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看懂川渝地区行政区划变迁史

四川省


四川,别名天府之国,因其富庶而得此称号。而四川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源最早的地方之一,这一地区的文明被称为古蜀文明,同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三大上古文明。

古蜀文明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以及广汉三星堆遗址,其中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秦二十六年,设三十六郡(不含内史),在今四川地区设置蜀郡巴郡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农民起义爆发。称王号君者十分之多,项羽于诛秦王三世子婴后,同各路诸侯共尊楚怀王孙心为义帝,重新划分诸侯势力范围,而刘邦则被分为汉王,占巴、蜀、汉中,都城为南郑。

西汉建立后,郡的数量在秦末四十余个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多,至汉平帝增至一百零三个郡国。汉武帝年间,设置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大部分属于益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分管汉中、广汉、犍为、越隽、益州、牂牁、蜀郡、巴郡共八个郡。

但部分郡辖地不在今四川,如牂牁郡,属今贵州省;以及部分郡辖地跨今三省,如犍为郡,下辖武阳(今四川彭山)、南安(今四川乐山)、南广(今云南镇雄、威信)、汉阳(今贵州赫章、威宁)等十二县。

西汉益州刺史部北部


东汉郡国的设置比较稳定,郡国的名目和领域的变动幅度较小,故在此不予置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分天下。蜀国的大本营自然就在四川,武侯祠便坐落于今天的成都市区。当时的蜀汉疆域仅为益州一隅,益州统郡二十有五,而益州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蜀、巴、汉中南中。其中,蜀和巴下辖的郡大多都在四川或重庆辖区内,南中下辖郡辖区则多覆盖于云南以及贵州省境内,汉中则属今陕西省。

蜀辖六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江阳郡、汶山郡、汉嘉郡
巴辖五郡: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从巴西郡中划出)
汉中辖七郡:汉中郡、武都郡、阴平郡、梓潼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
南中辖七郡:牂柯郡、建宁郡、永昌郡、越嶲郡,后增设朱提郡、云南郡、兴古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先后属于西晋、成汉国(304-349年)、东晋、南朝宋、齐、梁、北周等政权的辖地,由于政权较多,在此也不予置析,仅提供政区图以供参考。


隋朝统一天下后,再次将相沿数代的行政区划三级制度改为了二级制,在并在大致今四川境内设置了如下郡:义城郡(今广元)、清化郡(今巴中)、通川郡(今达州)、巴西郡、宕渠郡、涪陵郡、义城郡、平武郡、普安郡、汶山郡、金山郡(今绵阳)、蜀郡、新城郡、遂宁郡(今遂宁)、隆山郡、资阳郡、临邛郡、眉山郡、泸州郡、犍为郡(辖地跨云南四川,但治所在今宜宾)、越嶲郡(辖今云南与四川两省交界处,今丽江附近地区)。



 隋—巴汉诸郡(右)

 隋—岷蜀诸郡(左)




唐朝前期又唐太宗设置十道,其中剑南道与山南西道与今四川省辖地相互交叉,且交叉辖地面积较广。其中,山南西道辖府: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州十六;剑南道辖府:成都府、都护府:保宁府(今四川东西北部地区)、设州三十八。

唐后期安史之乱结束后,节度使设置日益泛滥,其中位于四川境内为剑南道的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府)与东川节度使(治梓州,今绵阳东南)。

唐朝剑南道北部

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先后被前蜀(907-925)、后唐、后蜀(934-966)等政权占领,最后为宋太祖建立的北宋政府所灭。




宋朝初期,路的分合不一,至道三年(997)始定天下为15道,其后屡次分置新路,于元丰末分至二十三路,故在此以元丰二十三路为基础分析。

四川可分成四路:成都府路(成都府)、梓州路利州路(兴元府)与夔州(kuí zhōu)路,这也是后来元代合并四路的基础

成都府路:辖成都府;、蜀、彭、绵、汉、嘉、邛、简、黎、雅、茂、威州陵井监(仙井监)

梓州路:辖、遂、果、资、普、昌、戎、泸、合、荣、渠州怀安、广安军富顺监

利州路:辖兴元府;、洋、阆、剑、巴、文、兴、蓬、龙州

夔州路:辖、黔、施、忠、万、达、涪、渝、开、矩州;云安、梁山、南平军;大宁监

(其中少部分州、军、监辖地在贵州省或湖北省境内,如矩州:今贵州省贵阳市;施州:今湖北恩施自治州)

北宋四川四路详图

南宋时以十六之区划存在时间最久,其中将梓州路改为潼川府路,其余三路(成都府、利州、夔州路下辖州、军、监如下表所示)

宋朝四川四路


元朝时创设行省制度,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名为四川。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

此时四川行省下置成都府、嘉定府、广元、顺庆、永宁、重庆、夔州、叙州、马湖路;潼川、绍庆、怀德直隶府

明朝设立两京(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并成为常制。四川省辖地如下图示:


清承明制,但稍有变动。康熙初年,将十五省析置为十八行省,且此十八行省即习语所称之中国内部十八省。其中,四川省辖地范围如下:

清代成都府周边地区

中华民国成立后,对清朝行政区划进行改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四川省下辖西川、东川、建昌、永宁、嘉陵五道,且在滇川交界处划地建制,设川边特别区域,下辖边东、边西二道。

