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快乐工作的5条法则(万字干货)

以下为直播干货,全文14000字,预计阅读20分钟。

建议腾出一段时间精读,你将会收获“快乐工作的5条法则”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文~

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古典,是我的真名哦。

我有三重身份,第一个是职业规划师,目标是帮助大家找到更加能发挥自己天赋,而且成功和幸福的工作。干着干着发现自己干得还不错,就把自己的很多有关职业规划的想法和观点写成了书。

可能很多也是因为我是一个书的作者才认识的我,有的人可能看过我写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和《跃迁》,渐渐的我觉得这件事也许真的很有价值,所以我们开始做公司,就这样我成为了新精英的创始人,新精英现在也已经是国内最大的职业规划师培养基地。

今天跟大家聊聊关于工作的五个话题,首先,我介绍一下,桌头放着的是一个乔布斯发布iPhone4s时的造型人偶,还有我喜欢骑的摩托车模型。

我很喜欢乔布斯,把他放在桌头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去“改变世界”,也希望他能一起陪伴大家,他正是一个“快乐工作”的人物典范。

我看咱们有的宣传海报标题是“如何帮你快乐又赚钱”,我觉得这个有点坑爹哈,我要声明一下,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关于“快乐工作”的五个法则。

的确好工作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赚钱,我一定会谈到怎么赚钱,但是我今天的法则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赚钱的。

我会认为说,其实一份工作,赚钱是基础要求。如果你做得很累,又不太赚钱,那一定你的定位出了问题,或者卡在了别的某些地方。

我觉得一个好的工作不会是轻松的,因为没有什么工作是轻松的,工作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可能有的工作的确是轻松的,但是真正好的工作应该像是个好玩的游戏一样,你在过程中间是极其痛苦、艰辛,但是在做起来那一瞬间,感觉像是爬到山顶,那瞬间,你会觉得一切付出都特别值,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就是一个好工作。

我大概在6月1号的时候,我给自己送了一个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就是去蒙古骑马骑了七天。

我们在蒙古的无人区里面一直穿行,每天要走将近五六十公里,骑在马背上面。这意味着早上可能七八点钟,你就要开始骑,到下午四,五点钟你才有可能休息。

当骑了将近五六十公里的马之后,身体躺在草地上一瞬间,感觉真的太累了,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没法坐起来,只能趴在草地上面。

但是那个过程中,你看着无人区的草地,看着阳光,到晚上再看着我们一起燃起的篝火,会觉得无比的满足。

其实一份真正好的工作就应该是这种感觉,它会带给你极大的成就感,也会带给你很多艰辛,在路上的时候,你很多次想放弃,但是想过以后,你还是会留下来继续。这样的工作会给你从物质,精神以及社会价值层面带来巨大的回报。

我们今天谈的这五个法则,就是我在做了将近两三千个咨询以后,总结和抽离出来的一些东西。

我们会谈到一个人该如何在现实中获得完美的工作体验。

我想说工作永远不可能像购物,舒舒服服还满载而归。工作更像一次探险旅行,有目标,有难度,过程艰辛,结果成就,过程骂骂咧咧,最后却无比的快乐。

快乐工作的第一条法则是什么呢?哈哈,大家可以看到我写了个特别奇怪的名字,叫WW法则,那么什么是WW呢?我先不告诉你,大家来猜一下。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节目,叫《超级面试官》,有点像是职场版的非诚勿扰。有一期里,一个女生来求职,她说:“我的梦想就是当主持人,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愿意零薪酬在任何愿意给我提供主持人岗位的单位工作。”

好,我的问题来了,你觉得会有企业敢要她吗?

其实对这个求职者,我是很佩服她的,因为她为了梦想愿意放弃很多东西。但我也相信,没有一个企业敢用这样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组织设置了一个足够好的主持岗位,他一定也在其他领域,比如场地、美工、设计、策划,都投入了很多的成本。而一个选择“零薪酬”入职的主持人,水平一定不会特别的高,因为她所能提供的工作价值不大,所以才愿意无偿放弃自己的薪酬成本。

但实际上,对于一档节目制作来说,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是机会成本,所谓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没用这个人,选择其他主持人,可能会获得很大的成功。最后她也确实没有获得这样的工作机会,六位评委都灭了灯。这个姑娘非常委屈,她说她已经把自己降低到这样一个状态,已经什么都不要了,为什么你们还不要我?

