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发烧友公认的10张古典发烧名盘
所谓的发烧碟是指词曲、演唱、编曲、录音都达到一流境界的唱片品,最早指LP,现在一般指CD,必须是在乐迷和音响发烧友当中引起共鸣、普遍认可的,在音乐性和音响性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才可以叫“发烧碟”,而要求更高的“发烧天碟”就是这些精品中的精品,不管你是不是发烧友,这些发烧大碟你都应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下。

01
专辑名称:Rhapsodies
中文名称:白头翁
评鉴:刘汉盛音响二十要之“音色”测评,飙靡一世纪的“费城之音”

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是深爱发烧友喜爱的古典唱片系列,大都录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也就是立体声录音刚出现的时代,令人佩服的是几乎每一张都有优异的录音效果。斯托科夫斯指挥的这张《狂想曲集》是RCA的“LivingStereo”系列中最杰出的录音之一,它收录了李斯特的《第2匈牙利狂想曲》、埃乃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等名作。

史托科夫斯基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他于60年代初期指挥录制的《狂想曲集》是他艺术风格的浓缩版。该辑共选录了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埃涅斯库的第一号《罗马尼亚狂想曲》、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等六段乐曲,总长75分29秒。
斯托科夫斯基无疑是本世纪指挥中的音响魔术师,他指挥的作品及尽乐器表现之能事。听他的唱片,就好像为整套音响器材来个大专联考一般,大概什么细节都考虑到了。这张 CD 收录了六首曲子,每张曲子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音色之美,可说将管弦乐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刘汉盛)特别选它来测“音色”。
第一轨是非常狂暴的演出,所有音色和质感都达到了最非常鲜明的临界点。正常的音响系统可以享受到所有音色的质感之美,不正常的音响系统就会太粗、太硬、太尖。
第二轨木管的音色真是太美了,如果你感受不到如蜂蜜般的音色,就要检讨了。
第三轨“沃尔塔瓦河”如果你听了会觉得噪耳,那就代表着你的高、中、低音段并不平衡。
第五轨木管、铜管、弦乐群的音色如果没有让你感叹再三,那绝对有问题,不过是你的系统有问题,而不是录音有问题。
第六轨庞大厚实的弦乐群肯定是录音史上的典范,如果你感受不到的话,那真是太惨了!
该辑的录音晶莹剔透,同时又具良好的音场、庞大的气势和优秀的录音质量,完美地再现了音乐。而首首精美的乐曲,更使你充分领略到音乐美的冲击。

曲目  · · · · · ·

Franz Liszt (1811-1886) 弗郎兹·李斯特
01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Sharp Minor 8:40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升C小调
Georges Enesco (1881-1955) 乔治·埃涅斯库
02 Roumanian Rhapsody No.1 in A, Op. 11 11:33
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号,A大调,作品11
Bedǐich Smetana (1824-1884)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03 The Moldau 12:21
沃尔塔瓦河
04 The Bartered Bride: Overture 7:05
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
RCA Victor交响管弦乐团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理查德·瓦格纳
05 Tannhäuser: Overture and Venusberg Music 25:01
唐豪塞:序曲和维纳斯之歌
合唱指导:Margaret Hillis
06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to Act Ⅲ 10:11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前奏
美国空中交响乐团

02
专辑名称:The Four Seasons
中文名称:4季
评鉴:《企鹅》评价三星带花,四季必听必搜的版本

如果要列举出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巴洛克时期作品排行榜,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一定名列前茅。这张阿卡多演奏的《四季》又是一张一代名盘,四季必听必搜的版本。阿卡多用四只史特拉底名琴演奏四季,音色讲究,悠扬,除第一小提琴之外,另一个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羽管键琴(布鲁诺·卡尼诺),旋律优美,曲意清新,具有很强烈的形象感与高难度的技巧性,因此备受小提琴演奏家们的青睐与听众们的喜爱。

