扰扰的诱惑,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这是给我辈最大的教益。 
 

对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乏其人。曾国藩,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
曾国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率领湘军,经过10余年的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的道德范畴,泛用于与洋人的交涉之中,又多了一顶媚外的帽子;他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他一宗宋儒,有极深的理学修养功夫,在学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曾国藩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从政治上对他的所作所为应当如何评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曾国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己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翻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曾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忍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

  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也许也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曰;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怎么理解曾国藩“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的集句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崇敬篇--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联语背后的机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