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地:“广州第一家族”的家国春秋


 

 
 
 
 从广州上空鸟瞰许地
 许氏宗祠前厅

 许地门官厅遗址
 
 

 许应骙故宅阁楼的木地板已经凹凸不平
 

许地,广州声名显赫之地。

  她坐落在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上,位于高第街,紧邻北京路,宛如一只“大寿龟”,匍匐于珠江边。这座广州“大宅门”,在此已200余年,孕育了许氏十余代子孙。

  自清乾隆年间起,中国历经巨变,风起云涌间,许地走出了一位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广州四大盐商之首许拜庭,“三进三出”的中山大学前校长、教育泰斗许崇清,“红顶绅士”许祥光,“红色英烈”许卓,浙江巡抚许应鑅,一品大臣许应骙,孙中山麾下第一骁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航空专家许锡缵,鲁迅伴侣许广平……

  许氏家族因此也被人称为“广州第一家族”。不过,许地已从昔日的豪门大宅,变成了今日珠江边上破败不堪的“贫民窟”。

  连续多日,在许家第七代孙许锡俊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前往许地寻踪。同时,我们深入采访了许广平的侄孙、著名画家卢延光先生,卢延光编著了详细介绍许地历史文化的《广州第一家族》。我们试图为读者重现许氏家族的“家国春秋”。

  起源

  不愿做妾,寡妇养育三子

  许地之大大几许?许锡俊拿出权威物证——国土房管部门的文件:许地面积为9675.88平方米。

  “拜庭许大夫家庙”无疑是许地的核心,一座又一座的房屋及诸多附属建筑物由此向外扩展,组成庞大的家族聚集群落。许锡俊介绍说,1951年,土改中许氏家庙被定为国有,从此当过校舍、临时儿童医院,现在则是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剥落的墙皮上,还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个牌匾。这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式传统建筑,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去三分之一,拆毁处建起了两幢九层高教工宿舍楼。祖宗牌位也在屡次变迁中不知所踪。

  墙头的青草与苔藓长得恣肆,屋檐上的镂空雕花透露出昔日的光彩。曾几何时,这幢极具特色的建筑,代表的是一方人家的兴盛。

  据卢延光介绍,清乾隆年间,许氏远祖许永名自澄海来到广州高第街,经营小本买卖。在攒下一笔钱后,娶了黄童贵的三女儿为妻,育有三子。婚后第十年,永名病逝,黄太夫人带着三个孩子回澄海,却发现原来永名已有发妻。不愿为妾的黄太夫人毅然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高第街,含辛茹苦将孩子养育长大。大儿子许拜庭,被介绍到一家董姓盐商的店里干活。一次出海,突遇风暴,拜庭沉着冷静,带领船只逃出生天。由于别的店的船只折损,这桩独门生意让董老板十分欣喜。拜庭的忠心耿耿,更是让董老板拿出股份分给拜庭。后来许拜庭成为广州四大盐商之首。当时海盗猖獗,许拜庭集资出力剿匪,大获成功。他因此事受到嘉庆皇帝嘉奖,获封“中议大夫”。

  许拜庭逝后,其长子许祥光带头建立了许家祠堂,是为“拜庭许大夫家庙”。

  遗存

  怕被开发,挂上牌匾做护身符

  许锡俊说,随着社会建设的推进,地处市区“黄金地段”的许地,屡次被地产商“盯上”,有人给为此烦恼的许氏族人出了个主意:“挂个牌匾吧,名人故居,这样别人要搞开发,好歹有个顾虑,就能避免被强拆后才发现是名人故居的惨剧。”

  如今,许地的数块名人故居牌匾,成为许地的护身符。

  “广西布政使许祥光故宅” 

  如今成了服装仓库

  卢延光说,许祥光是许拜庭的长子,他是许氏家族中第一个中举人的,是第一个带上红顶官帽的人,他让许氏家族真正开始走向兴盛。

  许祥光于1849年率族人在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许地”就此渐渐成形。

  许祥光还是广州抗英运动领导者之一。据卢延光介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月间,英军欲强行入城,许祥光会同广州士绅,带头捐献6万两白银,并号召城内外团丁备战,并劝集捐银40万两,日夜守城。许祥光他们还致函英军,陈说利害。最终,英军将领在洋行门前贴布告“严禁英人入城”。