作曲家及曲目介绍:
  韦瓦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1)这位意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时候他都在担任一个孤儿院的神父。他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别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个乐章。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有人就说他的每首曲子好像听起来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其实不然,虽然风格差不多,可是都不是很容易演奏呢。
  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尔瓦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春天》 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夏天》 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秋天》 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冬天》 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指挥家介绍:
  赫伯特·封·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7年的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并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卡拉扬曾先后向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着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卡拉扬是20世纪最着名的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惊人的指挥技巧,以及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同时他是一位录制唱片的指挥大师,一生留下了800多张唱片,总销售量已超过一亿张。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张,仅1971年一年就录了31张唱片。每部作品都要反复试奏几十遍,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录制而成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张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奏。歌剧则有:莫扎特的《魔笛》(维也纳爱乐乐团,EMI)、《女人心》(柏林爱乐乐团,EMI)、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柏林爱乐乐团,EMI)、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柏林爱乐乐团,EMI)、《名歌手》(德累斯顿爱乐乐团,EMI)、《帕西法尔》(柏林爱乐乐团,DG)、威尔第的《阿依达》(维也纳爱乐乐团,EMI、DECCA)、《奥赛罗》(柏林爱乐乐团,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EMI)、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与梅里桑德》(柏林爱乐乐团,EMI)等。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60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演奏者介绍: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曲目  · · · · · ·

[1-3]Concerto NO.1 in E 'Spring'
1.Allegro
2.Largo
3.Allegro
[4-6]Concerto NO.2 in G minor 'Summer'
1.Allegro
2.Adagio
3.Presto
[7-9]Concerto NO.3 in F 'Autumn'
1.Allegro
2.Adagio molto
3.Allegro
[10-12]Concerto NO.4 in F minor 'Winter'
1.allegro non molto
2.Largo
3.Allegro

