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0年,毛泽东因何向杨尚昆妻子李伯钊致信:千万别把我当成菩萨拜|张国焘|朱德|李伯钊

引言

1929年,杨尚昆和李伯钊结为夫妇。在婚后的56年时间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无常,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波澜,两人的感情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图|杨尚昆和李伯钊晚年合照

01 李伯钊和杨尚昆一家的缘分

1911年,李伯钊出生于重庆巴县大梁子蒙家院子。她的家庭是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李汉周曾经是晚清秀才,曾当过县令,为官清正廉明。后来,他参加过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为人刚正不阿。

李伯钊的母亲叫杨凤仙,是出生于重庆小商人家庭的一个女性,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原本她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在8岁那年,父亲李汉周去世,一家人便移居江北。

尽管她失去了父亲,好在李伯钊有位好母亲,独自一人担起了抚养她的任务,还把她送到学校读书。在母亲的影响和熏陶下李伯钊酷爱文学,成绩优异。

13岁那年,李伯钊顺利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和杨尚昆的妹妹杨尚朋还成为了同班同学。在校读书期间,李伯钊受到时任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师、中共特派员张闻天和肖楚女的影响下,加入了重庆市“平民学社”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小组。

图|李伯钊早年照片

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李伯钊和杨家人阴差阳错相识,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研究小组的主讲人是中共四川地方组织的创始人、杨尚昆的四哥杨闇公。在杨闇公的影响下,李伯钊对共产党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时,李伯钊经常在重庆二府衙出入。也是这样,她与杨尚昆相识了。从此,命运的红线便将两人紧紧拴在了一起。

1925年,大革命的高潮迅速波及到四川。在国民革命潮流的影响下,四川的革命分子积极组织了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在共产党员廖竹君的介绍下,李伯钊也积极参加了学生运动。很快,她便成为了共青团中的一员,成为了当地学生运动中的一员骨干,颇受杨闇公的器重。

图|杨尚昆四哥杨闇公

由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李伯钊被学校开除了。为了躲避白色恐怖,她便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来到上海。原本,组织她准备让她来上海大学读书,但后来派她从事工人运动。

于是,李伯钊便来到平民夜校,教工人和市民文化知识,宣传革命主张,教她们演唱革命歌曲。当时,上海还在北洋军阀奉系的控制下。由于她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李伯钊不幸被军阀孙传芳当局拘捕了,被押解到淞沪警察厅。

巧合的是,杨尚昆在组织的安排下也于1925年1月来到上海大学读书,但也被巡捕抓到监狱。在监狱的木笼内,杨尚昆和李伯钊不约而同地认出了对方。但由于看守还在,两人没敢打招呼,只是远远地隔着木栅和彼此交换了眼色。

很快,杨尚昆成功被保释出狱。出狱后的第一件事,他便将李伯钊被捕的消息上报给党组织。在上海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她也在两个月后成功出狱。

图|苏联中山大学旧址

不久,中共中央决定选派一批有文化基础的进步青年到苏联学习,李伯钊和杨尚昆都在选派之列。1925年冬,李伯钊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起初,她的年纪尚小,不会说俄语,在学习上遇到不少困难。好在她敢于刻苦钻研,天资聪颖,很快便跟上了进度。

老师不久还发现了李伯钊的文学才能,便介绍她加入了中山大学俱乐部的文学小组。在这里,她阅读了很多文学名著,参加了一些文娱活动,观看了许多文娱活动,这些都为她后来参加文艺活动并在戏剧方面有所成就打下了基础。

李伯钊的校友、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伍修权曾回忆说:

“李伯钊那时才 15 岁,她到中山大学后,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是课余活动和周末 晚会的积极分子。……由于她活泼好动,能歌善舞,年龄又最轻,大家亲切地称她'小麻雀’。

02 组织为何让杨尚君和李伯钊划清界线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杨尚昆辗转来到苏联,也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成为中大第二期的学生。同为老乡,又在异国他乡相遇。在共同革命理想的牵引下,两人很快成为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

图|杨尚昆早年照片

这段时期,李伯钊和杨尚昆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也对投身革命事业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后来,李伯钊深情地回忆:

“留学苏联帮助我们树立了革命人生观,懂得了为共产主义奋斗不是抽象的,而是要从事具体的革命工作。”

