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之窗:来自一位农村教师的深度思考

优质生源流向城市,问题学生扎堆农村——日益拉大的城乡教育差距,是许多欠发达地区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 这几年,广大农村教师苦苦支撑,却始终无法摆脱被城市教育“吃剩下”的窘境。

“培优”需要优秀教师,“转差”不仅需要优秀教师,更需要一大批教育专家。然而,农村教师毕竟不是教育专家,面对一个班的差生,他们也许说过一些不专业的话,做过一些不专业的事,社会应当对他们宽容才是。然而,我们听到的几乎都是指责或歧视!

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着非常深刻具体的原因,而寻找这些原因是一道教育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对待这些学生,仅仅靠好言相劝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教师深度走进其心灵,并持之以恒开展工作。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爱,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然而,如此高素质的教师还会长期留在农村吗?他们留下来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教师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学生是学习知识、技能的人。在社会变革中,不论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人还是学习知识、技能的人,都有理由遵从“聚集效应”向城市聚拢而从中获益,这也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趋势,农村教育不断式微的进程将无法阻挡。

呆在大城市里的“专家”,请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师”,城里也许没有“差的学生”,你到农村教几年书试试!

时下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误区

“生命不在,何谈教育。”上面的大领导如是说。

“安全教育,警钟长鸣。”下面的小领导如是说。

一场场精彩的报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台上做报告者,广征博引,侃侃而谈;台下听报告者,心惊肉跳,毛骨悚然。

于是乎,班主任取消了一切校外活动,学生从此不再去爬山,也不再去野营。

于是乎,体育老师取消了一切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体育课上从此不再有跳马,也不再有拳击。

于是乎男生变得更温顺了。他们害怕打雷,听见驴叫就吓得尿裤子。

于是乎女生变得更听话了。持刀歹徒,叫她们脱裤子,她们就乖乖地脱下裤子……

学生从此安全了,学校从此不会再有任何责任了。然而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会怎样?我们的民族又会怎样?

虽然我们无数次向世界宣布我们绝不称霸,但这样我们就安全了吗?问题是别人太霸道怎么办?一个软弱的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我们都说美国人霸道,欧洲人有冒险精神。难道说他们就不重视安全教育吗?关键是他们没有因为安全教育,而忽视对孩子冒险精神的培养。

什么样的育人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常听人们说,现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相较于以前好多了: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视频会议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教阶段教师特岗计划、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计划等一大批惠及农村教育的利好政策落地生根;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备和音体美器材源源不断地补充……如此种种,显示了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其投入力度之大更是史无前例。

然而,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了,农村优质生源的流失率反而增加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家长看重的不仅是某校的办学条件,还有育人环境。笔者认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然而该校的“人”才是其育人环境的核心要素。道理很简单:学校里面好孩子多,追求上进的孩子就多。当某个孩子惰怠时,其他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影响他,引领他前进。学习如此,道德修养又何尝不是这样!

就像人们选择早餐店一样:不仅要看这家店是否干净,还要看到店里就餐的都是些什么人。

记得有天早上,我到街上想寻家早餐店吃早餐。先到一家油条店:墙壁黑乎乎的,餐桌油腻腻的;里面坐满了老头老太太——他们随地吐痰、甩鼻涕、扔餐巾纸;毫无遮拦地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看到这些,你还会有食欲吗?于是我又换了一家。这家店贵是贵点儿,但干净上档次;老板微笑服务,顾客也很文明——我毫不犹豫地进去坐下了……

和就餐环境不同的是,学校育人环境是综合工程。学校之美,美在建筑,质朴庄重,有教育意蕴;学校之美,美在教师,博雅健康,大爱公正;学校之美,美在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学校之美,美在校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一句话,一所学校育人环境的核心是“人”。俗话说:“你和谁在一起,你就会变成谁。”选择一所学校,首先要看在这所学校教书和念书的都是些什么人。

我们小时候崇拜的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吗?

