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域旅游|“封闭小区”向“开放街区”转变的旅游革命

 

导语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它是相对景点旅游提出的,是在景点旅游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的突破,是旅游业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战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对景点旅游取长补短,扬其成效、避其短板。



1

全域旅游:探索旅游新价值


官方对于全域旅游的解释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全域旅游是相对景点旅游提出的,是在景点旅游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的突破,是旅游业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战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对景点旅游取长补短,扬其成效、避其短板。




 

点旅游发展模式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是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的“起手式”。各地依托优异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人文遗产,开发建设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并以此为旅游业的核心吸引物招徕游客,充分发挥景区景点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旅游饭店、餐饮、交通、购物等要素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

                            

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景点旅游越来越凸显各种弊端。景点旅游相似于“封闭式小区”,作为在“点”上发力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景区景点、宾馆饭店、餐饮购物的单体建设与经营,是“孤岛式”旅游。进入“孤岛”需要高额的门票,旅游业固结为广为人民群众诟病的“门票经济”依赖。节假日供给不足的同时,旅游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广为接纳的生活方式之一,导致景区景点旺季拥挤不堪,淡季门可罗雀。游客只有在“孤岛”里感受到旅游氛围,体验到旅游的乐趣,周边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建设,环境杂乱无章,公共服务缺失,欺客宰客等问题频发。

 

突破景点旅游发展弊端,构建顺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全域旅游模式,急需一场类似于“封闭式住宅小区”向“开放式街区”转变的旅游业革命。

 

全域旅游有别于景点旅游,既不是在某一点上单项突进而不顾及其它,也不是没有重点地在各个方面平均使用力量,“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在旅游业发展中既要抓关键、抓重点,又要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协调性。提倡全域旅游发展,不是否定景点旅游,不是不建景区景点,不是摒弃过去的发展成效;景区景点仍将贯穿于旅游业发展的始终,是观光旅游的核心吸引点,在任何发展阶段都是发展重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全域旅游不是全域景区化,不是空间上的全域开发、大拆大建,强调的不是“全部”而是“短板”,是对景点旅游的修正,对发展短板的补齐,最终要实现的是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环境等整体健全、综合提升,从以前“只有一个火车头”到如今“人人都是动车组”。


2

问题溯源:全域旅游如何落地实施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是由景点旅游衍生出来的,是对景点旅游的批判性传承,是旅游业从“点上突破”到“面上统筹”的转变。全域旅游体现全面与重点的辩证统一。既要客观地看待由“点”组成的“面”,也要认真地识别“面”上具有的关键“点”,二者不可偏废。全域旅游则是在继承发扬景点旅游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把握全局协调系统,弥补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的不足与弊端。


但是,全域旅游怎么落到基层的具体实践中?经过一年多的摇旗呐喊与实践探索,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不知如何落地的焦虑。改革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之间,往往存在理解、认识、操作上的固然壁垒,这是普遍遇到的“改革瓶颈”。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旅游业发展的程度极不平衡,旅游业态特征也较丰富。有的地方旅游业发展较早,已经处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完备阶段,有的地方旅游业发展起步晚,还处于建设景区、打造设施的初始阶段。有的地方资源集聚在城市,积极在城市发展全域旅游,有的地方特色在乡村,以乡村为重心发展全域旅游,这两者的工作重点和举措显然是有差别的。因此,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特征,其全域旅游发展的措施、办法、政策都是不一样的。

                                         

作为顶层设计者,要通盘考虑全国的情况,找出全国的共性,往往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提出解决方案。但是,改革的执行者则只要紧扣自身问题,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来进行落地。这中间就有一个思想转换过程和行为方式的磨合过程。基层对于怎么搞全域旅游,不是完全明白的,存在一些焦虑、疑惑。


3

改革破题:旅游业开放式革命



如何破解这个普遍的“改革瓶颈”问题?或许有一个办法是管用的,让尽可能多的地方参与全域旅游的创建与摸索,即“广撒网”、“择优而从之”。打个比方——“打江山”的时代,没有兵马也没有粮草,只能给头衔、给番号。给你一个“校尉”,你拉不到兵马,你还是一个兵,你如果拉到千军万马,自然就是“将军”了。

 

任何点都是系统的点,而任何系统都是有若干点组成的,战略又可分解为若干具体实施的点。全域旅游是结果上的“全”,过程中的“点”。作为“开放式街区”的改革模式,全域旅游有两个要义——“开放”和“共享”。


一、体制机制的“开放式改革”让旅游发展成为共享红利。



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是对旅游业综合产业、综合治理、综合协调等属性要求的呼应。旅游业越来越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渗透性、衍生性等特征,越来越要求从部门抓旅游转变为党政统筹抓旅游,也就越来越需要开放式的改革理念,进行开放式的改革探索。


二、市场秩序的“开放式监管”全民参与市场的监督监管。



全域旅游是游客对旅游的全过程满意。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不仅反映在对景点景区的感官与评价上,交通、住宿、餐饮、公共设施等旅游全过程都是游客满意与否的决定性要素。为此,要以游客评价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好评”就成为企业和经营服务者在市场上的“通行证”,“差评”就是市场对企业和经营服务者的“审判书”。实现“口碑就是市场”的数据化、可量化,把游客评价转变为企业的“信用指标”。


三、公共服务的“开放式营造”游客与居民共享城乡环境。



各地旅游业的竞争,已经不仅是景区景点的单一要素的评判,而是包括市场秩序、公共服务、优美环境和资源禀赋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一个地方给人的舒适度是全面的、综合的,如果只在景区里感觉舒适,离开景区以后,交通不便利,环境脏乱差,那么景区所带来的舒适感会大打折扣。全域旅游虽然不是全域景区,但要求对景区以外区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适度利用,尊重城乡发展历史、顺应城乡发展规律,依循城乡地形走势,突出城乡地域特色,推动城乡内在改良、外在改容,使城乡建筑环境既具有居住属性,也具有旅游属性;是生态宜居的空间,也是展示城乡人文、历史、情怀的景观存在。

 

这三个方面的开放式探索,不仅是旅游业的深化改革,也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供给侧改革的先行、城乡建设的标因此,为什么可以鼓励尽可能多的地方,动用尽可能多的行政资源,创建尽可能多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因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过程,就是一个助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就是现代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过程。

 

资料来源:品橙旅游网

 

责编郑卫前

校对李伊

                                                                后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域旅游改革要义 :“开放”和“共享”
如今热门的全域旅游到底是个什么模式?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有多大
谋划全域旅游的几个要点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对策
【旅游地产】如何提升旅游竞争力打造旅游目的地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