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年轻的现代都市为何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

【导读】 一场暴雨再度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000辆公交车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青岛一面挡土墙在风雨中倒塌导致18人死亡、3人受伤。每次暴雨来袭,公众最熟悉的词汇莫过于“史上最强”——这是形容暴雨的空前程度,隐含着天灾无法抗拒的宿命论。“看海”——汽车被淹,交通中断,全城几乎成为死城。从这些词汇当中,能够汇总一条铁打不变的规律,那就是暴雨总是在突发事故的无可避免性中打转。这其中除了之前的历史原因外,还有多少规划、建设中的人为责任?“水城”频现应该反思什么?

深圳官方详解逢暴雨必涝原因:深圳建市用前苏联城市建设理念 排水管标准低

雨量超大一日降水达到往年5月降水量

从深圳市30年来的历史数据来看,这意味着5月11日,深圳市一日的累计降水,已经超过了深圳年月均降水量,达到了往年5月全月的降水量,逼近降水量最多的8月全月。数据显示,深圳市月平均降水量为163.8毫米,历年5月的平均降水量为238.5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是8月为368毫米。

如果按照“累计降水量”来看,此前,深圳市的最大过程降水量记录是2008年的“6·13”特大暴雨。2008年6月12日-6月13日深圳市累计降水量超过502毫米,最大为光明塘家村526毫米,最大24小时雨量点在石岩水库为625m m,重现期大于500年一遇。

横向比较,深圳“5·11”暴雨降雨强度与2012年北京“7·21”暴雨降雨强度相当。2012年7月21日,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70毫米,城区平均降水量215毫米。最大降水量在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高降雨纪录。

管网滞后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

2014年的全市三防工作会议上,深圳市水务局局长张绮文说出深圳防洪系统真实的现状:原特区内防洪标准约100年一遇,原特区外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系统整治、排涝设施不足、高强度开发建设影响等原因,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远低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从排涝能力看,原特区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内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仅勉强达到国家标准的最低值;此外,抗风能力较弱的临时建筑、简易工棚、违章建筑,在原特区外依然普遍存在。

根据《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由于缺少统筹协调牵头单位,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脱节,导致设计意图未能完全落实;污水管网建设中,投资额度和建设长度被盲目追求,管网的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导致新建管网无法发挥收集污水的作用。

而监督不到位也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记者调查发现,污水管网建设大多由街道办工务中心负责,监理及质量监督流于形式,造成施工质量不高,大量建成管网无法正常使用,同时埋下安全隐患。

人为破坏偷排泥浆、雨污混流加剧堵塞

一些人为因素也对现有排水管网造成破坏,排水设施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等都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如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地表水系及排水系统,较为典型的有地铁建设中往往会把地表原有管网拦腰斩断。

如果按照“累计降水量”来看,此前,深圳市的最大过程降水量记录是2008年的“6·13”特大暴雨。2008年6月12日-6月13日深圳市累计降水量超过502毫米,最大为光明塘家村526毫米,最大24小时雨量点在石岩水库为625m m,重现期大于500年一遇。

而且,偷排泥浆、雨污混流现象已经严重威胁深圳的排水系统。浆液进入排水管网导致管网淤积堵塞,如果是混凝土浆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丧失排洪功能乃至报废,部分在建工地水土流失严重,缩减了排洪通道的过流断面,直接导致降低了排洪能力。

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

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说,深圳虽然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但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也是采用了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这导致深圳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因此虽然在30多年的时间里,深圳市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遇到特大暴雨,这些管道由于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经常导致城市多个地区被淹。

地表硬化雨水难渗地下 加大管网负担

地表硬化也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当泥土或草地铺上水泥,雨水难以渗透进地下,便只能流入管网,加大了管网的承受负担。田亦毅建议推广透水砖,加大绿化面积。管网建设主体多样,缺乏统一管理也是重要原因,目前,深圳市、区、街道甚至社区都会建造排水管网,质量参差不齐,接驳困难,难以统一管理。