03
专辑名称:Espana
中文名称:西班牙狂想曲集
评鉴:TAS、企鹅、CD圣经、留声机杂志等榜上的发烧名盘

Decca版的《西班牙狂想曲集》,是模拟录音时代的典范,也是西班牙籍指挥家阿根塔逝世前一年于伦敦京士威厅及日内瓦维多利亚厅录制的传奇录音。此录音的LP版长久以来高挂TAS金榜,1995年DECCA成功将其转制成CD,灿烂华丽的管弦乐、分明的层次与惊人的动态曾令乐迷大为惊艳。另值得一提的是两录音厅声学条件的差异亦然清楚无隐,考究两者间的差异是音响迷赏乐之外的另一重乐趣。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西班牙指挥家阿根塔与伦敦交响乐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合作的演奏录音。这是《TAS》、《企鹅唱片指南》、香港《CD圣经》、《留声机》杂志等榜上的发烧名盘。Decca唱片公司1995年把长居《TAS》金榜此录音LP转制成CD,1997年大伦敦金碟发行后更是好评如潮,现在日本推出该录音的SACD版本,传奇还将延续……
Decca版的《西班牙》,是模拟录音时代的典范,但实际上到了数码录音时代,已有不少同曲目的新录音无论演奏还是录音效果足以与之相提并论,比如加丁纳在DG的4D录音,但是没办法,Decca版的《西班牙》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位置显赫。西班牙籍指挥阿根塔逝世前一年于伦敦金士威厅及日内瓦维多利亚厅录制的传奇录音。灿烂华丽的管弦乐、分明的层次与惊人的动态曾令乐迷大为惊艳,阿根塔熟力四射的手法亦令人赞叹。另值得一提的是两录音厅声学条件的差异亦然清楚无隐,考究两者间的差异是音响迷赏乐之外的另一重乐趣。
夏布里耶的《西班牙》轻快宜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狂想曲》演奏出色,且不失敏锐、色彩与活力。Decca录音师完美捕捉惊人的打击乐,即使至今其效果仍令人赞叹。莫斯科夫斯基的《西班牙舞曲集》,具有令人怀念的老录音质感,而其充满活生感且色彩瑰丽的演奏于今仍给人无比欢愉的感受。
《企鹅唱片指南》评鉴:1957年在金士威音乐厅的录音充满打击乐器令人目眩的灿烂音效……Decca的录音小组应该为这个早期立体声录音感到骄傲。CD收藏家最迷人的选择。
阿道尔夫·阿根塔(AtaulfoArgenta,1913-1958)西班牙指挥家,具天才式的指挥风格,前后十年(1947-1958)时间领导西班牙国家乐团,积极支持和推广本国音乐,同时也批评佛朗哥政权影响西班牙音乐发展,引起不少争议。遗憾的是,他就在国际声名上扬之际猝然去逝,死时只有44岁——以指挥家来说绝对是十分可惜的“早退”。他留下的录音大多围绕西班牙或有西班牙主题的乐曲,如夏布里耶、格拉纳多斯、阿尔贝尼斯以至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的作品,在他的棒下都活灵活现。
阿根塔这个名字都会与夏布里耶的《Espana》连在一起吧!所以我们姑且可以称呼Ataulfo Argenta为“一曲指挥家”。阿根塔不顺遂的人生,加上才44岁就得被盖棺论定,使得每位听过他指挥《Espana》的人都会对他深感惋惜,因为能出现这样的《Espana》,代表着更多惊奇的可能。这充满话题性与传奇色彩的印象,只要每回一听到录音里的《Espana》宛如响彻云霄地爆发开来,就会再加深一次。或许日本人所谓的“一曲入魂”,指的就是这般效果吧。
这套录音绝对是珍稀之作,阿根塔指挥西班牙主题作品的这张录音无疑是色彩艳丽到爆表的逸品,也堪称是大录音师威尔金森(Kenneth Wilkinson)的毕生得意之作;即使退而求其次,拿平价版用阳春音响播放,也可以轻易呈现它鲜活的生命力,感受蜕变后的伦敦交响乐团发得如此媚热之声,煞是过瘾。或许现在很多好录音能解析到如此细腻而宽广的规模,却不见得能嗅得出音乐精神面的那股“战力”,而这正是阿根塔独一无二之处。
专辑曲目:
01. Chabrier / Espana
02. Rimsky-Korsakov / Capriccio espagnol Op.34 - 1. Alborada
03. Rimsky-Korsakov / Capriccio espagnol Op.34 - 2. Variazioni
04. Rimsky-Korsakov / Capriccio espagnol Op.34 - 3. Alborada
05. Rimsky-Korsakov / Capriccio espagnol Op.34 - 4. Scena e canto gitano
06. Rimsky-Korsakov / Capriccio espagnol Op.34 - 5. Fandango asturiano
07. Granados / Andaluza, Danza espanola in e minor Op.37 No.5
08. Moszkowski / Spanish Dances Book I Op.12 - 1. C major
09. Moszkowski / Spanish Dances Book I Op.12 - 2. G minor
10. Moszkowski / Spanish Dances Book I Op.12 - 3. A major
11. Moszkowski / Spanish Dances Book I Op.12 - 4. B-flat major
12. Moszkowski / Spanish Dances Book I Op.12 - 5. D major
13. Debussy / Images pour Orchestre - 1. Gigues
14. Debussy / Images pour Orchestre - 2. Iberia
15. Debussy / Images pour Orchestre - 3. Rondes de printemps

04
专辑名称:Carmen-Fantasie
中文名称:穆特-卡门幻想曲
评鉴:天碟级录音,小提琴公认靓碟之一

《穆特-卡门幻想曲》这张唱片是小提琴公认靓碟之一,音色通透艳丽,细节传神,爆棚片段动态凌厉,所选曲目均为较通俗易懂的小提琴曲目。穆特权威演绎、列文指挥维也纳爱乐团的《卡门幻想曲》,除了收录”卡门幻想曲”,还有流浪者之歌、魔鬼的颤音、吉卜赛、冥想曲、摇篮曲、传奇.经典之作。这是一张炫耀技巧的专辑,典型的showpieces,专辑中大部分作品难度相当高,也被当作小提琴家的试金石。穆特的演奏体现出非凡的气势,如骤雨暴风,摧枯拉朽,而细腻之处,又委婉曲迂,飘若游丝。

专辑英文名: CARMEN - FANTASY
专辑中文名: 卡门幻想曲
艺术家: Anne-Sophie Mutter
发行时间: 1993年10月12日
地区: 德国
演奏:Anne-Sophie -Mutter 安妮-索菲 穆特
指挥:James Levine 杰姆斯 列文
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 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1992 年11月于维也纳
资源格式:ISO


专辑简介:


