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超尘: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李时珍研究分会、王清任研究会主任。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会主持人让我做《伤寒论》版本有关知识的报告。《伤寒论》是中医的灵魂,《伤寒论》将随着中华民族而永生,《伤寒论》将长期流传下去,指导着中医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清儒说:“欲免俗儒需读史”。比如研究《伤寒论》,要成为一个《伤寒论》文献专家,就必须了解从张仲景到今天这一历史阶段《伤寒论》发展演变的历史,这就叫“欲免俗儒需读史”。古人又说“读书欲得善本,版本一误,其他无论矣”,版本一错,其他就不必再说了,而《伤寒论》的版本流传最为纷繁,书目著录,显晦离合,传本极多,错节盘根。我下面分两个问题讲《伤寒论》近两千年来的流传史。第一个问题是从北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一直到今天这九百余年《伤寒论》文献流传的历史。把这段说完了,就是第二个问题,即从宋朝到唐朝到隋朝,一直到张仲景,这数百年间,它是如何演变和如何流传的。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北宋治平二年(1065)《伤寒论》刊刻成书。在中国历史上,整理校勘医书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西汉,领衔者是刘向。刘向校经、传、诸子,任宏校兵书,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刘向死了以后,由他的儿子刘歆完成校勘大业。他们父子分别写了《别录》与《七录》。后来班固又根据《别录》和《七录》写了《汉书艺文志》,这一阶段的整理校勘古籍的工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史子集以及术数方技奠定了学术基础。第二次整理医书是北宋,北宋嘉佑年间成立了校正医书局,整理校勘工作是在朝廷具体领导下开展的,校正医书局对医书进行广泛挖掘与搜求,校正医书局所做出的贡献极为巨大,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典医书,学生们念的中国的古代医书,基本上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刊的,比如说《素问》、《甲乙》、《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翼方》等等,都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的,而他们没有校勘过的书籍却丢失了,比如说《太素》是多么重要的书籍,北宋校正医书局没有校勘,到南宋初期《太素》失传了。在唐代的中期,我们鉴真大和尚带着《太素》30卷,飘洋过海到了日本,后来在日本流传下来,到了15世纪以后,《太素》在日本也失传了,1823年,日本学者在整理仁和寺时发现了《太素》23卷,震惊世界。《太素》为什么丢失?与北宋校正医书局未加校勘有一定关系。还有《灵枢》,在一个历史阶段也丢失了。今天我们不是有《灵枢》十卷嘛?它是怎么失而复得的呢?《灵枢经》没有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素问》第62篇《调经论》林亿新校正说:“《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而北宋《灵枢》不存的信息,被朝鲜半岛知道了,他们派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说把《灵枢》十卷本献给北宋朝廷,我们希望得到你们的历代史。对这个请求,北宋朝廷进行了讨论,苏轼连上五本,说不能交换,历代史是我们的治国经验,如果把历代史交给了朝鲜半岛的话,咱们北边有一个强敌契丹,他们可能发兵进犯,后来经过了朝廷讨论,最后还是做了交换,这时校正医书局已经完成任务解散了,临时选用两三位文医兼通的人加以简单校勘,于是《灵枢》一直流传到现在。南宋江绍虞《宋朝事实类苑》这部书里讲到了这件事情。《伤寒论》十卷也是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校定才使传本歧出的局面结束,以一个“定本”的形式流传到现在。这些事实说明,北宋校正医书局的贡献极为巨大。第三次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校勘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世纪80年代,选出11部古籍,其中就包括《宋本伤寒论校注》在内。我参加了这部书的校注工作,1983年卫生部和中医管理局任命任应秋教授做主编,刘渡舟教授做副主编,后来任应秋教授得了肺癌,不能工作了,刘渡舟教授任主编,1984年3月领导叫我任副主编。从1984年春天直到今天,弹指之间20余年过去,我对《伤寒论》版本发展演变历史略有所知。