你会发现,一个职场以外的人和一个职场以内的人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总会认为我们最大的付出是我们的时间,精力和人生,最大的收获只有我们的工资。

请注意,抱这样心态的人,我觉得他这一辈子可能都很难获得真正的职业上的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理解到,职业并不是一个出卖时间换回报酬的游戏。

职业是一个创造价值,然后换回价值的游戏。所以在职场中,你真正要跟别人交换的并不是工作时间,也不是大学学历,而是你为企业和组织创造了价值,而组织也回报给你对应的价值。这个原则其实就叫做“ww原则”,也可以称为“win win原则”。 


1

win win法则:

职场是交换场,创造双赢才是底层逻辑

本质来说,工作是一种你用自己的能力,经验,思考、知识、法则,创造价值,完成交换的全过程。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win win法则”,就会明白职场本是交换场,创造双赢才是职场的底层逻辑。

同时,你也能很好地回答一个问题,就是:爱好到底能不能当工作?

其实这句话换一个“win win法则”的说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你的爱好到底能为别人创造什么价值?当你定义它为爱好的时候,这个爱是谁的,爱是你的爱,对吧?但是别人从你的爱好中到底有什么收益呢?很有可能没有。

爱好能被作为工作的前提是,有没有达到能对他人产出价值的水平。

我举个例子吧,我有一个朋友啊,他是葡萄酒鉴赏师。他随便喝一口杯子里的葡萄酒,就能告诉你,这个葡萄酒是1982年的,法国的啊,某某酒庄的,然后,是左边第三颗葡萄藤上面的葡萄做的。哈哈开玩笑,但就是这个意思。

他很厉害,他可以分辨出各种葡萄酒。那么对于这么一个人来说,他的收入高不高呢?非常高。

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三部分:

第一,他会被很多人请去教如何品酒,因为很多富豪、有钱人都希望更有品味;

第二,会很多人会请他去做酒的代言人

第三是还有很多酒庄请他去做专业鉴定师

这样的人就可以用他的爱好来赚钱。你说你也爱喝酒,为什么你喝酒却要花钱,人家能赚钱。这就是因为,喝酒带给你个人的爱好,并没有带给他人价值。

所以爱好到底能不能当工作,唯一鉴定是爱好到底能不能创造更好的价值。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不对,很多大艺术家不是这样,比如毕加索,比如梵高。

我今天就跟这样的朋友好好掰扯一下毕加索和梵高的故事。如果让你选择成为毕加索或者梵高,你会选谁呢?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选毕加索。

虽然梵高的画很伟大,如果选哥们儿的话,我愿意选梵高做哥们儿,但是如果要选择过一个人的人生,我选毕加索,因为毕加索的人生实在过的太爽了。

虽然这两个都是同样为艺术献身的人,但是毕加索是唯一一个生前的画就被选到卢浮宫的人,他生前的时候就非常有钱,而且非常有名,所有的时尚杂志都以他作为头条头版人物来出现。他甚至不断地换女朋友,换了好十几任女朋友。

而且毕加索每换一次女朋友,还转变一次艺术风格。而一般人只能换女朋友,不能换艺术风格,这就是你和艺术大师的区别(哈哈)。总之毕加索是一个在生前就非常成功的人。

但你反观梵高,你会发现梵高是一个特别悲壮的一个人。梵高其实有一个外号叫x,为什么叫x呢?因为全世界十幅最贵的画,有四幅都是梵高的。但是你要知道,梵高本人在世的时候,他这一辈子只卖出去一幅画。这一幅画,还是他弟弟的朋友看他可怜,才买的。

我看过梵高《向日葵》拍卖会的视频记录,拍卖会上,宣布成交价3000万英镑的时候,全场人都站起来鼓掌。我觉得很悲壮,不知道这群人是在为梵高鼓掌,还是为3000万鼓掌。

那为什么毕加索会能在生前就获得成功呢?因为毕加索是一个极其懂得帮他人创造价值的人。

比如毕加索每次开画廊之前,他会邀请好多媒体记者过来。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媒体需要故事,他会绘声绘色地向媒体讲述自己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有什么故事,画那幅画的时候又有什么故事。然后这些媒体人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写。

他还会把其中的一两幅画,送给当代最有名的贵妇人。因为他知道贵妇人需要名画毕加索的名画来装点自己的房间,而其他人会效仿这些有钱的贵妇人去买毕加索的画。

所以毕加索是一个极其有表达能力,又极其知道如何用这些能力来做“win win法则”,也就是双赢法则。他让别人也能在他的才华和天赋里面获得收益。

你知道毕加索这个家伙精到什么程度吗?他甚至会在去买一些小物件,去买一些面包的时候,从来不给钱,他干嘛呢?他会签支票。

因为他知道,当他花三五块钱,十块二十块钱的时候,那些小店的店主从来舍不得把他亲笔签名的支票拿去兑现,而是会保存起来,证明毕加索去过他们的店。所以毕加索基本上不花生活费,因为他的所有的支票都没有兑现。他知道店主想要什么,他就很轻松的用自己的签名换来了钱。