这张CD中大部分作品难度相当高,往往是小提琴家用以炫耀技巧的 showpieces,也被当作小提琴家的试金石。穆特的演奏体现出非凡的气势,如骤雨暴风,摧枯拉朽,而细腻之处,又委婉曲迂,飘若游丝。 穆特在演奏中充分显示出对乐曲的驾御能力,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穆特冷峻而又不失女性柔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质感及音质、音色亦至真至美。伴奏也非常出色,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当时处于最佳状态。录音方面,全频相当均衡,充满生气,动能对比强,独奏乐器与乐团的比例亦佳;4D是DG公司当时发展的新技术,很好地保留了小提琴的丰润和韵味,音乐的张力十足,棱角分明,声场定位均为一流。还给人以一格外松和透的感觉,所有的细节都纤毫毕现,小提琴的“松香味”足到了十成。


这是一张被很多音响发烧友广为称道的唱片,突出的特点就是效果好,把乐曲中萨拉萨蒂想表现的吉卜赛人的放荡不羁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穆特的演奏个性强烈、突出,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只是没有在一些细节和技巧要求较高之处给予足够的重视。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音色华美、纯厚、歌唱性强,是众多录音中乐队部分最突出的。


DG公司4D录音技术确有一手,这张几乎发烧友人手一张的CD就是其代表作,而且是上乘中的上乘,琴手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琴声真实,堂音丰富。对了,你的器材能跟上穆特的速度吗?


穆特--卡门幻想曲,小提琴公认靓碟之一,音色通透艳丽,细节传神,爆棚片段动态凌厉,所选曲目均为较通俗易懂的小提琴曲目。论者以为这张CD“是典范中的典范”,“天碟级录音”。要买音响,拿这张CD去试,只要会有尖、涩、刺、瘦、粗、硬、薄等问题,那就不对。您所听到的管弦乐伴奏够松软丰润吗?您所听的小提琴木质的音色够明显吗?在拨奏时那种琴腔的共鸣声够美吗?您听得到琴弦与琴弓摩擦时那种粗糙不平坦的摩擦质感吗?您感受到每一首曲子穆特刻意表现出来的不同音色之美吗?如果以上要求只能听到一些,那还必须努力。


Anne-Sophie Mutter 安妮·索菲·穆特 1963- 德国小提琴演奏家。


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


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巴勃罗·德·萨拉萨蒂 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1844年3月10日生于班普罗纳。自幼学小提琴,5岁时便在皇后面前表演过,10岁时以精湛的演出赢得了西班牙伊莎贝拉皇后赠送的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名琴,马德里皇室并承担了他日后所有的深造费用。1856年,他来到巴黎音乐学院向阿拉尔学琴,用了九个月学完了所有的课程。此后又留在该院9年,研习理论、作曲、和声等相关艺术课程。后深造于巴黎音乐学院。萨拉萨蒂一生未婚,去世后将遗产约300万法郎捐给了巴黎和马德里两地的音乐院。萨拉萨蒂手指不如一般人想像中的修长,手掌也不够宽大,但他精巧灵活的技法和对音乐的敏锐触觉,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他的小提琴演奏代表着新一代小提琴技术的突破,灵活的技术,流畅的琴声,加上仪器般无误的音准,以及动人饱满、甜美纯净的音色,超越了小提琴弓法和指法的限制。许多同时代的著名作曲家,都曾专为他写过作品,如拉洛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此外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也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得到了“本世纪的帕格尼尼”、“西班牙民族荣耀之瑰宝”的美誉。他还是第一个将演奏灌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


专辑曲目:


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 (01)
01.Zigeunerweisen op.20 8'41


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这一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第四部分: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维尼雅夫斯基:G小调传奇 (02)
02.Légende in G minor op.17 7'41


该曲是题献给伊莎贝拉.汉普顿小姐——作曲家的新婚妻子,因此乐曲充满了浪漫和传奇的色彩。就象维尼雅夫斯基充满坎坷的生命历程一样,这首乐曲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深沉的大管一开始就给人以茫然的感受,乐队的拨弦更增添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加之小提琴忐忑不安揣测不决的音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是怎样一个“传奇”。随后的快板加进了一些舞曲的元素,但也一承前面行板中沉重的氛围。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死时身无分文,这就是相当一部分作曲家的人生,而正是这样的传奇人生,才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回忆。