北宋校正医书局开始校刊《伤寒论》的时候,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选底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伤寒论》的时候,有这么几个传本可供选择,第一是《脉经》卷七卷八卷九;第二是六朝流传的《金匮玉函经》,北宋校正医书局虽然认为《金匮玉函经》是王叔和整理的,但是也没有选择做底本;第三个是《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其底本是六朝本的《辨伤寒》,也没有做底本。这个本子十分重要,但是它经过孙思邈的改编,将十卷改编为上下两卷,将太阳篇改编为七个问题叙述,与《辨伤寒》的结构不同,因此也不适合做底本;还有一个本子,是收于《太平圣惠方》卷八的《伤寒论》,《太平圣惠方》100卷,收于《太平圣惠方》卷八的是残卷,残卷是没有资格作为底本的。北宋校正医书局在校定《伤寒论》时曾用卷八作为校本之一,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本子。上述几个本子都不适宜作底本,底本从哪里选取呢?于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到国家图书馆去选书,选到了北宋初年赵匡胤开宝年间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个本子,它是当时五代十国之一荆南国最后一个皇帝高继冲进献给北宋朝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子。荆南国地处今天武汉以北一带,国家当时珍藏一部《伤寒论》十卷,他献给了北宋朝廷,北宋校正医书局就把高继冲进献的这个本子作为底本进行校勘,成为“定本”,才流传到今天。试问高继冲怎么会有这本书?北宋是公元960年开国,当时还有一些割据势力,如荆南国、吴越国等等,影响国家统一。荆南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它扼水陆交通要冲,于是赵匡胤开了一次中央会议,认为最好不要通过武力去征服而用其他方式把这个国家拿下来,他对一个大臣慕容延钊说,你到荆南国去作说服工作,说荆南国的南边有一个张文表,在搞分裂活动,说我要向你们荆南国借道,请你们供给我们粮食,供给我们水,我们也不占你们的国家,我就从这儿走一趟,把湖南张文表的首级取下来,你们对大宋就作出巨大的贡献了!大臣把这段话告诉了荆南国,高继冲召开大臣会议说,我们历代对宋朝都俯首帖耳,他肯定不会灭了我们的国家。当时有一个武将叫李景威说,不对呀,现在大宋已经统一了,他能够允许我们这样的国家独立存在吗?您借给我三千兵马,我在北边离咱们首都120里的地方,那里地势非常险要,如果北宋军队过来,我把他们的将领降服,我再回兵把湖南张文表的首级取下来,这样,我们对大宋是有贡献的,这个时候,您没有失去地位,没有失去荣华富贵,假如把道路借给他了,他们就把咱国灭了,那您就做阶下囚了。当时争论非常激烈。李景威这个发言没有被接纳,还受到讥讽,他用自己的两双手把自己的脖子掐住,用力一掐一拧,死了。于是这个荆南国被灭了,高继冲从皇帝降为节度使。这段故事在《伤寒论》林亿序里面有梗概介绍,在《五代史·荆南世家》里有详细介绍。高继冲为了避免生命危机,不断进献自己的宝物,献好多东西,还献了很多宫女,最后没有什么可献了,就献了这一本书,就是《伤寒论》。进献之前,曾重新编录一下,《伤寒论序》对重新编录有简单提示。为什么他要把这本书献给北宋朝廷呢?当时北宋皇帝是赵匡胤,他的弟弟是赵光义,哥俩有矛盾,哥哥总认为他弟弟要篡权,他弟弟确有当皇帝的强烈的要求,但是他伪装的很好,他不暴露自己真实的愿望,他向全国各地征求名方、异术、玄针,作为韬晦之计。高继冲知道赵匡义有这样一种爱好,所以就把他收藏的《伤寒论》献给北宋朝廷,希望政治压力有所缓解,但是他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他先是做荆南节度使以后,没有两年又降了一级,成为宁武节度使,高继冲非常郁闷,31岁就死了。