对比下毕加索和梵高,你会发现梵高是个性格很孤僻的人,除了跟自己弟弟做一些交换,他从来不跟任何人做交换。

所以在梵高的世界,只有自我表达,没有“win win法则”。而毕加索是一个极其懂得如何实现“win win法则”的人。

你想想看,即使最疯狂的艺术家都懂得职场其实是一个交换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反思一下自己的能力到底为组织带来了什么价值。


只有在你的爱好能给别人带来足够价值的时候,你的爱好才能作为工作

德鲁克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企业的运营者们天天关注的利润,名声,客户,品牌,但是他们很少想过,所有这些事情全都不在组织,而在组织外。

我觉得我们的职业发展也是这样子,很多人关注自己的工资,地位,头衔,竞争力,很少人思考过,所有这些东西全都在职业外,而不在职业内。

今天有很多人问了我很多问题,有人说,我有一份死工资,如何在公司外能赚到更多的钱啊?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死工资意味着说,不管你付出多少的价值,这个职业都只换给你同样的钱。所以我要反问的问题可能是:你如何能够在工作之外,用你的价值兑换出更多钱。

这样就有很多别的方式了,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用我的人际资源兑换钱,有的人可能会尝试去做微商,有人可能会想利用热爱学习这件事赚钱,那你可能就会成为当地读书会社群群主。还有些人可能会说,诶,我可以用自己的学识智慧赚钱。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在业余时间去写作和做咨询。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可能是公务员行业里面,正当收入最高的人。他的版税大概有三点多个亿,这就是他在用业余时间去兑换价值。

所以我最想说的是,当我们去想我们如何赚更多的钱,我们第一个思路应该是我们能在哪些领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把爱好变成一份工作,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我如何能用自己的爱好为他人创造价值。

我认识一个小朋友,以前《超级个体》的很多插画就是他画的。他是我们市场部的员工,但他最后发现他最想做的事情其实就是画画。

我说那很好,你就去研究一下,现在这个社会上有谁曾经通过画画赚到钱。他研究一轮发现说,有插画师这样的工作,还有给书籍画图画这样的工作,还有画漫画也能赚到很多钱,像同道大叔画星座的,还有做企业培训,像猫泡泡,曾经通过视觉引导赚到过钱。

他跟这些人一一对谈,同时去走之前的路径,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插画师兼视觉引导师的工作。所以我再讲一次,就是不要去思考,你想从这个世界要什么,而是反过来问自己,我能凭借这份能力产出什么价值。

讲到这个地方,我可能考一考你,有人求职的时候会跟我说:“古典老师,其实我就是过来学习了。”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你觉得企业会喜欢这样的人吗?不会,企业会很害怕这样的人。

企业管理者心里会想说:“老大你是过来学习的?我求你学好了再过来,我可以给你很高的薪水,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过来学习。”因为你过来学习,你赢了,但组织并没有赢。

那什么是一个好的态度呢?首先是你到一个组织,是过来产生价值,在产生价值的同时,组织赢了,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一些发展和学习,那么那么你也在职业层面赢了。一定是要达到一种个人和组织的双赢的状况,才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所以当你思考你和你职业的关系,如果是常年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没有什么收益,那么你的状态就会成为一种怨妇的状态,心里有很多怨恨。

如果你觉得职业给你的远远多于你付出的,或者说以你的能力很有可能会被人代替,那你不一定能稳坐这个职业,这个时候你会产生焦虑的心情。你感受一下你对于职业是焦虑还是怨恨,就能大概知道你和职业之间有没有形成“win win”的状态。

其实这么多年,我看到职业心态最好的人,是我的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他在一个大型房产公司做到第三年,就跟我讲,他现在觉得很踏实,很平衡,每天下班的时候,他都觉得心里面很宁静。

就算公司有什么问题,他也会觉得说没有问题,随时可以解决。这是因为他的付出的获得了足够多的回报。

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组织之间达到了这么一种心态,非常平稳,既不怨恨,也不焦虑,那么你和职业就会形成一种好的平衡,这其实是职业的第一个“win win法则”。

我看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他的梦想是环游世界,该怎么办?

