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名著阅读现场会主题报告连载︱之二: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的“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果认为“教科书”是“书”,这句话就变成了引导学生“多读教科书,好读教科书,读好教科书,读整本的教科书”,这显然是可笑的。


学习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否则,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


“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划等号?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


古人说“博览群书”,是让人去博览“教科书”吗?杜甫说“读书破万卷”,是让人去读破万卷“教科书”吗?即便读破万卷“教科书”,能下笔有神吗?苏东坡有“腹有时有诗书气自华”的名言,一个人肚子装满“教科书”,能抵达“气自华”的境界吗……自古以来,人们倡导博览群书的“书”,让人下笔有神的“书”,能让人气质华美的“书”,都不是指当下的“教科书”,“书”与“教科书”两者完全两码事。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采取文章学的教学模式,即以“生理解剖”的方式肢解文本,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作为“仓储式”的简单的积累手段。再加上目前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日甚一日的消解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让本该快乐的读写变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钱理群)。

古往今来

—   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

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

—   国学大师林语堂就曾明言:“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

—   朱永新先生也说过几乎完全相同的话:“教科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

《课标》强调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如何加强?《课标》“前言”中有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一直以来,不是《课标》没做要求,而是我们有所忽略;不是《课标》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到,以致陷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用王旭明先生的话说:“是我们自己把路走歪了”。

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的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精神软骨,认识侏儒,心灵乏氧,变成“字纸篓”和“机器人”。

我和我的

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孩子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

我们渴盼抓住孩子初中一闪即逝的成长黄金时期,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入课堂,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加强人文积淀,培补精气神,并同步提升读写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根基。

我们觉得,这种做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标新立异;更不是另起炉灶,剑走偏锋;而是一条在《课标》指引下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感谢人大附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环境,搭建了舞台,并给予了全力支持,让我们走在了实现梦想的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教材 ≠ 教科书 ( 课本 )
孩子学语文很努力,为什么成绩上不去?
留住语文教育的“根”
语文难学,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深呼吸】语文难学,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