他在历史上没有多少事情可说,唯独他献出了《伤寒论》,他是有历史的贡献的。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即宋本《伤寒论》,是从荆南国来的。这部书献给北宋朝廷以后封存于书府,90年没见天日,北宋决定校定《伤寒论》的时候,高保衡、林亿、孙奇从皇家书府找到了这部书,作为底本,进行校定。《伤寒论》是理法方药结合一身的著作,校正医书局就请既有中医理论修养,又有临床经验的孙奇任校定《伤寒论》的任务,由林亿写序。现在一提林亿大家都知道,因为他的任务是写序言,最后落名都是林亿,因此给读医书的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印象,林亿是大学问家等等,实际上校定《伤寒论》的是孙奇。经过孙奇校定的《伤寒论》,已经不是高继冲献给北宋朝廷的那个模样了,大大地改变了。第一,重复的条文有所删减;第二,方剂和证候做了调整。我们都念过《伤寒论》,看到不是每个条文之下都有方子。《伤寒论》有“证”、“法”之别。我们今天说《伤寒论》有398条,并不表示有398法。什么是“证”?什么是“法”?答曰:有条文而没有方子的那种条文叫做证,条文之下有方子的条文叫做“法”。我们可以概括为这样简单的定义:“有方曰法,无方曰证”,这是经典的定义。比如,太阳上篇第一条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至第 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这十一条都叫作“证”,在子目的小注里都作了说明。第12条开始有方剂,这一条就叫作“法”,在每一条“法”下宋本都注明“方几”,如“方一”、“方二”等等。宋本特别重视“法”,例如在“辨太阳上第五”标题下注释说“合一十六法 方十四首”。按照“有方曰法”的定义,“方”数与“法”数应该是对等的关系,为什么却出现了“合一十六法 方一十四首”呢?这是因为重复出现的方子不重复计数,在“辨太阳上第五”这一节里,桂枝汤方出现3次,只计1次方数,所以有16法而方子却是14方。方子不重复计数,这是全书统一的规定。“有方曰法,无方曰证”这个调整,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做的最大的一个改变。为了计算法数,校正医书局特地建立了子目。
调整方剂的位置不始于北宋校正医书局,始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他在《千金翼方》卷29说,我今年已经过了100岁了,我得到了《伤寒大论》,我把它收入到我的《千金翼方》了。孙思邈得到的《伤寒论》本来是十卷,把它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为了与《千金要方》形成一个平衡的格局,也把《伤寒论》的十卷分成两卷,即卷九卷十。孙思邈在序言里说,《伤寒论》的结构本来是条文在前方剂在后,前面是条文,后面是方子,使用起来非常困难,病家找到这个方子急用的时候,也许这个人已经死了,所以我要下决心,对方剂的位置加以调整,做到“方证同条”。孙思邈第一次对《伤寒论》的剂证位置进行了调整,但是调整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他为方证同条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伤寒论》是六朝本,也就是梁朝阮孝绪在《七录》里记录的《辨伤寒》十卷。在九十年代,我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作了细密校注,我使用的底本是日本文政十二年(1829.中国道光九年)重雕元大德本,这是目前最好的《千金翼方》本,1994年由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唐本伤寒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伤寒论单论本题辞》一文里,对唐本伤寒论有深刻考证。章太炎先生的这篇文章收在《章太炎全集》第八集《医论集》里。200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章太炎先生论伤寒》,收录了这篇重要论文。研究《伤寒论》的人,应该认真读读章氏这篇论文。章太炎研究《伤寒论》文献至今鲜有出其右者。我为《章太炎先生论伤寒》写了前言和后记,后记的题目是《章太炎先生论伤寒释要》。章太炎的《医论集》太值得大家学习了,如果想对中医文献深入进行研究,他的医学著作必读不可缺。如果说我在《伤寒论》方面有所体会做了一些工作的话,我首先要感谢太炎先生。为什么这样说,我在八十年代写了一部书,叫《伤寒论文献通考》,类似《伤寒论》文献史,是太炎先生《金匮玉函经校录》这篇文章启发了我,指出了学习《伤寒论》文献的门径。我结合我自己学习伤寒论文献的体会,是想说明章太炎先生指导后学伟大启迪之功,我愿意把章太炎先生研究《伤寒》的成就与论文推荐给大家。