小时候,我特别崇拜那些上课节奏快的老师。听他们侃侃而谈,涉世未深的我仰视他们,就像仰视“先知圣哲”一样。

但这些“先知圣哲”,并没有把班里的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相反,和其他班相比,该班的孩子有时显得木讷、自卑。除了几个所谓的“尖子生”,其他学生都只是“陪坐生”而已。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作品中首次使用“钝感力”这个名词。他认为教师要善于创造知识缺口,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试图让学生一下子什么都学会的结果,是什么都没学会。

有学生在作文留言栏上写到:“我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老师看后,把句号改成了逗号,如此一改,就创造了知识的缺口,学生一句一句地写下去,最终写成一篇作文。

好的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聪明的;一般的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感觉教师是聪明的(其实,教师手中没有标准答案,也未必比所有学生解题迅速)。课堂上的个人崇拜比政坛上的个人崇拜危害可能更大。

拔苗助长似的教育只会把师生双方都弄得都很累,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就像是时下城里孩子学钢琴,当孩子拿到十级证书后,就发誓再也不摸钢琴了,因为孩子没有从弹钢琴中感受到快乐。

教育是慢的工程,慢教育可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因此教师不必心急,要学会与蜗牛同行,耐心等待学生成长。

“你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这句话是真的吗?

很多老师都喜欢用“你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这句话来安慰部分学困生家长。诚然,这句话确实满足了少数家长的虚荣心,久而久之,有些家长宁愿相信这句话是真的,不然他们也不会逢人就引用老师的这句话,来夸自家孩子聪明了。

但也有不少理性的家长会提出质疑,因为这句话存在逻辑问题。

质疑一:不学习的孩子是聪明的吗?

聪明的就应是明智的,不学习的孩子是明智的吗?

质疑二:老师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老师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既然不爱学习,其学习成绩就不可能优秀。那么老师说孩子聪明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质疑三:为什么有些家长相信这句话是真的呢?

不学习的孩子,精力无处释放,所以他们平时大都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而学习型的孩子,由于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了,有时反而显得木讷、拘谨。但我们绝不能以此为据,评判一个孩子聪明与否。记得几天前,我指导九年级学生上网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有位吴姓同学平时喜欢上网,不爱学习,家长和邻居都夸他聪明,但此次测评,其他同学特别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一点就通(尽管他们平时很少上网),而这位吴同学却一直糊涂,最后还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才完成。得出的结论是:成绩优秀的孩子,接受新事物普遍快一些,而且思维更加严谨。

如此,以后家长朋友们再听到老师说“你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之类的话,要理性地思考一下,最好能撇开前半句,追问一下老师:孩子不爱学习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新教育理念三思录

一、“问题学生”不一定都是学困生,高材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高于正常孩子。

长期受“战胜别人”的教育思想影响,使其变得更自私、更狭隘。“以我为中心”的处事原则,又使其很难与周围人和谐相处。面对挫折,他们往往表现得更脆弱。

马加爵读高中时,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他的家人倾其所有去培养他,他也成为家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但以牺牲天性为代价的所谓成功,是虚假的成功。马加爵的冷血和丧尽天良的作案过程令人发指,同时也留给人们诸多思考。

二、青春期的孩子能量大,需要有效释放。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通过认真学习来释放,于是他们会另寻释放途径,这是正常的。

既然是正常的,就要勇于承认。如果你不承认,正常的也会变成畸形的。

光承认还不够,还要去研究。通过研究,合理定位,让每个学困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岗位,做到人尽其责。

尽责的过程,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他们就会获得成功的快感——“成就感”。

三、要学会激励。俗话说:“优点不说不会少,缺点不说不得了。”这句话今天看来已过时,我们今天提倡:“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会变少。”教师要想不误人子弟,必须学会激励。

激励是分享,而不仅是表扬。你想让孩子往那方面发展,就要从哪方面寻找其优点,分享其优点。

激励不否认批评,但我们所说的并非“抱怨式”“谴责式”的所谓批评。教师最大的错,就是只看到学生的错。正确的批评应是善意提醒,应是在充分表扬前提下的温馨提示。幽默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因批评而产生的尴尬。

