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利丨地调局修订矿产调查工作指南等标准(你需要的标准规范都在这里)

中国矿业第一大自媒体:《矿业界》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部署了中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下设50大工程,303个项目,年均项目经费60亿,三年近180亿。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修订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等四项工作标准,并与昨日发布在其网站。

《矿业界》本期详细梳理三项工作标准,并收集了标准中提及的部分规范文件,希望对矿业同仁工作有所帮助。(规范文件持续更新中)

需要具体规范

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号:kuangye-jie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250000陆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50000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调查内容、技术方法、野外验收、成果编制、成果提交等方面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25283-2010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DZ/T0004-2015重力调查技术规范(1:50000)

DZ/T0011-201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DZ/T0070-2016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

DZ/T0071-19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078-2015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0079-2015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0145-19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0151-201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0173-1997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DZ/T0176-1997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87-1997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0227-2010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0248-201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EJ/T1140-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规范

EJ/T1157-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DD2011-05矿产资源遥感调查技术要求

DD2014-11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成矿区带

在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历史以及在成矿作用上具有共性的成矿有利地区。

3.2找矿远景区

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异常、蚀变信息以及已有矿床、矿点、矿化点分布反映成矿有利可能发现矿产资源的地区。

3.3矿集区

矿床密集分布区,相当于V级成矿区,至少包含1个大型规模矿床。

3.4大型资源基地

以一处以上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支撑的具有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的地区。

3.5矿点

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初步识别出含矿的建造(岩脉、岩体、岩层)和构造,取样分析确定有工业矿石存在,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线索的地点。

3.6矿化点

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初步识别出含矿的建造(岩脉、岩体、岩层)和构造,取样分析确定有用组分含量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边界品位的1/2,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线索的地点。

3.7成矿地质体

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地质体。

3.8成矿结构面

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也就是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

3.9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能够直接指示矿体赋存位置的、对找矿预测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

3.10潜力评价

以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成矿理论、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矿产地质调查及其相关的专题科研资料为基础,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区域成矿规律、典型矿床成矿特征的调查,建立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圈定找矿靶区,估算预测资源量。

3.11预测资源量

依据矿产地质调查成果,圈定找矿靶区并和己知矿床类比而估算的资源量。

3.12找矿靶区

通过矿产地质调查,依据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勘查、科研等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与已知矿床找矿模型吻合程度高,预测依据充分、成矿条件有利、资源潜力较大,预期可提交新发现矿产地的地区。

3.13数字地质调查技术贯穿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的野外数据获取及其成果一体化描述、组织、存储、集成、综合处理与发布等内容的数字化技术。

4总则(略)

5设计编制

5.1应符合任务要求。

5.2应充分收集已往资料并综合分析,进行必要的野外踏勘。

5.3全面掌握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充分运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等综合方法手段,合理确

定工作内容,确定重点调查区,提出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与方法技术问题。

5.4设计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附件清晰齐全。

5.5附图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图、地质工作程度图、建造构造草图、物探、化探、重砂、遥感异常图

(内容不多时与建造构造草图合并表示)、工作部署图、钻孔设计图、其他相关附图。

5.6设计编制提纲见附录A。

6调查内容

6.1矿产信息

6.1.1已有矿床、矿点、矿化点的种类、分布及其地质特征。

6.1.2典型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6.1.3新发现矿点、矿化点的种类、分布、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6.2成矿地质条件

6.2.1对比研究已知矿床和相关地质体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空间位置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调查成矿地质体形态、规模、产状、时空分布、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等特征。

6.2.2成矿结构面特征,包括产状、形态、规模、样式、力学性质、物质组成、活动期次和强度等。

6.3矿化蚀变特征

6.3.1矿化蚀变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6.3.2蚀变矿物共生组合、标型特征和找矿标志。

6.3.3矿化蚀变与地质构造和矿产的关系。

6.4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6.4.1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与地质体、构造、蚀变带的关系。

6.4.2物探、化探异常与矿(化)体的关系。

6.5成矿规律

6.5.1成矿时代、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等特征。

6.5.2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三维空间分布格局。

6.5.3矿床空间分布状况和规律。

6.5.4建立调查区三维地质矿产结构模型。

6.6其它需要调查的内容

6.6.1调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与资源利用相关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6.6.2涉及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与方法技术问题。

7调查技术方法

7.1预研究

7.1.1资料收集

7.1.1.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应收集以下资料:

a)工作区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交通、气候、水文、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资料;

b)社会经济现状及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等资料。

7.1.1.2区域地质应收集以下资料:

a)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b)地质图、地质矿产图、构造纲要图、岩相古地理图等资料;

c)实测地层剖面图、实测地质构造剖面图等资料;

d)野外调查路线与野外记录等资料;

e)岩矿鉴定、岩矿分析、古生物鉴定及地层测年等成果资料。

7.1.1.3地球物理

各种比例尺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测量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成果资料、原始数据,区域及工作区物性资料。

7.1.1.4地球化学

各种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汞气测量、自然重砂测量等成果资料及原始数据。

7.1.1.5遥感

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频谱的航空、卫星遥感数据及其解译成果,岩矿波谱测量等其它遥感资料等。