对于一个梦想是环游世界的人,他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你想想看,你是把环游世界当成你的纯粹的个人表达的爱好,还是把它当成一种工作?如果你把它当成工作,你就要思考,我环游世界,我能带给别人什么价值,其实是有很多方式的。有个人会说我可以出书,有的人会说我可以拍照,那就成为一个摄影记者。

我有个好朋友叫刘润,他成立了一个五分钟商学院。然后刘总,今年8月份拉我去埃及玩。他说他每年都会想出去玩一次,而且会再拉一些企业家朋友,并在途中主持三到四次私董会,和朋友们一起讨论一些商业问题。

这就是他出去玩的原因,他在不同地方提供私董会这样的支持,就是把环游世界作为一种对他人产生价值的方式。你可以跟我一起玩,你也可以参加我的私董会,解决一个商业问题。

那另外一个模式是什么?就是我把环游世界完全的地当成自我实现,当成一种自我表达。

那么,你就应该找另外一个可以帮你赚到足够多的钱和空闲时间的价值交换出去,而换来时间和金钱,去环游世界。

所以我会觉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实现,只有两条道路,一条就是不断的把你的理想打磨,打磨,打磨,一直打磨到有一天,你可以足够为别人产生专业价值为止。

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不断地提高你的赚钱能力,一直到有一天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和钱去做自己的理想为止。那么你思考一下,你有没有能力把你的理想打磨成对他人有价值的东西呢?因为只要是职场,就需要有“win win法则”。


2

可持续性法则:

别做职场中的“北极熊”

第二条法则是可延续性法则,或叫可持续打法。

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他在国内非常好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前些时候来找我,说:“古典,这段时间我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每天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就想躺床上,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每天上班前都需要做大量的心理建设。常年失眠,上班的时候情绪动荡。”

我说:“兄弟,你这很严重的抑郁症的状况啊。”

他说:“不对,这几天我其实有点好了。我偶尔会特别兴奋,偶尔会更加down。”

我跟他讲一定要去医院看一看,因为他的状况已经不单是抑郁症了,这种状况应该是躁郁症。

什么是躁郁症呢?就是这个人一会儿躁狂,一会儿抑郁。它是更麻烦的一种症状。

我们知道老年人最难治疗的病是血管很脆弱的人发生了脑梗。因为这个时候如果用通血管的药是会把血栓溶掉,但很有可能脑血管会爆;但是用凝血的药,那脑血管倒没事,但血栓又会更加严重,是不是很难治?

躁郁症就是比抑郁症还难搞定的情况,因为一旦我给你宁静方面的药,你可能会更加down;如果让你兴奋的药,又可能会进入躁狂的状态。

所以他已经进入了极其深度的职业倦怠,以及躯体化阶段(有身体上的反应)。

他收入很高,年薪大概50万,事业蒸蒸日上。你觉得这是好的职业发展状态吗?

我问他这种状态持续多久了。他的回答让我更加害怕。

他说:“我也不知道,我根本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换一份工作?他说没有,因为太忙,根本连找工作的机会和想法都没有,甚至跟朋友聊这个话题的时间都没有。

他知道我在附近,中午非要过来看我一眼,聊一小时后还得继续去上班。

他的工作已经占满了所有私人生活和情绪时间,那他的职业到底是可持续的吗?

我跟他讲,不管你现在工资是多少,职位有多好,部门多上升,我可见的是:3年后你会熬不下去,因为你的情绪和体力都不支撑你的可持续工作。

这就是大部分人在工作中会陷入的第2个误区:很少有人会从3年、5年这样长期的职业生涯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职业的可持续性。

3年后我还会重复这样的工作吗?

3年后我还会继续沿用今天的竞争模式吗?

3年后,如果一切都没变,我会比现在更加不可取代吗?

以现在这种方式,我能熬3年吗?

这些都是可持续性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可持续性问题一定是初级的重复劳作岗位。比如高速公路口收费的姑娘,我觉得这可能不够持续。他们的工作已肉眼可见的速度被ETC,支付宝等方式代替。

其实不然,可持续性问题也大量出现在职位比较好、工资比较高的人身上。

因为这些人收益回报比较高,他们是下意识透支最厉害的人。

举个例子,我曾经是新东方老师。08年,我给新东方做最后一次培训的时候,我说现在很多老师31、32岁,每两节课能赚一两千块钱,一天可能还有五六千块、甚至1万块钱,所以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蛮好的工作。但是30岁以后,你会发现体力日渐下降。

培训和教育的本质就是赚取信息差。信息差就是你比别人知道的多,但如果你不去做研发,你的半衰期会越来越短。如果在过去,你讲一门课,知识的半衰期是3年到2年的话,那么到现在很有可能就是一周到两周,在这种情况之下,请问你凭借什么让自己持续有可竞争力?

