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绪的心理机制 3
情绪的心理机制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9336 | 更新时间:2006-4-7 | 文章录入:kezee ]
    回避不快情绪是饥饿引起的需要的本质,但至此还不能使我们认清需要本质的全部。在心理学中一直是把生理上的匮乏状态作为研究需要的主要对象,而对需要的另一面,也许对人来说是更重要的一面却很少涉及,这样显然有碍于对需要本质的深入认识。再回到前面的例子:饥饿产生进食的需要,是什么产生停食的需要?“饱中枢”的说法显然没经思考,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中枢,许多被撑死的动物是否都是“饱中枢”出了问题?象“记忆系统”、“过滤系统”等等一样,硬造出来的东西太多必然会妨碍科学认识。若不用知识来控制,显然不是饱而停食而是撑而停食。而饱是快感,撑是痛感。在这里,当两种性质的情绪在一种行为中相遇时,就看谁的强度高了。如果该行为的继续所带来的快感大于痛感,就会继续此行为,反之则停止。味觉的降低对停食的影响只起次要作用(显然味觉一般不会降为零),当通过饱感与味觉所带来的快感(香、甜等感觉都属于以快悦情绪为主体的快感)都不敌撑的痛感时,就产生停食的需要。在没有知识影响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饥饿感、饱感与味觉的推动和引诱,生理再需要我们也不会去吃什么。这同时也说明,我们吃的直接原因是消除不快情绪和追求快悦情绪的需要,而消除不快情绪也是追求快悦情绪的方向之线上的一极,心理真正需要的是追求快悦情绪。
    任何情绪和感受都相对着脑内的情绪性反应,这种反应的特征就是它的情绪性。所谓情绪性,就是在大脑对此反应的感知过程中包含着一种拒绝或者趋向的倾向性,即包含着喜爱或者厌恶的“态度”。情绪产生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在需要和动机的参与下情绪的趋向性就表现了出来。从宏观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情绪本身就包含着趋向性,需要和动机只是情绪机制的一部分,这样也许更便于对一些心理现象的理解。而情绪性反应又必然相对着某种心理状态。人们所说的不平衡状态都意味着痛感状态,意味着负面性质的情绪性反应。而通常所说的平衡状态其实只是一种维持状态,显然这种状态并不反映个体的真正满足和需要,也并不是“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才“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生命永远需要那种超越于平衡的快悦状态,这种需要反映在心理的内部过程中就是对一种神经激活状态的“渴望”。与平衡状态相比,那种身心愉悦、满怀好心情的状态更是我们向往的状态。生命真正需要的是超越于平衡状态之上的快悦状态(也许那才是有机体的真正平衡)!也正是这种需要在使生命不断向前。
    心理的直接和根本的需要是快悦性质的情绪状态,这种需要直接产生于对情绪的直接体验和对其的经验,快悦情绪使心理满足、喜爱和向往,这些体验和经验产生要获得它们的需要;不快情绪使心理厌恶、拒绝,这些体验和经验产生回避的需要。没有情绪就没有需要和动机,所以情绪过程是需要和动机的唯一根源。这里可以表示为:情绪——需要——动机。
    意志对动机的影响完全是借助意识对情绪的经验实现的,个体的一切计划和目标都是以回避某种痛苦或者获得某些快悦为对象(谁见过另外的计划和目标呢?)。实际上,意志的动机功能就是在思维和潜思维活动的参与下,通过对某种情绪的预见和“期待”而起作用的。
    快悦合乎需要,但它不是需要本身。需要也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有它自身的心理机制。对人来说,心理通过情绪产生的需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直接的情绪体验产生的需要,比如痛感需要消除、回避,悲伤需要发泄、哭泣,好吃的苹果引诱我们一口再一口地吃,优美的艺术品或表演使我们留恋忘返,友情使我们欢欣,我们即刻付出自己的友谊以为获得更深的友情等等,这些都是由当前而现实的自然情绪和制约情绪直接引起的需要; 二是由意识系统依据其观念中所包含的对情绪的经验而产生的需要,比如对信念、理想、道德、正义等等的需要。虽然它们所遵循的都是趋悦原则,但在表现上仍有方式和模式上的区别。前者方式直接或较直接,通过对制约情绪的了解都已显得简单易识。后者曲折,并有其自身的模式。从意志对动机的作用上我们可以看到,意识系统是以它自己的方式通过情绪来形成和选择需要的。在意志活动这里,意识系统是依据词语或意象引起的制约情绪的经验来产生需要的,同时,在我们的大脑里还有许多潜含着情绪的成型观念,即由对事物的情绪经验形成的习惯态度,它意味着已基本定型的制约情绪。通过思维活动,一些观念进入意识,这些观念中包含的定型的潜在情绪也会因受到情境刺激同时引发,并对动机的形成与选择形成直接影响,即使那些浮到近层的潜观念没被具体意识,它们所容含的定型情绪由于受到制约刺激也已形成现实反应并被意识。由于这些原因,才表现出意志的特性。这里可以表示为:对情绪的预见——需要——动机。
    

补充论述: 观念——情绪——动机

   我们知道,一些观念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和决定动机。但这些抽象的观念是怎么起到对现实动机的影响的呢?是观念中所包含的情绪因素。
    所谓观念,尤其是心理学中通常所指的观念,就是我们对一些事物的基本固定的看法,其中包含着“好”、“坏”、“该接受”、“不该接受”和“该做”或“不该做”的态度。而这些“态度”显然就是情绪因素。虽然这些因素不是在我们所有想到这些观念时都会引起特别深刻的情绪并被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但在所有情况下它们总是以被意识到或没被意识到的现实形成来左右我们当前的动机。尤其在某些紧要时刻,问题的紧要或矛盾的强烈会更强地制约出潜含在观念中的性质上基本定型情绪反应。说来话长,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那样,虽然不是全部,但很多观念都与从童年开始的情绪经验有关,即使是后来形成或者重建的观念,也是会与原有各种观念的情绪基础建立起间接的联系。既然他都说过了,大家也会都知道许多,我也就长话短说,直接以一些实例来描述观念是怎样通过情绪来影响动机。
    在许多现实生活中,由于观念中的情绪活动和作用未被意识,因而使观念本身显得带有动机性。比如小学生在公交车上见到老人的“让座”,这是“助人”的观念引起的动机使然。但在“助人的动机”背后,是情绪在从两个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一是助人会得到“好感”,在他的经验中,“好感”起先总是与“好吃的东西”、“新的玩具”、“被爱抚”、“被表扬”等所引起的快悦情绪伴随在一起(“被表扬”又与以前因之而得的种种奖励而引起的快悦情绪有联系),因此“助人”的观念就是引起这些制约情绪的信号刺激物,并通过引起这些情绪反应而产生当前的助人需要和动机,只是在这一“信号”——“情绪”——“需要”——“动机”的单元系统中,由于“学习”与习惯,它们的联系和反应已是基本定型的,因此才表现出观念对动机的作用的直接性。另一方面是不助人是“不好的”、这意味着被指责、看不起、冷落等等(对大人们来说就是违背公德),这些制约条件会引起相关负面情绪反应(与上同理不多描述)而产生回避它的需要,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助人的动机(大人们让座多源于此)。<>< 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绪的心理机制
心理养生系列
怎样才能淡忘她
【备考秘籍】教你从一无所知到顺利入编的必备考点(第52篇)
2015-1-1
经商成功的心理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