7.1.1.6区域矿产

应收集以下资料:

a)工作区及邻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资料;

b)已有矿床、矿(化)点地质勘查成果资料;

c)矿产开发利用现状或矿产开发技术条件等相关资料。

7.1.1.7科学研究

应收集以下资料:

a)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区域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研究等成果资料;

b)涉及工作区及邻区的专题报告、专著及论文等资料。

7.1.2综合整理分析

7.1.2.1对搜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编制相关图件。

7.1.2.2分析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

7.1.2.3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和方法技术问题。

7.1.2.4确定本次重点调查区。

7.1.3野外踏勘

7.1.3.1了解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了解物化探工作条件及人文干扰情况,开展必要的补充性岩矿鉴定工作。

7.1.3.2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矿产及地形地貌等进行概略了解,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野外验证,以穿越不同类型建造构造单元、代表性矿化带和自然景观区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工作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化)点分布较多时,还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

7.1.3.3踏勘时应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地质、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并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通过踏勘选择确定实测地质剖面位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7.2遥感解译

7.2.1目的任务

初步了解工作区构造、地层、岩性、矿物及蚀变异常的分布特征,构建地质要素空间格架,为矿产地质调查提供先导性、基础性的地质资料。

7.2.2技术要求

7.2.2.1根据工作区地理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以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进行解译。

7.2.2.2遥感解译应贯穿在1:50000矿产地质调查预研究、设计编制、野外调查、综合研究等全过程,应在野外工作前完成初步解译工作。

7.2.2.3针对遥感解译要素的不同,开展相关的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处理、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处理等。

7.2.2.4构造解译以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协同识别区域性、一般性以及微小构造(如节理等),构建构造格架。

7.2.2.5岩性与地层等解译以多光谱数据为主,主要开展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类型,以及地层不同群组等解译,综合分析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质体等。

7.2.2.6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以多光谱数据为主,提取铁染、羟基、粘土化等不同蚀变异常信息,分析蚀变异常与成矿的关系。

7.2.2.7矿物填图以高光谱为主,填绘矿物及蚀变矿物组合,分析矿物及矿物组合的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7.2.2.8遥感野外验证一般与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综合检查同步开展。

7.2.2.9在野外验证的基础上,编制构造岩性遥感解译图、遥感蚀变异常分布图、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图等图件及其说明,编写遥感工作报告,及时提交使用。

7.2.2.10其他技术要求参照DZ/T0151-2015、DD2011-05、DD2014-11执行。

7.3矿产地质专项填图

7.3.1目的任务

7.3.2基本要求

7.3.2.1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倡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

7.3.2.2分析和解剖各类地质作用(沉积、火山、侵入、变质、构造)与成矿关系,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各类地质要素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

7.3.2.3开展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构造、矿化蚀变为重点的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填编建造构造图。

7.3.2.4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

7.3.3工作内容

7.3.3.1与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沉积建造构造图。实测分层剖面,确定含矿建造和岩性组合,划分填图单元。追索并圈定含矿岩层、特殊岩性层,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和矿化蚀变。研究沉积作用与成矿关系。

7.3.3.2与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火山岩岩性岩相构造图。实测岩性岩相剖面,划分火山喷发旋回,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含矿火山建造、火山机构、次火山岩体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和矿化蚀变。研究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

7.3.3.3与岩浆侵入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侵入岩岩性构造图。实测岩性剖面,划分侵入岩岩性组合,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分布、期次、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岩性带、矿化蚀变、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研究岩浆侵入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7.3.3.4与变质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变质岩建造构造图。实测岩性剖面,划分含矿建造岩性及岩石组合,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建造分布、岩石组合、结构构造、矿化蚀变、变质变形特征等。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7.3.3.5与第四纪风化、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在已划分的第四纪地质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其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分布范围及其赋矿等特征,研究第四纪成因类型、地貌与成矿的关系。

7.3.3.6构造专项调查,填编构造地质图。重点调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褶皱、断裂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等成矿结构面特征及含矿性,分析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7.3.3.7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主要样品类型有岩矿鉴定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化学分析样品等。

7.3.4工作质量要求

7.3.4.1一个图幅应测制2条~3条地质剖面,比例尺以1:1000~1:5000为宜。对复杂的地质体可采用更大比例尺剖面进行实测。每个图幅至少应有1条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

7.3.4.2路线间距视工作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采用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一个图幅内陆质观察路线总长度原则上不少于500km。

7.3.4.3地质点观测密度以充分控制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矿化蚀变带、重要地质界线等为原则,合理安排。

7.3.4.4应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矿化蚀变构造带及其它矿化地质体规模不论大小,均应在图上表示;厚度较小者,可用适当的花纹、符号放大或归并表示。

7.3.4.5一般地质点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不应大于20m。

7.4物探

7.4.1目的任务

推断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等的赋存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埋深等,为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潜力评价提供地球物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已有物探资料的二次开发、1:50000物探面积性调查、物探精测剖面和物探资料综合解释。