激励更多表现为一种“中间状态”。因为不论是“分享”还是“提醒”都不能太多,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

慢成长也是孩子重要的成长方式,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学会等待。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勇于做孩子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孩子的“先生”。

怎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

怎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老师没有那么神——“哥只是个传说”。还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也太寒碜了,为什么不说老师是“长明灯”呢?其实好老师的标准很简单,学生喜欢即可。因为喜欢,他们不会再逃课;因为喜欢,他们愿意改正错误;因为喜欢,他们懂得了感恩;因为喜欢,他们不再自卑也不再怯懦……

怎样的老师,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呢?

第一、让学生感到可亲的老师。教育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构成的,传统教育观认为老师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上与下的关系,即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崇尚师道尊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老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所以这样的老师从不高高在上,而是主动放下架子,和学生亲近,力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他不论心中有多少风风雨雨,总能克制自己,始终给学生以真诚的微笑。课堂上如同春风化雨,师生之间从知识到情感,从道德到灵魂,在各个层面上都有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对待犯错的学生,他没有训斥和“不倦的教诲”,而是平等地和学生交流看法,把工作做到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他乐于倾听:倾听学生提问,倾听学生质疑,倾听学生心灵的呼唤……他懂得欣赏:欣赏孩子们的成长,欣赏孩子们的进步,欣赏孩子们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第二、让学生感到宽容的老师。新课程很注重师生对课程的共同开发,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对话意识。所以这样的老师从不拿预设的答案来束缚学生。课堂上,他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提问他;他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他;他可以给学生留作业,学生也可以给他留作业……面对学生幼稚甚至荒唐的答案,他总能宽容对待,因为他懂得学生的求知过程,免不了磕磕绊绊,参与探究往往比给出答案更重要。

第三、让学生感到开明的老师。首先他绝不拖堂,日常教学中他掐着铃声上课:预备铃响,他一般不进课堂;下课铃响,他立马下课——因为他知道短短课间十分钟对学生其实很宝贵:他们需要情绪调节,需要身体休息,需要生理方便,还需要为下一节课做必要的准备。面对如此繁杂的事务,老师还有什么必要侵占学生的时间呢?不仅如此,他从不把课堂教学欠缺转化为学生的家庭作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处理完毕——因为他知道当学生的其实很不容易,他们活得有时比老师累,所以,当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功课,放学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不应当再去应付堆积如山的作业!

第四、让学生感到可敬的老师。爱岗敬业,公正廉洁是好老师的道德基础,因为崇高的师德,会让老师充满人格魅力,令学生敬仰。很难想象,一位工作马虎,教学偏袒,把学生视为摇钱树的老师会为学生所喜欢。所以这样的老师是工作狂,但他不是埋头工作,而是边做边想。做是想的基础,想是做的方向。他爱每一个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他一生清贫,却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因为他相信:他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就足够了!

“有老师教”咋不如“没老师教”?

新学期开学不久,某高中语文老师张先生因病请假了,这可急坏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他们反复协商,多方工作,却始终未能找到接替张老师的人选。老师们之所以不愿接替张老师的语文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工作量都已饱满;二是张老师所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在高三年级八个班中最差,谁愿意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无奈之下,教务主任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改这两个班的语文课为自习课——让学生自己看语文书,做语文资料。校长虽心存疑虑,也只好点头同意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高考了;又一转眼,高考成绩揭晓了。高三年级八个班中,语文总平均分最高的两个班,竟然是没有语文老师上课的两个班!

读了以上文字,我心情很沉重。虽然它属于极端个案,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结果?

