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子是粒子还是波?

     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ouis Victor·Duc de Broglie,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推测电子也具有波动性,并预言电子在通过一个小孔或者晶体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可观测的衍射现象,于1924年提出了电子波动本性的理论。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戴维孙(Davisson,Clinton Joseph,1881-1958)对德布罗意提出的电子波动理论很感兴趣。令戴维孙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事故中,他发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从实验上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1927年,戴维孙在一次实验中,因实验设备中的电子管偶然破碎,导致被加热的镍靶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为了除去这层氧化膜,他将金属镍加热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却发现镍靶在受热前有许多微小的结晶面,加热后变成了几个大的结晶面。随后,戴维孙用这种方法制成了一块单晶镍,并当作靶标使用的时候,发现电子束不仅受到反射,而且发生了衍射。

电子在真空管中的金属镍靶的反射实验示意图

     戴维孙敏锐地意识到:衍射是波的特征,电子的波动性被证实了!

     同年,英国物理学家G.P.汤姆孙使用另一种方法,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因发现了电子衍射现象,戴维孙和G.P.汤姆孙共享了193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衍射现象的发现,证实了德布罗意关于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预言。

     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双狭缝干涉实验,同样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枪一次发射多个电子,发现感光屏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科学家改进实验,让电子枪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发现电子以波的形式通过双缝后,在感光屏上随机地激发出一个小亮点;多次发射单个电子后,感光屏上就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电子衍射条纹

     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半个电子,在“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以波的形式同时穿过两条缝,是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电子之间的干涉。

     需要提醒大家,电子的波函数的叠加,是概率幅的叠加,而不是像经典例子那样的概率叠加。这个“态叠加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电子的波动性不同于水波,也不像上图所画的那样作蛇行运动。电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表现出来的“波”,不是水波的“波”,而是概率波的“波”。

     要想进一步地把握量子现象,的确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科普文章针对大众,为了浅显易懂,往往只能对比宏观现象做比喻,没办法完全将量子力学原本的意思传递给普通读者。一些人看了几篇网文或读了一两本量子科普图书,就动了要干掉量子力学的心,抑或又将量子力学与心灵感应、特异功能、佛学空性之类的东西联系起来,结果只能是误导自己蒙骗别人。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核、原子和分子的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像足球烯(由60个碳原子组成,形似足球)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大分子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基本粒子并不是一个个实心小球,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物质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从“波粒二象性”发现的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量子力学的核心——薛定谔方程
深度长文:如何理解量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万物都是波?
跨越200多年的双缝实验
量子力学是怎么来的?一篇文章读懂量子世界的“诡异”与强制解析
薛定谔的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