7.4.2布置原则

7.4.2.1已有地球物理资料能满足目前解释推断需要的,应以资料二次开发为主。

7.4.2.2已有地球物理资料不能满足目前解释推断需要的或空白区,选择适用的物探方法开展1:50000面积性调查。

7.4.2.3开展综合检查或解释重要物化探异常特征,应开展物探精测剖面并进行精细反演。

7.4.3方法选择

7.4.3.1选择物探方法应具备下列条件:

a)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差异;

b)被探测对象有一定规模,且有干扰因素存在时仍能分辨出其引起的异常;

c)地形、植被的影响不至于造成野外工作无法开展。

d)对于单一方法不易解决的复杂地质问题,宜采用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

7.4.3.2若方法有效性不明,应设计有效性试验,待证实物探方法有效时,再开展工作。

7.4.4技术要求

7.4.4.1技术条件选择应满足观测精度要求和探测深度要求。

7.4.4.2在人文干扰大的地区工作,应采取具体、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7.4.4.3物探资料解释应与地质、化探等结合进行。

7.4.4.4发现异常应加密测点,以确定异常性质和界定异常区范围。

7.4.4.5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04-2015、DZ/T0070-2016、DZ/T0071-1993、DZ/T0173-1997、DZ/T0187-1997等规范执行。

7.5化探

7.5.1目的任务

大致查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圈定地球化学异常,优选找矿靶区,为预测资源潜力和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7.5.2布置原则

7.5.2.1根据工作区地貌景观条件,选择适用的方法部署开展1:50000面积性调查。

7.5.2.2原有化探资料不满足解释推断需要的,应部署相应调查工作。

7.5.2.31:50000化探以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为主,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为辅。

7.5.2.4开展综合检查或解释重要物化探异常特征,应部署大比例尺化探工作。

7.5.3技术要求

7.5.3.1在准平原、盆地周边、山前地带等浅覆盖区,可采用浅钻技术取样,要求采样物质代表原生地质找矿信息的基岩风化产物。

7.5.3.2野外工作方法尚不成熟的特殊景观区,应开展相应的方法试验。证实方法有效时,再开展面积性测量。

7.5.3.3样品应采用无污染加工方法,采用灵敏度、精度高的分析方法,分析质量进行监控应采用内部与外部质量监控方法。

7.5.3.4同一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内应统一采样介质、测试元素及元素分析精度。

7.5.3.5必要时还可选择自然重砂测量方法,有关要求参见附录B。

7.5.3.6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11-2015、DZ/T0145-1994、DZ/T0176-1997和DZ/T0248-2014执行。

7.6综合检查

7.6.1基本要求

7.6.1.1已有矿产地资料收集要求全面,内容翔实;要有必要的野外观察;需要时还可补采样品。

7.6.1.2区内尚无典型矿床的,选择邻区典型矿床进行调查。

7.6.1.3异常评价比例一般为1/10~1/5。

7.6.1.4原则上采用浅钻技术代替槽探。

7.6.2已有矿产地信息采集

7.6.2.1在前期资料收集基础上,采集已有矿床、矿点、矿化点地质特征、矿石质量、成因类型、找矿标志、勘查程度、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填制信息卡片(见附录C),建立已有矿产地数据库。

7.6.2.2综合分析已有矿产地信息,了解含矿层、蚀变带、矿化带、矿体、矿石,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岩系、侵入体、接触带、构造带等的种类、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展布特征等,并采集化学分析样和标本,探讨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化)类型。

7.6.3典型矿床调查

7.6.3.1根据工作区优势矿种和主要矿化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开展实地调查,为建立区域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和开展潜力评价提供基础。

7.6.3.2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调查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床成因类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系统归纳总结区内不同矿种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点)成矿主要控制因素、找矿标志和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7.6.4异常评价

7.6.4.1评价范围

工作区范围内的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和其它重要找矿线索,圈定的具有扩大找矿远景的重要物化探异常,应考虑异常的形态、规模以及地表矿化和蚀变情况。

7.6.4.2主要任务

包括:

a)初步了解工作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核实异常是否存在,确定异常的确切位置;

b)初步了解矿化带、蚀变带、矿(化)体(层)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有益组分及含量等;

c)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初步评价工作区找矿前景,为找矿靶区的圈定提供可靠的野外资料,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具体建议。

7.6.4.3技术要求

包括:

a)根据主攻矿种的成矿地质背景、矿产类型、预测要素等,合理选择异常评价的工作方法。一般遵循地质踏勘、地表原方法检查、多方法评价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工作程序;

b)一般采用地表追索、大比例尺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土壤或岩石化探剖面测量、物探剖面测量、浅钻、钻探等方法,其中化探、物探方法应根据工作区特点选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c)大比例尺矿产地质专项填图重点是查明区内与含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体等地质体的空

间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变化、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的相互关系、矿化蚀变特征及其控矿作用(含矿性);大致了解矿体规模、形态、产状、赋存情况、分布规律以及矿石特征;研究成

矿地质条件、成矿地质模型,圈出成矿有利地段,提高矿产地质研究程度。为开展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d)异常评价工作必须采集足够的与评价要求相关的各类分析样品,工作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7.7钻探

