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回家看看 社区养老PK家庭养老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一首普普通通的歌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唱出了千千万万父母扯心扯肺的思念;“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父母的怀抱永远向儿女敞开,他们单纯地希望子女的常常归来,哪怕回来的不是灿烂的笑容,不是头顶的耀眼光环,互相的交流和抚慰就是最美的时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父母所要求的,不是子女的功成名就,而是幸幸福福地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生活的琐事也可以让日子过得甜甜美美。最琐碎的事情最简单的动作里勾勒出老人对家庭养老的期望和向往,可现实生活中老人们却不得不面对:孩子们一个又一个问候的电话,一张又一张远方而来的汇款单,却不能亲自摸一摸那张熟悉的脸,专家们在呼吁社区养老,老人们在等待家庭养老,究竟何种方式能给老年人们一个幸福的晚年……
 
     个案描述:
     一个公益广告触动了很多人:老人在家中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刚刚停歇下来擦去额头的汗珠,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地响起,儿女孙辈们依次打来电话,容不得老人说上几句,匆匆地为晚饭“请好假”就“喀”地挂上或是“嘟嘟”的忙音,最后的镜头是老人苍老的容颜和越加无奈呆滞的目光,低缓地说着“忙,忙,大家都忙……”。
    这样的画面无声地触碰到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生活的忙碌也许是我们不能选择的结果,父母则无形中成了忙碌后寂寞的最大承担者。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言语并不抱怨,于是我们在忙碌中渐渐忘记了他们的感受,忘记他们每天的期盼和惦念。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对孝道的重视让家庭养老成为无可厚非的养老模式,在中国古人的仕途道路上,孝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举孝廉”和“科举”享有相同的走上仕途之路的机会。文化在规范和鞭策着人们的行为,然而近几十年来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养老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快节奏的生活让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交通的便捷又让分开居住成为可能,于是脱离家庭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出现。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种现象,是否是在呼吁着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是否又意味着家庭养老将落入历史的尘埃?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四二一金字塔”。这是针对中国的人口结构现状,由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概念,即一个家庭三个代际之间人口数分别为四人、二人和一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中子女数量减少,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甚至单人家庭增多,导致家庭中代际关系发生变化,“二”指的是一对夫妇,他们一般拥有一个孩子却承担着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有的甚至是八位老人,家庭赡养难度加大。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家庭的功能在退缩,长期以来一直由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所形成的家庭共同赡养老人的模式悄悄发生变化,呈现出许多的不适应。因而有了报纸上经常谈及的老年人孤独、中年人压力过大的报道,这些报道为世人敲响警钟,当家庭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时,对于养老,我们应该有些应变的对策吗?
     于是,冒出了一种专门的机构,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能那就是专业而集中的照顾老年人,我们一般把其称为养老院。现在的养老院基本都是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拨款兴建的养老院的改版或是升级,随着私人资本的进入,养老院已经逐步走上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道路。上个世纪一些学者认为,养老院的出现和发展会逐步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但事实似乎并未这样发展。
2007年1月搜狐网站的健康频道对此做了一些访问,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当事人发出的声音:
     李奶奶(72岁):我老伴过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经常听说有独居老人生病在家没人知道,几天后才被邻居发现送去医院的事情。我挺担心的,这些遭遇说不定哪天就会发生在我身上。相比来说,我愿意住进养老院,那能交到一帮朋友,也不寂寞。儿女们想我了就来看我,我也不拖累他们,只要住得舒服、自在就行。
  宋大爷(68岁):都说“养儿防老”,生那么多儿子女儿是干什么的?到老了,还要把我送到养老院?我才不去呢!
  王大爷(80岁):我每月退休金只有四五百元,还要子女垫补1000元左右,想找一家千元以下的中档养老机构,实在太难了。那些只收几百块钱的养老院,条件太差,服务也跟不上,住在里面简直是受罪,还不体面。
       陈先生(45岁):虽然平常工作很忙,不过我还是坚持和父母住在一起。总觉得他们把我养这么大,挺不容易的。现在他们老了,让他们去住养老院的话太不孝了。再说,养老院那环境,真把父母送进去了心里也不塌实啊。
      这些声音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看法,2005年零点调查公司对上海、北京等7大城市的2225名老人进行调查后公布的《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显示:56.4%的老人认为养老主要靠家人,65.5%的人认为未来最应依靠的也是家人,13.6%的人认为应依靠政府。养老机构在中国并没有得到老年人的青睐,随后另一种新的养老理念在理论上逐渐成熟并被运用到一些条件较好的社区中,这就是社区养老。
      北京宣武区是把社区养老做好的一个典型,据报道他们取用了10名下岗职工,在经过培训后正式走上了牛街街道居家养老协理员岗位,同时全市首个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也随之启动。在随后的时间里,10名居家养老协理员通过入户走访,详细掌握牛街地区60岁以上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然后通过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工作站及街道指定的家政服务公司等单位提供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街道也对辖区进行了周密的统计。“现在牛街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8565人,占街道人口的15.44%,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1287 人,空巢老人占到1027人。特困老人、百岁老人、为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老人共50人。”在媒体的采访中负责人自豪地说出如此具体的情况。再摸清情况后,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陆续建立了街道所有老年人的档案,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提供贴身服务。
      这是社区养老的典型例子,通过社区的力量对老年人实行统一而又有针对性的照顾。一方面能够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另一方面弥补了家庭养老中子女时间和精力不足,不能照顾周全的缺憾。但社区养老终归有别于家庭养老,它需要协调很多部门涉及很多领域和人员,并不是每一个社区都拥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也并不是提供了这一些就能获得老年人的认可。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PK中,究竟谁会是胜者呢?
 
      深度分析:(更多内容参见《空巢老人玫瑰梦》)
     
 
      八方链接:
       一、小贴士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其经济保障主要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如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实行自保公助型保险,英国、瑞典、挪威等国实行福利型保险。为老龄人口提供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寄托,主要是靠兴办养老院和疗养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赖于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扫描热点
        ★     “平安钟”计划
       广州“平安钟”是一项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有一支呼援中心专业服务队伍,服务平台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当老人按动平安钟后,接听的坐席话务员就能从数据库中看到老人家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常用的方言等,还有紧急联系人、病史,因此能及时判断和采取相应的援助措施。但“平安钟”的门槛较高,除了安装时需要付800——1200元的安装费用以外,每月还有几十元不等的服务费。
      ★     “安康通”计划
      “安康通”计划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2005年设立的安康通专用基金的一项针对老人的慈善活动,“安康通”也称电子保姆,是一种用于老人呼救、求助的按铃,只要在家中电话机上安装这种按铃,老人遇事按下随身戴的电子手表式样的遥控按钮求助,城市系统服务中心的人员就能了解到老人的姓名、年龄、住址,并迅速为老人提供援助。
      ★ 江南太阳城社区
      借鉴国外养老理念,充分考虑中国老年人需要的基础上,倡导“居家生活,社区养老,社会服务”的养老理念,推出“全龄化社区”,以老年人独居、老年人与小辈合居,同楼分居、同区分居等多种住宅产品设计满足不同年龄段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老之选 五大养老模式大PK-搜狐理财
老年人到75岁才明白,晚年最好的归宿不是养老院,是这三个地方
养老:一个13亿人的共同话题
让晚年的幸福再多一点
有不少的老年人想去养老院养老,究竟是什么原因?
日本老人真实的退休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