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九品中正制的发展与蜕变

“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九品中正的起源,还要从魏曹丕讲起。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的一项新的制度。

从其起源的背景上来讲,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相互为战,至建安四年,曹操为逐鹿中原,在政治和经济上双管齐下。

在政治上,曹操迎接汉献帝入许昌,相对于当时的大诸侯袁绍先入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政治优势;在经济上,开展屯田。

朝廷劝课农桑,招民垦荒,并且以户口、土地屯垦量、盗贼流民多少作为官吏升降考核标准,推动了曹魏地区经济发展,使东汉末期因战乱而受挫的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随后经赤壁之战和猇亭之战,鼎足三分局面彻底形成。曹丕继位后,曹魏辖区政局稳定,为了一统天下,击溃孙权和刘备,选举可用的大才成为了一项重要举措。

此前曹操采取“唯才是举”和“德才并举”都未形成制度化。在此背景之下,曹丕采取了陈群的建议正式设立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历程

1.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东汉初年推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同时重视选拔人才,作为稳妥地贯彻那些措施的保证,因此全国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当时官员的来源,以察举的人员为主。所谓察举,即由州郡长官负责察明情况推举。察举策试的内容也有详细的规定,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官僚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宦官势力压倒外戚后,朝官和地方官多由宦官安置,权贵更肆无忌惮地插手选举。

察举已成了名存实亡的废物。黄巾军起义后,察举也就停办了。察举制的破坏,促成了新的人才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的诞生。但是通过史料的查询得知九品中正制的最终确立,在曹丕为魏王之后。

2.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办法 :由中央官吏担任本州、郡、县中正官,察访本地士人,做出“品”“状”,以供吏部参考。

“品”,即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九品。一品虚设,无人能及,二品、三品为高品,四品、五品为中品,五品以下为下品,中正在计资定品时看重并依据后者。

九品中正制它在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做到了唯才是举,同时它又照顾了当时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在当时也可做到品、状并举。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是在后期出现了问题,它后期品评士人,完全依据门第家世而忽略才识,加之各地大小中正官皆由士族把控,地方权力加大,中正直接干预并且左右选拔贤良。

3.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成就

九品中正制它从公元220年到280年的六十年间,这是它的隆盛时期。它也完成了初衷的使命,真正为国家选用了大批的治国济世的人才,同时在这六十年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繁荣气象。

4.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九品中正制创立初衷是取代察举制,为封建国家选贤用能,但随着门阀政治的形成,这一制度成了世家手中垄断政治的工具,他们凭借政治特权享受着经济、法律和教育特权,这是贵族化的政府。

东晋门阀权势更是达到巅峰,东晋政权偏安一隅,既要倚靠南方士族,又要优待永嘉南渡的衣冠士族,形成了“王与马,公天下”的局面。

世家的滔天权势自然与皇权产生矛盾,不同的门阀士族之间也存在矛盾,加之士族和庶族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权力需要重新分配的时代,寒族势力逐渐崛起,门阀士族终将走向没落。

二、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分析

1.九品中正制的蜕变

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东汉以来的许多世家大族衰落了,而新兴的门阀士族也在逐步形成。

所谓门阀士族,实际上都是由“势族”演变而来的。“势族”只要在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保持已有的权势并世代延续下去,最后也就成了门阀士族。

“势族”能否变成士族,关键在于既得权势地位能否长期保持,而能否保住权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能否取得高官厚禄。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的基础,士人能否入仕,官位的高低,都取决于中正评定的品第。

到了西晋时期,国家施行按照官品占田、荫亲、荫客制度,当时的西晋统治者为了拉拢当时的世家大族,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当时中正选人开始倚重所选之才的门第和权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快速的加速了门阀士族的形成,当时寒门晋升之路完全被门阀士族所垄断。

南朝时期,中正品第依然是吏部铨选的重要凭藉和依据,乡品与官职相当依旧是不可动摇的选举铁则。

南朝历代政权之所以如此重视中正品第的作用,除了九品中正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在于南朝时期已正式建立了以上品和下品为区分标界的两大任官体系,使得中正品第与职官制度密切结合的缘故。

2.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到了南北朝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已是名存实亡了,但真正废除九品中正制,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除,历时395年。

三、九品中正制的进一步思考

1.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地位

制度具有延续性,九品中正制上承察举,下启科举,这一制度的诞生本就是对察举制的完善和发展。

毫无疑问,当九品中正制发展至后期,虽其弊端已然超过了积极效应,但也不能因此忽视这一制度自身的积极绩效。

首先,论述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绩效。

第一,九品中正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在九品中正制创设之前,察举制的选拔贤良之权在各地主座手中,由各郡国县每年察举孝廉,朝廷是在各地提供的候选人中进行抉择,而地方则掌控一手资源。

虽然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的计资定品已基本决定了官员宦途,但中正官也分大小,且中正官之上尚有司徒府进行查核,并最终由吏部决定选官用人。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种分权的机制建设,由此削弱地方掌控之权,强化中央的专制皇权,此作用在魏晋这一分裂时期是非常有利于统一的。

第二,九品中正制由多方势力组成,中央设置吏部尚书、司徒府等,在地方,中正官也被纳入官僚体系之中。

州、郡、县各设中正,且中正有大小之别,层层约束,使得各个部门间彼此监督、牵制,这种分权机制恰是隋唐制度的萌生,既在本意上保证了选官的公正严明,也增强了阶级流动,使社会处于一种稳定发展的动态之中。

其次,九品中正制区分了选官和选士。

两汉察举制下,由地方主座所察举为士者皆任官,选士与选官视同一律。在九品中正制下,由中正官作为一线的部门来进行选士定品,再根据中正官提供的“品”和“状”由吏部任命官员。

自此开始,选士与选官正式区分。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就是为选士而定,此后再由吏部从士人中选官,相对于两汉察举制而言,这是巨大的进步。

2.九品中正制的探索与国内实践

九品中正制之于现代的阐发有两点:

首先,制度有其延续性,没有一种制度可以戛然而止,制度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没有一种制度可以永恒,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着大环境的变化和在此大环境下此项制度内部发生的变化,做到随时调整,以达到目标最大化的效果,力图避免相关部门在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任其发展。

由于中正缺乏相应的约束,导致了中正官的权利越来越大,我们知道,中正之职在于品第士人,中正的品第乃是士人入仕的前提条件。

士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都必须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取一定的品第,舍此则无资格入仕。因此当没有相对应的权力约束中正,这个选拨制度也就完全没有了公平性可言。

其次,九品中正制后期已与创立初衷南辕北辙,致使庶族子弟难以入仕担任高官,并且始终受歧视。当下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保考试制度的公平。

总结

九品中正制在刚开始颁行的时候,就是因为门第不是唯一标准,在颁行之初州郡察举还占有较重要的位置,使得一些门第不高的人能够通过施展才干得到提升。

我们不可否认,九品中正制刚开始确实为当朝统治者和国家选用了一大批治国之才。

但其在后期,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把选官大权间接交给了朝廷权贵和地方世族,这个制度也由起初的标准变成了把门地作为定品的条件。

并且给予世家大族的子弟以优先入仕特权,直接抛弃了汉代选官中的推荐、考察、试用等传统,不可避免地逐渐变为世家大族掌握国家人才大关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简介
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核心概念解读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导致曹魏失去统一三国契机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政治
读品《资治通鉴》之6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