7.7.1目的任务

了解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构造的分布和延伸,评价异常和靶区,检查验证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深部解释推断认识,获取深部矿产地质信息。

7.7.2布置原则

7.7.2.1钻孔应布置在矿业权空白区。

7.7.2.2钻孔部署应目标明确,着眼于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解决关键地质问题。

7.7.2.3钻孔设计应基于以最少工作量获取最大量地质综合信息的原则。

7.7.2.4钻孔均应进行物探测井。

7.7.2.5钻孔施工前应开展相应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在定量反演、综合解译基础上,合理确定钻孔位置。

7.7.3技术要求

按照DZ/T0227-2010、DZ/T0078-2015执行。

7.8潜力评价

7.8.1目的任务

在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基础上,采用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圈定预测区并估算资源量,优选找矿靶区,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7.8.2工作内容及要求

7.8.2.1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

7.8.2.2分析区域成矿地质特征,总结区域预测要素,编制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要素图,建立区域找矿预测模型。

7.8.2.3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选择应用GIS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和矿产定量预测方法,圈定预测区,估算预测资源量。预测资源量类型按照GB/T17766-1999有关规定执行。

7.8.2.4优选找矿靶区,编制矿产预测图。

7.8.2.5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7.8.3找矿靶区优选与分类

7.8.3.1找矿靶区优选。根据预测区定量预测结果,开展靶区优选。

7.8.3.2找矿靶区分类。依据找矿靶区的成矿条件、工作程度和找矿潜力等划分为3类:A、B、C(见附录D)。

7.9综合研究及专题研究

7.9.1综合研究

7.9.1.1综合研究应与综合整理相结合,贯穿于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

7.9.1.2预研究阶段,应广泛收集已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科研等资料,编制工作程度图、建造构造草图、工作部署图等图件,为开展本次调查工作提供依据。

7.9.1.3野外调查阶段,通过各方法手段综合调查,及时开展资料综合分析,编制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物化探异常图等图件,不断深化区域成矿背景、成矿条件的认识。

7.9.1.4成果报告编制阶段,对项目已有综合资料的再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评价区域资源潜力,编制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等综合图件,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7.9.1.5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79-2015执行。

7.9.2专题研究

针对调查区内的关键地质矿产问题(如成矿作用、矿床成因、成矿时代、控矿因素等)、找矿方法技术问题等开展专题研究,提升矿产地质调查科技水平。

8油田区煤田区铀钾资源调查

8.1油田区煤田区砂岩型铀矿调查

8.1.1基本要求

全面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地质、钻探等资料,通过综合研究,优选重点调查区,分析钻孔放射性测井自然γ异常,优选找矿远景区,并择优开展钻探验证,圈定找矿靶区,评价资源潜力。

8.1.2其他要求

砂岩型铀矿调查其他要求,参照EJ/T1157-2002和EJ/T1140-2002执行。

8.2油田区钾盐调查

重点收集分析地震、测井和岩屑资料,开展综合研究,圈定找矿靶区,评价资源远景。

9野外验收

9.1基本要求

9.1.1野外验收以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审批意见及相关技术规范为主要依据。

9.1.2野外验收应在野外现场进行。在室内资料检查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检查。

9.1.3野外验收应形成验收意见,对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实物工作量、工作方法、控制程度、原始资料质量、取得成果、存在问题等做出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对需要做补充调查工作的,提出具体意见。

9.1.4对需要做补充调查工作的,项目组应限时完成。

9.1.5未通过野外验收的,不得转入成果报告编制。

9.2验收条件

9.2.1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及主要实物工作量。

9.2.2相关地质、物探、化探、钻探等工作已完成相应的工作量及阶段性成果验收或数据验收。

9.2.3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编目造册,并进行了质量检查。

9.2.4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野外工作总结。

9.3验收资料

9.3.1野外原始图件,野外记录本、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各类野外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9.3.2样品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9.3.3初步解释成果资料、初步综合整理资料、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资料。

9.3.4质量检查记录。

9.3.5野外工作总结。

9.3.6其他相关资料。

9.3.7相关数据库。

10成果编制

10.1报告编写

10.1.1矿产地质调查报告是对工作区地质矿产特征、区域成矿规律等认识的总结,是部署后续矿产勘查工作的重要依据。

10.1.2报告应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做到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折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内容应全面、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图表相吻合。力求文字简练、流畅,各章节观点统一协调。

10.1.3附图、附表、附件应齐全,并清晰、美观。

10.1.4矿产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及格式见附录E;矿产地质图说明书以图幅为单位编写,主要内容及格式见附录F。

10.2图件编制

10.2.1基本要求

10.2.1.1按标准图幅编制实际材料图、矿产地质图。

10.2.1.2按工作区编制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

10.2.1.3按工作范围编制物化探等专项图件,包括:各类综合异常图(包括物探、化探、重砂、遥感)、元素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物探异常图及推断解释图、遥感影像图及遥感解译图等。