也许是教育思想出了问题,也许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教了太多的无效知识。广大语文老师,辛辛苦苦备课、上课;备课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语文课上了一堂又一堂,却原来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说到这,人们自然要问: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有效课堂的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运用知识和积极地体验情感的过程。

这好比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第一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要比在穿越过程中谁掰的玉米多;第三要比穿越过程中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人们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否则“有老师教”不如“没老师教”的尴尬剧,还会继续上演。

哪两种人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首先讲讲家庭。家里有个控制欲极强的家长,孩子往往显得拘谨、胆小,做事不够自信,学习十分被动。

这样的家长什么都要过问:孩子早晨是被喊起床的,孩子的辅导资料是家长从书店里选购的,交给孩子按规定时间完成。孩子外出和同学聚会,家长要问清楚和哪些同学聚会,并规定回家的时间,临行时只给孩子坐车的钱,多一分钱没有。到了规定时间不回,家长会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催。

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会表现得极为叛逆,和小时候判若两人,令家长苦不堪言。

再讲讲学校。学校有个独断专行的班主任,学生往往显得自卑、内向,班级气氛沉闷。

这样的班主任精力充沛,管理班级追求整齐划一。班里的几个尖子生是班主任的掌上明珠,但是这些所谓的尖子生似乎只知道学习,他们和同学交往有障碍,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班里的其他学生有时会发展成“两面人”——班主任在的时候他们表现得很听话,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他们就炸了锅。

教师子女青春期家庭教育反思录

体罚式教育古已有之,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的就是这种教育方式,这种陈腐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水火不容。慑于《教师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约束,现在的教师一般不敢在教室里公然体罚学生了。

但不敢不代表不想,不少教师,面对自己孩子反而缺乏耐心,他们在学校不敢体罚学生,回到家里却体罚自己的孩子。

好教师教出来的好学生多,于是他们有一种心理:别人家的孩子都能成为学霸,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而且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是,在别家孩子那里管用的教育方式,为什么在自家孩子这里就失灵了呢?

其实在孩子看来,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定位,学校和家庭的环境定位都是不同的。角色和环境变了,教育方式还是原来的,教育失灵也在所难免了。

教育别家孩子诲人不倦,教育自家的孩子却无耐心,还急功近利,体罚孩子,难怪好多一线教师教不好自家孩子。

体罚也是家暴的一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弊大于利。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没有产生改正错误的内在动力,面对家暴带来的肉体痛苦,他们极有可能产生憎恨情绪,从而关闭与家长沟通的心灵大门。孩子长期置身家暴的成长环境,性格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不仅会增加教育的难度,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种“冷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通过疏远、冷漠、甚至将孩子关在门外等手段,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打击,这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无形杀手。

青春期孩子本身就有叛逆心理,父母的疏远、冷漠实际上是将他们在叛逆的道路上越推越远。将孩子关在门外,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其实,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很生气,但生气又有什么用?除了与孩子好好沟通,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来自于学习之外的诱惑太多、太多。你还想让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怎么可能?学习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任何外在因素都只能通过内因变化而起作用。孩子自己不干,家长急也没用。棍棒底下也许可以出孝子,却很难出学霸。

很多时候,我们苦口婆心,孩子却无动于衷,我们很无奈,也很生气,想揍他。其实,我们在家里给孩子讲的那些话,学校老师难道就没讲过?老师也会教育他们不要沉溺于网游,也会让他们好好干,他们不听,难道回到家里,我们把老师的话再重复一遍,他们就听了?

我们能做的,只有用真诚和爱感动孩子,静静地等待他们成长。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理解父母良苦用心的。

也许,你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学霸,但一个健康开朗的孩子,不也是我们想要的吗?

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搞好关系?