塔蒂尼: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03)
03.Sonata in G minor 'Devil's Trill' 16'32


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儿童时代开始学小提琴,而后在帕多瓦大学学法律,后来因为婚事遭反对,于1713年逃离了帕多瓦,在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同时学习声乐及作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音乐,他还写了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创办了一所一小提琴演奏为教学宗旨的高等学校,还对小提琴的琴弓进行过改造。根据目前掌握但决非完全的资料,他创作了14O首小提琴协奏曲(用四重奏或弦乐五重奏伴奏)、20首大协奏曲、150首奏鸣曲、50首三重奏; 其中60首奏鸣曲得到了发表,可是还有 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魔鬼的颤音》则是其中最有名,最值得一听的一首。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这首曲子不长,大概17分钟,但因有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极具技巧性,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很优美。很多人一开始是冲着这曲子的传说来了,最后却喜欢上了曲子本身。


拉威尔:茨冈 (04)
04.Tzigane 10'01


《茨冈》,是一首供音乐会演奏用的小提琴狂想曲。1924年拉威尔为女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外孙女所作,她琴艺高超,为此拉威尔在这首乐曲中吸收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乐曲结构与自由奔放的风格,使人联想到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作者又将它配器成为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显得更为华丽辉煌。一开始小提琴奏出相当长的华彩段,运用了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带增二度的音阶,自由的节奏、快速的双音进行及晶莹的泛音音响,使音乐色彩绚丽,性格豪放。小提琴停留在双音颤音上,随后管弦乐进入,以潇洒的琶音进行延续了华彩效果。后面出现的小提琴旋律,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第二主题的再现亦用泛音奏出,很快变成热情洋溢的倾诉,经过数次变奏,越来越华丽。小提琴的声部象\'无穷动\'般地流动,与乐队的音响混成一片,犹如吉普赛艺人奔放的歌舞场景,直达到狂热的顶端,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马斯奈:沉思 (05)
05.Méditation 'Thais' 6'42


儒勒·马斯奈 (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罗兰学琴。二十一岁获罗马大奖,回到巴黎后于1867年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其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代表作品为歌剧《泰伊思》,其幕间曲《沉思》流传极广。 马斯奈《沉思》, 原曲为马斯奈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 歌剧《泰伊思》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这一优美的旋律,除 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 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 (06-10)
06.Introduction.Allegro moderato 3'22
07.I.Moderato 2'27
08.II.Lento assai 2'11
09.III.Allegro moderato 2'07
10.IV.Moderato 2'31


这首小提琴曲是汇集法国作曲家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几段具有西班牙民族风格的旋律而写的幻想曲,它的全名是《依歌剧卡门的主题而作的演奏会用幻想曲》。曲中安排有充满萨拉萨蒂特色的极为艰深的各种小提琴技巧。 全曲由不间断的四个部分所构成,在第一部分之前有一段序奏。  序奏:中庸的快板。钢琴以强烈的节奏奏出第四幕前奏曲的阿拉贡舞曲,然后小提琴奏出的旋律,运用了颤音、变弦、震音、泛音等各种技巧,最后用沉静的拨奏结束序奏。 第一部分:中板,2/4拍子。 钢琴以左手奏出第一幕中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小提琴则立即进入。小提琴在乐器家族中的“女高音”之称,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部分:很缓慢的缓板,6/8拍子。 这一部分引用了第一幕中卡门所哼唱的一段旋律,由钢琴的单音开始,小提琴以十分柔弱的力度奏出旋律,然后用一连串的泛音轻轻地结束。 第三部分:中庸的快板,6/8拍子。 这里用的是第一幕中著名的赛吉地亚舞曲的旋律。首先钢琴以轻柔的伴奏奏出赛吉地亚舞曲的旋律,然后小提琴重复这一旋律,并热烈地展开了拨奏、泛音、滑奏、颤音等各种复杂的技巧。 第四部分:中板,3/4拍子。这里引用了第二幕开始时, 卡门在酒店中所唱的著名吉普赛歌曲。小提琴突然奏出主旋律,然后逐渐加快速度,以狂热的连续震音达到了最强奏时,全曲结束。