这份工作看上去一天能赚五六千块钱,在我看起来它其实是一个持续下降,是从未来不断提钱的工作。

可能在三到五年以后,有些人会离开这个岗位去做管理岗,然后每个月1万块钱的工资,看上去很愚蠢,但三到五年以后,那些人可以持续的每个月拿3、5万的时候,你可能还是要赚这个辛苦钱儿,十年以后,当这些人可以进入百万年薪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依然还要做那个辛苦钱儿,年轻人就很容易超过你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所以最后面的时候我跟他们讲一个故事。

在北极有一种动物,它是全世界最强悍的哺乳类动物之一,就是北极熊。北极熊的毛其实不是白色的,是透明的,它的皮肤是黑色的,阳光照在那个北极熊身上,这个毛会通过某种导管导到北极熊的黑色皮肤之下,让它这个把热量存在身体里面。

北极熊可以潜水二三十分钟,它可以在陆地上奔跑了,跑这个一个40km每小时的速度,跑将近一两个小时,它的鼻子可以闻到十公里以外的血腥的味道,皮毛几乎不受弓箭的攻击,就是这么一个强悍的动物。

但是,如果我们想杀死北极熊,该怎么做?

爱斯基摩人有一招。他们会首先把一个小海豹杀掉,把小海豹的血放在桶子里边儿,然后把一把刀的刀尖向上插着冰桶里面,然后倒点热水,血融化后,北极熊就会闻到,开始舔这个血桶。

刚开始时,北极熊的舌头就会碰到冰块,当上一层冰舔完以后,碰到刀尖时候,北极熊的舌头已经完全冻得麻痹了。于是,继续舔,刀尖就露出来了。因为它的舌头麻痹了,它没意识到自己的舌尖被划破了,甚至还觉得,血越来越好喝,为什么?因为它自己的血流出来了嘛,所以这个血就越来越多。

北极熊就兴致勃勃地不断舔,大概一小时后,它满肚子是自己的鲜血,由于失血过多,一头栽倒。这时,爱斯基摩人就会跳出来这个打北极熊。

你看,强大的北极熊就这样一点点舔自己的血,死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做人要当北极熊,别当小海豹。小海豹只有被放血的份儿。

第二,作为一个强者,你一定要思考可持续的事情你今天拿到了高薪,短期之内的舒适很有可能都是以自己的鲜血和不可持续换来的。

比如说有很多to C的销售,很容易进入这种北极熊模式的,因为他很有可能是一波一波的去不断的去销售东西,那么在三五年之后,你如果在销售方面没有什么进展,没有带团队,很有可能你虽然钱多,但是在后几年就会成为那个北极熊。

再比如说很多重复性特别高的老师,其实我觉得也是典型的北极熊模式啊,再比如说还有一些更可怕的,比如说你在一个体制内,前期你很有安全感,以前单位房子、户口给你,然后也很稳定。但问题是,早期给你过多安全感,当你觉得不对劲想离开时,30多岁了,出去找工作,可能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同时因为你年龄太大了,别人也不相信你从头学起。

如果在这个特别安静的环境中,你还没有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本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说,你把未来二三十年的机会快速卖给了前十年的安全感。

我一直认为说人在30岁之前,我们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去赚钱,而是去赚本钱,去赚更多的可能性,去赚一些可以再让你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东西,而不是去赚当时的收益。

如果一个人在30岁前,赚钱的速度太快,那你一定要注意,问问自己是不是以从未来的账户里面透支,透支安全感,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或者是情绪。

希望你不要成为组织里面的一个北极熊,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法则,可持续性法则。

你需要时刻的去思考一下,我今天的收益到底有多大部分是通过交换未来的不可发展而换来的。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探讨一下最近很火的一个话题了,你觉得996好吗?996是一个好的话题吗?

我觉得所有的抛开具体的情况去谈996是不是好,都是耍流氓,对吧?

其实996不重要,996的确是一种轻微或者是严重透支自己的其他业余时间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换回来的是什么?