首先家长要研究自己的孩子,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孩子。认识孩子的性格,认识孩子的学情,认识自己孩子的长处和不足。

要根据孩子的性格,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孩子性格暴躁,容易激动,那我们和孩子交流时,尽量不要刺激孩子,要等孩子心平气和时,和他进行平等交流,征求孩子意见,设身处地地帮助孩子解开思想疙瘩。孩子性格懦弱,我们则要多鼓励,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帮助孩子重拾信心。要准确把握孩子的学情,不要抱有超出孩子能力很多的学业期待。其实,孩子拿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高分,就是最好的。

受基础不同和接受新知快慢的影响,孩子的学习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优秀的孩子比较,打压自己的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家庭教育成效弱化,甚至彻底丧失。

家长要学会正确激励自己的孩子。激励应是一种分享,而不仅是表扬。你想让孩子往那方面发展,就要从哪方面寻找他的优点,分享他的优点。例如孩子某方面进步了,家长要敏锐地加以捕捉,充分地加以激励,以唤醒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家长要以孩子高兴而高兴,以孩子自豪而自豪,这就是分享。及时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会给孩子的继续前进注入无穷的动力。

激励不否认批评,但我们所说的并非“抱怨式”“谴责式”的所谓批评。家长最大的错,就是只看到孩子的错。正确的批评应是善意提醒,应是在充分表扬前提下的温馨提示。

语言激励要点到为止。说得太多,等于没说。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怀疑孩子:怀疑他乱花钱,怀疑他乱交朋友,怀疑他不好好学习……就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甚至会把孩子推向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成长之路。

不要随便对孩子做定性评价,如“这个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干”“那个孩子很勤奋,就是太笨了”等等。这种评价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可能还会造成负面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家长自己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例如我们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却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我们要求孩子不睡懒觉,自己却在睡懒觉……这些情况要尽量避免。

农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究竟该写些什么?

又到了一年一度提交论文的时间了,很多农村一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写吧,学校有硬性规定,再说这也是职评的条件之一;写吧,真不知从何处下笔。有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我总觉得写论文是一种负担。每次写论文,我都是先上网搜索,然后把下载来的东西进行剪切、重组,再做些修改就提交完事。但提交之后一片迷茫,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对自己的教学有利吗?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吗?”

听了这位教师的“肺腑之言”,我感慨良多。作为一名老教师,教育专著我也读过几本,远程培训也参加过几期,平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所进行的课改尝试也做过一些,据此写出的教育教学论文还多次获奖……当被问及“教育教学论文究竟该怎么写,写些什么”时,我一时陷入沉思。

说句实话,让一位农村中学普通一线教师去做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是不大可能的,那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但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俗话说:“不同就是资源。”我们独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就是我们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及由此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随时记下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所思、所感、所行、所获,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化的东西,却是最原始、最真实、也是最宝贵的论文素材。要养成写教育教学随笔的良好习惯——坚持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最有效途径。

如果你能凭借自己的认识,用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去审视、分析你所积累的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加以梳理、整合,写成论文,那一定会赢得评审专家的青睐。

后生有什么“可畏”的呢?

《论语》中有很多旷世名言,其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些成语,历久弥新,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后生可畏”就是其中之一。

后生有什么“可畏”的呢?曾几何时,我也有过同样的疑惑。

小时候,我生活在成人中间,倍受欺凌和嘲弄。更有人以雕虫小技为推理依据,对孩子们的未来做出定性评判,就像老母鸡以下蛋为依据,评判“丑小鸭”一样,这是何等的愚妄啊!

现在我作为一名教师,总能细心呵护孩子们的心灵。我知道孩子们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无法预知其未来。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指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所有的这些智能,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一名学生语文、数学成绩不好,但在体育、音乐、美术或者其他方面有所专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什么“笨人”,因为每个人在九种智能里总有其突出的地方。

基于此,我从不以孩子的智商作为推理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即使是孩子身上存在性格缺欠和品行误区,我也客观描述其现象,并针对该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育规划。

在单位,我十分敬重年轻的同事,从不以经验为本,倚老卖老。我知道“年轻就是资本”,年轻人凭借自己的本领争先进位再正常不过了。

我喜欢虚怀若谷的年轻人,并真诚希望和他们交朋友。面对诸多人生课题,我愿和年轻人平等交流,从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最后,我想引用一代伟人的话作为结束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老师、一个班、6个学生,谁来振兴日渐式微的乡村学校?
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正在下降,原因不全在老师,信不信由你
浅谈农村教育的困局
关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家长要退费,怎么办?
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