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是有多自信,才会每天掐着点儿出门?

以下这些场景,你是否觉得很熟悉?

当同事都已经就位开始办公时,自己蹑手蹑脚轻声踏进办公室;

跟教练约好周末早9点健身,一觉睡醒看表10点,完美错过;

和朋友约好吃饭,对方已经到了,自己才刚出门。

这都是栗丝儿本人的亲身经历,相信也是许多惯性迟到患者本人的日常。

惯性迟到,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据美国ABC新闻调查发现,全美15-20%的人自认为是“习惯性迟到患者(Chronically Late Insane Person, CLIP)”。

今天栗丝儿就带你分析CLIP人群的心理,后附时间计划详细操作手法噢。

本文由LinkedIn翻译原创。

Wait But Why专栏作者Tim Urban出生在一个CLIPs家庭。

儿时,他有15%的时间都站在某个路边愤怒地踢石子。因为一次又一次,其他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Urban还在等妈妈来接。

当妈妈终于出现的时候,Urban并不会开心地奔向妈妈的怀抱,而是强压着怒火钻进车里。妈妈总是感觉对不起Urban,然而下一次还是会迟到。

Urban的姐姐也没好多少。

她曾经错过一趟清早的航班,航空公司将她安排至次日的航班,结果……她又错过了那趟航班。

工作人员不得不又把她安排到了五个小时后的航班上,而在这几个小时里,她煲了很长时间的电话粥,成功地又把起飞时间忘在脑后……

从小作为CLIPs的受害者,Urban也摆脱不掉“家族诅咒”。

工作时他也一次次置自己于愧疚之中,赶飞机的路程加起来都够他跑一个马拉松了。

仔细思考后,Urban发现了习惯性迟到患者的心理,那就是:

每个人都有及时享乐的惰性。

流量不够的旁友们也别着急,栗丝儿已经把Urban提出的“及时享乐的猴子”漫画附在下方。

这只猴子,到底是指我们性格中的哪个部分?

1

盲目乐观   

误判完成任务时间

Elite Daily的专栏作家John Haltiwanger 曾说:经常迟到的人更乐观。

他们相信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比其他人胜任更多的任务,在面对多个任务的时候展现得更潇洒自如。

简单来说,他们对任何事都充满希望。

因为盲目乐观,他们低估事情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通常,习惯性迟到障碍患者做同一件事很多次后,他们只会记得最快的那次,因此误判一项任务需要花费的时间。

知乎有位匿名用户对于迟到心理的解读,简直就是栗丝儿的心声:

“本人从幼稚园起就开始迟到,二十多年来准时到的次数不超过20次。每个月因为迟到扣的钱就有一千多。我的心理是:总是乐观地认为自己不会迟到的。”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经验证明,“应该能按时赶到吧”只是一场幻觉。

2

厌烦改变目前的状态

因此总拖延

栗丝儿发现,自己总是很讨厌突如其来的任务,厌烦在任务之间做切换。

我讨厌的并不是那件事本身。

只是对于改变现状,我从心底里感到莫名的抗拒。

这种非理性的抗拒就会导致行动迟缓。

3

完美主义人格

磨叽导致拖沓

完美主义人格的人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

出门前反反复复地做检查,在各方面达到近乎毫无瑕疵的状态才会出门。

近乎苛刻的要求往往让出门的时间大大超出预计。

4

潜意识已有判断

迟到并非大不了的事

多睡几分钟、化个美美的妆、多喝杯水提高身体的代谢,这些事情非做不可吗?

上班之所以迟到,也许是因为你在潜意识里已经做出判断——和这些事情相比,领导一句不太严厉的批评好像没什么大不了。

即使你知道后者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领导对你的印象减分,但是因为短期内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于是,你便忽略了长期迟到会带来的工作损失。

那么,知道了“猴子”到底是种什么病,该怎么治呢?

告别习惯性迟到,制定晨起计划

下定决心摆脱CLIP之后,栗丝儿开始做起计划来。

在计划开始之前,我花了两天时间记录从晨起到抵达办公室这一路,做每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晨起后要做的事情:洗漱、护肤的同时煮早餐、吃早餐的同时刷手机读新闻、换衣、化妆、出发至办公室。

第一天所需的时间分别是8分钟、14分钟、9分钟、3分钟、17分钟、31分钟,共计1小时22分钟。

栗丝儿8:00起床,结果提前8分钟到达办公室。

第二天所需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12分钟、9分钟、5分钟、20分钟、35分钟,共计1小时36分钟。

栗丝儿8:02起,结果迟到了8分钟。

之所以做记录,是因为做计划不能过于理想,一定要尊重实际情况。

记录的过程中,我发现:

因为每天的身体状态不一样,洗漱所需时间不一样;

偶尔站在衣橱前迷茫,时间就在犹豫间无情溜走;

到公司时已经晚了,而楼下的电梯似乎还刻意作对,等了好久都不来。

所以,预留出5分钟的时间来抵御“风险”十分有必要。

这样算来,栗丝儿从起床到抵达办公室平均用时1小时29分钟,加上5分钟,则是1小时34分。

我必须在7:56之前起来,才能保证大多数情况下不迟到。

于是,栗丝儿得出了这样一张时间表:

7:55前 起床

8:07前 洗漱完

8:20前 护肤同时煮早餐

8:29前 吃早餐同时刷手机读新闻

8:33前 换衣

8:52前 化妆

8:52  换鞋出发

一定要按照每个时间节点严格执行吗?其实时间表终究只是大概,因为每天做一件事的时间无法完全一致。

但绝对时间是一定的,不如给几个关键步骤设置Deadline。

比如,栗丝儿规定自己7:55前必须起床,8点30左右要吃完早餐,8点50左右出发,绝不能迟于8:52。

前一件事做完超过了设定Deadline节点,就在做下一件事的时候加紧,赶在下个Deadline前做完。

拖延和迟到是一对孪生兄弟。总是迟到的人,大多也是拖延症患者。

这种记录和做时间表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工作和学习:

将任务拆分成具体步骤;

记录每个步骤所需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为几个关键步骤设定deadline;

严格执行!

栗丝儿诚邀你参加这场不迟到的伟大计划!

本文由LinkedIn翻译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家: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性迟到,说明他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时间管理的推荐书和个人高效心得分享
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偷懒?
如何用拖延完美地毁掉你的人生?|终极指南
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少催别人”或者“少被别人催”呢?
谢谢你迟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