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3寻找自己的梦想

​目录


2/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2.3/职业与社会化

2.3.3/职业流动


  职业是成年人的游戏,每一个人除非由于不可抗力失去了劳动的能力或者主观上不愿意,都会在成年以后参与到整个社会分工的体系中,作为社会这台大机器的一个部件来工作。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只有在职业场中接受洗礼,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但是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成不变,不论是初入职场时为找到合适的职业而进行不断的尝试,还是从业多年后由于新的契机而对职业作出新的调整,我们所从事的职业都会随着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分工追求高效率,这种职业上的流动正是把每个人都放到最适合他、最能发挥他的能力的位置上。职业流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平衡,让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第二篇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职业流动通常指的是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是劳动者放弃旧的职业角色而又获得新的职业角色的过程。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形式之一。职业流动不同于劳动者的区域流动和职务变动,但又与劳动者的区域流动和职务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伴发生的。

  首先,职业流动是劳动者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之间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是职业角色的变动,这种变动会对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发生影响。区域或单位流动是劳动者在不同地区或单位之间的流动,其结果是对不同地区或单位劳动者的人数比例发生影响。职业流动往往伴随着劳动者在区域间的流动,区域流动也往往伴随着职业流动。但职业流动并不一定引起区域流动,区域流动也不一定与职业流动相连。比如在同一公司内部的处在不同城市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岗位调换,职业角色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但区域上实现了流动。

  其次,职务变动主要指管理职位层级的变动。职务变动可能带来职业流动,也可能不引起职业流动。职务变动能不能带来一次职业流动,最主要的是看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例如,一个商场的营业员被任命为一个柜台的班组长,因工作性质和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就不是职业流动;如果他被任命为部门经理就可以说是一次职业流动,因为他从一线业务员的角色变为公司管理和经营者的角色。

  人们往往把区域流动和职务变动与职业流动等同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流动的性质,把握职业流动的行为。

  国内一项针对青年人职业流动的研究指出:跳槽对青年白领尤其是在企业工作的白领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研究发现,没有跳槽的青年白领占研究调查总数的40.8%,换过工作的为59.2%,而有跳槽经历的青年白领,平均工作时间9.75年,换过3.86份工作。在每一个工作单位最长的平均工作时间为3.3年,最短的为6.39个月。其中在单位工作5年以上才换工作的只有10.2%,而工作不到半年就换工作的占23.8%,调查时是第二份工作的占49.6%,第三份工作的占32.3%,第四份及以上的占了24.1%。

  职业流动是指职业角色,即工作性质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发生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明白,在开放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它本身也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职业流动不仅仅是换工作那么简单,它有着很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



  第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促成职业流动的根本原因。现代社会是工业机械化大生产为主体的工业信息化社会,它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更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须承认职业的合理流动,打破“从而终”的传统就业观念

  第二,就业制度为职业流动的促进提供了保障条件。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仅配置和调节着社会的物质资源,而且也配置和调节着人力资源。今天,双向选择意味着契约性的交换方式和交换过程。对于劳动者而言,他可以自由地寻找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专长、志趣的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及劳动读立;另一方面,对单位而言,则可以自由地按职业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劳动者。如果任向一方甚至双方发现在双向选择中有了差错,经过彼此同意便可以解除契约,或期满后不再订约,从而使差错得以纠正。

  第三,就业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职业流动具有指导和约束的作用。就业主体受其主观意识、情感愿望、价值取向、伦理规范以及社会习俗沿袭和继承下来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流动往往作出好与坏的评价。

  第四,职业流动还受到利益的驱动。我们应该承认,职业流动存在着利益驱动的间题。在当前,职业或者说工作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通过职业活动,谋取个人生存,发展以及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给劳动者所支付的劳动报酬存在差别,促使劳动者从收入低、待遇低的职业单位,流向能够获取“高薪”的单位或岗位,从而导致职业流动。

  第五,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冲突也是促使个体职业流动的原因。在职场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工作效率。人际关系不好,有可能直接促成个体职业流动的发生。


  在日本曾有一项针对职业流动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在日本,因为别的公司薪俸丰厚而调动工作的极为罕见,大约仅占调转工作人数的4.8%。多数职业流动的发生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情绪受到影响而辞职或被辞退。根据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的结果,数千名被解雇的人员中,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不称职的人高出两倍。

  第六,职业能力水平对职业流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对职业有个适应过程,个人的职业能力展现也需要一定的过程。由于个人不适应或不称职,也会导致职业流动。特别是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内容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每一次更新,都会引起由于不适应或不称职导致的职业流动。



  现在跳槽越来越普遍,而人们选择跳槽的原因大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发展前景。一项调查显示:有29.6%的人通过跳槽薪资增长了10%-30%。薪资涨幅30%-50%的也不在少数,约占整个被调查对象的27.18%,值得注意的是,也有13.62%的人跳完后并未获得薪资的上升,反而是下跌了。显然,薪资尽管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引发跳槽的因素。