10.2.1.4其他图件:钻孔柱状图、专题研究图件等。

10.2.1.5图件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适应“用户”需要,图面简洁易懂。

10.2.2图件内容

10.2.2.1实际材料图:反映野外调查路线、调查点、采样点的位置和工作量,反映综合剖面、物探、化探、钻探等工作位置和工作量。

10.2.2.2矿产地质图:反映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矿化蚀变等建造构造特征,反映矿床、矿点、矿化点的分布和规模。

10.2.2.3矿产预测图:在矿产地质图基础上,反映物化探综合异常分布和特征,反映找矿靶区的类别及空间范围、预测资源量等;列出预测成果汇总表。

10.2.2.4其他图件编制遵照相关规范。

10.3数据库建设

10.3.1数据库建设内容

10.3.1.1原始资料数据库包括工作底图数据、野外数据、测试数据及资料文档等:

a)工作底图数据;

b)野外数据包括遥感解译、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物探、化探、综合检查及钻探采集的相关数据;

c)测试数据包括各类测试数据及其数据质量分析数据;

d)资料文档包括收集到的各类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与开发、经济社会等数据。

10.3.1.2成果资料数据库包括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矿产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矿产预测图、物化遥成果图、钻孔柱状图、专题研究图等各类图件和空间数据库;潜力评价系列图件、预测区圈定及资源量估算、找矿靶区优选与分类和综合潜力分析等相关数据;矿产地质图说明书、成果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元数据。

10.3.2基本要求

10.3.2.1数据库建设贯穿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数据库建库流程与具体工作流程一致。

10.3.2.2不同工作阶段的数据库建设应在相应阶段完成,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10.3.2.3数据库建库标准参照DD2006-06执行,元数据库按照DD2006-05执行。

10.3.2.4数据库建库应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及其他相关软件。

10.3.2.5数据库验收与野外验收同步,验收内容包括数据内容和数据质量。

11成果提交

11.1应提交纸介质和电子介质成果,包括:

a)成果报告及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相应附图、附表、附件和数据库;

b)1:50000标准图幅矿产地质图、说明书和数据库;

c)找矿靶区综合信息登记表(见附录G)。

11.2资料汇交按照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规定执行。



   

1:50000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250000陆域油气(含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远景区优选、成果编制与提交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250000陆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DZ/T0080-2010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DZ/T0185-1997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

DZ/T0216-2010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54-20

14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

DZ/T0259-2014陆地石油和天然气调查规范

SY/T5171-201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314-2011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5347-2005钻井取心作业规程

SY5517-92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规范

SY/T5593-1993钻井取心质量指标

SY/T5615-2004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SY5616-93石油天然气资源量计算方法

SY/T5771-2011地面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5772-201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5788.2-2008油气探井气测录井规范

SY/T5788.3-2014油气井地质录井规范

SY/T5819-2010陆上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SY/T5820-2014石油大地电磁测深法采集技术规程

SY/T6611-2011石油定量荧光录井规范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2006-07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调查区

具备基本地质条件的油气调查新区,面积约14400平方千米,原则上以1个1:250000标准图幅为1个调查区。

3.2油气远景区

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工作和适当的重、磁、电、震及地质调查井等工作,证实有效烃源岩存在,且具备基本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区域。可供战略选区进一步开展工作。

3.3页岩气远景区

埋深介于500m~4500m之间、厚度大于15m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分布区。

3.4煤层气远景区

埋深介于300m~1500m之间、单层厚度大于1m(薄复煤层段除外)、空气干燥基含气量大于4m3/t煤层分布区。

3.5地质调查井

以建立调查区地层层序,查明主要目的层岩性组合特征,获取烃源岩与储层评价所需的样品;以及获取标定地球物理参数为目标而部署的机械岩心钻井。深度一般在1500m,完孔直径不小于75mm。应附有煤炭测井和气测录井。

4设计编制

4.1资料收集与整理

4.1.1资料收集

一般包括中-大比例尺的地质资料(区调报告及图件)、地面物探(重力、磁力、电法、地震等)及油气普查、油气化探资料、重要钻井及测录井、水文地质和相关测试分析资料,以及工作区及邻区油气特殊测井、压裂试井、构造和沉积相等资料。具体要求参照DZ/T0259-2014执行。

4.1.2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

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制资料目录,建立资料档案;根据需要编制有关图件,如工作程度图、综合地层和岩相柱状图、构造纲要图等。具体要求参照DZ/T0259-2014执行。

4.2野外踏勘

4.2.1了解工作区的地质、地形、交通、环境条件等,明确拟解决的地质问题,确定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工作方案。

4.2.2野外踏勘应在项目设计书编写前完成,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具体要求参照SY5517-92执行。

4.3设计编制

4.3.1设计编制依据

设计应依据项目的任务书(或合同书)和相关规范要求、现有资料和野外踏勘成果编制。设计书是进行油气资源调查评价、质量检查、成果验收等的主要依据。

4.3.2设计书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区域地质背景、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目标任务与实物工作量、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工作部署与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经费预算及说明、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附件与附图等。

5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5.1地面地质调查

5.1.1地质路线调查

调查工作区的基本构造特征,主要地质体的分布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沉积岩相、烃源岩发育等特征。要求对主要岩性段有调查点的控制,有详细的记录与描述,并采集有机地化和物性测试样品。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富有机质泥页岩样品的采集。路线间距以达到控制构造和相变。