今年4月,广东省发布《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广州、深圳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对此田亦毅表示,水务局排水主管部门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查阅详文]

反思质疑:为什么总崇拜想象中只吃不拉的貔貅 而不能从自然原理来考虑城市建设的未来

新兴城市最应该汲取的教训是,让城市走在暴雨前面,在建设中提前给城市注入“疫苗”,防患于未然。然而,当代中国的许多新城市建设,都似乎删减了地下工程,而把地面上的楼层高度和华丽度作为“崛起”的象征。

一场暴雨,几乎致残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

150处道路积水,20多处片区内涝,2000多辆汽车受淹,200航班取消,交通大动脉广深高速暂停运转,广深铁路动车停运。除了街道上漂浮的汽车和抓起的鱼,给人些许苦笑外,一个特大问号仍然不肯离开人们的脑际:住在这个城市可靠吗?

万幸的是,至今没有死亡报告。而带有嘲讽口吻的解释,比如深圳的排水管是按“一年一遇”的标准建造的,是按照苏联模式建造的,也不怎么靠谱。在较早建成的罗湖、福田两区,水灾就很轻,恰恰是近年新建的南山、宝安两区以及快马加鞭建设中的光明新区、龙华新区,水灾严重。

但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别,都不能证明生活在这个城市就是安全的。要是加上雨中人们的德行突然“滑坡”,不遵守交通秩序,不保持出行的起码规范,焦虑感会油然而生。城建质量,基础保障,都被一场雨冲刷出失误,甚至是严重缺憾。

经济学家常说“后发优势”,无论新兴城市还是新兴经济体,都能汲取先行者的教训,城市更完美,经济更健康。如果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深圳所显示的似乎是相反的案例。

就城建而言,新兴城市最应该汲取的教训是,让城市走在暴雨前面,在建设中提前给城市注入“疫苗”,防患于未然。水灾、内涝、污染、垃圾处理等等,在人类城市建设史上有丰厚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几乎为新兴城市提供了所有“备注”和现成的技术标准,但是当代中国的许多新城市建设,都似乎删减了地下工程,而把地面上的楼层高度和华丽度作为“崛起”的象征……[查阅详文]

深圳标本:城市发展实在太快 而人跟不上 管理跟不上 体制跟不上 连下水道 老天爷都跟不上

这个城市,只用了30年时间就跻身中国四大“一线城市”,1900平方公里上已经聚集了1800万人口,它是一代人真实的“中国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活标本。它没有历史可以“推诿”—然而,它还是淹了。

不只这次,3月底,一场暴雨也让它不堪一击。又不只3月,2013年的10次地陷,6人丧生。深圳,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它本是徒手起家,白纸易画,但一场暴雨,现出了它年轻身体上的累累伤痕。

职能部门解释,深圳的排水系统照苏联模式设计,高寒模式本来就不适合多雨南方。这30年来,累计修了13700公里下水道,不过标准都是一年一遇。

假如我们一直沿用深圳在全国城市中的“样本”意义,那也不妨从这两条理由中,分析中国城市管理的通病。

深圳临海,不但多雨,且多台风,苏联的高寒少雨模式怎么可能适合这里?这种道理,普通人都想得过来,决策者怎会想不过来,即使一个人想不过来,专家、民众,经验者聚拢在一起,怎会想不过来,但这样的决策究竟变成了现实,而且,不是一场暴雨,我们竟从不知晓这样的决策—一个城市的决策,究竟应该是怎样的,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程序,履行怎样的规则,公开到何种程度,分配怎样的责任与义务?

再者,30年1万公里的下水道,不能说历任城市当家人不重视排涝,但一年一遇的规模,只能说这份重视太过小心翼翼。当然,在深圳这样的都市,要修巨型下水道的话,每修一公里造价2亿元,修100公里就可以造4座楼王“京基100”,这实在不是随便的手笔。更何况,如果不连网,或不下暴雨,这几百上千亿就没有派上大用场,没有人知道。地方当家人,五年一换届,我们上哪里去找足够的动力,驱动长官们热衷于做看不见又费长时的事,比如修下水道,比如建城市科学管理体系?

