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 | 开学后,医院7天接240名焦虑娃:父母若不懂共情,再多教育都是白费


近日,正值开学季,一则新闻冲上微博热搜:

杭州某医院门诊,单天就接诊了240个孩子。

暑假生活过后,孩子们应该满心期待的回归学校生活,结果却大相径庭:他们普遍浑身不舒服、忧心忡忡,甚至有的性情大变。

究其原因,是因为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以至出现了各种不适。

网友评论:

“最最痛苦的是家长永远不会理解你,他们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都是矫情”

“最无语的是有些家长说我天天上班这么辛苦,你就只需要坐在教室就好了,你有什么累的?”

不懂共情的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内心,隔断了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史铁生说:

人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我们身处在一个需要与他人互动的环境中,被理解、被关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孩子也一样。

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迟早会把他们推向孤独和恐惧的深渊。

不会共情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前不久,发生在郑州的一则新闻:

女孩小梁,正值花样年华,却得了中度抑郁症。

得知自己不舒服后,小梁第一时间跟父母求助。

结果换来了父母的一句:你有病吧!

无奈之下,小梁一人去医院排队、挂号、看病。过程中,想再次向父母求助,结果又被怼了一句:你有病吧!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家人,结果非但没有得到重视,还要承受家长的一句:你有病吧!在这种重压和二次伤害下,女孩患上了中度抑郁症,父母后悔不已。

《亲密关系》一书中写道:

我们儿时的绝大多数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有的时候,孩子需要的仅仅是父母的一句“我理解你”。

前短时间,带女儿上游泳课,发生的一幕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个参加试听课的小男孩,站在泳池边怎么都不愿意下水,孩子想要放弃,一旁的妈妈急了,大声呵斥小男孩:一个男孩,你怕什么!你看旁边的小妹妹,人家敢下水你为什么不敢?!完蛋!丢不丢人!

一时之间,冒出了很多“嫌弃”的语言,情急之下抽了孩子一巴掌,小男孩干脆一屁股坐在泳池边大哭起来。

相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不难看到,每个家长都认为与孩子讲道理、分析问题,但孩子依旧“不领情”,是因为他们心中认为没有被理解、被接纳,甚至被释放。

布林·布朗博士在TED演讲中说:

同理共情,是感受别人的感受,为了理解别人,我们必须先触碰到自己心理可以理解别人感受的部分,从而建立和他人之间的一种连接。

一次次对孩子的忽视、自以为是的批判、不以为然的说教,只能让孩子成为情感上的孤儿,做父母的,只有懂得去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立场,才能学会尊重和发现,进而走进孩子心中。

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不懂共情的父母。

会共情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热播剧《追着彩虹的我们》中,白海川,一个家庭条件优渥,成绩优异,却从小受到父亲严厉管教的暖男学霸,在压抑太久后情绪终于爆发,与父亲发生了争执。

经过了令人揪心的争吵后,父亲的一封信瞬间让他泪目:

“从今天起,你的人生由你做主,我会永远站在你的身后,做你的堡垒,也希望能成为倾听你的朋友。”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无条件的支持孩子、理解孩子,这样他们的内心才能生出无限的热情和力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说:

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父母只有懂得共情,才能相互沟通,让孩子去成为真正的自己。

最近,一位博士朋友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她的5岁儿子大闹沈阳桃仙机场。

朋友带孩子在进入安检之前,顺手把孩子壶中的水倒进了垃圾桶中,等安检的队伍排到中间的时候,孩子突然要喝水,朋友告诉孩子壶中的水被倒掉了,结果迎来的就是孩子“大闹桃仙机场”。

朋友快速反应后,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宝贝,我知道因为你很渴,又因为妈妈没有经过你的允许就把你的水倒掉了,你又渴又生气,是不是?

孩子:(点了点头)

妈妈:对不起,这次是我做错了。我有一个好的方法,你要不要听听?

孩子:(继续点了点头)

妈妈:如果赶不上飞机,就不能去海滩玩了,那现在我们能不能安静的等待一会,因为越哭会越渴,安检过去就可以马上买到水了。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一切变得特别和谐。

家长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共情,这种“魔力”也会帮助孩子解决更多的难题和困惑,让他不再以自己为中心,同时会有很好的的适应能力。

懂得共情的父母,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爱孩子,从学会共情开始

当家长指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少一些质疑,从解决“怎么办”开始,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下“自由”成长。

1、懂得尊重,而非说教

前些天,和朋友聚会,朋友女儿跟我们抱怨:

“我妈经常删除我的好友,特别是那种异性朋友,问都不问。还查看我的聊天记录,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你是我女儿,我是你妈,看你手机怎么了!”

“我看了点娱乐新闻,我妈说我一天就看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我容易误入歧途…”

每个家长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也都想在每个阶段了解到孩子的生活状态。

但是不能因为是孩子,就不懂得尊重他们。

更不能用家长的身份去压迫、说教孩子。

这种方式可能换来了短期的“安静”,却让孩子身处长期的“压抑”之中,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孩子时还在用“强迫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才是正向养育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寒假封闭式复习(第22天)
让后果来教育孩子,比家长说教和督促更管用,可惜很多父母做错了
为什么喊800遍也没用?!!破案了~~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让他们更“坚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