1928年,李伯钊参加了少共国际第五代代表大会并担任代表团翻译。由于表现出色,她还受到蔡畅、周恩来等人的高度赞扬。

1929年夏天,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的李伯钊和杨尚昆在莫斯科喜结连理。从此,两人便正式踏上了这条共同的革命人生之路。

当时,风华正茂的这对年轻小夫妻非常幸福。在中山大学一间非常简易的房间,两人共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研讨革命理论。经过几年的学习,两人都成为具有坚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高度文化素质的优秀革命家。

当时,尚在“年幼”中的中国共产党深受西方和苏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的影响,认为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革命也必须先从开展工人运动做起。他们也认识到:革命必须要先从开展工人运动开始做起。

图|杨尚昆与李伯钊

在读书期间,他们经常有意识地来到莫斯科工厂接触工人。在纺机前、在机床前,都能看到杨尚昆和李伯钊的身影。

与此同时,他们还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斗争,格外重视军事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开辟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已经达十万多人。为此,杨尚昆学习射击,李伯钊还特意学了救护和医药方面的相关知识。

1930年,中山大学进行“清党”,李伯钊因为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缘故,被划定为“阶级异己分子”。按照当时的政治标准,杨尚昆必须要和妻子李伯钊离婚以“划清界限”。

但杨尚昆听说此事后,心中比比坚定,始终拒绝和李伯钊离婚并坚定地说:“我相信这个人。”

1930年底,李伯钊从莫斯科离开回到上海,从事秘密工运活动。1931年初,杨尚昆也回到上海,并担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终于,这对爱人终于团聚了。值得欣喜的是,在上海工会女工部工作的李伯钊这一年还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杨尚昆在苏联旧照

1931年,顾顺章叛变,中共中央机关面临着被一网打尽的危险。在此情形下,周恩来紧急采取措施转移秘密机关和工作人员。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李伯钊和杨尚昆于不久前离开上海,被迫转移到中央苏区。

这年秋天,李伯钊经香港来到瑞金。在这里,她还有幸见到了毛泽东并在他的领导下来从事文艺和政治宣传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央苏区《红色中华》报的编辑兼校对、红军学校政治教员等职务。

同年12月 ,董振堂、赵博生等人率领第26路军举行了宁都起义后,李伯钊受毛泽东的派遣参加宣传队并进行慰问。临行前,毛泽东指示道:

“你们去慰问,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共产党人是真诚欢迎他们的。你们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宣传工作让特曼懂得为谁打仗,为谁牺牲,启发士兵的觉悟,更不能离开这个主题。”

此后,李伯钊一直将毛泽东的指示放在心里,还和钱壮飞、胡底等人合作并编写了名为《为谁牺牲,为谁打仗》的话剧,并在演出中产生极大反响。

图|李伯钊与邓颖超等人合照

不久,中央苏区成立高尔基戏剧学校,李伯钊担任教务主任,很快便升任校长。在学校的这两年中,她为红军干部播撒了大量革命文艺种子,培养了大量文艺骨干。

李伯钊在中央苏区,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的职务,是总政治部属下的同一个单位。

03 李伯钊和杨尚昆在长征中

由于王明推行“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被迫转移,李伯钊和杨尚昆这对夫妇也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长征开始后,虽然两人踏上同样的道路,但由于李伯钊在中央工作团,杨尚昆在红三军团,夫妻俩难得能见一面。

1934年10月,李伯钊被编入中央工作卫生队,和卫生部一同行动,后来又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当时,她不仅要完成辛苦的行军任务,还要帮助战士们唱歌打气。别人行军60里,她需要走120里。因此,他也被称为“五万里的长征战士。”

图|李伯钊正在创作

据李伯钊女儿杨里回忆:“在长征过程中,身形矫健的母亲总是一溜小跑,热情照顾伤病员和受伤的老同志。”

红军成功越过400多米的夹金山后,朱德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身患心脏病,行走比较困难,总是落在队伍的后面。得知此事后,李伯钊便转身去接康克清,硬生生赶在正午前风沙大作时爬过了山顶。

