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啊人性,我看完浑身发冷

为了安全,这部剧你最好看看。

去年一部逼格剧,刷新了人们对于“恶人”的认识。

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

从头到尾,它总结了一个很引人深思、但也很令人发毛的问题:

“我们不再知道人们为什么杀人。”

理解谋杀犯,听起来只是个执法人士、心理学家的专业问题?

当然不!

为了安全(尤其是女性),真的得了解他们,了解犯罪心理。

傻白甜这件事,真的真的不能适用于任何时候。

有一部纪录片,和《心灵猎人》做的差不多,但只有一件事不一样。

它带我们走近的杀人犯,都是真的——

《罪犯22级剖析》

Most Evil

本纪录片建立了一个“邪恶量表”,将罪犯们“恶”的程度,用数字分级。

1到22级,越高越恶。

也越“非人”,越难理解。

先从我们好理解的开始说吧——第6级:冲动杀人犯

Coy Wayne Wesbrook,2016年被处死

在那场失控前,W是个从未犯罪的男人。

他受邀来到妻子的派对,派对上有五个人。

W以为只是来玩玩,没想到,是来被人玩的。

“我刚睡了一个朋友,等会要睡另一个。”妻子炫耀道。

惊诧的他,成了全场笑柄。

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于是W拿了一把来复枪,回到客厅。

我进去不是为了伤害谁

只是要拿枪耀武扬威一番

然后就走人

在场的人轰堂大笑,没人相信这个懦夫会开枪。

一个女客人还笑着扔出啤酒罐,砸中了他的脸。

这一刻,他脑子嗡的一声。

枪响了,三个客人瞬间死亡。他一脚踹开卧室门,看见床上的老婆,和另一个裸体男人。

又是两枪。

这次“耀武扬威”,以五个人的丧命为结局。

冷静后的W,这么形容自己:

我不是邪恶的人

那是个受够了的男人

被逼到了极点 终于爆发

W的杀人动机,似乎很好理解。

多年累积的压抑,以及一次极端的刺激。

当然,对于研究者来说,他需要了解更多,于是他开始调查W的过去。

W是一个有学习障碍(阅读困难、IQ低)的人。幼时曾因为智力问题,被同学欺负。老师也不欣赏他,甚至一年级都不给他“及格”。

“孩童时期自尊心的贬损,会跟你一辈子。”教授说。

是的,小心“玻璃心”。

W的谋杀事件有几个受害者?五个?

不,六个。

因为W承受的是另一种“暴力”,当这种“暴力”到了极点,便转化为具象的暴力。

所以别忘了,每颗玻璃心,都来源于他人嘴里的榔头。第15级:幻觉杀人犯

Archie 'Mad Dog' McCafferty,杀过至少4人,今年68岁,在苏格兰生活

这位杀人犯的人生简直匪夷所思(即使Sir看过很多胡编乱造的电影)。

最大的戏剧性,果然来自生活。

M的前半生,是一部犯罪片。

1973年,M在澳洲,妻子不慎把初生儿子闷死了。

他痛不欲生,每天嗑药。有一天,在儿子的坟边,他看见了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自称是他的儿子。

儿子说的话,深深触动了这位老爸:

“杀掉七个人,我就能复活。”

从那时起,什么都是七

我搔头搔七次 梳头梳七次

M带领自己的罪犯团伙,开始杀人。他把第一个被害人,拉到儿子坟前,那人哭喊着,却说错了求饶的话:

“我有七个儿子!”

这句话对M而言,简直是老天给的启示。

不杀你杀谁?