原则上调查区部署不少于200个地质调查点。

5.1.2地质剖面测量

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沉积相、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系统采集地层岩性、烃源岩、储层等样品,建立地层综合柱状剖面,编制烃源岩地球化学剖面图、沉积相剖面图、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等。

此外,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岩性、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等实测。

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2000,原则上每个调查区部署1:1000剖面实测不少于10km,1:2000剖面草测不少于10km。

5.2地球物理调查

5.2.1重磁电综合物探剖面测量

调查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主要地层单元的厚度与埋深,并进行断裂解译,推测主要磁性体的分布与埋深。以垂直于主要构造单元(坳陷或凹陷)部署主测线,原则上部署以40km间距的3条主测线、3条联络测线共720km重磁电剖面。相关标准参照SY/T5171-2011、SY/T5819-2010、SY/T5771-2011、SY/T5772-2012、SY/T5820-2014等执行。

5.2.2区域重力测量和区域地面磁测

根据需要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重力测量和区域地面磁测,调查盆地结构构造、主要地层单元的厚度与埋深,并进行断裂解译,解译主要磁性体的分布与埋深。根据地质背景和前人工作程度,部署1∶50000或1∶100000区域重力测量和区域地面磁测,要求横跨不同构造单元。相关标准参照SY/T5819-2010执行。

5.2.3二维地震测量

调查主要地层单元的厚度与埋深,解译断裂与构造,初步建立盆地(坳陷或凹陷)层序地层特征。

此外,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要查明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的发育厚度、空间展布等特征,以及与其相关的构造发育特征。每个调查区原则上部署40km间距3条主测线和3条联络线共720km二维地震剖面。相关标准参照SY/T5171-2011、SY/T5314-2011执行。

5.3土壤油气化探测量

5.3.1土壤油气化探剖面测量

根据实际需要,部署土壤油气化探剖面测量,点距一般500m,获取剖面上不同构造单元的烃类等异常信息。相关标准参照DZ/T0185-1997执行。

5.3.2土壤油气化探面积测量

根据实际需要,在油气地质条件初步评价的油气远景区(或重点区带)可选择部署1∶50000(测网为500m×500m)或1∶100000(测网为1000m×1000m)土壤油气化探测量,获取烃类等异常信息。相关标准参照DZ/T0185-1997执行。

5.4地质调查井

5.4.1每个调查区原则上部署地质调查井4口,查明地层层序、验证地球物理信息,全井段或目的层取心。井深一般为1500m,完钻原则为钻穿目的层10m~20m,完孔直径不小于75mm。应进行录井、测井,录井包括岩心编录、气测录井、荧光录井。取心要求参照SY/T5593-1993和SY/T5347-2005的有关规定执行。

5.4.2样品采集参照SY5517-92、DZ/T0259-2014执行。

5.4.3石油定量荧光录井按照SY/T6611-2011的有关要求执行,气测录井参照SY/T5788.2-2008的有关要求执行,地质录井参照SY/T5788.3-2014的有关要求执行,测井参照DZ/T0080-2010的有关要求。

5.5实验测试分析

主要针对烃源岩,兼顾油气有利目的层系采集的野外及钻井样品,开展有机地化(TOC、氯仿沥青“A”、岩石热解、Ro、干酪根显微组分等)、矿物岩石(X-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全岩成分、微量元素)、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性(含油饱和度、含气饱和度)等方面的分析测试,获取评价参数。针对富有机质泥页岩,除常规烃源岩分析项目外,还应开展页岩孔隙度、渗透率、页岩含气量测试(现场解析)、页岩密度、页岩等温吸附实验等页岩气专项测试。

5.6专题研究

针对调查区内关键油气地质问题、地质调查技术等开展专题研究,提高油气地质调查的科技水平,提高潜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7陆域深部油气勘查示范

为解决盆地内重大油气地质疑难问题和提供深部详细地质资料,评价盆地深部油气资源潜力,统筹安排开展深部油气勘查示范,可实施科学地质井。科学地质井原则上深度一般钻至基底岩石,完孔直径不小于152mm,并进行测井和录井。

5.8综合编图及综合研究

5.8.1综合编图

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基础上,编制以下图件:

a)调查区构造单元划分图、盆地(或二级构造单元)基底

构造图;

b)沉积地层综合柱状图,主要目的层岩相古地理图;

c)主要目的层的埋深图(或主要目的层顶面构造图)、主

要目的层厚度等值线图;

d)主要目的层烃源岩地球化学剖面图、烃源岩(富有机质泥

页岩)厚度等值线图、储层厚度等值线图,烃源岩TOC等值

线图、Ro等值线图(根据工作程度编制);

e)生储盖综合评价图,单井评价图;

f)油气远景区分布与综合评价图。

5.8.2综合研究

根据调查区(或主要目的层)地质工作程度以及影响油气地质条件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应涉及盆地形成演化、沉积充填、烃源岩评价,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等方面。

