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得不了解的著名心理实验结果: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说在塞浦路斯住着一位年轻的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小皮年少时就酷爱雕刻,渐渐地长大成人后更是痴迷于唯美的人体雕像。成为国王后,多少凡间的美丽女子送进皇宫,都无法打动他,因为他深爱着的是他自己作品中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


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皮格马利翁像对待自己的妻子一样每天抚爱她,装扮她,还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加拉泰亚。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不厌其烦地痴迷于这尊雕像。。




最后竟然发生了奇迹,少女雕像开始发生变化,脸颊慢慢地呈现出了血色,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加拉泰亚从雕像变成了真人,成为了皮格马利翁妻子,两个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或许这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吧~~)


这就是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但,这只是一部神话故事,后面要加上“效应”二字,则是因为借助这个故事所做的一个有趣的研究实验!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Robert Rosenthal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和校方一起进行一项由哈佛学院研究出来的一系列测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共选出了18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哈佛的“未来发展潜力测验”。没过多久,罗森塔尔通过各种测试作出了一份“最具发展前途的学生”的报告和名单,并把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因为试验还没结束,罗森塔尔反复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各个学生的情绪以及接下来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谎,名单上的学生并非是经过什么反复测试筛选出来的,而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这个谎言却是试验中的一个精心策划的环节!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带有权威性的谎言影响到了校长和老师们,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们又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种生活中的“权威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因为是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提出实验验证的,后又被学界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报告

(点击放大)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是: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态度或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态度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1,注意,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校长和教师都纷纷坦诚,他们都是严格按照罗森塔尔的要求,遵守实验进程规定,并没有对那份名单上的学生进行过特殊的照顾,也没有刻意地言语或举止上的表露。实验是严谨的,罗森塔尔和助手们也在各种抽查和巡视之下,也并未发现任何表露行为和言语。但8个月累积下来,统计结果确实是导致了实验对照组学生们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后来,这个实验反复地在一些不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学校里进行研究,均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2,到底是校长与老师在主观上不想表露出来,实际上却各种情不自禁的举止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学生?还是有某种人类尚未发现的纯意识流类似脑电波一样影响到了学生?


其实,早在1963年时,罗森塔尔就做过一次让学生培养老鼠的实验。他找来12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分配了几只试验小白鼠。他告诉这12名学生,其中6名所给的老鼠是验证很聪明的老鼠,另外6名所给的是被验证比较愚钝难驯化的老鼠。他让这12个学生通过给予食物奖励的方式去驯化这些老鼠,让它们完成一个走迷宫的任务。



5天过后,被分配到聪明老鼠的那6个学生果然都驯养自己的小白鼠完成了任务,而另外6名分配到愚钝老鼠的学生却没有完成任务。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谎,分配给这12名学生的小白鼠都是同一后代培育出来的,之前也并未做过聪明与否的筛选,只是随机分配给他们而已。


学生对小白鼠是不可能存在语言上的暗示了。但是否存在行为上的暗示呢?比如学生主观情绪上对“愚钝”的小白鼠很失望,以至于不那么兴奋地频繁喂食给小白鼠以示奖励,消极怠工,从而导致了小白鼠对走迷宫没有那么强烈的积极响应?还是有其他原因,比如纯意识的影响?或者两者都有?


巴克斯特试验

(对植物的一个念头导致植物的物理变化试验)


现在,大家都听说过一些重要的实验了,比如巴克斯特试验,还有著名的江本胜教授的“水知道答案”。。。(巴克斯特试验之前我详细写过一篇,大家可以点击查看,江本胜的水结晶试验“水知道答案”我稍后会详细介绍)这两个实验都明确无误地表明,意识是可以远程作用于物质并改变物质的,而且影响物质的方式是超光速的,是完全同时完成的,无论意识的发起点距离物质有多远,就像量子纠缠一样,同时完成动作。