人刚刚进入职场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就是钱,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阶段,如果996能帮你换回来足够多的物质资本,那就是值得的。

因为有物质资本,你可以比较快地让自己进入一个稳定的生活状态,所以让自己生存下去是绝对重要。

但这个阶段不能停太久,如果仅仅靠体力换物质资本,我估计干到30岁我就干不下去了,所以一定要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切换自己的第二个资本,叫什么呢?叫人力资本。

简单来说,你要让自己每一小时更加值钱,这可能需要你进一步的去学习更多的技能,有的技能可以在职业里面学,有的技能可能要直接外面学。你需要主动去创造更多的项目,有的项目需要你在公司里面进一步争取。

在第二个阶段请注意了,在996时,你既然透支了身体,能不能换回来人力资本。你能不能接触到更加有价值的项目,能不能遇到更加有趣的人,能不能传更多的经验,能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第二个阶段。

那么到了第三个阶段呢,基本上35岁以后,主要是靠社会资本在往上走的,什么叫社会资本呢?其实就是人脉加上信用。

很多人觉得人脉很厉害啊,其实我觉得这是个误区,比如说好多同学都很自豪地说,我手机里面有这个三大人生导师的微信。我说哪三大。他说,李开复,徐小平和你。

我说这不是重点同学,重点是你有一天你拨通了徐小平的电话,或者是你跟我说打通了我的微信,你要跟我说什么呢?对吧?你会丢给我一个愚蠢的问题吗?还是会说,古典老师我能为你做什么?

人脉可以让你链接价值,是信用和双赢法则让你可以交换到价值。只有你可以交换价值,这个事情才可以得以推进。

到了35岁第三个阶段,人需要积累的是社会资本。如果996能帮你收获到社会资本,我觉得也是完全值得的。比如说35岁以后,你依然加班,但是你收获到更高的职位,你可以接触到链接更多高人的项目,你有一群一起拼杀的小伙伴,未来创业的时候可能一呼百应,我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所以其实要不要996,这个讨论非常没有意义,关键是在这个组织里面,你通过透支换回来的是不是更加值得的东西,如果你透支换回来的就是一样的工资,重复性的工作,而不会增加人力资本的项目,以及不会增加你的信用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平台和资源,我觉得996就没必要,也不应该。


3

独特性法则:

什么是你的竞争对手学不会,拿不走的?

第三个法则叫做独特性法则。一个人在第一个阶段,在人力,在物质资本的时候努力就可以了。第二阶段时,你需要思考:什么是你独特的竞争力?

波特写了本书叫《竞争策略》,他说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种你的竞争对手学不会拿不走,无法超越的独特的竞争力,而且呢,这种竞争力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强。

我觉得这对于竞争力的描述是非常聪明的,那么,个人该如何打造竞争力?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一个国内著名通信社交软件公司的高级产品经理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他希望在产品部产品经理这个矩阵里,获得一些独特性优势。他有语言优势,学东西快,是不是应该去关注一些新兴国家的产品趋势呢?

我反问他,有没有想过他的组织?组织今年的大方向是什么?组织的战略方案中包含这个趋势吗?我建议他先去研究下所在的组织,再根据自己的特色去创造独特性。

大部分人做职业规划有个误区,把独特性的优先级放在了功能性之前。

我问他,一个能用脚打字的程序员是好程序员吗?他说,不是。我说,他很独特呀。但是,组织对程序员的功能需求是能够很快地写程序。

你一定是要选择一个大的类别,大的类别需求旺盛,然后选自己的独特性,而千万不要成为一个用脚打字的程序员,千万不要先从独特出发,一定要先从功能出发,因为你的第一要务是跟别人交换。


有哪些方式可以创造这种独特性呢?我总结了三种策略。

1. 如果你所处的行业需求极其旺盛,而且发展比较缓慢,那最好的策略就是熬年头。

比如老中医。中医需求还是很大的,很多人想看中医,但你可能找不到好的中医医生。包括心理咨询师也是这样的。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有20年咨询经验的,有2500小时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你是一个这个年龄比较大的中医,那么这可能是你的第一种策略,就叫做时间长。

2. 如果你所在行业需求旺盛,变化较快,可以考虑细分领域。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职业规划领域,我可能会做管理者,高管的职业规划,也有人细分到说我就专门做职场妈妈回归职场这么一个细分。还有人特别擅长于金融行业的人的职业发展,有人特别擅长于军人转业的职业发展,有人特别擅长小微企业的企业主的职业发展......

你看每一个细分领域在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就会比较好。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你的工作有没有这个细分的可能,但细分策略有一个不好的地方。

如果你这个领域本身的需求就不旺盛,你再去做细分就会特别能吃亏。比如说,我有个朋友是教马术的,他就专门会去教孩子的竞技性的马术,但存在一个问题,在国内学习愿意学习马术的人量就不是很大,所以他那么细分的话,很有可能开不了张。再比如说像摩托车技能也是这样子。

如果在你的行业需求量大变化慢,我的建议就是熬,选择一个领域,沉下去做3,5年,甚至十年。

如果你的这个领域是一个需求量很大,但变化比较快,你可以选择细分的策略,找一个专业垂直的小领域做第一。

3. 如果你这个领域是一个需求量不大,但是你这个技能学完以后,还挺有价值的,该怎么办呢?

