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科学,我们离真理究竟有多远?(之二)

导读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宇宙就像是一个打不开的表壳,你只能站在外面,猜测这个表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所谓的客观性、实在性,不过是一套自洽的、跟观测一致的主观逻辑模型而已。


192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五次索尔会议上,

爱因斯坦和玻尔展开激烈辩论。


我们离真理究竟有多远?

(之二)

 

文 | 立峰


(接上文)


5、普朗克、玻尔、波恩、海森堡

 

即便伟大如牛顿,用他的经典物理,直接将人类带入了现代社会,那又如何?几百年间屹立不倒的牛顿经典力学,却被瑞士专利局的一个26岁小职员爱因斯坦,一举颠覆,而他凭借的,不过是在头脑中做的一个思想实验。

 

就算智慧如爱因斯坦,用让人脑洞大开、打破常识的相对论,推翻了几百年来,牢牢占据常人观念的绝对时空观,为宇宙的时空赋予了形状,但那又如何?在关于量子力学的大辩论中,爱因斯坦也一样败下阵来。


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是理性对于常识的颠覆,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这样,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同样如此。似乎所有常识,都只是用来被后人推翻的。人类不断探索宇宙自然的过程,亦是一次次突破定势、打破常识的过程。

 

20世纪初,关于量子力学的种种新发现、新学说,无一不让人感觉匪夷所思、违反常识,奇葩得连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在与玻尔Niels Bohr的著名论战中,爱因斯坦至死都坚持认为:“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

 

而玻尔却针锋相对,毫不客气地反驳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先生,请您不要告诉上帝他应该怎么做。

 

1911年第一次索尔会议,中间的居里夫人低头讨论问题,

镜头都懒得看;而爱因斯坦(右二)当时还只是无名小卒,

只能站在边边上。

 

以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代表,薛定谔Schrödinger、波恩Max Born、海森堡Heisenberg等,这些物理学史上金光闪闪的天才,全都投入到了量子力学的大论战中。论战的结果十分明确:爱因斯坦错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上帝的确掷骰子


而当时的物理学界,无疑是决定论的天下。

 

自从伽利略和牛顿道出了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人类好像一下成了世界的主宰,不但能准确计算所有物体的运动状态,还能精准预言日食的时间。宇宙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所有的零件都按部就班,因果关系如此清晰,人只要掌握足够规律,及足够的测量、计算能力,整个宇宙就能尽在掌握。

 

这在哲学上叫做决定论,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但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时却发现,粒子的运动却完全不合常理。你即使掌握了电子的初始状态,拥有强大的计算工具,考虑了所有可能因素,电子的位置仍无法被预言。

 

这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微观粒子从根本上就无法被预测。量子力学,不是推翻了某条规律,而是彻底推翻了整个决定论系统,颠覆了全部的物理学基础。

 

 

普朗克在关于黑体辐射的研究中,提出了量子假设,即能量不能被无限分割,而是必须有一个最小单位,即量子,于是便诞生了量子论。

 

但这也直接否定了微积分关于连续性和平滑性的假设,动摇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因为两者都建立在微积分连续性的基础上。量子论一下抽走了经典物理学大厦的地基。

 

波恩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微观粒子的位置,是无法确定、随机分布的;人们能够掌握的,只有粒子的出现概率。在量子力学中,概率是深藏在世界底层的根本性质,一切都是掷骰子决定的。

 

波恩的结论是,即便给出全部的条件,也无法预测结果。而海森堡进一步用不确定性原理证明,就连给出条件都做不到。因为压根儿不存在一个位置和速度完全确定的电子。而且,观测行为本身会对粒子造成干扰,从而影响观测结果。

 

在量子的世界里,并没有一个绝对客观的实体,电子或光子也没有客观的速度和位置,只有测量得到的物理量,并且测量结果与测量方式有关。如果不进行测量,粒子的状态根本没有意义;只有可被测量的物理量才是有意义的。

 

经典物理学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即使人类对世界还无法拥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那也是人自己的问题;世界本身的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客观实在论”。

 

但在量子力学中,人们无法研究一个所谓客观实在的世界,无法了解宇宙的客观本质,我们只知道自己观测到的宇宙的样子。任何事物,只有在被观测的时候才有意义。

 

客观实在论被瞬间打破、严格的因果关系荡然无存、统治科学界几百年的决定论被彻底推翻、概率深藏在宇宙的底层——一切实验结果都清楚表明,上帝的确掷骰子

 

难怪量子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Feynman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量子力学。

 

故事发展至此,曾被预言即将唾手可及的真理,竟又全然不知所踪,人类离真理的距离,一下变得遥不可及。

 

 

6、史蒂文·霍金

 

《时间简史》

 

这下,我们终于要开始讲霍金StephenHawking啦。

 

在20世纪以前,人们都普遍相信,宇宙是静止的。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时空可以弯曲;但根据他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宇宙并不是静止的,爱因斯坦总觉得是哪里搞错了,于是就在方程里强行添加了一个宇宙常数,让宇宙看上去好像是静止的。

 

1916年提出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

R_uv-1/2*R*g_uv=κ*T_uv


经过修改后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

R_uv-1/2*R*g_uv+Λ*g_uv=κ*T_uv


其中Λ是宇宙常数,其物理意义是宇宙真空场。

 

