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3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 ,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 ,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斯弟尔的研究表明,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就可能朝与所贴标签内容相反的方向行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以此为戒,不可轻易地对学生作出评定,不要给学生乱贴标签,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交往和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这就是标签效应给我们教育的启示。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俗话充分说明了标签效应对一个人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学前部培训过近万名学龄前儿童,在组织课外活动以及课堂教学中,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跟踪观察和抽样调查,发现有一些现象值得研究分析。比如做游戏,有的孩子十分怯懦,有的孩子比较遵守规则,有的则特别顽皮霸道…不少孩子有一些古怪偏执的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和访问家长,逐渐弄清了原委:原来,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和外人的面,或夸赞他们如何老实听话,或数落他们不爱吃这个、不愿吃那个,或无奈地感叹“这孩子越来越顽皮,真拿他没办法”等。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标签效应”。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辨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因此,正确运用“标签效应” ,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儿童的思想、品质、心理、知识、能力等内在素质的培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时机上看,课外活动为儿童释放天性、张扬个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也是对其进行引导的绝好时机。从教育者看,老师和家长(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庭成员)与儿童接触最多,在其心目中最具有权威性,这些人的评价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最具有影响力。由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始终要求老师不得随意给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下结论、贴标签,特别是不能作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评价。同时,通过举办公开课、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书等形式,经常与家长探讨交流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实践证明,巧用“标签效应”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引导作用。具体讲,应从五个方面努力。

1、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培育,当两者不同步甚至发生冲突时,必然导致孩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常见这样的情景:一位家长抱起与别人打架的孩子说: “你没长手?怎么不打他? "有的孩子打了小朋友,还振振有词地说: “我妈妈说了,谁撞了我,就狠狠地揍他。”老师辛辛苦苦教育了半天,被家长一句话给否了,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灌输都不能自相矛盾,今天讲这个理,明天讲那个理,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使教育引导失去应有的权威性。

2、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

  顾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孩子的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 、“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之类的类别,那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3、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

  课外活动中,孩子往往像出笼的小鸟,活泼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这时也是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引导的绝好时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让孩子由着天性去自由活动,不宜拘束太多、限制太死。尤其要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而不可压抑。心理学家忠告说: “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应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长,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4、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

  就是只批评孩子具体的不良行为,不要贬低孩子的品质和能力。课外活动中,有的孩子不太守规矩,有的老师就大声训斥: “你这个捣蛋鬼。”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家长往往不耐烦地说: “你真是条大懒虫。”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

  老师有时也会忍不住批评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往往很深。我们要求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不能只“堵”不“疏" . 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对孩子进行批评的科学方法,应当是"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 ,注重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这样,不但批评的效果会好得多,而且给孩子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5、不做虚夸、过分的表扬

  儿童有好的表现时,应当给予称许,但是赞赏之言也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虚妄奇大,而应实事求是。美国幼儿教育家玛丽莲·吉迪安说,小时候父亲常常称赞她: “你真伶俐,真聪明。”她长大后感到父亲称赞得太过分了,从而不再相信父亲说的是真话。常受称赞的孩子,一旦发现赞语并非事实,立即会感到十分沮丧,从此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失去了信任,对自己的优点也失去了信心。不实的表扬,还会让孩子迷失自我爱慕虚荣,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毁的极端。

  在组织儿童课外活动的实践中我们依喜地发现,巧用“标签效应” ,不但使孩子们的特长和优点得到巩固发扬,而且帮助一些孩子矫正和克服了不良习惯。愿所有的老师长学会正确地“贴标签” ,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万不要别给孩子贴标签
为何中国孩子都是“笨”大的?
优家说 | 优秀家长须知:巧用“标签效应”,引导孩子迈向成功道路
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辩证看待童年“谎言”
慎给孩子贴标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