你还可以考虑第三种策略,叠加。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的第一份职业是建筑工程师,第二份职业是新东方老师,第三章职业是作家,我现在是职业规划师,那么所有的种种叠加则意味着说,我有能力做那么几件事:

1. 我有能力去看大量的国外的资料,能够让我自己保持在职业规划领域的先进性。

3. 因为我有公司,所以我有能力把我的企业家的身份叠加到我的职业化,有机会给很多企业主做关于个人使命,愿景,价值观这方面的一些规划。

你的经历越多,你就有机会在更多的领域持续叠加。

你可能去做企业高管的教练,去做作者,去做生涯规划咨询师等等,当这些东西叠加出来以后呢,你也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竞争力,所以要么就是在时间单点上面熬年头,要么就是在专业领域上面做细分,要么就是找到多个复合领域,并且让自己能力可以互相跨界。


4

能力复利:

在一个行业里,至少呆3年

如果你希望在任何一个领域,真真正正的获得一些收益,并且持续的获得一些复利的话,我建议是至少待三到五年。

很多人问我问题的时候会说在这呆了一年多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领域,或者发现自己不胜任这个领域,怎么办?

我认为,在一个职业里面,基本上待到两年左右,你才会大概知道这个职业要干嘛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真正的关键点是什么?只有到三年左右,你才拿得出来一个让自己比较满意的阶段性的作品。

到五年以后,你才会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些真正的人力资本。只有在八年左右,你个人品牌才会得以建立,那么只要当个人品牌开始建了以后,后面的事儿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所以我的第四个法则的核心是什么?是生根法则,就是你在一个领域里面,我建议你至少待三年左右,还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在这个领域的技能就变成了可迁移的技能。

比如说你做产品经理做了三年,那么你的产品经理里面获得的所有的用户调查,用研,流程设计等等,就有机会迁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去。


5

以义取利:

给自己的工作增加一点意义感

最后一个原则,让自己工作可以快乐一点,叫“以义取利”,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可以在你自己的工作内多增加一点意义感,会让自己快乐很多。

我举两个例子,有一个人上完我们职业规划师的课以后,他和我说,我上了你们的个人战略课,我觉得你们的助教在7个人小群里一对一给学员服务,这个职位特别好,我也想助人。但是我没有能力,没有时间去学习。我的人生愿景是助人,但是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助不了人,很痛苦怎么办?

我跟他讲,你是不是没有必要一定要成为一个职业规划师,或者人战略的助教才去助人呢?没有有可能换一个角度,你在你们公司里是一个一级主管,你下面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是不是有些迷茫,还有关于自己人生的一些想法和困惑,你有没有可能离开管理者的岗位,增加一个辅导师的角色去帮助他们。这样,慢慢你就会意识到你的这个职业是有意义的。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父母亲那个时代,工作是为了生存。70后,80后的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认同,我觉得90后,00后或者新一代的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意义是什么?是希望在过程中间获得一些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当然要给钱,但是意义感和价值感也很重要,所以能够找到你工作的利益以外的意义,对于每一个职业者来说都非常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我们团队的运营也过来跟我讲,她天天在卖课觉得很没有价值。我问她是否认同人在某一个阶段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购买一些组织好的教育产品?她说我认同,我说那有一些人的需求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要学什么,所以需要一些人去告诉他们。需要有一些产品能够帮助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并且帮助他们完成。

我说,那你把这些好的教育产品告诉这些人,会不会是一个还挺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做运营的,或者做课程销售的,一定要记得说,永远不要把课程推给那些不需要的人,而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把课程告诉那些也许正在寻找,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从这个角度想,会不会好一些?

每一个人,即使是赚很多钱的人,也需要在工作里面获得一切自己独特的意义。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人去采访过美国犹太州监狱的杀人犯,临刑前,你问他说为什么杀人呢?他还是会给自己很多的理由,连杀人犯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好的意义。何况我们真真正正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作者呢。

我曾经跟顺丰做过一个合作,他们觉得自己的快递员虽然很赚钱,在最忙的时候一个月一两万块钱的收入,但是工作很没有价值。

有一天,我请他们寄件的时候,请客户填一张表格,问为什么寄这个快递,这个包裹的意义是什么?