弗莱:摇篮曲 (11)
11.Berceuse in D major op.16 4'28


如果你是一位喜爱音乐的人,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弗莱的这首摇篮曲,弗莱的音乐艺术精髓,在这个如此短小精巧的曲子就达到了。 弗莱是一位我行我素的音乐家。在他自12岁开始的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眼前走过了勃拉姆斯、柏辽兹、瓦格纳、马勒、理查 斯特劳斯、德彪西......到了晚年也还丝毫不被激进的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所左右。弗雷始终固守着他精致洗练的优雅风格,无论在创作形式上还是精神气质上都表现出他音乐的端庄,宁静和抒情性。如果说福雷作品中的每个音符都适得其所,恰到好处,并不算夸张。他的乐句结构严谨,所有的比例关系,每一个音符的时值都经过仔细的推敲。

这张CD中大部分作品难度相当高,往往是小提琴家用以炫耀技巧的 showpieces,也被当作小提琴家的试金石。穆特的演奏体现出非凡的气势,如骤雨暴风,摧枯拉朽,而细腻之处,又委婉曲迂,飘若游丝。穆特在演奏中充分显示出对乐曲的驾御能力,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穆特冷峻而又不失女性柔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质感及音质、音色亦至真至美。伴奏也非常出色,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当时处于最佳状态。录音方面,全频相当平均,充满生气,动能对比强,独奏乐器与乐团的比例亦佳;4D是 DG公司当时发展的新技术,很好地保留了小提琴的丰润和韵味,音乐的张力十足,棱角分明,声场定位均为一流。还给人以一格外松和透的感觉,所有的细节都纤毫毕现,小提琴的“松香味”足到了十成。这张CD“是典范中的典范”,“天碟级录音”。要买音响,拿这张CD去试,只要会有尖、涩、刺、瘦、粗、硬、薄等问题,那就不对。您所听到的管弦乐伴奏够松软丰润吗?您所听的小提琴木质的音色够明显吗?在拨奏时那种琴腔的共鸣声够美吗?您听得到琴弦与琴弓摩擦时那种粗糙不平坦的摩擦质感吗?您感受到每一首曲子穆特刻意表现出来的不同音色之美吗?如果以上要求只能听到一些,那还必须努力。这是一张被很多音响发烧友广为称道的唱片,突出的特点就是效果好,把乐曲中萨拉萨蒂想表现的吉卜赛人的放荡不羁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穆特的演奏个性强烈、突出,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只是没有在一些细节和技巧要求较高之处给予足够的重视。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音色华美、纯厚、歌唱性强,是众多录音中乐队部分最突出的。DG公司4D录音技术确有一手,这张几乎发烧友人手一张的CD就是其代表作,而且是上乘中的上乘,琴手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琴声真实,堂音丰富。对了,你的器材能跟上穆特的速度吗?慕特--卡门幻想曲,小提琴公认靓碟之一,音色通透艳丽,细节传神,爆棚片段动态凌厉,所选曲目均为较通俗易懂的小提琴曲目。

Carmen-Fantasie 卡门幻想曲

released: 01.Sep.1993 1 CD 4D DDD

编号:DG 437 544-2

演奏:Mutter

指挥:Levine

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1992 年11月于维也纳

目录

1.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20 8:41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

2.Wieniawski: Légende in G minor op.17 7:41维尼雅夫斯基:G小调传奇

3.Tartini: Sonata in G minor 'Devil's Trill' 16:32塔蒂尼: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4.Ravel: Tzigane 10:01拉威尔:茨冈

5.Massenet: Méditation (Thais) 6:42马斯奈:沉思

6-10.Sarasate: Carmen-Fantasy op.25 12:38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

