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安二吕” 声名显赫(吕谦恒篇)(新安县吕氏家族 10)

  吕谦恒在新安县青要山苦读40年,学问醇厚方正,著有《青要集》12卷,有900余首诗歌传世,其诗文成就与其兄吕履恒在伯仲之间。吕谦恒57岁考中进士,可谓大器晚成。他的古文推崇桐城派,堪称桐城派在河洛地区最重要的作家,被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引为知己。

  1、大器晚成

  吕谦恒(1653年—1728年)为吕兆琳第三子,字天益,又字涧樵,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进士及第,时年57岁。由翰林改御史,选给事中,迁鸿胪大理寺,再迁光禄寺卿,世称吕光禄。著有《青要集》12卷,有900余首诗歌传世,《中州先哲传·文苑》有传。

  吕谦恒自幼聪慧好学,初学诗就有“月迟群宿动,天迥一峰孤”之类的佳句,令兄长吕履恒“目为畏”。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在《青要集序》中称赞吕谦恒的学习精神:“读书青要山凡数十年,所居特室临窗设几,坐下二足迹深寸许,几穿其砖。”(《方苞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在青要山苦读40年,使吕谦恒的学问大长,大器晚成的他颇受康熙皇帝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前文曾提到,吕谦恒政绩卓著,曾向雍正皇帝建议在湖南“分设棘闱”,最终使湖南、湖北分闱,吕谦恒因此被当地士人供奉于湖南贡院的五贤祠内。

  可能是遗传了祖父吕维祺的“硬骨头”,同兄长吕履恒一样,吕谦恒也以直言敢谏、性格浑厚、方直,为人推重。他曾三次主持乡试,两次担任会试的同考官,先后“五持文衡,所拔皆得入三科省元,先后入翰林,门墙之盛,夙为有也”。

  吕谦恒的诗文成就与其兄吕履恒相当。方苞称其诗歌创作“兼初盛唐人之长,而风骨酷肖子美”。在《青要集序》中,方苞又称:“公诗格调不袭宋以后,吟咏性情,即境指事,恻恻感人,实得古者诗教之本义。”

  2、诗兼唐宋遗风

  吕谦恒的诗文多是他感时记事、吊古咏物、思亲念友、抒发情怀之作。时人对吕谦恒的诗歌颇为推崇,清代诗人范咸曰:“《青要集》无论长篇短章,悉以大气举之。至其篇法谨严,处处皆守法律,不苟失尺寸,尤属才大心细。”清代诗人王汝骧曰:“《青要集》萧散冲澹,无复一点尘埃气,信所谓呼吸玉滋液,妙气盈胸怀,非复今之为诗者所能梦见也。”

  吕谦恒的诗文创作深受祖父吕维祺和外祖父王铎的影响。吕谦恒有诗《与傅次栋言诗》,谈及对王铎的推崇:“后来居上称孟津,长驱独步无其伦。乃公少年追大手,气象纵横搜万有。”其中,“孟津”即指王铎。

  与吕履恒诗祖盛唐有所不同,时人认为吕谦恒的诗歌得唐人遗风,又有宋人遗韵。河南科技大学硕士高险峰指出,吕谦恒的诗歌之所以兼有唐宋之风,原因有三:一是具有“尚质行”的品格,其质朴的性格使其诗歌有宋诗的柔弱多情;二是受理学名家的影响,其祖父吕维祺一直研究理学,并身体力行,以忠孝节义彪炳史册,对吕谦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是与吕谦恒的诗学追求有关。

  吕谦恒的诗学渊源及传承、变化,是明清诗学风气演进轨迹的一个缩影,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吕谦恒曾游历宜阳灵山,并写下《游灵山》一诗:“出郊望岩岫,远际翠烟重。寒日浴余雪,长松清暮钟。石门苍溜断,萝屋白云封。终古灵泉水,齐心静独龙。”诗中提到“岩岫”“翠烟”“暮钟”等景物,很好地描绘了灵山的山水特点。

  前文曾提到,吕谦恒的父亲吕兆琳曾担任陕西汉中西乡知县,当时正值三藩叛乱,汉南形势十分严峻。吕履恒、吕谦恒曾随父吕兆琳居汉中数年,一起应对危局,并留下许多关于汉中的诗歌。

  当代学者袁永冰著有《吕谦恒的秦栈诗》一文,对吕谦恒在汉中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探求吕谦恒的诗歌特点。

  秦栈为秦时所筑自秦入蜀的栈道,历史上多次重修。吕谦恒对汉中段的秦栈感受颇深,在《忆秦栈诗》自序中,吕谦恒写道:“夏日山居,高林扇风。不出户庭而群峰在目,岂曰无得,然未及山水之情。因思往岁客江汉,数过云栈,得熟赏其概。缘山溯流,探云扪壁。跻崇坂则猿臂相引,度危阁则飞鸟争高。耳有余聆,目非一色,亦云富矣。若乃虚明开朗,缘石窦而开天关。……虽巉岩顿折,殆足忘其劳,心乐其奥也。夫乐山者期得其情,勿徒肤视而已。予居是邦,久屡出其中,不能忘情焉。追摹之余,因而为诗。”

  袁永冰认为,仅读其序,就能感到吕谦恒诗歌创作的大气磅礴,才思深厚,落笔不凡。

  3、文崇桐城流派

  吕谦恒不仅擅长诗歌,还以古文知名,著有《青要山房文集》一卷。高险峰在《明清时期新安吕氏家族研究》一文中指出,吕谦恒的古文推崇桐城派,堪称桐城派在河洛地区最重要的作家,被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引为知己。

  吕谦恒是如何成为桐城派一员的?桐城派有哪些特点?为何能吸引吕谦恒?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崛起于清康熙年间,衰亡于民国时期,前后绵延300余年,先后归聚作家1200余人,创立了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散文作品。

  提起桐城派,我们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方苞。方苞(1668年—1749年),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自幼聪慧,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噪,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其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遇赦出狱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免去旗籍,仍归汉籍。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时,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辞官归。从此,方苞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病逝,享年82岁。

  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谓“(孔子)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方苞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洁”。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年龄来看,吕谦恒生于1653年,比方苞年长15岁。而方苞虽然早吕谦恒3年考中进士,却由于一系列变故导致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才开始“从政”。

  资料记载,吕谦恒的诗作抒情精妙,古文力追上古,与方苞过从甚密。1728年,吕谦恒去世,方苞为吕谦恒撰写《光禄卿吕公墓志铭》,深情回顾了他与吕谦恒的交往:“余尝以古文法绳班史柳文,多可瑕疵,世士骇诧,虽安溪李文贞(李光地)不能无疑,惟公笃信也。”将其引为知己。“笃信”二字,也可看出吕谦恒对方苞开创的桐城派的推崇。(记者 余子愚 文/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纾,文美,字美!
【人文桐城】历经千年而依旧灿烂的文化
林纾的书法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岁能对诗
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吕思勉——读《宋代文学》臆札
清代文学史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