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位决定高手传拳内容——内家武功的关键因素:实质、层次和发力

(一)内家功夫的实质

中国的拳种较多,很多拳种都弱化为套路训练为主,以表演作为目标。实战也被说手、推手、等代替,也变成了一种演练的方式。套路在以前,是作为一种便于习练、记忆的模式推出的。真正有实战经验的习武者都知道:真正出功夫的,不是套路,而是单式。(括号内的字请忽略: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

筋长力大,练筋很难、很苦、很累。大筋的韧性很大,要借助人体关节的拧转,将大筋撑起来,目的是通过数以千计的拉伸,使大筋原有的崩弹的特性展露出来。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一旦大筋撑开了,利用大筋的崩弹之力,练拳不再枯燥无味,每一下都有点像在玩弹弓。

盘练之初,往往以拔胯,开胯为主,因为胯是人体中节的中节。胯跟脊柱称之为龙虎之劲,这两把劲力,在内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内家拳发劲的核心部位。知道这一点、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一开始要将胯盘开。

其具体练法就好比用面粉加水,揉面条一般,开始面粉加少量水以后比较硬,通过不断的揉搓,慢慢将其盘软,这其实也是相当于练拳时的一个进化或进步的过程。

这种自然过渡,是筋骨盘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现象。一些初学者,在拔胯之初,会表现得非常硬,然后运动会慢慢变得有弹性,接着,出现了嘭嘭的声音,开始变得很有力道,再往后,就会感觉动作非常轻灵,但却能打出非常强悍的劲力,这就是一个演变或质变的过程。(括号内的字请忽略: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

当我们完成了几个单一关节的盘练以后,便进入了初步组装的过程。这就像造汽车,从造一个个零件开始的,我们的每一个关节,就相当于汽车的一个零件,然后进入初步的组装阶段。这时候,我们会盘练一些具体的动作。比如摇闪把,双把等,将胯劲,肩劲,脊柱劲,等等多种关节劲力加进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形成整体劲力。

当单式动作可以打得炉火纯青时,又将进入另外一番天地,抖弹之间,可以连续打出两组以上的动作,七八个劲力攻击点。

男人,从小都有一种武侠情节,都希望自己有一身惊世骇俗的功夫,可以独闯江湖,扬名天下。长大后,这一切变成了一个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广大的武友朋友们,为了圆了心中的梦想,在不断摸索着。

功夫是什么,功夫是时间,是汗水,是正确的引导方法下的一种勤学苦练!看着在摸索中艰难前进的武友们,我觉得我有义务将功夫的真谛告知大家,让大家在功夫求学的路上,少一些弯路!

功夫再神奇,也离不开自己的身体。人身体的结构,跟动物一样,由筋骨,关节,内脏组成,所以想练成功夫,只要从这几方面着手,就可以了!传统功夫,一般分为内家和外家,所谓内家,就是以意驭气,以气使力,以力驻功。其实呢,外家功夫何偿不是如此,把一块大石头搬离地面,这些就全有了,又何来内家外家之分呢!

决定功夫高低的主要因素,归根到底,还是在于筋骨,关节,内脏这些实质性的东西。太极,形意,八卦是传统拳的杰出代表,他们练功的第一步,都讲撑筋拔骨,筋是什么,不是指血管,韧带,而是指肌肉两头连接的弹性组织,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弓上面的牛筋,比如皮筋。骨是什么呢,骨即是骨头。(括号内的字请忽略: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

“撑筋拔骨”有人要问,骨头还能拔吗?拔了不就断了吗?其实,不用把骨头断开,所谓拔骨,即是将骨头与骨头的连接处,拔开一定的缝隙,利用大筋有弹性的物质,构成了一张无形的弓。拳论中提到的,“身备五张弓”,就是指两臂,两腿,加一个身弓,组成的五张弓。因为关节缝隙的拉伸,使得大筋得以撑开,产生弹劲。其中脊柱的一张弓,显得犹为重要。

很多拳术大家都说,初生婴儿,所使之力,即是整体劲。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初生婴儿,在母体内,是蜷缩着的,出生后,慢慢长大,由爬行变成了直立行走,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原本如弓般的脊柱,也为了适合地球的引力,变成了S形。也就失去了爬行婴儿的脊柱大弓发力的那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日常训练中,会收尾闾,顶命门,含胸拔胸,将身体拉成一张弓,以便于发出整体劲。

最后,再讲一讲内脏。大家肯定想,内脏是多么脆弱的组织呀,怎么可以发劲呢?其实,内脏是不能够主动发劲的,但是,内脏与内脏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肌理组织,起到固定内脏的作用,这些组织,练得足够强大,是可以主动带动内脏运动的。打比方,人的胸廓就像一个气缸,内脏就像活塞,活塞在气缸内部是上下运动的,可以辅助人体产生向上和向下的劲力,称之为起落劲。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大体明白内家武功实质或根本所在了!希望对广大武友有帮助,可以让你们更快掌握练功目的、环节、更好的进步!

(二)内家拳修炼的层次

大家都知道内家拳修炼的层次,本质上就是锻炼筋骨的层次。就是所谓“筋”其实就是骨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组合,包括韧带、骨膜、关节之间的软组织和各种液体或是能量输送的管道的集合,但不包括肌肉。

“筋”有二种特性,第一种是韧性,有拉力,在两根骨头向外支撑时会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可以使我们的骨格在重力的作用下互相牵引、拉住、绑定,让人体的筋和骨形成一个架子,这也就是我们把拳称为架子的理由,练习心意拳、太极拳等所以也叫做“盘架子”。第二种是弹性,可以通过伸缩产生弹力,而这种弹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劲”,“劲”是中国武功中力量的特有表现方式。(括号内的字请忽略: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

我们通过练习筋骨的强大来达到人体骨架的强大和“劲”的强大,从而达到练成上乘武功的目的。

那怎么来练习筋骨?