5.8.3数据库建设

应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入库和入库数据检查等建立数据库。具体参考《国土资源数据库标准及建设规范编制指南》、《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DD2006-07、DD2006-05等执行。

6远景区优选

6.1油气远景区优选

在调查区内采用生、储、盖、圈、运和保等油气成藏地质风险分析法,开展远景区评价与优选工作。远景区按照区带油气藏存在的概率分析法进行评价,得分高者为有利远景区。区带油气藏存在的概率计算方法见公式(1)。

式中:

P—盆地区带圈闭含油气概率(0≤P≤1)。

Pi—单项成藏地质条件存在(发生)的概率(0≤P≤1)。

5项地质条件存在的概率取决于其子项地质因素的好坏。对每一子项地质因素进行分级,给予评价标准和评价系数。远景区地质评价参数体系与取值标准见附录A。成藏条件存在的概率可以用子项地质因素评价值的加权平均值表示,计算方法见公式(2)。

式中:

Pi—单项成藏地质条件存在(发生)的概率(0≤P≤1)。

qij—各子项因素的权值。

Pij—各子项因素评价值(0≤Pij≤1)。

6.3煤层气远景区优选

远景区优选是基于煤层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成果,在基本了解调查区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富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6.3.1基础评价图件编制

主要包括:

a)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图;

b)区域地质图;

c)构造纲要图;

d)地层综合柱状图;

e)煤类分布图;

f)主要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g)主要煤层埋深等值线图;

h)主要煤层含气量等值线图。

6.3.2远景区优选思路

影响煤层气富集区优劣的因素较多,而且关系错综复杂,主要包括含气性因素、煤储层因素、盖层因素、控气地质因素及开发基础因素等。煤层气远景区的优选排序不可能按照统一标准来进行,应该根据区域研究工作程度,多层次、递进式的进行。推荐采用以下4个层次进行优选:

第一层次,利用含气量这一关键因素采用“一票否决”进行筛选。

第二层次,利用评价面积—资源丰度关键因素组合进行筛选,主要考虑富集区规模和资源量大小。

第三层次,利用储层渗透率关键因素组合进行筛选,进行过煤储层试井的富集区才能参加优选。

第四层次,利用储层压力关键因素组合进行筛选,最好有实际排采数据支持。

以上优选排序层次的设置,随着层次的提高,考虑的关键因素综合性越高、代表性越强,优选结果与实际情况越接近。

6.3.3远景区优选方法

为实现上述优选思路可选择风险概率法、综合排队系数法或区间数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评价方法,并且需要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来合理确定各因素所占权重。

6.3.4远景区预测参考标准

各关键因素的评价门槛值的设定应综合行业专家的意见确定,基础参数推荐值如下:

a)含气量:空气干燥基含气量大于4m3/t

b)富集区地质储量规模:大于10×108m3

c)富集区资源丰度:大于1.0×108m3/km2

d)煤层气储层埋深:小于1500m;

e)煤层气储层厚度:单层厚度大于1m(薄复煤层段除外)。

6.4远景资源量估算

6.4.1开展油气远景资源量估算,参照SY5616-93执行。

6.4.2开展页岩气远景资源量估算,参照DZ/T0254-2014的要求执行。

6.4.3开展煤层气远景资源量估算,参照DZ/T0216-2010的要求执行。

7成果编制与提交

7.1成果报告

工作完成后,提交油气(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和油气(页岩气)远景区报告。

7.2附图

7.2.1附图主要包括:

a)调查区实际材料图;

b)调查区盆地基底构造图、构造单元划分图;

c)调查区沉积地层综合柱状图;

d)调查区主要目的层岩相古地理图、烃源岩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图,主要烃源岩层、储层和盖层的

埋深、等厚图;

e)主要烃源岩TOC等值线图、Ro等值线图(根据工作程度编制);

f)物探资料解释图;

g)单井评价图;

h)油气远景区分布与综合评价图。

7.2.2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还应包括以下图件:

a)富有机质泥页岩对比图;

b)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等值线图;

c)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特征(包括丰度、类型、成熟度)分布图;

d)富有机质泥页岩埋藏深度预测分布图;

e)富有机质泥页岩综合评价图;

f)页岩储层综合评价图;

g)页岩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图。

7.2.3根据工作区范围、工作程度,以及主要目的层厚度,平面图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500000~

1∶250000。剖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图件编制参照SY/T5615-2004及相关要求。

7.3远景区资料包

编制油气远景区资料包,包括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区域地质情况、生储盖及其组合、有利条件分

析和勘探风险分析等。

7.4成果验收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规定执行。

7.5资料汇交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规定执行。



   

1:50000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远景区优选、成果编制与提交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DZ/T0080-2010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DZ/T0254-2014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

DZ/T0259-2014陆地石油和天然气调查规范

SY/T5171-201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314-2011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5347-2005钻井取心作业规程

SY5517-92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规范

SY/T5593-1993钻井取心质量指标

SY/T5615-2004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SY/T5771-2011地面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5772-201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5788.2-2008油气探井气测录井规范

SY/T5788.3-2014油气井地质录井规范

SY/T5819-2010陆上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SY/T5820-2014石油大地电磁测深法采集技术规程

