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明听懂了, 考试却考不好的真相在此

如果一个孩子上课不认真,回家不写作业,整天不想学习,考试考不好是显然的,这时候,家长的焦虑是有迹可循的。

但更多家长的焦虑并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学习,很多孩子上了很多课,报了很多班,学得很辛苦,作业写得也很认真,任务也都完成了,但是考试依然不行。

这时候家长这火上的就更大了:因为他们连到底怎么解决这把火都不知道,火上加火,堪称离奇。

孩子上很多课,上课也能听懂,作业也都做了,考试就是不行,这事儿到底是为啥呢?

一、“模仿”和“学习”不是一回事

举两个常见的例子。

比如在小学奥数课上,老师讲一个知识点,5个人选两个人排队有多少种可能?这用到简单的排列组合,5*4=20就解决了,老师再问6个人选2个人排队怎么做?学生们也都会做,用6*5=30解决了,于是所有孩子都说自己听懂了,但是等到做例题换个问法,5个人选两个人去照相,有多少种可能,那么就有一部分孩子蒙圈了。等到做练习题,5挑泳道让2个人各挑一条泳道,有多少种挑法?那么有更多的学生不会了。

再比如,老师教2的平方乘以3有几个公约数?老师教的方法是(2+1)*(1+1)=3*2=6个。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懂了,等老师问2的平方乘以6有几个公约数,许多学生甚至还会大声抢答(2+1)*(1+1)=6个,但另一部分听懂的孩子会发来嘘声,应该是8个,因为6需要拆解因数……

事实上,你会发现,但凡是任何一个课堂模式下,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跟上节奏”,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常常优先教育孩子上课务必认真听,老师讲的必须先搞懂,在孩子心目中,老师的方法和技巧是最重要的,孩子们的大脑并不笨,甚至比成年人更加聪明活跃,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尤其在小学学习中,很多孩子很快就可以模仿老师的方法,完成基本的题目,但是他并不懂,也没有理解,因此题目稍微变难一点点,他们就立刻现形了。“模仿”和“学习”完全不是一回事,家长必须先弄清楚孩子是在学习还是在模仿。

二、上课逻辑和考试逻辑完全不同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情况,上课和写作业没发现有啥大问题,孩子也挺听话的,但一考试就“拉稀”,就“掉链子”,老师家长都着急,最后往往却归结到“孩子不会考试”、“考试技巧不足”、“没信心”、“心理素质不好”等这些边缘问题上,事实上,更多孩子根本不是这些问题,反而就是没学懂!!!

老师上课的逻辑是什么样的?老师上课的逻辑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因式分解”(此处省略1000字),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例1、例 2、例3;来我们来看几个练习,练习1、练习2、练习3;好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今天的作业,是作业1、作业2、作业3。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大部分的课都是这样的,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例题、作业和练习联系紧密,很难看出问题;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就会分类。第一类,例1、练习1、作业1,第二类,例2、练习2、作业......

学生上课的逻辑呢?

老师教例1是这样做的,于是开始自我总结例1的“成功秘诀”,然后出现练习1的时候,发现和例1几乎一样,于是把成功秘诀一用,就做出来了。再看作业1,也是如此,和例1比,就是照葫芦画葫芦。所以,上课听懂,是非常容易的,做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是非常容易的。

事实上,上课逻辑下的思维是非常单一的,因为上课的目的是将完整的知识体系里的每个知识点逐一学会,单独拿出来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思维路径就非常的单一,可以类比下面这个图。

A点,代表一个题目(知识点)的答案、结果;

B点,代表一个题目(知识点)的条件、起点;

从B到A的路径,代表我们解题时候的思考路径、思维过程。

我们可以把从B到A的思维路径,理解成在一条路上开车。这就是上课和写作业时候的思维状态,非常单一,孩子们往往问题不大,就如很多家长和老师说的,只要你把老师讲的方法都搞“明白”(模仿的熟练),肯定会做题。

但是考试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考试是在干嘛?是阶段性检测一个孩子在每个学科整体的学习,每道题不会只单一的涉及一个知识点,每道题都是一个学科问题,要主动寻找一个解决方案,利用学会的知识和找到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孩子面对每一道问题的思维路径大概是这样的:

