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得到孔子批评的人


那些得到孔子批评的人 来自致良知四合院 15:16


在《论语·子路》中,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之间的一段对话,一问一答中,清晰地表达出了关于国家治理的三步曲。而且,特别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仆:驾车)来接老师。孔子沿途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庶: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教育民众。”

这就是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庶、富、教”三步曲。当国家人口增加之后,要发展经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教育必须及时跟上!有了物质财富之后,社会治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全民教育方面。

孔子

1

开创平民教育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史记里称他为“素王”——没有实权但有实质影响力的千古帝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权并非普通平民所能享有,所谓“学在官府”,指的是学校为贵族子弟而设。后来,随着孔子开设杏坛(因讲台旁边有杏树,故取名为杏坛),开始授徒讲学,在历史上开创了私学之风,让“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成为现实!

孔子的开坛讲学,得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的支持和资助。在孔子20岁(公元前532年)生了儿子时,鲁昭公还特意派人送鱼表示祝贺,可见这位国君对于孔子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即得名于这次送礼。

孔子创设的私学面向社会大众,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限制,凡带上一点干肉作为拜师礼的人,孔子都收为学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自己带来10条干肉作为拜师礼,表示尊重,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孔子的不拘一格、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聚集到他门下的弟子一天天多了起来,最多时据说有三千多人。贤者有七十二人,其中有一贫如洗的颜回,也有经济状况较好的子贡,连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都前来学礼(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之前,一再叮嘱儿子孟懿子要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孔子一生用了四五十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不是在教书,而是在教人。因此,看到弟子中行为有偏差的人,孔子会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弟子都说自己的老师“温而厉”——温和与严厉这两种相反的品质都在孔子身上体现。其实,如果没有孔子的“温而厉”,恐怕七十二贤中的很多弟子都很难在历史上留下一番美名。

孔子就像一个家长一样,看到学生有不好的行为,就直言批评。执教几十年,被老师批评过的学生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被孔子批评的学生都有哪些,后来在历史上有何成就?

2

子贡赎人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吕氏春秋》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经济头脑的学生,擅长做生意,对孔子的资助也不少。子贡曾经在国外花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鲁国人经常被掠夺到他国做奴隶,国家鼓励鲁国人为他们赎身)。按照规定,国库要把这笔赎金还给他,但子贡拒绝了,他觉得做好事不要回报。但孔子知道后,反倒把他批评了一顿,差点要把他赶出师门。

“子贡你不要国家的钱,为自己赢得了美名,但违背了君子真正的仁义。因为以后做好事的人如果接受了报酬,就会被国人嘲笑,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像子贡那样分文不收。如此一来,以后大家对落难的同胞就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也没人做好事了。”

相反,弟子子路就做得很好。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被救者赠之以牛作为酬谢,孔子很高兴:以后鲁国人救人的人就会多起来。

圣人和其他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的格局与境界更高,站得高、看得远,更有智慧。站在不同层面上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对于子贡来说是美德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却有可能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道德经才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子贡在孔子弟子之中实属杰出。他不仅善于辩论,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而且还善于经商,成为了商业巨子。

子贡尊师的故事很感人。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而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高深莫测,不是一般人能进入。“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的仁德之光辉,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六年。

3

子路愠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

曾经孔子一行在陈国,带的粮食全部吃光。弟子们又累又饿,好多人病倒了。

“君子亦有穷乎?”

子路愤愤不平地问孔子:“难道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处于穷途末路之时,仍然能够坚定道心,展现仁义的美德;无道德学问的人,在穷途末路之时,就会胡作非为。”

子路勇敢、讲信用,孔子特别喜欢他。但是在陈国绝粮的这段时光,是孔子最困难的时候,子路虽然不会离开老师,但心里有怨言。孔子用君子、小人之说开导他,让他明白求道之路非坦途,但是,真正的君子须臾不可以离开仁德。

4

冉求敛财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鲁国季氏的宰臣。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公侯还富有,可是冉求还帮助他搜敛财富,再增加他的财库。孔子大骂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冉求受到批评,但对于老师的尊敬丝毫未减,他在治理国家上颇有一番作为。后来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受到冉求很多的照顾。

5

宰予昼寝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子门下最能说会道的学生。但此人有个毛病,喜欢大白天睡懒觉。孔子骂他“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宰予言而无信。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据说,宰予挨了批评以后,不断反省,进步很快,后来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于齐国、楚国。

这些被孔子批评过的学生,后来都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因为老师批评得有道理、有智慧,这些弟子中,也没有一个因为被老师批评就分道扬镳,反而始终对孔子恭敬有加,并且终身践行孔子的教诲。

孔子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其批评出发点都是成就弟子的大我,是为了让学生提升格局与境界,成为真正的仁者,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的栋梁人才,以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

孔子对学生的“温而厉”,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其精髓。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应当秉承如是原则:严厉是更高层面的爱;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论语》没有那么难
孔子的学生汇总
孔子与子路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十哲
一个追求理想的人,会遭遇什么样困境?
孔子:我为什么喜欢颜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