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亦姝火了,而挑战才刚刚开始

本文经 苏老师来也 授权转载


自从过年那几天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同学开始刷屏以来,就陆陆续续有朋友跟我谈起她;然后是央视、各路教育媒体积极跟进,不久《人民日报》也加入了宣传攻势,嗅着热点下嘴的自媒体们闻风而动;到昨夜小武同学不负众望地夺冠,朋友圈算是炸了,各路人士抢着PO出自己的推文——


其中大部分明显是早先写好的,就等着结果公布。毕竟节目是录播,偷偷事先知道谁是冠军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小武同学虽然已经长到跟我一样高,但毕竟是00后,年轻时暴得大名也是人生中的一次历练。


在这个时代,“爆红”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这个云淡风轻的小姑娘在谈笑风生间做到了,同时也把自己扔到了所有人的目光下。


就这个名叫“武亦姝”的姑娘来说,大家在银幕上看到的她和真实的她是不一样的,因为媒体需要达到他们的视听效果,会通过剪辑对人的形象进行再创作。


而银幕上的她和众多自媒体人谈起的那个她又是不一样的,因为自古以来文人们习惯了“醉翁之意不在酒”,总要借一个热点来夹带一点私货——


呵呵,似乎我也不能免俗。


蹭热点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对多数蹭小武同学热点的文章,我是很理解的:小武同学赚足了眼球,写文章的跟着分一杯羹也无妨。


比如早先小规模刷屏的《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一文虽然有些溢美之词,但总体是真心褒扬小姑娘的。小武同学气质淡然,应该也没那么容易被“捧杀”。


有些就过分了,比如今天一早看到一篇《中国的未来,才不会是背诗的武亦姝》,通篇讲死记硬背无用,创新才是真。


这就不厚道了。你反对背诗就反对背诗,把矛头对准个人作甚?小武同学没说自己是中国的未来,央视也没说她是。给人家扣顶帽子再打翻,有意思不?


批判背生僻诗没意义的,不知是否看过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有人会跳出来说平时人类也就散散步,马拉松跑那么远有什么意义吗?是不是还要写一篇《人类进化的未来,才不是马拉松的运动员们》?一场国家级的比赛,难道你要选手们给全国观众背“床前明月光”?


不管别人怎么说,这个00后小姑娘红了。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首先是赞赏和祝福。毕竟我们这个时代,爆红的方式有很多。靠才华,是其中最高贵的之一。


国家可不只想搞个大新闻

央视可不是第一次推出国学竞技节目。

2013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2014推出中国成语大会;

2016推出中国诗词大会。


以上三个节目都播出了不止一季,然而没有一次达到今年的影响力,也从未产生过刷屏级别的明星选手。论“造星”能力,恐怕未必超过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


那么今年怎么就突然火了?搞出这么大的新闻,我不相信其中没有人为操作


但是,为什么火的是这个节目?又为什么是今年呢?


2017年1月,为师注意到一个不算太起眼的新闻: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虽然类似文件过去也不是没发过,今上喜欢传统文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好像是第一次出动中办、国办这两个司礼监级别的部门,还用上了“工程”一词,工程是要有步骤地实干的。而且文件中还特别强调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只是趁着春节大家都守着电视机,放了第一把火。第二把火还不知道是什么,但一定还会放。


节目火了,然后呢?

“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说起来容易,但是怎么穿呢?小武同学(以及为师)所在的上海市的教育部门已经有了一些想法,还署名“上海市教委新闻办”专门发了一篇文章。

深厚的土壤?啥土壤?

有这么好的班儿,带带我呗?

我就想采访下这位作者,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敲出YES这三个字母的?我看下面几个知名学者都很巧妙地避开了你的问题嘛。


上海选手在诗词大会的战绩好,就意味着上海的古诗文教育全国第一么?中国(曾经)是世界体操强国,然而中国能做5个标准引体向上的人恐怕还不到5%吧。


不管怎样,现在的逻辑是,我们上海能出武亦姝,因为我们古诗词土壤好;我们土壤好,因为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学好多好多古诗词……


不论逻辑前两环对不对,下一环是肯定要发生的——上海的孩子们真的要从小学好多好多古诗词了。


作为语文老师,背诗我举双手赞成。?


