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搜狐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6

三线精神

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在华专家,中断对华援助,并在中国北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随时有可能进犯;中国与印度之间爆发了军事冲突;孤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搞所谓的“反攻大陆”计划。针对这一严峻的局势,1964年5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大三线建设方针。

所谓“三线”,是按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建设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另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两大片为大三线,中部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主的大规模大三线建设,拉开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序幕。当年,中共中央对三线建设高度保密,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按照毛泽东提出的“靠山、近水、扎大营”、“建设小城镇”的选址建设方针,三线企业建厂选址都严格按照“靠山、分散、隐蔽、钻山洞”的原则。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是三线企业的共性。

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包括工人、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陆大西北、大西南的丛山峡谷之中,苦战十余载,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

【精神内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纵贯国家3个五年发展计划,涉及13个省、市、区,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9.01%,对中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三线精神大致为三个历史阶段:1964—1969年,三线精神产生和初步形成的时期。1964—1966年是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初始阶段。1966—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三线建设受到了一些干扰破坏而短暂停滞。三线精神在这一阶段萌生,其主题是捍卫国家的国防安全;1969—1978年是三线精神塑造与传播的时期。1969年,珍宝岛冲突发生,中苏关系恶化。因此,从1970开始三线建设全面恢复和全面铺开,对三线建设项目实行优先安排、重点保证、抓紧抢修。在此期间,涌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1978年至今是三线精神的延拓时期。三线精神作为三线建设者们在实践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其内涵主要是指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线精神内涵具体表现如下:

奉献精神。奉献精神蕴含着艰苦奋斗。战备和保密的需要,使得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是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在艰难生存和生产条件下,在三线建设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

协作精神。协作精神是以大局意识为基础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项重要的国家建设战略,建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大局来考虑的。因此,三线精神是各行各业行动一致进行大协作的团结精神。即实行社会主义国家认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三线建设。

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在三线建设中主要体现为自力更生。三线企业是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扼杀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备战、开发西部资源和改变中国工业不均衡的布局。因此,必须有克服困难,依靠自力更生的钻研精神。

【精神价值】

三线建设是共和国建设史上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培养了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人才,并形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推动三线建设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因为内涵的普遍性,并未过时,有着深刻而丰富的精神价值。

发扬三线精神,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前,宣传和弘扬三线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克服国家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浮躁思想和短视行为,鼓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长期的重要指导意义。

发扬三线精神,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三线建设不但给我们奠定了巨大的物质基础,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即“三线精神”。它为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发挥了强大作用,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必将为推进企业发展汇聚形成无穷无尽力量和强大动力。三线建设者离别亲情,在荒山野岭的自然环境下,用自己的心血铸就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蹉跎,至今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发扬三线精神,有助于铭记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矿区条件艰苦,基地困难重重,这是世人所公认的,但却没有吓到三线建设者,他们住“干打垒”,睡“大通铺”,饿了啃窝窝头,渴了喝山泉水,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一个个矿井的建成达产、一个个隧洞的建成通车、一条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的人间奇迹。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困难重重的建设形势,三线建设者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牺牲精神,抢晴天,战雨天,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工期、抢进度,许多工程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而且是保质保量的政治工程、样板工程。尽管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离我们渐行渐远,三线建设仍留给我们永远值得珍藏和铭记的宝贵精神财富。

【代表人物】

亓伟(1911-1972),山东省莱芜东汶南村人。1964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发攀枝花的战略决策。时任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书记的亓伟立即请求到攀枝花开发宝鼎煤田。1965年1月,他离开妻子儿女来到宝鼎山下,担任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为保障攀枝花建设项目全面上马,他参与指挥了年产75万吨的太平煤矿、年产90万吨的大宝鼎煤矿的建井会战。在身患食道癌后他仍坚持工作,带病指挥,日夜奋战。在生命垂危之际,亓伟笑着说:“同志们不要难过,我不要紧,望你们把攀枝花建设好……我死后,请把我埋在宝鼎山上,让我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

【名言警句】

祖国江山无限好,襄阳一行豪情增。

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

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

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

【权威评价】

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江泽民(题词)

【纪念载体】

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村,2015年3月3日,在三线建设50周年和攀枝花建设50周年之际,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宋平为博物馆题写的馆名。

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2013年8月17日开馆。

长篇小说《大三线》,作者凸凹,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延伸阅读】

“三线人”——雷锋好友彭海泉

胡倩茹

“三线建设”这个词,如今对80、90后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对于在“三线战场”上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老一辈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自己的一生甚至自己的家庭都献给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雷锋的好朋友彭海泉,便是其中一员,将一生奉献给了六盘水的“三线建设”,并扎根于此。

1966年的8月,彭海泉从鞍钢借调到六盘水支援三线建设。“到六盘水一下车,看到荒山遍野,到处都是山沟。到水钢报到后领了水鞋、雨衣、棉袄和草帽,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彭海泉说,“没想到从此就在这里扎了根,一家16口全部从老家湖南来到六盘水”。

彭海泉回忆说,那时六盘水总是阴雨绵绵,很冷。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几乎一直都穿着棉袄。他的工作是设计施工服务,上班要走一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中午就在施工现场吃点东西。晚饭后,大家就参加义务劳动,去修路。“水钢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我们用手、锤子、钢钎打的石块填平以后修起来的”。彭海泉说。

“那时条件艰苦,吃的是大饼、红薯饭、包谷饭,很少能吃到蔬菜,但谁都没有怨言”,彭海泉说,“当时的三线建设者,都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再辛苦、再艰难也从来没有人喊苦喊累”。

如今,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发展成为江南煤都,而彭海泉和老伴也已退休,9个子女都在六盘水市工作。

“如果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市。现在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这段历史,应该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人都能继承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彭海泉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记忆】大三线(第4集)
伟人一声令下!六十年代迁徙百万人的宏大布局!
【今日三线】给三线建设老同志和亲人家属的国庆和重阳节慰问信
【西南文学•随笔】芦长福/四川/“三线精神”光耀千秋——观看电视剧《火红年华》有感
主旋||三线精神,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燕子诵读
【学习园地】再谈三线建设历史功绩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