《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底本是六朝本《辨伤寒》,《辨伤寒》十卷本分为两个途径和路线流传。第一,流传到隋朝。隋朝避讳制度比较严格,为避隋文帝杨坚的名讳“坚”字,改“坚”为“鞕”或“固”,如宋本《伤寒论》的“固瘕”,六朝本叫“坚瘕”。接着隋本流传到唐朝,唐中期乾元三年朝廷下诏把隋本《伤寒论》列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教材,一下子提升了《伤寒论》的社会地位,扩大了社会影响。到了唐末五代十国,流传到了荆南国高继冲家族,高继冲于大宋开宝年间进献给北宋朝廷,朝廷把它藏匿在国家图书馆,北宋嘉佑年间成立校正医书局,把这个本子从国家图书馆取出来作为底本进行校定雕版刊行,名为“宋本伤寒论”。林亿在《伤寒论序》里讲到了这个问题。南宋金元未再翻刻,到了明代只有一部北宋原刻本《伤寒论》流传,被著名藏书家赵开美得到,收进他主持刊刻的《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板从此彻底失传。赵开美本保存北宋本原貌,被后代医学家赞美为“宋本伤寒论”。现在我们通称的“宋本”,其实指的是明代赵开美本《伤寒论》。由于赵本是白文本,没有注释,大家都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看白文本的人越来越少,《仲景全书》在清朝几乎在社会上失传了。所幸有一位老中医名叫姜问岐,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人,他藏有一部赵本《伤寒论》,后来被书商魏子敏收购,再被清末藏书家徐矩庵买到,接着被清末京师图书馆收藏,抗日期间转移到美国国会图书馆,1965年回归到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中医古籍校注工作,赵开美本《伤寒论》交北京中医药大学负责校注,刘渡舟任主编,钱超尘任副主编,于1991年出版,所用底本为北京图书馆珍藏的赵开美本《伤寒论》缩微胶卷,原书就是台湾故宫收藏的赵开美本,从此读者才见到六朝流行的《辨伤寒》十卷本。这是六朝《辨伤寒》流传的第一条路线。

《辨伤寒》流传的第二条路线是,它被孙思邈收录到《千金翼方》,此本不避“坚”字。避“坚”字的称为“宋本”,不讳“坚”字的称为“唐本”或“孙思邈本”。无论是宋本还是孙思邈本,它们的源头都是六朝本,即都是“辨伤寒十卷”。孙思邈本从唐初至北宋校正医书局都是传抄流传,校正医书局从抄本中选择较好的一个抄本做底本加以校勘刊行。传到元朝,元大德梅溪书院翻刻,此本流传到日本。日本文政十二年加以翻刻。明王肯堂据梅溪书院本再行翻刻,清乾隆年间有名华希闳者据王肯堂本翻刻,清末王朴庄将《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伤寒论》单独抽取出来加以简单校注,名曰《伤寒论注》,收于1902年刊行的《世补斋医书后集》中,但是王朴庄的《伤寒论注》从来没有单独出版,一直收录在《世补斋医书后集》中。1994年钱超尘据日本文政十二年本采用穷尽性的校勘方法对孙思邈本加以校勘,名叫《唐本伤寒论》,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孙思邈本第一次以独立的方式单独成书书籍。这是《辨伤寒》从唐至今天的大致流传情况。
下面说一说北宋校正医书局刊行《伤寒论》有大字本与小字本之别的事情。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刊刻的是大字本《伤寒论》。字有多大呢?有五分钱硬币那么大。北京图书馆在2006年从全国二十四家图书馆里边选出珍贵图书展览,其中有大字本书籍,我看到北宋大字本的字形有五分钱硬币那么大。治平二年刻的《伤寒论》是大字本,宋本《伤寒论》卷前附有国子监牒文,牒文说,这个大字本,医生想买没钱买,而且携带不方便,希望国子监刻小字本《伤寒论》,小字本《伤寒论》医生买得起,携带方便,于是北宋元祐三年即公元1083年刻了小字本《伤寒论》,在社会上流传。大小字本全是白文本没有注解,而医家希望看有注解的书,南宋绍兴14年(1144年)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雕版刊行了。