  许祥光官至广西布政使,当时正值太平军起义,许祥光也曾率军与之大战并获胜。咸丰四年(1854年),许祥光因病卒于任上。

  现今的许祥光故宅已变成了仓库,连过道上都整齐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忙碌的工人来回走动着,把这些货物打包好,再过不久,它们就将被发往全国各地。

  “礼部尚书许应骙故宅”

  屋里连电灯都坏了

  走近这栋古香古色的建筑,只见青砖沧桑,窗棂也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陈旧的木色显示出岁月的痕迹。建筑里还住着许氏后人,见我们到访,这位古稀老人不好意思地告知我们,房里的灯坏了。打开电筒一照,这才发现里屋门口挂着一块牌匾:“龢鸣琴馆”。

  屋内面积不大,楼梯陡峭,不少木质阶梯已经磨损,凹了下去。但二楼的地板却很结实,走起来没有声响,没有晃动。精巧的雕窗整齐细腻,夺人眼球,木雕背后一层薄透光洁的内衬让人疑惑:这是什么做的,竟然这么多年还白净如斯?许锡俊介绍,这是蚬壳窗,用蚬壳磨制成薄薄的一片,然后再制作成窗子。这样的窗子透光性、隔热性都极佳,属于岭南地区特有的制作工艺。但由于工艺复杂,现在这样的窗子在广东已经找不到多少了。

  如此特别的建筑,是官至一品的许氏第四代子孙许应骙的故居。卢延光介绍,许应骙8岁即能“命笔为文,斐然成章”,被录取为县学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人,三十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年)朝考,名列前茅,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升为内阁学士。光绪六年(1880年)奉旨充“会试”副总裁,这是有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许应骙官至一品,受到慈禧和李鸿章赏识。今年2月至5月在广州举办的“家国春秋——广州许地许氏家族文物名人事迹展”展出了慈禧赏赐给许应骙的翡翠玉如意等珍贵物品。

  许锡俊说,许应骙在任礼部尚书的时候,与李鸿章一起,与英政府签署了《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该条约规定,将相关地方租借给英国,凡99年。此外,许应骙还参与了京师大学堂的选址工作。

  “浙江署理巡抚许应鑅故宅”

  门前卖起麻辣烫

  许应鑅是许应骙的堂兄弟。卢延光介绍,许应鑅于咸丰三年(1853年)以会试第十二名赐进士出身,不久被提拔为郎中,曾出任江西临江府知府、浙江布政使、浙江署理巡抚等职。许应鑅一生清廉,不置产业,俸禄还时常接济贫困,导致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他一生迁徙流离,未尝安定,一直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要求自己。他任江苏按察使时,因平反上百宗冤案而被誉为“许青天”。

  如今,这个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老宅已经百年未修了,破败不堪,连小天井里也搭建了三间小建筑。大门的雕花屏风保存基本完好。门口停放着一辆小推车,上面大字写着“麻辣烫”,路边还有两个老鼠尸体。

  在这个宅子里,走出了一位比许应鑅名气更大的人——他的孙女许广平。

  “许广平故居” 

  八年没能建起纪念馆

  据卢延光介绍,1898年,许广平出生于许地。1917年,许广平在父亲病逝后和二哥投奔天津的姑母。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她参加了“五四运动”。许广平于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鲁迅成了她的老师。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感情进一步加深。1929年,生子周海婴。许广平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务。其后,许广平回许地的次数并不多。据许锡俊介绍,鲁迅也到过这里。

  现在,这间老宅由许广平的侄孙居住。年代久远,缺少维护,现在仅可看到两边厅房外的四扇门窗上有镂刻及浮雕,青砖大屋屋脊上的垂兽装饰颇具岭南风格,诉说着当年许氏家族的辉煌。