第二个被害人呢,仅仅是走个夜路,就被他捅死在路边;第三个被枪杀后,M还开车碾过尸体确保死亡。

M被捕后,在监狱里又杀了一个。

(因为数还不够啊。)

三个无期,三世都赎不清的罪……杀狱友后,他又被增加了16年刑。

研究他的教授认为,M的痛苦根源(杀人理由)并非爱子之死,而是始自早年的、根深蒂固的背叛和屈辱感。

M童年曾被父亲残忍虐待。

暴力,是一面镜子。

从此他开始小偷小摸,大搞破坏, 当然,也继承了父亲的虐待。

我会去顶楼把猫丢出窗外

24岁来临时,他已经抢过银行、偷过车、闯过私宅,还杀过三个人。

但监狱不是M的终点。

入狱8年后,他的人生突变,成了爱情片。

在一次探访中,M认识了一个陌生女子。他俩十分投机,迅速相爱。从那之后……

她每周都来探监

M一心想出狱和她在一起。于是,他从此修心养性,秉公守法……不久就成为模范囚徒。

他不是一时心热。

这段隔着墙的爱情,坚持了整整16年。

终于,在他入狱24年后,47岁的他终于出狱了(因为国籍问题,他被澳洲遣返至苏格兰)。

几年后,M和妻子生了新的孩子。

M说:“跟曼蒂在一起,我变回了人。”

爱,成为了拯救恶魔的力量。

研究者不想得到一个如此鸡汤的结论。于是,他展开了一场心理实验。

科恩博士证明了

在配偶的支持下

和压力相关的脑部活动会有所改变

是的,爱的力量很大。

但,别以为它真的足够大。

2004年,M再次入狱。

这一次,他伤了老婆,还在跟警察的对峙中,用刀挟持了亲生儿子。

“疯狗”麦卡菲提划伤妻子,向孩子挥刀

他终于丢掉了人生最后的机会。

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了他,去了澳洲。而澳洲,早就把他列入黑名单——那是他一生都无法再次踏足的地方。

再次回忆这段往事,他居然是笑的。

他仿佛一个活明白、活通透的人,对着屏幕聊起了“人生感悟”:

我从不觉得抱歉,我觉得不需要为我做的任何事道歉,因为我已受到严厉的处罚。

我还在生气。我讨厌这里的人们和媒体,他们对待我太不公平了。我不会道歉的,做不到。

Sir当然不想说,所有的“回头是岸”都是假的。

但对于极少数杀人犯而言,他们的三观进化,确实有着可怕的路线。

第一次,他选择与世界和解。

第二次,他选择和内心的恶魔和解。

同样都是和解,但当你看着他豁然开朗的微笑……

你分得清吗?第17级:万人迷杀人犯

Ted Bundy,1989年被处死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杀人犯,动机和需求都有明显的联系。

那下面要讲的这个男人,B,如果把他对谋杀的癖好写出来……

那简直是天书。

他就是B。

西装革履,干净儒雅,看起来正常、健康,甚至有点人生赢家的模样。 

是的,他表里如一。智商情商都很高,浑身散发着魅力。

他大学进修过中文、心理学,后又进入法学院,出来后又是律师。

被捕后,他可以自己为自己辩护。

连法官都如此评价:

你是个聪明的年轻人

你会是很好的律师

我会很高兴看到你在我面前执业

但同时,他又是个专杀女性的性变态。

开始,他专挑漂亮的女大学生下手。

4年内,他杀了约30人,最后一个受害者是12岁女孩。

如果要追查B杀人最早的动机,其实是有的。

他第一次杀人,是在跟女友分手后的当月。

理由?

因为和他的前女友很像啊。

而事后,他开始“反省”自己动机之low:

我没有想到会这样

所以感到很丢脸

是的,单纯的复仇和泄愤,他是瞧不上的。

渐渐地,他开始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快感——征服感。

谋杀,无关性欲、无关暴力,它只有关占有。当那些女人的最后一口气离开身体,我会看进她们的眼睛。

那一刻,我感觉像神。

呵呵,简直把自己当成了“谋杀的艺术家”。

不,他还不止是“艺术家”,也是“谋杀的手艺人”——

在B多年的经验里,征服别人有两个最有效的技巧:

谎言和暴力。

B的童年始于谎言,他不知道生父是谁,家人们欺骗他,让他以为生母是姐姐,外公外婆是父母。

他从出生,就是一个谎言。

而且没有人,对这个谎言负责。

(还有人怀疑他是乱伦的产物,生父就是外公。)

