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爸一年读50本书计划(10):《深度工作》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


在慢悠悠的十几年前,想找一个人,可能还有很多困难。但在现在,就是找一个十几二十年没有联系过的幼儿园同学,恐怕也不用太费周折。这是互联网和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便利。


但是,比起十几年前,每个人受到的干扰也在不断放大,时刻不停的信息轰炸让你很难有整块整块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被割裂成块块碎片,甚至也有可能碎成玻璃渣。“从前慢”一去不返,从前慢附带的那种心境、那种孤独而又持续的学习和工作状态,也同样一去不返。


可是,那种状态真的很让人怀念。如何回归到从前的封闭,摒弃肤浅的生活,进入深度工作,这个问题一直是常爸想解决的。这是常爸想读《深度工作》这本书的初衷,这本书也果然不负所望。


但是,大众对这本书的接受度并不是太高。这让《深度工作》成为常爸在近期书单中,豆瓣评分最低的一本书,7.8分。




差评网友对它的评价中,有诸多不满:


简直惨不忍睹。


果然像有些网友说的那么差吗?先来看看常爸的感觉。


- 我喜欢的 -


1

虽然这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工具书,但并不晦涩难懂,相反,书中很多发散性的观点和案例,读起来很有趣。


仅拿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来说,就足够让人大开眼界了。咱们就先来看看,为了保持专注工作,这些牛人都干了啥?

构思《物种起源》时的达尔文,为了保持深度思考的状态,简直每天都像个钟表一样,连散步、走圈的路线都基本不变。


有人觉得飞机上的座位空间狭小又无人打扰,是个深度工作的理想场所。于是就花费4000美元,定了一张往返机票,就在这往返的旅途中,在飞机上,写了一本书,用时30小时。


《哈利波特》的最后一本书《死亡神器》,原来是J.K.罗琳在苏格兰最豪华的酒店完成的。不是因为酒店豪华,而是因为这里没人打扰,查水表的、孩子哭闹,都干扰不到她。


这些案例是不是很有趣?

2

说完案例,再看理论。在理论方面,这本书也能做到有根有据、稳重扎实,提到的具体方法也非常实用,实操性强。


常爸一直认为,思维方式是需要借鉴和训练的,好的习惯也是需要培养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爸一直在思考自己“深度工作”时长和“浮浅工作”时长的比重,即使仅仅粗略估计一下,这个比例失衡得也是颇让人震惊的:感觉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浮浅工作上,一定程度上是被浪费掉的,所以才常常有一种“工作怎么也做不完,时间怎么都不够用”的感觉。


卡尔・纽波特提出的深度工作模式,包括双峰哲学、节奏哲学、禁欲哲学、记者哲学,其中双峰哲学和节奏哲学,让常爸印象尤其深刻。


双峰工作,简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分为两块,一块用来深度工作,一块用于浮浅工作。对深度工作的状态,作者在这里有一个形象又贴切的比喻:像禁欲主义者一般,高强度、无干扰。


而节奏工作理解起来更简单——养成好习惯。人的大脑非常奇怪,一旦习惯一种行为模式,就很难改变。


常爸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太忙中断了睡前读书的习惯。有时候奔波了一天,工作实在太累,晚上一点不想动脑子,只想刷刷肥皂剧。一旦意识到这个不良现象,一个坏习惯已经养成了。后来只能强迫自己,从浅显易懂的小说开始,睡前强迫自己看几页,才慢慢把好习惯给重新捡起来。


所以,有了好习惯,就相当于给大脑上了个闹钟,到点了,该开始深度工作,大脑相应就进入状态了。


两种状态哪个更好,该如何选择呢?作者进一步解释——


各有千秋,双峰哲学更易达到最高强度深度思考,而节奏哲学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量,长年累月下来也能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至于如何选择,也完全看个人日程安排方面是否有自控力。


3

书中还有不少有意思的观点,有些可能也是你想到,但是并没有去深度思考的问题,读后还是能受到一些启发。


比如,在作者看来,深度工作并不等于过度地延长劳动时间,反而是提倡缩短工作时间。有些人习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提高工作总量,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可能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收益。


作为普通人,如果你在白天已经达到了一小时的深度工作状态,那就意味着已经达到了每日深度工作的极限,到夜里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到有效的深度工作。


所以,作者进而认为,“任何可以在夜里做的工作都不会是高价值产出的活动,不会对你的事业精进带来真正的益处;你此时的努力应该局限到低价值的浮浅任务上(以一种缓慢、低能耗的节奏进行)。换言之,取消了夜间的工作,你不会有什么重要的损失。”


如果白天工作已经达到,以后还是尽量放弃晚上继续加班的习惯吧,至少,需要大脑高速运转的深度工作是不可能的了。


安逸时光怎么保证,可能有人也会跟作者一样,会想到不要去想工作内容就行。那怎么才能保证不想工作内容呢,邮件来了,扫一眼无关痛痒吧?但作者对这一做法同样坚决反对。


即使短暂的工作侵扰也会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干扰流,持续长时间阻碍或许你正在享有的屏蔽优势。这一点,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


- 我不喜欢的 -


对这本书,常爸不太认同有些网友“水分有点大”的评论,但的确也感觉有些地方有点啰嗦,不够简洁明快。


另外,全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强调深度工作的意义,感觉结构稍微有点偏。相对来说,可能读者们还是更关注深度工作的状态和执行起来的具体方法。


说完这些,忍不住想继续为这本书说几句公道话。跟很多差评网友的感觉一样,包括上文提到的双峰工作、节奏工作在内的不少内容,常爸其实都很熟悉,都懂。的确,减少外界干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专注工作,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读完全书再掩卷想一想,道理都懂,但理解得还真是没有作者那么深刻全面。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为啥大家都在喊“你说的我都懂,但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深度工作》这本书要做的,就是让人重新理解专注的人生意义,并给出在实际生活中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易说服读者接受并实践书中的理论和方法。比如作者觉得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创造价值。


的确,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缺少一种稀缺的工作,也不是工作内容不够诱人,而是工作状态不够深入,缺乏一种沉下心来的“匠人”精神。而那些愿意且能够保持深度工作的人,也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奖励。


总结起来,你跟成功人士的差距只有一条:能不能做得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坤鹏论:如何做让你的4小时顶别人的8小时?(上)
深度工作:寻找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
深度工作:如何保证精英级的产出?
1种思维方式、3个方法,教你提高写作效率,在写作道路上不断精进
普通人和大神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原因在于你工作是否深度?
构建你的“柏林根塔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