1935年,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愍功会师后,李伯钊调到红四方面军帮助创办文艺训练班。但由于张国焘谋划分裂活动,他和其他宣传员便被迫缴械投降,陈昌浩还把他们关押在一栋藏民楼中。

就这样,李伯钊便被迫留在红四方面军中,后来又被迫一同南下,她的心情也十分苦闷。一次,他在川西北绥德县见到朱德询问意见。朱德非常坚定地说:“张国焘还在打红旗,跟着他好;他要打白旗,你就跟他斗。”

此后,李伯钊便努力用文艺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彭德怀的指示下,李伯钊想方设法拿到了张国焘在马尔松岗开会准备'另立中央’的会议资料。

图|杨尚昆和李伯钊一家

会宁会议后,她便想方设法将这份资料交给彭德怀并上报中央,这也为党中央后来清算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错误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6年夏,李伯钊在执行一次任务途中碰巧遇到了红二方面军的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人。她说了自己在红四方面军的处境和所见所闻后,贺龙亲自出面向张国焘将李伯钊接走,帮助红二方面军培训宣传员。

慑于贺龙的威望,张国焘只能勉强同意李伯钊和一部分宣传队员一同调往红二方面军,就这样,李伯钊便跟随贺龙等人第三次过草地。同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经过千辛万苦,李伯钊终于成功回到党的怀抱中来,他们夫妻也终于团聚了。

抵达陕北后,李伯钊重新调回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1937年,她在陕西云阳镇接受了斯诺前妻海伦·斯诺的采访。当天晚上,两人同睡在一张炕上彻夜聊天。采访中,李伯钊谈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也包括了自己三次过草地的情形。

图|斯诺夫妇

后来,海伦·斯诺还把两人的谈话写入了《续西行漫记》,她在书中写道:

“头一个碰到的苏维埃妇女是 李伯钊……她是一个漂亮、优雅的女人,她很聪明,曾写过好几个剧本,在苏区颇享声望。”

看过这本书后,李伯钊说道:“这本书材料基本上是准确的,但在个别地方也有出入。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当时谈话翻译得不够准确;二是因为当时我经过一整天的工作,晚上聊着聊着便困得不行,也没有说清楚话。”

04 李伯钊创作歌剧,毛泽东因何给她写信

来到陕北保安不久,便爆发了西安事变,初步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重要而又特殊的阶段即全民族团结抗战阶段。当时,李伯钊刚刚生下长子杨绍军不久,便和杨尚昆一同来到抗日前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伯钊先后在山西临汾创办过学兵队、此后又先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中央党校工作,还创办过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土地改革。

图|李伯钊和剧团等人合照

1948年,李伯钊又来到石家庄担任华北局文委委员兼华北文联副主任。北平解放后,她又担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北京市文化局局长。

建国初期,李伯钊曾率领中国文工团来到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此期间,他不管走在哪里,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人们到处呼喊着“毛泽东”和“中国”的口号。身在异国他乡,李伯钊深刻体会到中国革命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

于是,李伯钊心中便升起一个念头:这些长期跟着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文艺工作者,完全有责任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丰功伟绩用文艺的方式介绍给世界,并将其留给子孙后代。尤其是长征,给她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很快,他的想法便得到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支持。

1950年,李伯钊和著名戏剧家创办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很快,她创作的歌剧《长征》便轰动了中国舞台。这部歌剧以宏大的气势打动了观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剧中出现毛泽东的形象,整个剧场一片欢腾,掌声雷动。

图|李伯钊照片

不久,毛泽东便给李伯钊写信:

“写革命,写长征,这些都很好,我都赞成,但可千万别把我当成菩萨拜哟!党内有那么多的同志,还有许多人牺牲了生命。就拿长征来说,有几个方面军哩,有那么多领导同志,应当写总司令,写恩来同志,写弼时同志等等。要写几个方面军的同志,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能下雨吗?”

