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咱北京这些“叫人儿”的规矩,您必须得知道!别忘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北京人也有北京人的规矩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

这些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变

那么这些老规矩您还记得多少?

喊人的规矩

如今的北京,土著居民成了小群体

很多人跟小丫说北京土著怎么这么少

不过您只要一开口

肯定知道您是不是北京人




北京人说话称呼人少不了一个“您”字

“您”字是北京人特有的用语

甭管是家人还是外人

打招呼都是

“您回来了?”“您吃了吗?”“您这是上哪儿去?”

您还得加上一个称呼



有时候这个“您”字可不是恭敬用语

比如说

周末大中午的还懒在床上

老妈就该嚷嚷您了

‘您老人家是打算躺到摸黑儿了怎么的?

麻利儿给我起来!’

所以您看,这就有点讽刺意味了




除了“您”字,北京还有一个“怹”字

“怹”读作“滩”,是“他”这字的敬称

就像“您”之于你,“恁”之于“你们”


小时候和弟弟在姥爷家客厅闹

小弟突然扳过脸来跟我说

“诶,小点儿声,姥爷在隔壁睡觉呢!”

我正闹得欢,哪儿管这个

“没事儿,吵不着他。”

话一说出口我就觉得有点儿别扭

不过还是小弟反应得快

“我告诉姥爷去,你敢管姥爷叫‘他’!”



听见这话,我立马儿被吓哭了

姥爷一进门,小弟立马儿告状

“姥爷,姐姐管您叫‘他’。”

然后姥爷就教会了我这个“怹”字


后来都称“同志”

“恁”也慢慢不这么叫了

只留下了唯一一个带着老北京味儿的敬称:“您”



对家人称呼自然不用多说

打小儿谁家没个七大姑八大姨儿的

父辈的叔伯兄弟叫:“大爷(yè)”或者“大大”

在外,称自己父母叫“老家儿”

自己小姨子老公叫“担儿挑”

妻子的父亲叫“老丈杆子”

。。。。。



在北京人的老话中,

有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叫做“爷”(yé)

在胡同里看见提着鸟笼遛着马的“爷们儿”

都要尊敬的问候一声

“呦,徐(姓)爷,遛鸟去啊?”



如果重音在“爷”说谁“充大爷”

那可就说这人在装孙子了

也有这岁数大些的叫小辈儿直接就喊:“爷们儿,来啦”

但您对长辈叫这“爷们儿”可就不合规矩了


咱北京人不爱单单称呼别人哥啊姐的

一般都会加上一个姓

“张姐”、“李哥”

您听这不就亲切多了吗?

如果您听到一个人称呼对方“哥们儿,姐们儿”

那一定是瓷器

但如果哥们儿之间称呼对方“孙贼”

那不用问了,一定是铁磁




约架时候的“孙贼”那纯粹是占个口头便宜


问路的规矩


咱北京现在的路多了,出门不问路

北京土著也保不准走到哪个旮旯去

出门您得记清楚这两条规矩

需要别人帮助,您得尊称别人一声“师傅”

不能直接说“哎,问你个事.....”

得说“师傅,跟您打听个事儿?”



外地人总觉得“师傅”这词不是称呼老师的吗

其实在北京“师傅”是个很普遍的称呼

一坐上路旁小拉车您得跟拉车师傅说您的目的地

“师傅,麻烦您去.......”

这么说热情的拉车师傅准把您送到

还得附加一堆“旅游攻略”



要遇见年轻的北京小姑娘小伙子

您喊一声“姑娘”、“哥们儿”

可比喊“美女”、“帅哥”亲切的多

有时候往往一个称呼就会拉近彼此的关系




“劳驾;费心;借光”

这些都比“哎、喂、跟你说话呢”局气的多

别说北京

就您不在北京要直接喊“哎、喂”

那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吃饭的规矩


记不记得小时候吃饭

不知道为啥就会被父母爷奶叨叨半天

有的甚至还挨过揍…

现在想想小时候挨得揍也不冤枉

因为小时候真的太不守规矩了



吃鱼不能说翻

小时候家里谁要说翻鱼

肯定要挨大人的训斥


家里来客人了

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

等着吧

客人走后家里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你

说过多少次添饭添饭

你才要饭的呢



吃饭时

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

得规矩的吃着上面的

就像在分层吃

吃菜只能夹眼前的

最好别“过河”