  2005年,许广平的侄子写信给周海婴,希望建设许广平故居纪念馆。周海婴寄来10张鲁迅各个时期的照片,以示支持。许广平的长孙周令飞也希望许地能够“修旧如旧”,将后期搭建的建筑拆去,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如今8年过去了,“许广平故居纪念馆”还只是一个概念。

  保护

  现状不佳,家族重申家训

  早在200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对许地实行整体保护的决定和规划部署。

  只是,真正改变现状的行动,迟迟不见到来。

  2006年11月,广州许地许氏宗亲会发出报告,呼吁族人保护好许地。他们说:我们发现有人将许地内的个别建筑物改建和拆卸重建为现代钢筋水泥结构,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岭南建筑风貌,失去了许氏文化以致岭南文化之底蕴,丧失了其原有的文物价值,也给日后许地的整体保护和恢复造成了重大的困难。

  他们还重申了家训:田尔田 宅尔宅 念先人创业艰难 冀汝子孙克勤克俭 永垂不朽;亲其亲 长其长 愿汝辈家居和睦 毋忘乃祖厥功厥德 勿堕家声。

  访谈

  “三代才出一个不重钱的贵族”

  对话人:卢延光,许广平的侄孙、著名画家,编著了详细介绍许地历史文化的《广州第一家族》

  羊城晚报:许锡俊老人说您看了许地后,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您对许地的现状有何看法,可以具体讲讲吗?

  卢延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汰旧人,一百多年,老是否定,特别对祖宗,对祖先留下的东西。基本上,城市的旧物,毁的毁拆的拆。支离破碎。全国的城市千城一面,没有个性。一窝蜂的中国,没有几个头脑是清醒的。

  许地有几间道光、咸丰年代的高官老屋,一为广西布政使许祥光的,一为礼部尚书许应骙的,一为浙江署理巡抚许应鑅的,集中在市中心,全国都算独有、特有。都是在晚清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在民居上应是经典级的,具有顶级的文物价值。这样的民居单说年代,在广州已绝无仅有,是最年长的屋子,加上住过的人物太重要,要是在外国、在香港,早早就保护起来了。

  俯瞰广州,市中心唯一留下了这一组民居,而且是历史跨度最长、最古老的广州人的居所。西关和沙面是晚清的建筑,东山是民国小洋楼,中部是辛亥后的。唯独这片许地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形成了。

  羊城晚报:听说开发商想开发许地,被阻止了?

  卢延光:好像没这回事。曾有开发商,知道文物多,退缩了。

  羊城晚报:许地该如何保护、维护和利用?

  卢延光:把其围起来,像陈家祠,形成博物馆。也可作民居博物馆。但投入相当大,还是先用小钱维修。迁出人员。把三间老屋变成名人故居,作小型图书馆式的文化中心,与故居相结合。

  羊城晚报:改造许地,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大的有利条件又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

  卢延光:家庙最易收回,从教育系统转到文化系统。最大问题是需要的财政投入非常巨大。最大障碍也在于眼光短视,看不到城市中心这颗明珠——一经擦亮,中心区域的光点就灿烂了。老城区有这个亮点。所有到广州的人必来。

  建议先办许氏博物馆,把三间名人故居维修好,迁出三间所住人员,形成参观点。是花钱少、见效快的一着。

  最缺是政府重视和维修经费。

  羊城晚报:像许地这样英才辈出的局面,以后还会有吗?许地英才辈出的原因是什么?

  卢延光:一在于积累;二在于读书;三在于祖先遗存的性格:平视别人,动不动就激动,不为身家性命而为是非。这批人都耿直,不惧后果。多血性,有士大夫气。终生有阅读习惯,读书在家族中放在第一位。喜爱艺术和书画,喜欢接近文化人,本身就是文化人。

  积累是一代代的,三代才出一个不要钱不重钱的贵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第街与许地
许广平配不上鲁迅?错了!鲁迅先生之所以很安全,跟许氏家族有很大关系!
寻访许广平
一镜到底!探访广州最古老小巷之一许地,遇鲁迅夫人许广平故居
许氏——诞生于汕头桑浦山下的“广州第一家族”
23年前,许氏后人投资2000万拍《千秋家国梦》,现在还有这种剧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