解剖深圳标本,总病症一个字:“快”。城市发展实在太快,而人跟不上,管理跟不上,体制跟不上,连下水道,老天爷都跟不上。如今暴雨冲出深圳之“快病”,曾立志为中国“体制改革”探路的年轻城市,不知能否借此一解城市管理之通病,方不负“标本”之名……[查阅详文]

谁来负责:做百年一遇打算 还是抱百年一遇侥幸

人家的城市做的是百年一遇的打算,我们的很多城市存的是百年一遇的侥幸。既然百年才一遇,那么99年至少是安全的,于是很多城市就等着这99年的安全。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那些曾经上演过看海风景的城市,当积水退去以后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

可不论是五十年一遇还是百年一遇,都只有概率学上的统计意义,可能一百年碰不到一次,也可能一年碰到好几次。市长做一任,做几任就走了,可是这个城市会一直存在下去,在它漫长的生命周期里,百年一遇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而是必须克服的短板。

我们的一些城市管理者却是以几年的周期来建设城市的。如此说来,30年前,用的是前苏联的标准,建到现在,大多数管线只是一年一遇的标准就不奇怪了。你可以怪罪于标准低,却无法解释后一种事实。哪怕按低标准建设,多数管线只有一年一遇的标准,也是个糊弄人的标准,那不是修下水道,而只是草草的应付。在他们眼里,没有显然是不行的,但搞多了,也是浪费。这种心态才是决定城市下水道总是赶不上趟的原因。

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吗?巴黎那些大到能行船的下水道就是最好的例子;是他们没能力做吗?如果拿出修地铁的热情修下水道,什么问题早就解决了。说到底,这是愿不愿意花钱,敢不敢下决心的问题。是应付一下,然后等着老天爷给个好脸色,把问题留给下一任,还是一劳永逸地解决?

再大的水终究会退去,不对后代负责,不对城市的未来负责,眼下修修补补没准还真能糊弄过去,可最终历史会给出清晰的答案。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官员可能需要对上负责,对政绩负责,恰恰最不需要的是对历史负责,对这个城市的人民负责……[查阅详文]

有益经验:虽然极大影响了城市的运转 值得骄傲的是全市没有发生大事故

5月11日,一场强特大暴雨袭击深圳。一组数字显示了它的威力:11日6时至22时,全市平均累计降雨226毫米,降雨中心的南山区、龙华新区最大累计降雨量超过430毫米,国内许多地方一年恐怕也下不了这么多雨。全市约300处道路积水,50处片区发生内涝, 5458辆公交车停运,2000辆汽车被淹;广深和谐号列车部分时段停运,广深港、厦深线列车限速行驶,深圳机场滞留旅客约1万人。初步统计,深圳直接经济损失约8000万元。

即便如此,从结果来看,深圳还是挺住了。暴雨虽然极大影响了城市的运转,值得骄傲的是,全市没有发生大事故,截至目前受伤人员1人,死亡报告为零。暴雨过后,城市秩序也基本恢复了正常。许多坚守岗位和互助的感人事迹也涌现出来。一位准妈妈不愿浪费宝贵的警力婉拒了交警的帮助,但获得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最终平安到家。患难见人心,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之处。

深圳能挺过来,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其一是告知工作及时和丰富。从暴雨将至到肆虐全城整个环节,各种传播媒介都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帮助人们避险自救,灾情预报和传播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其二是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严密部署使得应急措施更为有效。市委书记王荣做出了确保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秩序的重要指示,市长许勤在市政府总值班室坐镇指挥,主要领导全天驻守防汛部门,各职能机构守土有责、通力合作……[查阅详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下水道,要让城市更美好
北京内涝——原因:排水能力过强 zz未名
图文:武汉完善排水系统任重道远
唐黎明:北京与世界原来隔着一条下水道
广州被淹,深圳被淹……中国修了啥样的下水道?
德国的下水道那么好?中国为啥不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