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内讨论摘录08:脏腑别通

I前言:本文主要记录脏腑别通方面的知识。

邓焜瑜老师:请教各位,肝郁化火,下迫大肠,属不属于另一种木火刑金?

贺喜老师:好久不见,针对这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我是刚打开杏壇最新的一个问题,固此就孤妄说之。比如,伤害有白头翁证,属于厥阴热化。或称大肠湿热,一是六经辨证一是脏腑辨证。前几天书友会载文,有位伤害爱好者谢松湖针对肝阳化风所致神昏无尿者,就是用的白头翁汤,它能撤肝火之风。这案例让我们扩展了对白头翁汤的认识,不专治热利!其实肝与大肠相别痛。肝的病往往表现在大肠(里证)。大肠是降气的,通补大肠之用通腑可以治肝硬化或肝癌之病。又比如大柴胡可以治少阳阳明之证。在学习时,一讲木火刑金就是咳,用黛蛤散等。就是没想到肝火致大肠什么什么。这是习惯。唉,如果说大肠有记忆功能或者说大脑之病比如肝阳化风之脑溢血案,我们可以用宣白承气或大承气治愈。等等,木火刑金是可以有叫下迫大肠。但没这说法。中医要讲传统和习惯。因为肝肾同源居下佳,肝火只有上炎就无下迫之可能了。我们因为肝与大肠相别通,而时刻不忘肝和大肠有重要关系。有心火移热小肠之说,似乎没有肝火下迫大肠之说。但如果暴泻如注之症我们可以疏肝风以止泻。

邓焜瑜老师谢谢贺老师解惑! 说是大肠湿热吧,但用过葛根芩连汤,没有效。

贺喜老师: 葛根芩连是太阳阳明并病,下利并肛门灼热感就是。用经方我喜欢 见症就用,方证对应。刘老师讲证对应就方与病机相应。初步认识先见症即用!但要有效,要有顿悟!

邓焜瑜老师灼热并大便滞下,粘腻不爽,内痔脱岀,用葛根芩连汤无效,反见舌红苔黄腻。后来在心悸的治疗过程中,肉眼见双关脉跳动明显,用遂柴芍龙牡汤加减治疗,服用一剂心悸消失后,思及平时常有两胁胀痛,特别是每吃黄芪必胀痛,所以就用龙胆泻肝汤了。服了两剂症状大减,连内痔都回缩了。

丁兆贵:《辨证录》:夫肺属金,大肠相表里最为关切者也。肺火之旺,何竟傅入于大肠?不知肺乃娇脏,仅可微火熏蒸,不可猛火煅炼,故一遇火生,即移其热于大肠也。今天看到邓老师医案,葛芩连汤无效,拓展了思路。

明贤老师:《素问.气厥论》和《金匮要略》具言,痔为小肠丙火移热于大肠,热郁于魄门。大肠燥金,金性收敛,肝主疏泄,当肝木过亢,疏泄太过,也会迫逼魄门外脱,用龙胆泻肝汤,泻热平亢,金敛大于疏泄,外痔自然会缩回。但肝藏血,若土湿,则肝木不升而下陷,血必随痔漏而脱失,丙火不敛藏于坎宫而下陷于膀胱,则膀胱有热,丙火陷于大肠,则凝而为虑(必)瘕、流lM为沉痔。故用龙胆泻肝汤只可取一时之效,不可多服。凡胆火上逆、三焦丙火陷于膀胱大肠,都缘土湿水寒,龙胆泻肝汤太过苦寒,多吃土更湿水更寒。

孙兴亮老师:脏腑别通论启迪思维。仅举一例,如肺与膀胱是太阴太阳之间关系。特别是水肿患者,在上发其汗,提壶揭盖。若不发汗,但开宣肺气,如加入杏子,小便得利,也可取效。金匮要略云: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宜杏子汤。再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其肺与大肠,膀胱皆有相通之处,可知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中转录了古医家《五脏穿凿论》。有所发挥。记载了脏腑别通理论。周树冬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

另五运六气又主张开阖枢理论。《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读懂开阖枢各阴阳之间互通之理,则脏腑别通论必明于胸也。

明贤老师:是的,脱肛一案,原有阴虚阳虚之别。阳虚,元气衰极,不能约束,宗气下陷,法宜温中,升阳举陷;阴虚之脱肛者,由于下焦火旺,或元阴不足于肺,肺火旺大肠火也旺,火旺而迫岀也,治之必滋阴泻火,方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葛根芩连汤。(郑钦安之《医理真传》卷三)。

刘鸣老师:曾介绍过脱肛外治法,五倍子,荆芥,火硝。

附件1:

《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

附件2

经云: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

唐容川曰:旧注君相二火,一气相通。此解通字,与以下各通字不合。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据此,则知心与胆通,其道路亦在膜网之中。盖胆附于肝,系着脊,上循入肺系,连及于心,胆与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故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非空论矣。又温字补字有辨,经言: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内经》言以苦补心,是泻心火,即是补心,以益其阴也。温之以气,是益其阳也。

经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

唐容川曰: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后连大肠。厥阴肝木,又外绕行肛门。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泻之力。以理论,则为金木交合。以形论,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

经云: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

唐容川曰:西医图绘,脾居连网之上,小肠通体,皆与连网相附。连网中均有微细管相通,据此则《内经》所言道路显然。西医不知《内经》,妄抵轩岐,以为未见脏腑,此不足怪。独怪中国趋好洋学,舍古圣之书,而弗深考,岂不谬哉!脾病多是小肠之火,蒸动湿气,发肿胀,作泻满,小便浑浊,故当泻小肠。至于小肠,所以化物不滞,全赖脾湿有以濡之。西医所谓甜肉汁,入肠化物是也。故小肠病痢及秘结、阑门不开、膈食等症,皆宜润脾。

涂蔚生曰:心为丙火,而生胃阳之戊土,小肠为丁火,而生脾阴之己土。此五行相生之定义,天地自然之气化,不可以科学之定理,相为试验者也。然小肠能以生脾,亦能病脾。脾为小肠所生,亦能滋益小肠。故脾阴有亏,宜泻小肠之火以救脾,防其消耗脾中之阴也。小肠之火有余,宜滋脾阴以益小肠,济其化生之源也。若夫脾湿而为肿胀,小肠火衰而为泻泄,则又宜培火以燥土也。容川解为脾病,多是小肠之火,蒸动湿气,发肿胀,作泄泻,小便浑浊,故当泻小肠。是其将脾与小肠寒热之病,合而为一也,未免尚差一粒。

经云:肺与膀胱通,肺病宜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

唐容川曰: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详言之。故肺与膀胱相隔甚远,而实则相通。肺病则水停为痰饮,故宜清利膀胱以泻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源,不得疏通,故宜清肺为主。

经云: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唐容川曰:三焦之源,即发于肾系,故肾与三焦通。三焦为肾行水化气,故肾病宜调和三焦。譬如肾气丸,用苓泽以利三焦之水。保元汤,用黄芪以充三焦之气是矣。三焦不能行水,则宜滋肾阴,不能化气,则宜补肾阳。近医不知三焦为何物,西医名连网,不名三焦。是不知肾系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气化哉。

唐容川曰:此条全可考脏腑路道。西洋形迹之学,未及如是之精。而今人不讲,反为西人所笑,堪发一叹。

——《推拿抉微.脏腑通治》

附件3

——《三清轩医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募穴、背俞穴
脏腑别通的中医调理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七回)
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
(5)(三)脏腑相合及六腑功能特点
特定穴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