11.Fauré: Berceuse op.16 4:28弗莱:摇篮曲

05
专辑名称:Ein Straussfest II
中文名称:施特劳斯节庆 II(俗称“红衫仔2”)
评鉴:唱片中所有的效果声,都是用真实的声音所录制

要测试器材真正的实力的话,大动态的交响乐最合适不过,古典乐录音史上出现过很多爆棚的交响乐专辑,可能很多烧友都说不出这张碟的名称,但一说起“红衫仔”的话那必然是立马能想起。1993年,TELARC公司再接再厉,顺应发烧友的听觉要求,出版发行《Ein StraussfestⅡ(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精选Ⅱ)》,从而完成了红衫仔传奇效应的生命延续。第二集仍然保持了上一集的一贯作风,录音动态大、音场宽广、立体感强烈,并继续根据音乐内容增加了各种真实的效果声。

06
专辑名称:Trittico
中文名称:发烧老祖
评鉴:发烧《三件头》之一,1993年最佳古典唱片大奖

《Trittico》在烧友圈称为《发烧老祖》,系芬尼尔除《爆棚风琴》(RR-58CD)外最受发烧乐迷推崇的一款录音,被誉为发烧《三件头》之一。这张唱片囊括15首经典曲目,老祖指挥达拉斯管乐交响乐团。该碟荣获1993年最佳古典唱片大奖(NAIRD Indie Award)。三个乐章都是慢板,有趣的是并不因此而让人觉得乏味或具催眠作用,而是带来无限的详和,而在详和之后又似乎隐含无限悲伤。不是让人想哭的悲痛,而是已经过沉淀,蜕化爱恨情仇的悲伤。说得有点抽象,但或许这样的音乐已经完全超过文字所能形容了……

07
专辑名称:Diabolus in Musica
中文名称:魔鬼的颤音
评鉴:曾高居CD圣经榜首

这张《魔鬼的颤音》这是任何一个喜爱小提琴的乐迷都不应错过的一张专辑,曾高居CD圣经榜首。此碟收录12首帕格尼尼作品的节录曲,但凡有名的作品均在其中。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被称为“活着的帕格尼尼”,他是当今举世无双的诠释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选。阿卡多高超的技巧,疾风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录音将弓弦的摩擦质感,流水般贯穿全曲的急板,空间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丽的琴声,甜美的音质和名琴的音色尽。

08
专辑名称:Rossini-String Sonatas 1-6
中文名称:罗西尼6首弦乐奏鸣曲
评鉴:企鹅评价三星,CD圣经首推版本

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是作曲家青年时代才华横溢的作品,流畅华丽的旋律间明显可见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子。录音出色,弦乐效果惊人,明确而直接的优雅,安逸、 和风吹送,它所散发的醉人气息难以抵挡!这两张唱片上另有凯鲁比尼为圆号与弦乐而作的《第二练习曲》、贝里尼的《降E大调双簧管协奏曲》、多尼采蒂的《弦乐四重奏》,企鹅评价三星。同时,马里纳这个版本也是《CD圣经》首推版本。

09
专辑名称:Cantate Domino
中文名称:黑教堂
评鉴:来自北国瑞典天使般的歌声,独特的纯净空灵感

十几年前,曾经有一张在当时发烧音响界试机必备的天碟中的天碟–PROPRIUS的《黑教堂》。在当时,很难得才能拥有一只正版《黑教堂》唱片,一是当时这只天碟基本很难买到,二来即使能买到其价格对于十几年前的国内发烧友来讲也是天价。本张唱片在音响迷中无人不知。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HI-END级的录音,另一个是犹如天籁般的音乐。听这张唱片,你会感觉这是来自天国的音乐,它洗涤人世间的一且罪孽,净化了人们的心灵。这张唱片里那15首圣诞音乐作品的演唱水平之高,根本不是语言所能够形容的,那无与伦比的神圣和纯净,简直到了叫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总之,这是一张录音完美,音乐动人的经典录音。

10
专辑名称:Beethoven-Symphony Nos. 5 & 7
中文名称: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
评鉴: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为纪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湾著名古典音乐杂志《CD Hi》推出)五份权威榜单!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妮·索菲·穆特《Carmen-Fantasie 卡门幻想曲》
小提琴家们爱不释手的曲子:《布鲁赫G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附乐谱(2017-07-06)
小提琴女神穆特演奏《魔鬼的颤音》1989
《梁祝》不同版本比较
品味经典|古典音乐推荐之广州耳机展篇
穆特:塔蒂尼《魔鬼的颤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