但事实上,20世纪早期科学家就已经发现,观测到的恒星都正在远离地球;直到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恒星远离的速度与距离间的确定关系,即“哈勃定律”,给宇宙膨胀提供了证据。

 

于是,苏联科学家弗里德曼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提出描述宇宙膨胀的弗里德曼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诞生于大约150亿年前的奇点。奇点的体积无限小,而弯曲程度、密度、引力都无限大。

 

后来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宇宙常数是他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

 

电影《万物理论》饰演霍金的“小雀斑”Eddie Redmayne,

他因此获得了87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上面的故事来自霍金《时间简史》A BreifHistory of Time。悖论的是,虽然弗里德曼模型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的,但包括广义相对论在内的所有理论,却一起在奇点处失效了。广义相对论预言了自身的坍塌。

 

奇点刚被提出时,很多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不太相信这个说法,霍金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之一,恰恰在于与数学家彭罗斯Roger Penrose一起,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如果广义相对论的确成立,而且宇宙中被观测到的恒星和星系等确实存在,那么宇宙就一定诞生于一个奇点。

 

这个理论被称为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宇宙和时间本身都开始于这个奇点,以及随之而来的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奇点,实在是一个太过特殊的存在,难道我们这个宇宙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人类是否只能把宇宙的起源问题排除在科学之外,把它交给宗教去解决?

 

霍金的奇点定律成立的前提,是广义相对论的成立。但事实证明,广义相对论依旧是个不完全的理论,而霍金认为,在大爆炸的一刻,必须引入量子力学。于是霍金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论模型,即无边界宇宙模型

 

《果壳中的宇宙》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台词说: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king of infinite space.

 

也许莎士比亚想要描写的是人类的傲慢,而在霍金看来,这却恰好符合了宇宙的现实。

 

霍金认为,宇宙的历史也是果壳状的,所以霍金把继《时间简史》之后的著作起名为《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所有物理定律在宇宙诞生的奇点均告失效,而奇点根本无从研究,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大爆炸那刻究竟发生了什么,宇宙的开端究竟是怎样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时空赋予了形状;而霍金则决定,用他长期研究的“时间”作为切入点,为宇宙的历史赋予形状。

 

为了解决宇宙起源问题,霍金用数学方法引入了虚时间的概念,提出无边界宇宙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宇宙是个四维的球状时空,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这个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即在范围上有限、但却没有边界;这个宇宙也没有奇点,因此不存在起源的问题,完全自给自足,也不需要上帝来创造

 

这样一来,上帝好像真的成了一个濒危物种。

 

(所谓的“有限无界”,可以通过类似地球的球体表面来理解。从地球表面某个点开始,无论向哪儿移动,都不可能走到地球外面去;而地球的表面又有确定的范围,不是无限的。)

 

那么,什么是虚时间呢?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把时间和三维空间合并起来组成四维时空。物质可以在三维空间任意移动;但在时间维度上,只能从过去走向未来,做单向移动。

 

霍金通过数学转换,把虚时间在数学上等价于空间,虚时间就像时间的投影,相当于空间的第四个方向。这有点儿像量子物理学家费曼Feynman提出的多重历史思想

 

因为量子力学中的粒子,从A点到B点的轨迹,并不是确定的,而是具有多重可能性。虚时间,就是让宇宙的历史,也具有了多种可能性。

 

在虚时间的帮助下,霍金为宇宙的历史赋予了形状。

 

宇宙在虚时间中的历史,可以被看作一个封闭的四维球面,而上面的每个点都遵循物理规律。好像即便我们设定地球的南极点就是宇宙的开端,但是这个点与其它点没有任何不同,遵从同样的物理规律。

 

在霍金看来,现有的这个包含了智慧生命的宇宙,在虚时间中的历史,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面,而有稍微的变形和起伏,像极了一个充满褶皱的果壳。

 

这样一来,它所对应的实时间中的宇宙,就可以同样从暴胀开始,当膨胀速度逐渐缓慢,这些稍微的起伏不均,才能使爆炸产生的物质和粒子有机会相遇结合,也才有了恒星、行星、以及智慧生命等形成的机会。而我们正像哈姆雷特,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果壳之中。

 

当然,现在主流观点还是宇宙大爆炸模型。霍金的无边界宇宙模型,试图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结合起来,给出一个能够解释一切的万物理论但目前,这还只是霍金的一家之言。虽然这只是个假设,但也是一个可被验证的理论模型。

 

 

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宇宙就像是一个打不开的表壳,你只能站在外面,猜测这个表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所谓的客观性、实在性,不过是一套自洽的、跟观测一致的主观逻辑模型而已。

 

自从牛顿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开了现代科学的序幕,科学,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引领了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


但正如一座大楼被建造得越高,其稳定性就会越低;广义相对论的解释力再强,却还是在奇点处,预言了其自身的坍塌;现代科学的江湖,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变得前所未有的混沌不堪。

 

正如霍金2011年,在他《大设计》The GrandDesign一书的开篇,就直接断言:哲学死了,哲学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步伐了。

 

1、《上帝掷骰子吗?》2006年出版,作者:曹天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理学中的无中生有
6本科普书籍,最详细的介绍,让你一看就懂!
让信息穿越虫洞,或许只差一步量子操作!当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的冲突迎来全新解释 | 独家
宇宙的本质: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
《羿知半解》第205篇给时间一个开始的理由
霍金的故事,霍金的童年故事,霍金身残志坚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