正确的道路还是那条主路,但是这一路上全都是思维的岔路,因为不再存在“老师的提示”,不再存在“例题”,不再存在“单一的解决问题的公式”,不再存在“模仿的对象”。对应到实际场景,孩子可能会有这样的心理思考:“咦,第二步是要直接化简计算还是要用换元法呢?要是直接计算就可以的话,换元法会不会越换越麻烦了?如果要换元法的话,是第二步就换元,还是到第三步再换呢?…… 唉,这个三角形面积,到底该怎么求啊?已经换元法计算出一个式子了,是该用余弦定理呢,还是直接用底乘高来求呢?又或者是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 唉,这么复杂,是不是越错越远了啊?靠,我估计第二步就不应该用换元法吧!……算了,再重新开始试一下……”

是的,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考试和平时上课写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上课写作业,老师讲题等所有场景,逻辑思维这件事儿都有人帮你解决,但考试的时候,逻辑只能依靠自己,选择走哪条路只能依靠自己。

简单的说明就是,老师只能帮你孩子解决,A到B,B到C,C到D和D到E的问题,老师解决的都是短的逻辑,但考试从来都考长的逻辑,考试考的是A到E,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A到E中间还可以经过BCD,因此就挂了。更难的题目会考你A到F,F可能你都没学过,但只有真正学懂的同学才知道,E是学过的,E可以到F。这就是现在最喜欢考察的创新题。

三、如何拯救我们的孩子

学习这件事儿从来没有任何特别的窍门和捷径,任何一个成绩好的孩子都是遵循三步走的:

第一步听懂,也就是听讲;第二步记住,也就是能把学到的讲出来;第三步运用,也就是足够量的练习。

事实上,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在第一步上努力地下工夫,只大量上课,只抓课堂,下课爱干啥干啥,除了写作业啥也不干了,只要任务完成就万事大吉,会做题就行不要求理解。

这些典型失去第二步和第三步支持的孩子,充其量是个学酥,比学渣就强那么一点点,重大考试一定都是失败的。

关键的第二步——“记住”该怎么把握?

先看学习金字塔原理图。

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这几种学习方法中,自己作为老师,向他人教授知识,是最有效的。为什么教别人自己反而学得好?原因很简单,使用这种方法,你能够在讲解的过程中被迫遇到很多的分岔路,被迫去熟悉它们,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水平。所以一下子把知识点和逻辑思维两件事儿全解决了,这也是为什么小石头一直跟家长说,孩子如果能给你讲明白,那他才真的学懂了的道理。

另一方面,一直在死记硬背知识,总是考孩子背诵的,其实事倍功半,尤其是理科,公式记住了不代表真的会,一考试就现形了。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主动上台讲课,主动给人讲题,做PPT分享展示,自己编写总结和小教材都是很好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给家长讲明白,慢慢学会自己去总结知识,是非常好的方法。

关键的第三步——“运用”该怎么把握?

无非两个关键点,第一是选对题,选合适的题,选专业靠谱的题;第二就是千万不能懒!

任何学习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要不是思维的“熟”,要不就是身体的“熟”,生的“巧”往往也不是会做题那么简单,数字的感觉,计算的灵敏度,逻辑思维,大数据意识,建模意识等等,这些重要的技能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

所以,为了考试,更是不能懒,做题是必须的,只写作业根本不可能是好学生,但练这件事儿也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因人而异,要找到自己训练的量级,也要学会去测试自己,不断修订量级。

当然,就算你做好了这三步,依然还有很多问题你是无法解决的。

比如高考数学压轴题,它就是一个非常长的思维链条,几乎超越了99%以上的孩子的大脑逻辑思维的极限,所以,学会去总结的意思就是学会把自己的逻辑思维可视化,以防止出现好不容易想出了C到D的办法,却忘记了A到C的过程,比如流程递进图、甘特图、思维导图(脑图、结构图)这些都是总结知识,总结学习的关键技能。

你会发现很多牛师和牛娃脑海中的知识都是成体系的,甚至题型也是成体系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来看看高考状元俞笑的笔记。

表面上看,这妹子就是写字好看,写的干净,手头勤快,但你孩子跟她的差距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清晰的逻辑,显而易见的知识脉络,瞬间让复杂的笔记和知识变得井井有条。

最可怕的不是她把它呈现出来了,而是她呈现出来之后就记住了。

学习这件事儿,是所有升学的万源之本,再加上品行,这就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两个意义。

唯有明白孩子的问题以及学习的道理,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唯有直面,才有出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告诉孩子,要想成绩好,学会听课太关键,家长必读
上课就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这样的孩子该如何逆袭?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之间学习的差别
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选家教老师
这样关注孩子的学习会很有效哦!
为什么孩子数学课上都说听懂了,考试却写不出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