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崔永平:漫话古浪方言

漫话古浪方言

文/崔永平

方言也叫俚语,是跟标准语不同的一种区域性语言,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常言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古浪方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民族的融合、移民实边以及周边语种的无数次冲刷洗礼,逐渐演变稳固,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群区。

古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次方言区,秦陇语群的兰银官话,天古音系。在古浪县域又可以分为古浪话、土门话、大靖话、海子滩话(以民勤话为主)等。总体而言,古浪方言具有语调柔和语速缓慢、词汇丰富、质朴敦厚等特点。

一、历史上多民族杂居的影响。自汉武帝在河西设置郡县以来,古浪境内总体上一直以少数民族入侵为主,汉族政权移内陆汉民实边为辅的一种双向流动状态。许多时候本地先民与少数民族杂处一地,长期共同生活,广泛交际,在对少数民族产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化所影响。这对古浪言体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宁挨关老爷一马刀,不跟平番人打私交”,就是说明清时期,古浪周边定居有平番(今永登一带,以前今大靖花庄、裴家营、直滩、新堡、干城属平番县所辖)、西番(今天祝一带)、镇番(民勤、凉州一带)和鞑靼(今内蒙一带)等部族。这句方言虽带有对夷族部族的偏见与歧视,但也说明他们经常和这些人进行交流。“兀那个人心歹的太哩!见了穷人恨不得做死哩,见了当官的就哈巴哈巴的”。这是海子滩一带的方言。此句方言有三处蒙语:“兀那”是那个的意思,“歹”有恶毒之意,“哈巴”有似哈巴狗的意思,显然是受了蒙古民族语言的影响。

二、历代移民的影响。历代各种因素的移民是影响古浪方言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开辟了河西走廊。设武威郡,辖10县,其中在今古浪境内就设置了苍松(古浪)、揟次(土门),朴环(大靖)三县,并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

在稳定边疆,建立郡县之后,西汉王朝即调整战略方针,开始实施屯田。汉武帝下令设官田,调 60万出击匈奴的将士到边郡“军屯”,又从内陆迁徙来的大批移民也加入屯田行列,成为“民屯”。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混战和“永嘉之乱”,而河西走廊相对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不少中原的汉族人士和民众纷纷来到这里避难留居。

明朝初年是古浪历史上移民屯田的又一个高峰期。当时由于长期战乱不休,全国多地城邑空虚,土地荒芜,除山西等少数省份外,皆出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凄惨景象。洪武初年,明政府将稳固边疆、防御敌军和移民屯田作为第一要务来抓。至永乐年间,就从山西和南方各省向河西等偏远地区移民就达6次之多,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成了主要的移民集散地。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在山西大槐树下设局住员,发放“凭照川资”进行移民。来自各地的移民从大槐树下集中,又分散至冀、鲁、豫、皖、陇等省。因此大槐树就成了移民们惜别家乡的地域性标志,直到今天古浪各地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足以证明,古浪现在的许多人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

三、商业贸易的影响。古浪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河西走廊沿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以古浪为中心,西通新疆,北达银川、包头,东抵兰州、汉中。明代至民国时期,古浪商队所走的路线大致是:东北经凉州、北衙门(阿拉善左旗王爷府)、包头、张家口至北京、天津;南经兰州分抵陇西、西安、汉中,或经景泰、平凉、庆阳至山西、河南;西南经青海到达西藏。一代代骆驼客们,走南闯北,将古浪的发菜、甘草,以及后来的烟土等土特产运出,运来铜铁、棉花、丝绸、布匹、食盐及各种生活用品。在长期与沿途各地人民商贸交往的过程中,骆驼客们不仅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而且带来了各地的方言土语,也渗入到了古浪语言当中。

因此,古浪方言是承袭了秦晋大地、融入了历朝历代各地各族的移民流民难民、浸透了蒙古内外、青藏腹地古今夷族部族方言之后形成的一种特殊语群体系,加之多样的经济结构与商贸通道地位,决定了古浪方言的丰富多样性。

古浪方言中的词汇相当丰富,归纳起来大约有1000多条。从语法上看,古浪方言与普通话差异不是很大,但在声韵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声母方面,古浪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声,如本来声母为c、s、x、q、j,在古浪方言中有时就会变成ch、sh、h、k、g,如读厕所为“彻硕”,读颜色为颜“射”,读杏子为“横”子,读腔子为“康”子,读作啥为“组洒”等。

韵母方面,凡普通话中的韵母ei,同b、h、m、n、q几个声母相拼的音,在古浪方言中就变调成了其他的读音。如读北方为“播方”,读黑色为“褐色”,读颜色为“颜射”等,甚至将普通话中的白读作“博”,被子读作“篦子”等。