《注解伤寒论》流行以后,把大字本《伤寒论》、小字本《伤寒论》彻底顶掉了,失传了,南宋没有刻过。元朝统治中国90多年不重视中原文化,没有刻过《伤寒论》,所以到了明代中期以后,社会上见不到宋本《伤寒论》了。这个时候江苏省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叫做赵开美,赵开美的父亲叫赵用贤,是一个大的知识分子,也是中央级的干部。赵开美的父亲说,你一定要读书,一定要刻书。赵开美有一个简历,是明代文学家钱谦益写的,收在《牧斋初学集》里。赵开美就刊刻《仲景全书》,刊刻的第一本是《注解伤寒论》,刊刻的第二本是《金匮要略》。赵开美问老父亲,我这部书刻完了,叫什么名字?父亲说“你就叫《仲景全书》吧”。就在这个时候,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之下,赵凯美得到了北宋1083年小字本《伤寒论》的初刻本,大喜过望,于是他找到当时最优秀的刻工赵应期,才把这书刊刻出来。刻出来以后,有的流传到日本,成了日本研究《伤寒论》的最为珍贵之本,在日本学者关注下,在江户时期,大放光彩。《仲景全书》在清代在社会上基本失传了,以致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的时候,没有找到赵开美本《伤寒论》,而仅把《注解伤寒论》收入了《四库全书》。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让我们北京中医大学刘渡舟教授校注《伤寒论》,寻找底本成了大问题。当时开了卫生部的介绍信到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说,我们这儿有宋本《伤寒论》的缩微胶卷,原书在台湾呢。当时我任《宋本伤寒论校注》副主编,刘老说,超尘,你把这个宋本《伤寒论》的版本流传史研究一下,将来写在咱们的后记上。于是我就开始读相关书籍,《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那里边写着哪家图书馆藏有宋本《伤寒论》。经查,咱们国内保存的赵开美本不下十部。《目录》里边说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藏有一部,到图书馆一看,哪儿有啊,是假的,是恽铁樵制造的冒牌货。有文章说,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有赵本《伤寒论》,于是我到中山大学去了,一查,也是假的,书名叫《仲景全书》,内容是张卿子的《集注伤寒论》;《目录》说,中国科学院藏有赵本,我到那儿查阅,也是张卿子本《集注伤寒论》。经过反复调查阅览,现存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共有六部,中国五部,日本一部:
1、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大楼一部。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一部。
3、上海图书馆一部。
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一部。
5、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部。
6、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一部。
对上述六部,我都看过,有的拍了书影,有的做了文字记录。
这六部书,初看好像是同一个版本,内容文字应该完全一样,其实大大不然,各个版本之间区别还不小呢。这正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学术问题。

这六部书,以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那本《伤寒论》收藏过程最为复杂曲折。台湾故宫本《伤寒论》卷首有一篇题记,是清朝末年一个伟大的藏书家徐矩庵写的,他在题记里说,他家藏有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雕版刊刻的大字本《伤寒论》。这个徐矩庵有一个外甥女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文献教授叫刘乃和,写有一篇回忆写徐坊藏书的文章,题名《藏书最好的归宿——陈垣书的捐献与徐坊书的散失》,说我这个外祖父嗜书如迷,他的宋版书藏的很多,他只有对最好的书,他认为绝对宝贵的书,才题上几个字,他在赵开美本上写题记,表明他对这部书是多么看重。