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新课堂教学3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内容提要:
    语文课堂是实现语文学科目标而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包括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轴的教学方式、“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把课文肢解了进行教学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放飞意识,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   如何实现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式  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讲了心就安了,
《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偏重于从学生的学法角度提出的。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权力,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力,自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独到见解的权力,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和保留意见的权力,还包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权力;合作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学习主体自觉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和归依,三者有机统一,互相促进,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技能,形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和科学捷径,其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学法来定教法”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课改的一大特征。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语文语文课堂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轴的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贮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义。试想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不会学习的人无异于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迷失航向,或是被大海吞没。。。。。。无数个呼唤汇成时代的强音——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学习”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中国教育史上的先人是伟大的,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著名论断,然而,我们在传承这些至理名言的同时,却不断重复着与此相悖的悲剧的历史。目前,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看,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主要是书面练习)。特别是语文学习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本来生动有趣的语文教材,也教到使得学生厌学语文。语文课堂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那种以知识为主轴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转变为服务学生发展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寻求知识的教学方式。
2、 转变“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满堂灌”的弊端,似乎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也已经尽量避尽量纠正。但目前,语文课堂上讲得还比较多,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原因是不讲生怕学生不会,总认为学生知识积累少,不讲就不懂,不懂考起试来就吃亏,讲了心就安了。因此老抱着“讲”字不放,除不知,你讲,我听,你讲我记,你讲我抄,这种被动地接受到头来又记得了多少。你嚼啐了,嚼烂了,嚼糜了喂给他,一旦不嚼了,他就无法消化了。常此以往,不要说有兴趣学语文,简直令人生厌,令人生烦。
“满堂灌”少了,“满堂问”又悄然兴起,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是被问者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集体答时“南国先生”,个别问时不得不答。这样,不要说培养什么语文能力,上你的课都是担心着会被提问而产生恐惧。因此,语文课堂“满堂灌”要摒弃,“满堂问”也不能让其泛滥。这样,就要求教师的“传授者”角色转变,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3、转变把课文肢解了进行教学的阅读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革,但目前仍有些教师,特别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在语文课堂阅读中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繁琐的讲解,机械地训练,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兴趣寡然乃至厌学。
     阅读本应是人生得意之事,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上一样“。的确,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但有很多学生却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以每位热爱阅读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
如果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我们每位教师都会承认:语文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的领悟得不到承认,创造能力就会受到压抑,这既有悖于人的天性,也与时代精神不合。因此转变这种肢解课文,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课堂阅读教学为体现个性自由的整体感悟阅读教学,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让学生放飞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深度参与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主动性是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是基于学习者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要意识到学习的责任,要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的有机联系,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当然这不是仅仅在语文课堂就能够完成的。语言有闻学
1、语文课堂上常常运用导语激趣。
设计导语,设置悬念紧紧地牵着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想解开悬念、疑团,而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设一个“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教室就是桃花源,学生就是桃花源的村民,老师是电视节目“时空连线”的主持人,他刚刚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时代的桃花源对村民进行采访,采访时设计一系列问题:“请问,你在这里生活了多长时间/”“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创设这一情景引导学生投身其间,乐此不彼,学生也会因此学得主动,思维活跃。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永不懈怠。
(二)、让学生放飞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表现独立学习的欲望。以往只是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和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在语文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最重要是建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我要学,我能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的自立行为,其核心是学习的个性化,学生主体是个性化的主体,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语文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如自读课文时的诵读,涵泳、体味、感悟、质疑需要之,背诵、积累、书写也需要之。可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离开了个性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操练,一切皆空。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即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参与阅读。否则,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缺乏基础,即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缺乏了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放飞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
       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在语文课堂上主要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以问题为先导的阅读,它必须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路径与轨迹。阅读既是为了发现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答—新问题—新解答,学生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包括能力培养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升。阅读中问题从何而来,一方面来自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来自学生——阅读主体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思考、感受的结果。无论是在探究教师预设的问题,还是探究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的过程中(包括生成问题过程)都需要学生积极的深度参与阅读。因为探究是阅读主体的阅读行为,它意味着阅读主体的亲历,在场,甚至卷入。阅读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开展主体间个体间对话,没有阅读主体的深度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深度参与的阅读是过程与方法统一,知能与情感统一,认知与态度统一的阅读。目前,语文阅读课堂上很多还停留在浅表性的参与上,主体行为被支配控制,多表现为读一两遍课文,然后听讲、应答、记录,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而深度参与的阅读则不同,主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沉思,即进入文本,把自己当作作者,感受作者写作目的意图。把自己当作文本中人物,亲临其境去体验,去感悟,然后表达、交流、争辩、质疑、查阅、创作等。因此,语文课堂阅读要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拒绝浅表性参与,更拒绝伪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实现还要创设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怎样才算是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呢?最起码的要求是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舒服、感觉自在,能沉浸在学习之中而忘却了自己曾经是被迫而;来的,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从而使学生有勇气迎对学习的挑战,这样的课堂是积极的。相反,,学生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怕说错了会挨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这样的课堂就不是积极的。因此只有创建具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支持学习的积极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顺利实现。
如何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呢?教师课外与学生保持密切关系,踏入课堂时打招呼问候,上课面带微笑(不是伪装的那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说错了或学生质疑时不知道的,要轻松自如地承认自己的未知领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心、了解、指点、鼓励。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要尽量进行积极的评价,尽量只讲正面的话。如不要说“你错了”,“这么浅显,你都弄错”
之类。要说:“你通过认真思考,从某个角度答对了,只是不太到位”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同时还体会到成就感。
      综上所述,要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接受新课改,进而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放飞主体意识,激发其深度参与课堂,还要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这样,语文课堂将会迎来一个艳阳天。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程红兵:语文教学的常识性回归
让阅读回归自然状态
陈琴: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分析与提问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练“真”功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