3,再来看看上文提到的“权威”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里所说的权威,并非一定是岁数比你大的老师、长者、家长、专家、智者,只不过这些人相比其他人来说更容易成为左右你意见的人。现在的传播学领域有一种叫法,把所有能更容易影响你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想法的人,统称为“意见领袖”。


举个例子,你身边有一位同事,昨天刚刚吃了大家以前都没尝试过的一家新饭馆的外卖,并在办公室里边吃边称赞太好吃了,当同事聚拢过来时,他不厌其烦地逐一点评这个饭菜美味或实惠在哪里,头头是道。而他平时也经常能推荐出一些最后都被大家公认的好吃饭菜。其实在你的心目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看法,他再推荐新的饭菜,一定是很靠谱的,至少大概率是这样。那么,第二天你正发愁中午该点哪家外卖时,他此时说出的话,就会对你有特别重的影响力,这就是“意见领袖”。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这种意见领袖,和意见引领的行为。


(需要注意: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是你的“意见领袖”,对你产生意见引领作用,但在别的领域里却未必是这样,而且往往不是通杀的。每个人由于自身在群体里的独特定位,导致了他只能专属某一个领域或有限的几个领域的强项,绝对不会面面俱到地都能引领你。往往在某一方面对你具有特别强的意见引领能力的人,在其他方面会变得很普通甚至截然相反到白痴的级别。)


4,一个人对你的意见引领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他们和你交流时并非是要刻意地为了引领你而引领你,他们只是针对当下的具体事情,完成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像那些老师一样,他们是真心地认为这些在名单中的学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便开始对这些学生产生了引领作用。


这些引领者往往一个眼神就能左右你的想法,他们所说的一句话中重音放在哪里,是用陈述的语气还是用反问方式说出,或只是轻描淡写地一个短语,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你。


5,再反过来看看被意见引领的一方。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引领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求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必定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我们每一个人随着心智逐渐成熟,都会明白这一点。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这就是心里发虚的时候。“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在心里发虚的此刻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我们发现,人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所谓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一面。这种暗示作用产生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为基础,暗示作用在此基础上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这些外在的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其实,这些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用学生做实验,因为学生总体上来说都或多或少具有发展潜力,不像四五十岁的人一样,基本定型了,很难再去简单地改变了。你要问是不是所有学生都是有发展潜力的那块料呢?答案一定是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其实,对于四五十岁的人也一样,只是需要更多更久的努力罢了。


6,当你说一个人“不是那块料”时,你要看看是否他身上还有一丝的希望。如果真的有一丝希望,那剩下来的就要看你的心里有多么坚定、有多少准备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如果能被量化,比如需要98%的精诚值,金石才会为开,那你即使再坚定信念而最多只达到了97%,金石仍然不会开的!这里的“精诚”明显是你的内心要见天见地见神明的,容不得半点虚假自我蒙骗。


所以,当你追不到一个姑娘时。你首先要扪心自问一下,你到底是真心的要追她吗?她是真的可以被你追到吗?还是你只是想秀给别人看?或者是其他并非“精诚”的目的?当然,如果这个姑娘已经完全喜欢上他人了,你最好还是放弃吧。这个难度就好比小白鼠实验中,不是让他们走迷宫,而是让他们飞上月球,这明摆着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还是别做梦了。。。


7,意见的引领或暗示作用,往往是一种互动关系。如果你不是那块料,再多的暗示也没用,当对方的暗示或努力得不到一个正向反馈时,对方也不是神啊,作为普通人多次尝试未果,可能就会放弃。所以,学生在老师们情不自禁地各种言行举止中被影响了,也反馈出了一些小小的改变,这些改变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老师们的接下来的言行。这便形成了一个正向的互相激励的循环。。。。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循环作用示意图


罗森塔尔后来又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实验与研究,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更系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循环作用。我们的行动会对周遭的人产生一些暗示,这些暗示会驱使周遭的人做出对应的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又会反过来给我们一种反馈暗示,于是我们受到反馈暗示的驱使进一步深化我们之前的行动。这个循环就会逐渐驱使我们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下去。