过年下饺子破了不能说破

要说挣了


吃饭不能吧唧嘴

喝汤不许吸溜



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饭

人没坐全不能动

长辈没上桌不能动

长辈不动其他人不能动


不许用筷子敲盘碗

大人会说你像什么样子

像乞丐吗

在外吃饭这叫骂厨子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

因为象征香炉

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


吃饭时,手要扶碗

不许一只手在桌下


待客的规矩


家有客人

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沏茶时,水只能倒七成

用盖碗喝茶时

要一只手捧着托碟和碗

另一只手把盖轻轻掀开一道缝儿

然后举到嘴前小啜

主人也不能随意掀开碗盖续水

只有客人把碗盖拿起来

靠在盖碗的托碟上

这个动作就等于告诉主人碗里该续水了

续水的时候壶嘴不要对着客人

当人面儿不能往地上泼茶水

这是轰人的意思



“饭八”

就是给人添饭最好是八成满

少了,有小气之嫌

太满以至“冒尖儿”了

吃起来不雅观

让人很不方便



“酒满”

“无酒不成席”,它是待客的上乘之物

给别人倒酒一定要倒满,千万不可以倒一半

不要担心会洒出来

这是表达诚意


小辈儿与长辈喝酒碰杯

小辈儿的酒杯一定要低于长辈

这是一种尊敬


出门和别人喝酒

迟到的人不管什么理由

都要自罚三杯

假如您不胜酒力,压根儿没喝过酒

也可以找人代您喝

但罚酒的程序不能少,这是老规矩

老北京人参加朋友聚会有句话:

宁早到半点钟,不晚到一分钟



借东西的规矩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

大小事儿都是胡同的邻居帮忙

借个柴米油盐酱醋料

都是常事

用老北京话说,这叫“接短儿”,是救急的

用过之后不用还,你也没法还



哪天招待客人,家里的盘子碗不够用

就得去街坊家去借

还的时候还不能空碗还

得装些自个儿家的食物

以示答谢



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借的,那就是刀和剪

不过,唯有一样东西借出去是不用还的

那便是药锅

按老北京的规矩药锅是不能还的

您要真还了

就有盼人家急需熬药这不吉利的意思了


串门的规矩


在胡同里住的时候,谁家不爱串门

这串门也有串门的规矩


串门不能凑着饭点儿去

不能临吃饭了

你去人家里串门

人是留你饭还是不留你饭

这忒没规矩


上人家里串门

敲门时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

急促的拍门属于报丧

并且还要自报家门

人开门

您得称呼一声“张爷”、“李姐”




男性三种人家不要随便串门

寡妇家

只有姑娘在家

新结婚的人家



如果您要是请别人来您家作客

只要记得一条规矩就足够了

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叫提溜

使声儿


北京还有一个现在差不多“失传”了的规矩:使声儿

比如说你上公园儿遛弯儿

看见一个老相识正跟一女的抱在一起卿卿我我欲火焚身呢

你打招呼吧,显得尴尬

不打招呼吧,又显得不礼貌

过去有这么个规矩:咳嗽一声,声明一下你的存在

然后再跟什么都没看见似的,打声儿招呼

这个技巧现在没什么人用了

但适用于很多场合

比如班主任进门看见自己的班乱成一锅粥的时候

比如你回寝室发现室友正声情并茂地欣赏草榴网新番的时候

比如女孩子在门外听到自己的两个闺蜜正咬牙切齿议论自己的时候

等等

这个技巧能让当事人在尴尬的现场保持冷静

不失体面,也表示了向对方的一种宽容和尊重

北京的老规矩,其实也是各地的老规矩

只不过是北京人,起了个带北京味儿的名字而已


老规矩


论起婚丧嫁娶、请客吃饭,也有规矩

重要的亲戚朋友

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

把剪刀柄让给对方



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



不许抖腿,所谓男抖贱女抖浪

长辈跟小辈说话时

小辈得乖乖听着

不许嘟囔,更不许还嘴


不管开车骑车

一定得从车上下来

不要居高临下地跟对方讲话



现如今走在新修陌生的胡同,拥挤的地铁

只要听到一声“师傅,劳驾了您呐!”

才感到原来我还在北京!


您还记得哪些老北京的规矩

留言告诉我们吧~


看完您就手儿点一个

小卿卿在这儿谢谢您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祖宗传下来的十大规矩,看了第一个我就脸红了
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国十大规矩,看了第一个我就脸红了
(转载) 中国最全的老家规,这就是教养!
这就是北京的规矩!懂吗?
家庭需要有规矩
中国最全的老家规,这就是教养(值得每一个父母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