民国十七年九月,旧川边特别区域改名为西康省(预备建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省会康定。(正式建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并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区和西康省。4个行署区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191个县。



1952年9月,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4年9月,重庆市再次并入四川省建制。

1997年,原四川省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与地级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了今天的四川省。

当今四川省面积为48.6万平方公里,为我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

重庆市

重庆市目前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十六位的行政区划,下辖26个区、8个县以及4个自治县。

在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在距今2万年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今铜梁区)。

秦代伊始,在重庆周边设置巴郡,这也是重庆最早的正式行政区划建制。同时,巴郡的设置也将此名称沿袭了下去,成为了重庆的代名词,巴蜀之地,巴为重庆,而蜀指成都。

秦代淮汉以南诸郡

西汉时期,巴郡属于益州刺史部下的八个郡之一,郡治为江州县,辖江州(今重庆江北区)、临江(今忠县、垫江、石柱)、(今涪陵、长寿、丰都)、垫江(今重庆合川区)、阆中(今阆中、苍溪、仪陇)、朐忍(今云阳、万州、开县)、安汉(今南充、西充、岳池、广安)、充国(今南充、西充、南部)、宕渠(今达州、东乡、新宁、渠县、大竹、太平、巴州、通江、南江、营山)、鱼复(今奉节、巫山、巫溪)、涪陵(今涪陵、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11县。汉和帝时(89――105年),增置宣汉(治今四川达州市)、汉昌(治今四川巴中市)等3县。

东汉巴郡下辖14城:江州、宕渠、朐忍、阆中、鱼复、临江、枳、涪陵、垫江、安汉、平都、充国、汉昌等。至兴平元年(194),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东汉建安六年(201),永宁郡复称巴郡,郡治江州县。

东汉益州刺史部北部(含巴郡)

三国期间,巴辖五郡: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从巴西郡中划出),而巴则属于益州的四个部分之一。

其中,巴东郡的名气即使放在现在也有所耳闻,高中语文教材中便出现了巴东郡的大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仅如此,巴东还有著名的白帝城。这个名称更是出现在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里面的白帝城就属于巴东郡,在今天重庆奉节。

巴东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庆地区先后属于西晋、成汉国(304-349年)、东晋、南朝宋、齐、梁、北周等政权的辖地(重庆部分地区被不同的政权分属的情形也时有发生),由于政权较多,在此也不予置析,仅提供政区图以供参考。

隋朝开皇三年(583)巴郡废,大业三年(607),改渝州为巴郡。

唐初武德元年(唐高祖,618)又改巴郡为渝州,至此,巴郡的名称不再使用。唐太宗划天下为十道,后开元年间(唐玄宗)进一步析置为十五道。此中,重庆大致被山南西道与山南东道划分成两个部分,今重庆主城区及附近区域位于山南西道,主城区下游的忠州(今忠县)、万州(今万县)、夔州属山南东道。

唐代山南道(后分置山南东道与山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期同前四川省分析大体相同,先后被不同政权占领,不予分析。

宋朝时期,十八路是维持最久的,元丰二十三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而重庆无论是在十八路亦或是二十三路中,均被分置在梓州和夔州两路当中(大部分在夔州路)。

元朝初始设置重庆路,治所巴县县城,在今重庆市老城区,重庆路辖境与今重庆市辖区大致相当。元代重庆路领司一、县三、州四:司一为录事司;县三为巴县、江津、南川;州四为泸州、忠州、合州、涪州。

元四川行省

明初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平夏,重庆路复改为重庆府,领县、州,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其中领县:巴县、江津县、昌宁县、大足县、綦江县、新宁县;领州:泸州、忠州、合州、涪州。

清朝期间,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后又分出酉阳直隶州和忠州直隶州。

清代四川省幅员

民国二年置川东道,民国三年改称东川道,治今重庆大部分地区及四川东部部分地区。

民国十八年(1929),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抗战宜昌大撤退后,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现在也依旧以重工业闻名)

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第一次),析出四川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明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同年9月,韩国临时政府也迁至重庆,并宣布重庆为大韩民国“借地办公”的临时首都,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期间重庆为中韩两个国家的首都。  

中华民国后期政区图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北碚市并入重庆市。

1953年3月,重庆由西南大行政区直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第二次),由西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7月,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与四川合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

1955-1996年,重庆市先后将贵州省桐梓县17个乡(1955)、四川省江津专区的巴县、綦江县,涪陵专区的长寿县(1959)、四川省永川地区8个县(1983)、四川省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6)划入市辖区范围。

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今重庆市政区图



结语

四川和重庆自古以来基本就属于一个大的行政区划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即使是今天划分出重庆直辖市,川渝两地的文化根源依旧是一家,这点无可争议。

不同朝代不同行政区划建制的辖地范围和名称都会有一定改动,甚至出现完全的变动,望读者莫被某一个年代的区划名称所限制。

本文只是一个极为粗略的展示,若读者对其中部分郡县的来源感兴趣(如当今某市或县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古代设置的郡县名),可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中国疆域沿革史》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史稿地图集》

《中国地名史话》

《体国经野之道》

图片来源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网络。


✎ 来源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 四川省
重庆四川分立而治,原来竟是历史的选择?
重庆四川一事
四川如今怎么只剩两川了?
【西南文学•随笔】九龙闲人/四川/广至汉水•作尹大都如广汉
重庆,为什么脱离四川“独立”设直辖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