其实,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里,第一个受到权威影响的,并非那些学生,而是老师!刚才强调过了,这个实验最好是通过拥有一定权威光环的意见领袖来实施的,在这个实验里学生的意见领袖当然就是校长和老师了。但在校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很明显扮演着心理专家角色的罗森塔尔才是权威。


可以说,罗森塔尔做了一次隔山打牛的心里暗示,持续8个月的各种鲜活细致入微的心里暗示。。。。然而,你要让罗森塔尔本人去直接面对学生,那一定会失败的。第一,对于小学生而言,罗森塔尔并非他们熟知的权威;第二,罗森塔尔本人也会因为很明晰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在做实验,而使得他对学生的影响发生变味、刻意、做作、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他并不是真心认为学生的发展前途会变好,他只是在做实验而已,他追求的目标是实验本身。


很明显,这个实验设计的太巧妙了——校长和老师都是信以为真地去看待这份名单里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们,这8个月中他们的一举一动才会是那样地发自内心深处!


最后,总结一下。“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态度或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态度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如此心灵鸡汤的话谁都会说,道理谁都懂,但谁又能仅仅靠这个道理完成自己的夙愿呢?这里分析了一下背后的若干注意事项:


1,首先要选对对象,最好是“那块料”。但自己的期望最好也是在现实可行的范畴之内,要知道小白鼠走迷宫还算是一个有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让小白鼠登月球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对方不是那块料也无妨,尝试调整一下自己的期望方向,朝更为现实一点的方向去期望;


2,对象合适之后,就要看自己的发心是否真诚了。要知道那些老师是真的相信名单上的学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那些学生也真心是认为哪些小白鼠容易驯养哪些小白鼠很愚钝不容易驯养的。所以,这里的内心要见天见地见神明的,来不得半点含糊和自我欺骗;


3,要给与你们双方流出充分的时间,因为往往事情是一点点潜移默化地进展的,对方也会再次反过来激励你继续下去的,最终假以时日,时机成熟时你们双方才会共同进入那个预期的结果;


4,我们既是影响别人的人,也是时刻被别人影响的人。坚持自己的主见和开放心态接受他人的意见,其实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只有具备相当的主见,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别人对你的画龙点睛的影响。


一个小小的因果循环过后,或许你会明白,很多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机会来临时,谁都会说“要抓住机会”,但真正的成功者,在那关键的时刻绝对没有想过什么“抓住机会”,也绝对没有想过“要坚持到底”,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被激发出来的本能,一直驱使着他亢奋地走下去。。。


精诚所至地努力过后,没有达到目的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即使改变不了世界,我们的努力最终也会改变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也就改变了世界!



2018年2月17日

7号床




罗森塔尔博士

在2003年

美国心理学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一起看看罗森塔尔博士在当年接受的采访:



7号床6群


参考:

  • http://www.psychology.ucr.edu/faculty/rosenthal/index.html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Rosenthal_(psychologist)#Biography

  • http://homepages.gac.edu/~jwotton2/PSY225/rosenthal.pdf

  • http://folio.nzz.ch/2012/dezember/die-selbsterfuellende-prophezeiung


麦田圈、外星人、金字塔、巨石文化、地球能量网络栅格、虚拟与现实、远古外星人...不瞎诌、不意淫、只给出我的研究成果与感悟...偶尔涉及阴谋论,研究这个领域没办法,躲不开,心里不舒服了,就继续看,否则这一关你永远过不去...


这是病友与病友的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期待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吗?
别傻了,牺牲自己的人生,只为一场取悦
标签”,影响你命运走向的力量 ——皮格马利翁效应
孩子越管越'叛逆',不妨试试皮格马利翁效应,比你喊破嗓子有用
心理学效应趣谈系列① | 皮格马利翁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