外公,是教会他暴力的人。

外公是个疯子,是家庭暴君、种族主义者,他虐杀猫,还把女儿丢下楼(只因为赖床)。

外婆是个社恐患者(是外公的绝对奴仆),不敢离家,有抑郁症。

这种环境光听到都发毛,更别说如此长大。

所以,B从小就不会感知别人的痛苦。

三岁时,他曾把一排刀摆在阿姨的床上,等她醒来,只为了看一眼她被吓到的样子。

所以。

我们不理解B,因为我们不可能像B一样长大。

大部分人的爱,就是爱。

而他的爱是痛,他的谎言是真实,他的正义就是伤害。

真的,远离这种人。

(如果你有运气识破他的话。)第22级:杀人魔

Tommy Lynn Sells,2014年被处死

S,是榜上为数不多的22级杀人魔之一。

纪录片如此评价:

“可能是当代最邪恶的人。”

他没工作。

或者说,他的工作就是杀人。

他是流浪汉,跳上火车到处走,在路边招个顺风车,沿途凭直觉搜索人群,看看想杀谁。

有可能是跟他对视的、有可能是无视他的。

甚至,有可能是帮他的。

所以,你知道他杀了多少?

“我没数,你自己算吧。一年三到四个,二十年。50到70个差不多吧。嗯,可能更多。”

不像上一位专杀女人,S完全没有限制。

男女老幼,他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将一个家灭门,用棍子打死了孕妇,还有三岁的婴儿。

最后一次犯案,他用刀残害了两个小女孩。

“我对刀子有特别偏好,因为当刀刃滑下去,你看着皮肤裂开,看着那个切口,那种感觉啊……也许我上瘾了。”

是的,他不追求复仇的快感、幻觉的快感、征服的快感……

他只追求,快感。

他第一次杀人,就兴奋得像发现了世界的秘密:

“就像一剂兴奋剂,太high了。”

但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第一次杀人时,其实相对还“正常”一些,因为那时的他还带着一种“畸形的正义感”。

S回忆第一次杀人的情境

因为童年时,他也被性骚扰过。

邻居对他长期猥亵(奇葩的是,母亲知道这件事,并且同意)。

一次次的,他感受到自己极大的痛苦、愤懑,也同时看见了施暴者绝对的欢愉。

于是他“懂了”:

爽,原来施暴这么爽。

就说到这儿吧。

因为叙述的过程,真的不令人愉快。

感受一个畸变的童年,真的不令人愉快。

但也由此我们发现,《罪犯》里的杀人犯,都有一个共同点:

一个恐怖的童年。

于是,他们都在恐怖中,学到了恐怖。

虽然是特例中的特例。

但《罪犯22级剖析》所描述的罪恶,离我们并不远,而且已经足够频繁。

别的不说了,就说一周前的陕西米脂案。

我们知道多少人死了,多少家庭破碎,恨不得立即枪毙赵泽伟……

但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人。

不研究他们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通常的习惯,是给他快速戴上“几个帽子”。

是盖上模棱两可的社会标签,“邪恶、残忍、抑郁症、校园暴力受害者”……

还有媒体脑洞很大,直接把杀人动机跟“沉迷吃鸡”联系在一起。

于是。

也由于各种不了解,我们三番两次认错了凶手。

没有人或机构,在事发后关注一个基本问题:

赵泽伟为什么愤怒?

他的愤怒,究竟是属于他个人的愤怒,还是属于他童年的愤怒,还是属于……

一个停转的、灰暗的、暴力地带的,整体愤怒?

在那个我们都无视的地方,如果再继续无视它,会不会出现第二个赵泽伟,第N个赵泽伟?

不是Sir危言耸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犯罪预警。

我们的社会,急需更完善的犯罪预警(这不止是警察和政府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最基础的犯罪预警,就是不再逃避,不再匆忙盖上“变态”的帽子。

不仅要细致地研究罪犯。

更要细致地研究每一起长相不同、特征不同的个体悲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评丨人性的修罗场上:深不可测的恶意
“从十年前遭受校园欺凌开始,我的人生就已经结束了。”
为何校园暴力案中的个体会由被虐者转向施虐者?
译言网 | 从杀人犯学得到的五件事
追踪连环杀手:笔迹里的心理分析
看完这部史上最变态美剧,我的每一根汗毛都在颤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