那天晚上我们收到300多张小纸条,在一个黑板上,把这些纸条一起排了个序。我现在还记得,第一个是有客户说这个是他给爸爸寄的药,爸爸年龄大了,有些药没有医保就舍不得买。他希望爸爸身体好。第二个是一份合同,价值200万,第三个是送给女儿的一份礼物,寄件人说自己在外地打工,回不去,但礼物要送到。

当这些意义一条一条被排出来的时候,快递员的眼神就变了,他意识到说自己不仅是为了赚五毛钱,一块钱去收这个快递。

他意识到说自己其实在传递一份孝心,传递一份离家父亲的心愿,传递一个人的梦想,一些商务的合同和契约。

当一个人理解到自己再为这些工作的时候,他就会快乐很多。


6

小结

因为时间问题啊,我没办法展开这些话题,但是我想重复一下,我们今天讲了几个话题。

好的工作一定不是轻松的,但是好的工作,当你把这些五个问题想透以后,一定是有意义,好玩,有趣,而且是充满挑战。

这五个话题分别是第一个叫双赢,不是要去想我要从职业中获得什么,而是时刻去反思说我能给与大家什么价值,我能在哪个地方给大家更多的价值,你只要能够创造价值,你一定能收获价值,这是第一个话题,叫双赢法则。

这也是后面的四条法则中最底层的一个,时刻思考收获如何创造价值。

而第二个话题还记得吗?叫可持续性法法则,因为当下你能赚钱,不代表未来你能赚钱,怎么样可以持续的赚越来越多的钱,整合一下人生的三个阶段,先赚物质资本,再赚人力资本,最后赚社会资本,让自己持续可以赚钱。不要做北极熊,还记得吗?很多人的不快乐和困境就是连续他没有遵守第二条发展。

第三个叫独特性法则,我想说的是职场的独特性的前提是功能性,先去思考社会有什么需求,职业有什么功能,公司有什么战略,团队有什么目标,在这个大的框架之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去创造独特性,这样既有功能,又有独特性,才不会走偏,这是我们的第三条法则。这条法则避免了孤芳自赏,觉得自己很独特又没有功能性的人。

第四个法则叫能力复利,长期主义,就是如果你要享受到一个专业的好处,你至少需要三年才有可能去迁移到另个领域,五年才有可能提高自己这个事情的洞察。而八年左右,你的这个行业的人脉基本上能保证你下半辈子舒舒服服的,所以在一个领域里面做好一个五年到八年周期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个法则是不管你工作收获的是多还是少,工资是好还是坏,你都需要给他增加一点点意义感。你可以通过访谈你的客户,问问你的产品带给他什么真正的改变。

如果你是个职能部门的人,你可以跟你的业务团队聊一聊,你提供的数据,服务,带给他们什么样真真正正的便利性。如果你是一个做产品的人,你应该跟你客户聊聊。如果你是一个做销售的人,你应该跟踪那些曾经被你消费过的老客户,看他们会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当你开始关注这些你工作之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你工作的收益的时候,你为你工作的增加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感。

那么有了这五条法则,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古典你今天讲的一个话题是这五个法则,似乎都好像是跟外界环境没关系,你觉得定位重要吗?

我想说的是,可能一个好的职业定位,一定是一个人爱干,能干,值得干的,那么你怎么知道什么是爱干,什么是能干,什么是值得干呢?那么还是要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的方向,理解自己的优势,兴趣,能力,价值,同时深度理解外界对你的需求。

最好的工作一定是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的完美结合。

在这么一份工作中,你既可以在过程中间享受到自己发挥,活出自己的快乐,就可以在交付之后享受到社会对你的回报和价值,这样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好啦,有点啰嗦哈,其实一小时的时间根本就讲不完,有机会咱们再聊,我也会在微博上面持续的做一些点评。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每周四晚上,在深圳卫视有一档节目叫“你好面试官”,我是点评嘉宾。

我还把自己过去的咨询经验做了一门课程,叫个人战略。它会帮助你更加系统化,清晰梳理3-5年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行动计划,形成一套自己可以操作的真实的职业发展策略。

好,那么今天就到这了,我其实还有好多话题想跟你们聊。

未来如果还有机会直播的话,我想我可以谈谈梦想、理想如何能落地,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两个话题,那么期待我们下一期的直播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年工作经验,总结的四条职场法则
事业有成,却常年失眠,持续焦虑!寒冬过后,我懂得了快乐工作的意义 | 职业生涯规划
职场不败法则:打造个人品牌(转载记者:李全伟)
职场新人生存法则丨看看腾讯副总裁导师怎么说
年后跳槽季,2个法则,6大策略,帮你跳槽跳出新高度
​没人说,但很重要的6条职场生存法则,能让你少走十年弯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