首先要明白人体的阴阳,腹为阴,背为阳,大腿和手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阴为凹,阳为凸。利用地球引力和身体自身的重量,让阴面尽量内凹,让阳面尽量外凸,放松肌内不用力,利用筋的韧性来拉住骨胳,由没法拉到有办法拉,再到拉得住,最后是既拉得住又弹得起,其过程漫长而有艰辛,其中又有很多弯路要走,这现就是太极等内家拳练者甚众而成者不多的根本原因。

下面先简单说一下过程,首先从胯开始,胯在练拳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拳中的开胯其实要开的是下面几个地方:一是腰胝关节,二是胝骼关节,三是髋关节;然后向下引伸到膝关节和踝关节。这些练习都是增强下盘的架子的稳定性的。再者向上就达5节腰椎,椎间关节被练到的感觉会是象眼镜蛇立起来的感觉,然后是达到胸椎,当然也会有立起来的感觉,但是胸椎会有肋骨、胸骨、肩胛骨等各种复杂关节的牵制,练习中要好好体会并且练习时间非常缓慢,到达胸椎以后就会通过腋下向两边延伸,一直会到肘关节、腕关节,直到指尖,胸椎向上就是练习7节颈椎了,等到颈椎练成就会有虚灵顶劲的感觉了。至此,如太极等内家拳的架子初步成形,换劲结束,下有开胯裹裆,中有收腹塌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上有虚灵顶劲,达到“由著熟而渐悟懂劲”阶段,内家武功方为入门。

练习过程中会有各种的酸胀难忍,筋会反复被拉长,然后生长,骨头也会生长,骨密度会增加,最后长成内家武功所需要的结构,年轻人的筋骨会生长得快一些,年长的会生长得慢一些,这也就是少年容易出功夫的原因,但是生长过程会无不例外地产生一种现象,那就是睡觉,所以真正的撑筋拔骨练到位以后就是需要大量的睡眠来补充。

(三)发力,

为了便于叙述,先以意拳(大成拳)的发力为例来说明内家拳的发力要领。

凌厉的发力是意拳(大成拳)习练者孜孜追求的境界。也是所有武术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技能。

意拳发力须具备三个条件:

自身须处于一种整体的弹性状态。

在触手可及的任何位置和方向上都有攻击力。它是一种多维、多角度、多方向的“立体”爆炸力。

需有精神假借,假借宇宙万物。假借要真切,才有效果。周边的空气、大地、树木、楼宇皆是球,能为我所用,让它产生弹力和振动。(括号内的字请忽略: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

而达到一种整体的弹性状态,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1、内部连通,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身体的任何一部分,皆可参与发力。任何关节、肌肉、肌腱、毛发皆可发力。

2、借助体重倚靠、地球引力产生的摩擦和振动。

3、身体折叠,脊柱的拉伸、争拧、摩擦,关节的三角曲折、对称伸拉,形成身体的整体弹簧力。

所谓的挂打、分打、牵打皆为手法,不是意拳精髓。意拳发力的精髓即是无任何处不可发力,即所谓“无点不弹簧”。

一般的拳法只有几处能打人,即拳、肘、腿、膝。至明末清初以降,形意、八卦兴起。始有“七拳”之说,即:拳打、肘打、肩打、胯打、腿打、膝打、步打。然仍失之于粗放。而意拳对此前的拳学是一个颠覆性的升华。其所有不可打处皆为可打。所谓“出手不见手,浑身处处有”。

意拳的另一个特点,即是任何一点可打,亦可放。这是它独特的训练方法决定的,强调身手、力度、火候的把握。劲力可通过试力完成,既有个人试力,也有双人试力,即推手、散手。

意拳的发力原理是圆圈运动或圆弧运动。其实更确切地说是螺旋运动,形成多向的螺旋型“一触即发”。

意拳发力的状态是在圆弧的运动中,突然出现一个脉冲,瞬间完成,时间越快越好。它是交叉、多角度、多方向的。这时对手会感到压迫感、笼罩感,如同被电击一般,甚至未接触就出去了。

意拳是这样,其他拳种何尝不是如此呢?已无需赘述了。

如果真喜欢武术的话,建议大家站桩,练练桩功。这是现在很多人都验证过的,比较认可的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无极桩修正身法,混元桩进行换劲,然后三体式或者太极拳套路练劲,经过进一步练劲用劲,效果非常显著。

想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这种现代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深邃,被肤浅的认为落后!由中医及武术,我心痛哉!很多习武的人,对传统武术莫名爱好,但却缺少明师指引,难以客观正确的认识武术,即便是自己修炼,由于中国传统武术自带文化属性,很多地方很多窍要,非指点无法突破。正因为传武的误解泛滥,急需拨乱反正,我师兄应众人邀请,提笔著书,成《传统武术答疑解惑录》一书,广传武术思想,点破修炼窍要,为广大爱好者答疑解惑,帮助广大爱好者了解武术,练习武术,其拳拳之心实为我等钦佩!师兄常说,虽水平有限,但也愿做法布施,以弘武道。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有缘得见者,望惜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武术几大标志,您练对了几个?
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 打破传统陈规,捅破内家拳这一层“窗户纸”
拳筋的实质是拳劲
峨眉派武学核心技法修炼体系及原理(二)
拳理都相通的就看您怎么练,练什么?
传统功夫为什么“不能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