毛泽东的意见令李伯钊看到了剧本的不足,也为剧本得到了修改的方向。个人写得太突出,几乎成了神菩萨,她决定按毛泽东的意见加以修改。在刘少奇、彭真给予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下,聂荣臻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她决定把歌剧改写成话剧,让更多的领袖人物在舞台上出现。

1960年,她带上歌剧《长征》原作到了成都(当时中央正在成都开会),找到自己的老上级李富春,汇报了修改的设想。李富春祝她早日成功,并批准她到中央档案馆查阅长征时的文电、资料,以充实她的感性知识。

图|毛泽东照片

经过再创作和反复修改,话剧脚本《长征》创作完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话剧并没有来得及排练演出,便无疾而终。

1965年底,杨尚昆从中央办公厅主任岗位上离开并调到广东任职。1966年,李伯钊便跟随杨尚昆一同来到广州,随后又来到山西临汾。

05 李伯钊去世后,杨尚昆含泪在骨灰盒下刻字

1975年,李伯钊听说邓小平要出来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还提出要对工作各方面进行整顿,李伯钊的心情非常兴奋,毅然提笔重新修改话剧《长征》。当时,她手里没有任何资料和底本,只能靠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记忆进行再创作。

1978年,李伯钊从山西临汾回到北京。不等生活安顿好,她便临纸挥毫,继续修改剧本。与此同时,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尚昆重新出来工作。1979年,杨尚昆来到广州任职,李伯钊也一同来到广州,继续投入到创作中来。

为了坚持写作,她每天清晨起床,练习走路、写字、读书,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伤残斗争。鉴于她的身体状况,组织上给她派来助手。经过数年的艰辛耕耘,剧本四易其稿,于1982年完成,定名《北上》。

图|八十年代初,杨尚昆同志与夫人李伯钊一同去看望邓颖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伯钊和记者谈到:

“在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长征的时刻,回顾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我们走过的战斗历程,思念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我 心中炽热的情感就抑制不住地激动。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深感有重温历史的必要。这都仿佛是无声的命令,催促我重新拿起笔来。”

在经历诸多风风雨雨后,但杨尚昆和李伯钊之间的感情更加坚定了。1981年,杨尚昆调到全国人大任职,李伯钊也来到北京。

当时,杨尚昆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平时非常繁忙。有时中央军委开会,常常会耽误了吃午饭的时间。但即便是开会开到下午一两点,李伯钊都会等着丈夫一起回家吃饭

对于妻子李伯钊,杨尚昆也是格外细心。每逢周末,他一定会陪着妻子一起散步。为了让她写作方便,他特地将自己的大卧室和大办公室让给妻子,自己用小的。

1985年,杨尚昆和李伯钊回到了两人曾经在长征中战斗过的遵义城。看着这么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遵义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伯钊不由得感慨万千。

图|杨尚昆夫妇

回到北京不久后,李伯钊的身体急剧恶化并重病住院。1985年4月17日,对于杨尚昆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早上散步时,杨尚昆面带忧虑,时刻担心着妻子的病情。因为病情加重的原因,李伯钊已经昏迷了很长时间。

这天早上,奄奄一息的李伯钊终于睁开双眼,她对女儿杨李道出自己的临终遗言:“替我照顾好你爸爸......”话音刚说完,她便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

没多久,杨尚昆收到医院传来的妻子李伯钊去世的噩耗。让杨尚昆最为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在妻子临终之前见到她最后一面。

于是,他赶紧和家人赶到医院。刚来医院,医生便急着将李伯钊的尸体送进太平间。突然,杨尚昆罕见发怒,激动地说道:“尸骨未寒,让我们和她多呆一会吧!”

图|杨尚昆一家人合影

当时,他的儿子杨绍明在一边。在他的记忆中,这也是父亲第一次当众和人们发火。眼看着妻子先一步离去,杨尚昆心如刀绞,难过不已。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他在妻子李伯钊的骨灰盒上,刻下了八个大字:“终身伴侣,永恒怀念。”

2015年5月18日,杨尚昆终于再度和妻子团聚,两人的骨灰合葬在潼南的青龙山麓寨子坡下。从此,两人生生世世再也不分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伯钊病逝被推进太平间,杨尚昆大怒:尸骨未寒!骨灰盒上写八字
她18岁在苏联结婚,23岁参加万里长征,去世后丈夫官至正国级
张国焘长征闹分裂,毛主席调杨尚昆当陈昌浩的副手:你去当牛皮糖
中国第一夫人之-----杨尚昆夫人李伯钊
1951年,于是之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毛主席,毛泽东特地写信提意见
1952年于是之出演毛主席,毛主席本人观看,结束后:我提一点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