从构词上看,分别有形象式、比喻式、重叠式、词缀式等。形象式的方言如天门梁(天门盖)、鼻疙瘩(鼻子)、呼噜爷(雷)、犟板筋(死板人)、光棍(单身汉)、挖笨子(长相难看的人)等;比喻式的方言如石娃子(鹅卵石)、挑担(连襟)、辣格子(辣椒)、搓鱼子(一种面食)、顶皮裤(替罪)等;重叠式方言如红丢丢、胖乎乎、尕几几、湿漉漉、绿茵茵、慢腾腾、悄楚楚、定央央等;词缀式的词汇很有规律,常用的词缀一般都有鬼、日、虫、货、猴、贼字,以他们作前、中、后缀,便形成了惟妙惟肖的方言词语,如机灵鬼、糊涂虫、讨厌鬼、日鬼、日弄、便宜虫、瞌睡虫、破烂货、尖嘴猴等。

古浪方言中有些些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也很特别。在人称代词中,除了你、我、他之外,还多出了“那”“那们”“个家”“人家”等,代表第三人称中的他(她)、他们(她们)、自己和别人的意思。如老师问学生:“李小军同学今天怎么没来?”有同学回答:“那到那的姑妈家看那的姑爹去了!”。“那”是人称代词,代表他,又如“那吃那喝那又拿”,说一个贪心的人,即吃又喝,临走还要打包拿走。再如“个家(自己)的东西个家(自己)拿”,“人家(别人)的事情由人家(别人)做主”等都是当代词使用。

古浪方言的词法中多以“尕”“碎”做词头,表示小和亲昵。如尕爷、尕奶奶、尕哥、尕羊羔、碎松等;以“娃”字做词尾,也表示小和亲昵。如女婿娃、外甥娃、尕狗娃、玉兔娃等;以“头”字做词尾和动词性词素,构成表示事物的名词,如吃头、喝头、看头、拿头、说头等。

古浪方言有固定的“者……哩”句式,表示人们活动的状态。如“你干撒者哩?”“我洗衣裳者哩!”,“娃娃们玩者哩!”“哥哥搬包谷者哩!”“那们打锤(打架)者哩!”等。

古浪方言中多用“晒”“咔”字,表示祈使语气,如吃晒,喝晒,走晒,再不了说了晒等。“你把草薅咔”“出门把门锁上咔”“请你把脚挪咔”等。同时也多带“子”字。如把棉衣叫著夭子,把背心叫夹夹子,把屁股叫勾蛋子,不穿衣服叫精勾子,瞧不起人叫锤六子,把水壶叫憋憋子,以及洋码子、钌吊子、瓜娃子等不一而足。

古浪的许多乡俗俚语,也较好地运用了修辞手法,语言精准,极富哲理,运用起来回味无穷。比如形容一家人很穷,古浪方言中用“穷得叮当响”、“穷得鬼拔毛”,甚至“穷得一羊皮捞不出个草花子”;劝两家化解矛盾,说“有捂烂的柴草哩,没有捂烂的事情”、“斗大的麦子也要从磨眼里下哩”;劝人莫说绝话时说“不走的路也要走三回,不用的人也要用三次哩”;说这个人得寸进尺为“蹬鼻子上脸”;说分工不明为“三家思靠,倒了锅灶”;形容人好事连连,说“风往古堆上刮哩”;说人祸事较多为“瘸腿上拿棍敲哩”“绳子从细处断哩”等等。

歇后语也是古浪方言的一个亮点。古浪自古民风淳朴,老百姓普遍憨厚而且耿直,话如其人,许多方言俗语富有哲理,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如管材头上放屁——给死人胀气;鹰雀不要笑乌鸦——都是一双黑爪爪;麻杆子打狼哩——两怕儿;屎爬牛哭妈妈——两眼一墨黑;头上生疮,脚底下流脓——坏透膛了;老鼠钻到风匣里——两头子受气等等。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古浪方言也和其他方言一样,正在逐步走向弱化。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探索和发现古浪方言中隐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渊源,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崔永平, 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先后在中国工商银行金昌分行和甘肃省分行从事人事教育、纪律检查等工作。爱好文学,曾在报刊杂志及“丰融春秋”“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各类文章数百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饮水思源--山西洪洞大槐树 (绝品收藏)
谈古论今话山西2021-7 寻根问祖山西洪洞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游记之一棵最有名的树
清明歪唱元末明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我从山西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81个姓氏
山西洪洞一、二、三代大槐树 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