有人说小孩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乳臭未干什么都不懂,死记硬背做什么?


我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人不是历尽沧桑才去懂得诗和远方,而应该是在诗和远方的陪伴下去经历沧桑


年轻时为师过目不忘,背起诗来虽说暂时不懂,但常会在日后某个时刻,面对某个场景,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句诗来,算是顿悟了。


而如今虽能理解自己读到的大多数诗词,却早已失去了孩童的记性。一首《长恨歌》花了三天才拿下,不由感慨岁月不饶人。


背诗是好事,问题是怎么背呢?

小武同学母校的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先生接受采访说,在中学,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在应试教育夹缝中生存”。


话说得没错。我甚至觉得上海的高考语文,是反诗歌的


何以见得?


上海高考语文卷中的默写题有一个维持了多年的固定模式:总分6分,有8道名句默写题,也就是做对6道即可拿到满分。而这8道题中,初中和高中课内篇目占至少5道。理论上说课外篇目所占的比重可以压缩到1分。


即使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背诵课外诗词,多半也只停留在一些容易考到的“名句”,成了片段的记忆,忽略了全篇的把握——这才是“死记硬背”,没办法,性价比高啊。


中国诗词何止万首?纵使武亦姝同学,也排除不了高考默写题拿不到满分的风险。这样的话,把课内的诗歌背得滚瓜烂熟即可,课外诗词背与不背又有什么区别呢?多出来的精力可以用在游戏、聊天、吃饭,或者其他学科,或者语文学科的其他题型上。


除了默写,诗歌鉴赏也难以引导学生喜爱诗歌。因为诗歌鉴赏有个出题原则:为了公平,出题需要尽可能选择相对冷门的诗作,确保绝大多数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但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的诗歌,通常不是多好的作品。


说来讽刺,考试成了学生们除了课本为数不多的接触诗歌的机会,而他们这时接触的却常常只是二三流作品


让诗词教育“在应试教育夹缝中生存”是极少数顶尖牛校的专利,其他学校恐怕连“夹缝中生存”的资格都没有。


即使站在功利角度,学古诗词长远来看是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的,做语文老师的都认同这个道理。这一规律在部分学生身上得到了印证,但当它成为一种集体的教学模式的时候,还能不能发挥作用,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因为这“长远”短则半学期,多则一两年。让人为着一个遥远的目标去努力而且几个月看不到效果,在这个时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师生能否坚持,过程是否可控,都是不确定因素,所以少有人敢进行这样的尝试。


说好的诗和远方呢?又谈回考试了,多俗啊。


然而不管你承不承认,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只有在应试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项教育才能有效推行


让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真是一项挑战啊。这项挑战难就难在它连个评判成败的明确标准都没有。没有明确标准的教育融入应试教育体制,结果一定是一些可量化的指标被片面强调,比如古诗文的背诵量。虽然为师说过多背点好诗好文不是坏事,但我们的教育本可做得更好的。


“在应试教育夹缝中生存”是不现实的,“跟应试教育共生”才是唯一出路。怎么共生?


下策:增加古诗文的背诵量和默写题分值,立竿见影,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到他们若干年后“顿悟”了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


中策:在教学和考试中采用更多诗歌常识、典故、鉴赏(不避开名篇),引导学生吃透名篇,适当加入对联之类有创造性的内容。问题是挑战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智商和执行力。


上策: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和其他古典文化产生真正的兴趣,将知识内化为内在素养——怎么化?我要是想得出来我还在这儿吗?教育部长的位子可以让我去坐了。


《中国诗词大会》是春节期间传统文化的一场盛宴,但盛宴散去后,摆在教育界面前的是硬邦邦的现实,处理现实可比办一场热闹的节目要困难很多。



欢迎扫码关注本文作者公众号  苏老师来也


苏老师来也

不入流教书匠

三流读书人

二流段子手

填字游戏中国第一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80句常考古诗词默写,背熟,小学六年不扣一分
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表达题的应试对策
小学诗歌填空精选,孩子要是重视起来,语文一定突破98分!
小学语文“逢考必出”的80句古诗词默写
中考语文:填空默写古诗词,全对的有几个?(附答案)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默写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