徐矩庵的爸爸在抗法斗争中,跟法国打仗,第一仗打好了,升官了,第二仗、第三仗打败了,革职斩首,后来求情,就给他降一级处罚,发配到新疆伊犁,这个老头还没出城,死在京城了,后来徐矩庵心情特别悲痛,刚50出头就死了。他夫人不懂家里藏书的价值,晚上听着厅里边“咯吱咯吱”响,又不敢出去,第二天一看书没了不少。这个大字本《伤寒论》可以说价值连城,这个书的出现和淹没,是要有“缘”的,到一定的机缘它可能就淹没,到一定的机缘它可能就复出,现在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运兴隆,说不定几年以后,它真能出来。现在电视不是有献宝节目吗,说不定哪一天就有人拿着大字本《伤寒论》让专家鉴定。
还有一本赵开美本《伤寒论》流传到了日本。
2009年我到台湾故宫博物馆查阅赵本《伤寒论》,管理很严格,看书时要带手套,要带口罩,抄书时不能有圆珠笔,要用铅笔,等等。我突然发现,这本书是赵开美的工作本,赵开美的一枚朱色闲章在这儿印着呢,图章的文字是“东海仙蠹室藏”。“仙蠹”是什么呢,仙蠹就是古书里边的蛾子,就是吃书虫,它在古书里面呆着,它咬书,当它咬到书中“神”和“仙”两字,这神仙两个字可以连着,也可以不连着,对着神字和仙字咬一口,好,它的身价就提高了,就不叫吃书虫了,改叫“脉望”了,赵开美就把自己的藏书室叫做脉望馆,表示自己爱书如蠹。他把自己的书目叫《脉望馆书目》。“脉望”就是“蠹”。赵开美是常熟人,在东海管辖范围之内,所以他的闲章叫做“东海仙蠹室藏”。故宫本是赵开美的工作本,他曾摸过这部书。数百年前这部书今天还存在着,我居然还看见了,我能不激动吗。
还有更令人激动的呢,这本书故事多着呢。1941年,日本鬼子侵占了北京,瞄上咱们北京图书馆的那些宝书了,连九龙壁都瞄上了,太重了,拿不走。北京图书馆在一天深夜,把工作人员集中在一起,说把咱们北京图书馆的书赶紧整理打包转移,用秘密的方式拉到了上海,拉到上海以后,雇佣了美国的商船,拉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这时候北京大学有一个教授叫王重民,字友三,王重民这时候在英国,跟他的夫人经过美国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经过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馆馆长说,最近你们中国运来很多书,你看看,于是王重民教授运用当时美国最先进的照相机,拍了好多书,其中就拍了这个赵开美本《伤寒论》,缩微胶片归到了咱们北京国家图书馆。原书1965年回归到了台湾。所以这本书如此之曲折,里面含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它衬托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在保卫着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我把中国所存的五部赵本《伤寒论》都看完了以后,我做了笔记,有的拍了书影,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讲版本有什么用呢,读书必须选好版本,没好版本就要犯错误。比如说《伤寒论》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可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三物小陷胸汤有黄连、瓜蒌、半夏,苦寒之药,寒证用寒药,当然是错误的,成无己也没解释,而宋本《伤寒论》林亿注说,“一云与三物小白散”。我查了一下《金匮玉函经》,写的也是三物小陷胸汤,当然也是错误的,待我查阅孙思邈本《伤寒论》,那里写的是“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所以一个版本就可以关系到人命之安危。
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的成书与现存版本问题
明末赵开美摹刻宋本《伤寒论》今藏何处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钱超尘:伤寒论溯本求源考证记
寻找丢失百年的国宝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伤寒论》版本传承简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