SY/T6611-2011石油定量荧光录井规范

SY/T6940-2013页岩含气量测定方法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2006-07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

3术语与定义(略)

4总则(略)

5设计编制

5.1资料收集与整理(略)

5.2野外踏勘(略)

5.3设计编制

5.3.1设计编制依据

设计应依据项目的任务书(或合同书)和相关规范要求、现有资料和野外踏勘成果编制。设计书是进行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质量检查、成果验收等的主要依据。

5.3.2设计书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区域地质背景、以往工作程度与存在问题、目标任务与实物工作量、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工作部署与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经费预算及说明、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附件与附图等。

6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6.1地面地质调查

6.1.1地质路线调查

调查区内陆层及构造特征,重点调查泥页岩层段的出露、分布、沉积、地质构造及油气显示特征等。原则上每个调查区不少于50个地质调查点。

6.1.2地质剖面测量

针对暗色泥页岩层段开展,获得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厚度、岩性、结构构造、油气显示等,建立地层综合柱状图。剖面测量比例尺一般为1:200~1:1000。原则上每个调查区不少于2km地质剖面测量。

6.1.3浅钻

根据地质需要开展,针对风化沉积物或风化地层下的原始地层,采集新鲜岩石样品。

6.1.4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按SY5517-92和DZ/T0259-2014等相关标准执行,暗色泥页岩层段加密采样。

6.2地球物理调查

6.2.1重磁电测量

以控制地层及构造格架为部署原则,在调查区原则上以20km间距部署2条主测线和1条联络线共120km重磁电剖面。相关标准参照SY/T5171-2011、SY/T5819-2010、SY/T5771-2011、SY/T5772-2012、SY/T5820-2014等相关标准执行。

6.2.2二维地震测量

以控制地层及构造格架为主要部署原则,在调查区原则上以20千米间距部署2条主测线和1条联络线共120千米二维地震剖面。相关标准参照SY/T5171-2011、SY/T5314-2011执行。

6.3地质调查井

6.3.1钻井

每个调查区内原则上部署地质调查井2口,以查明地层层序、验证地球物理信息,要求全井段取心或主要目的层取芯,井深一般为1500m,完孔直径不小于75mm。取心要求参照SY/T5593-1993和SY/T5347-2005的有关规定执行。

6.3.2编录

全井段开展地质编录、荧光录井、气测录井、地化录井。全井段进行标准测井,目的层段进行综合测井,主要测井包括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声波、井径、井斜、自然伽马、中子、井温等。

6.3.3测井和录井

石油定量荧光录井按照SY/T6611-2011的有关要求执行,气测录井参照SY/T5788.2-2008的有关要求执行,地质录井参照SY/T5788.3-2014的有关要求执行,测井参照DZ/T0080-2010的有关要求。

6.3.4现场测试

对获取的岩心,采用伽马能谱仪和元素扫描仪分析相关元素特征。

6.3.5样品采集

岩石样品和气体样品采集,可参照SY/T5517-92执行。

6.3.6现场解析

针对富有机质页岩,现场进行岩心含气量解析和浸水实验,可参照SY/T6940-2013执行。

6.4实验测试分析(略)

6.5专题研究

针对调查区内沉积、构造等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地质调查技术开展专题研究,解决重大地质问题,提高页岩气地质调查的科技水平,提高潜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6.6图件编制及综合研究

6.6.1图件编制

在页岩气基础调查基础上,编制以下主要图件:

a)富有机质泥页岩系厚度等值线图(1:50000);

b)富有机质泥页岩系埋深图(1:50000);

c)富有机质泥页岩系沉积相图(1:50000);

d)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1:50000);

e)富有机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图(1:50000)。

6.6.2综合研究(略)

6.6.3数据库建设

应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入库和入库数据检查等建立数据库。具体参考《国土资源数据库标准及建设规范编制指南》、《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DD2006-07、DD2006-05等执行。

7远景区优选(略)

8成果编制与提交

8.1成果报告

工作完成后,提交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和页岩气远景区报告。

8.2附图

8.2.1附图主要包括:

a)调查区实际材料图;

b)调查区地质构造图;

c)实测剖面图;

d)调查区目的层系沉积相图;

e)富有机质泥页岩系等厚图及埋深图、TOC等值线图、Ro等值线图(根据工作程度编制);

f)富有机质泥页岩综合柱状图(岩性及矿物组成-有机地化-物性-电性-含气性);

g)物探资料解释图;

h)单井评价图;

i)远景区综合评价图。

8.2.2根据工作区范围、工作程度,以及主要目的层厚度,平面图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50000。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1∶1000。图件编制参照SY/T5615-2004及相关要求。

8.3远景区资料包

编制页岩气远景区资料包,包括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区域地质情况、页岩气地质特征、潜力评价和勘探风险分析等。

8.4成果验收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规定执行。

8.5资料汇交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规定执行。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2017年秭归
发现矿产地1466处!中国西南地区近10年重要地质、能源、矿产进展
大动作!未来5年,已批复的各省级矿产勘查总体布局!
找矿突破之回眸与前瞻
【新提醒】华夏
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