  调查还发现,工作一年后,有26.4%的人称薪资小有上升,有23.89%的人称薪资上长了至少50%以上。相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工作一年的人在工作经验上从没有到有,他已不再是白纸,新公司在薪资上会有所考虑。毕业生在工作2-3年后,薪水幅度上升比较平稳,还是以10%-50%这个幅度为主。工作5年是一个分界岭,这个年龄段的跳槽者获得大幅加薪的可能很大。调查数据显示,有38.36%这一年龄段的跳槽者表示此番跳槽薪水加了50%以上。从职业发展角度,大多数人在工作5年后,工作经验已经从“青涩”转为成熟,能在某一领域成为主管或是专业技术资深人士,显然这个时候跳槽正临职业生涯发展小有收获的阶段,薪资增长也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工作5年也是一道坎,调查显示,有28.67%的5年工作者表示此番跳槽薪资没有升反而降了,这部分人跳槽的目的不在于薪资,而是要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突破口。

  人们追求跳槽或职业流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职业流动主观上还是向上流动,但由于引起职业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职业流动的形式也不止一种。

  第一,如果把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作为判断的标准,职业流动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上下流动。劳动者在同一职业地位和同一职业声望的职业系列中的流动就是水平流动;

  劳动者在不同地位等级和不同职业声望的职业系列中的流动就是上下流动或垂直流动,从一种社会地位等级较低的职业流动到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就是向上流动,反之则为向下流动。总之就是依据职业流动是否能够产生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是水平流动,有变化就是上下流动.

  第二,两代人之间从事不同职业,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代际流动,比如父亲是农民,儿子是工人;父亲是大学教授,儿子是企业经理;这种状况就形成了代际流动。代际流动的状况和频率可以表现出一个社会的封闭和开放程度,代际流动越频繁、代际的职业性质差异越大,就说明这个社会越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代际流动还受一定社会形态及人事管理制度、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代际流动显著,而且向上流动的频率明显加快,尤其是农民子女,子承父业的比例降低速度加快,越是发达地区越突出第三,劳动者个人在其退休之前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他的职业地位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的总和,可以表现出该劳动者一生的职业流动性。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要经历大致6次左右的职业变动,才能达到职业成熟和职业的稳定。

  第四,如果我们把个人的职业流动和社会的职业结构性变化相联系,就会发现职业流动表现为宏观的结构性流动和个别流动两大方面。凡是职业流动引起和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发生大规模变动的流动就是结构性流动。例如,英国工作革命初期发生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进城当雇佣工人,使农工两大职业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再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第三产业职业的需求量大增,伴随而来的必然是职业的结构性流动。由劳动者个人自身因素引起而对职业结构的变化无足轻重的职业流动,就是个别流动。

  上海市曾经对劳动力市场情况做过调查。2005年上海市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周期为46.4个月,与2004年相比,职业流动周期缩短了9.2个月。同时职业流动周期分别呈现出和劳动者的学历成反比,而和年龄成正比的发展态势。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的专家认为,职业流动周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周期的缩短,表明劳动者流动频率加快,市场更趋活跃。不能简单以好坏来评价职业流动周期的长短。

  研究表明,高学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周期相对要短。本科学历职业流动周期最短,为21.1个月,研究生为22.8个月,大学专科学历为30.5个月,而初高中学历职业流动周期则明显增加,达到53.1个月。

  职业指导专家分析认为,这种流动趋势比较正常:学历较高的知识型劳动者,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强,比较自信,岗位期望值较高,希望通过流动找寻自身价值,也相对容易找到新的更满意的工作;而学历较低的劳动者就业期望值较低,易满足现有岗位,既槽也相对不容易,因此职业流动周期反而要长。

  从年龄分析, 30岁以下年轻人的职业流动周期大大低于平均周期,为17.5个月,与2004年相比,又缩短了半个月,年轻劳动力的流动频率进一步加快。

  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不同形式的职业流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职业流动有着相似的特点,而社会学研究就是要从许多不同的具体的事物中能够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性认识。

  第一,职业流动的频率与人力资本投入成反比。受教育和训练的时间长,人力资本投入大的劳动者,一般从业于职业地位高、声望高、收入高的职业,流动的数量少、频率低;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因为投入低、适应工作能力低,流动的数量多、频率快。

  第二,职业流动与年龄成反比。年轻群体中职业流动的数量和频率远远超过中年和老年。

  第三,职业流动在两性中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是男性多于女性。

  第四,职业流动存在区域性差别,劳动者都倾向于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另一方面,在不发达地区内职业流动较缓慢,发达地区内的职业流动的频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地区。

  第五,现代社会职业流动与家庭背景的相关因素较少。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公正性,以素质、能力为本位,打破了父业子承的框框,竞争能力是职业向上流动的资本。

  第六,现代职业流动存在正常流动与非正常流动。在职业流动中,凡是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发挥专长,使最大潜能得到施展的流动属正常流动;以某一方面的偏好或由于个别原因使劳动者从适合自己的岗位流动到不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属非正常流动。

  第七,职业流动还受到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制约,职业流动既有自由性也有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契约关系的形成,有利于职业流动,但契约需双方信守合同,解除劳动的契约关系也需符合规范。

  总之,职业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一种形式,对于提高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都是有利的,同样,对于个人来说,合理的职业流动都会使职业生涯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自我价值能够更好地得到实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负面原因导致的职业流动,比如职业能力不足、职场人际关系恶劣导致的被迫职业流动,会给我们的职业发展带来危害。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职业流动,发掘它积极的一面,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益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跳槽频繁的八字组合
社会学微视频: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勇 | 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
南大许琪:社会学定量研究选题技巧
认清形势,放弃幻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