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其实就用几天而已,为何造成巨大非战斗减员?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曾经轰动了整个世界的红军长征,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近90年。

“红军长征”是一个奇迹,是中国战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而蒙尘。

笔者最近发现,关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其实就用几天而已”的说法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人质疑,长征期间巨大的非战斗减员来自哪里?今天笔者就简述一下这个问题,把事情说清楚。

短短几天,度日如年

红军长征期间的减员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战斗减员,一种是非战斗减员。

战斗减员指的红军长征途中,不仅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和飞机不时的狂轰乱炸。尤其是湘江战役,一番血战下来,战斗减员的数量巨大,这也成为遵义会议召开的导火索。当然这都是后话,在本文不再赘述,咱们继续说非战斗减员。

非战斗减员则是指没有发生战斗而造成的减员,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战斗减员以外的减员。

由于红军长征是分批次进行的,所以爬雪山、过草地的具体时间又长又短,不能一概而论。但避重就轻的称之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其实就用几天而已”也不能说是错的,因为按照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来算,爬雪山历时5天左右,过草地历时7天左右。

既然仅用了几天时间,是不是就说明爬雪山、过草地很容易呢?当然不是,这样的通过速度,只是相对而言,一般先头部队通过的速度会快一些,后面的部队通过速度会慢很多,甚至一个月、两个月都有可能。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别呢?

先头部队轻装上阵,粮草辎重在后,随身携带的干粮充足,而且又有向导带路,通过的时间自然就会快不少。

后续部队人数多,又要照顾粮草辎重,互相搀扶之下,沿着先头部队走过的路前进,虽然速度比不上先头部队,但总算是中规中矩。

再后面就是那些掉队的战士了,三五成群,有的人甚至落了单。失去了大部队的庇护,往往就要面对自己寻找食物的处境。但茫茫雪山和草地,哪有什么食物,草根已经算是大餐。一旦迷路或者误入沼泽,可就不是时间问题了,恐怕会永远留在那里。

所以说,在长征时流传着一句话,千万不要掉队,因为只要掉队一天,可能就再也追赶不上来了。

中央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的时间确实各用了几天而已,但这几天可不能当礼拜天来过。有一个词儿叫“度日如年”,用在这里形容爬雪山、过草地最合适不过。按照这个程度来算,爬雪山、过草地几天,恐怕比平常日子的几年还要不容易过。

否则,当年追着红军后面猛打的薛岳,也就不会感慨一句,“我在后面都要追崩溃了,真不知道红军是如何坚持的。”

是的,正如薛岳的所说,走长征这条路令人崩溃,而且让人绝望,能够坚持走下来的人,称之为脱胎换骨也不为过,这也是红军为何在长征以后,国民党军就再也打不过他们的原因之一。

爬雪山的非战斗减员原因

红军开始爬雪山的时间是6月份,按照这个时间来算,正好处于我国的夏天。雪山上很寒冷,但爬雪山之前的温度却很高,红军身上穿的基本都是单衣,御寒作用微乎其微。

登上雪山以后,发现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前有艰险,后有追兵,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想要活命,想要留下革命的火种,只能继续前行。

长征亲历者所著的书中这样写道:

“再往上走,空气更加稀薄,胸口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让人透不过气来。双腿也仿佛灌了铅,每迈一步都很艰难……”

除此以外,心跳加速,头晕目眩,这几乎是所有红军都有的感受。甚至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志,还会出现昏厥的情况。他们顶着严寒,脚踏着冰雪,迎着刺骨的寒风,举步维艰的攀爬雪山,身体承受着巨大的负荷。越接近山顶,窒息感就越浓,山势也愈发的险峻。

放眼望去,尽是一片雪白,狂风夹杂着雪花,带来的是无尽的绝望。带着体温的双脚,踩在厚厚的雪地上,脚底的温热让冰雪产生了微弱的融化,随后立即又凝结为冰。战士们反复迈步前行,雪路就变得更滑,一个不小心滑倒,可能就会从雪坡滚下去,跌落山崖。

为了驱寒,炊事班的战士们始终不愿意抛下那口厚重的铜锅,只为了在战士们饥渴难耐、无法抵御寒冷时,能够架起这口锅,用一锅雪水,配上随身携带的辣椒,烧制一锅热气腾腾的辣椒水。

在战争年代,辣椒水是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审讯时所用的手段,却是爬雪山时红军战士们口中,稀缺的资源。相比之下,谁还敢说爬雪山容易呢?

红军登上夹金山之初,带路的老乡就千叮咛万嘱咐一句话,“在爬雪山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笑,更不要坐。”

张嘴说话,寒气入体,本就艰难的呼吸状态,会因此雪上加霜;

开口大笑,固然可以缓解气氛,但成群结队的人一起大笑,很容易引起雪崩;

无论走得多累,也不能在攀爬的过程中坐下休息。因为,在爬雪山时一旦坐下,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不说话、不大笑,每一个人都能主观控制。但不坐下休息,却取决于个人体力的极限,当一个人的意志和身体达到上限以后,再也无法迈出一步,只能选择坐下休息一会儿。也就因为这一坐,爬雪山的后续部队,就会看到路边有很多人形的“雪堆”。

一位身体健壮的小伙子,负责扛着连队的机枪,他一路前行不仅没觉得累,反而走得全身冒汗,燥热难忍。为了解渴小伙子偷偷用雪融了一口冰水,刚刚喝下去,就炸了肺。只因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上。

所以说,当妈妈对你说运动后不要饮冰水,不要不耐烦,那是母亲对你的爱,哪怕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她也不愿意让你冒险啊!

过草地的非战斗减员原因

中央红军一路闯过艰难险阻以后,进抵毛儿盖。红军没有急于赶路,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准备一些粮食,因为离开这里以后,他们将面对的就是过草地了。

红军从毛儿盖出发,一路向北,仅40里以后,就正式踏入草地了。

可能很多读者对草地了解不深,会将红军说过的草地与蒙古草原产生联系,其实除了都带“草”字,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红军需要过的草地,位于若尔盖地区,称之为若尔盖草地,或者松潘草地都可以。

据资料显示,该草地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面积广袤,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巨大,雨雪同降。

曾先后三次过草地的李伯钊,回忆那段艰苦时期,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绝望”。

过草地时,悲观情绪在队伍中蔓延,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最好的驱散悲观情绪的方式,或许就是大家一起放声歌唱。不停地喊口号,不停地唱,才能稍微驱赶悲观情绪,让斗志重新昂扬起来。

但无论是口号,还是歌声,都只能鼓舞红军战士们自己,即便合唱的声音再嘹亮,在草地上也绝对不会唤起任何回应。口号和歌声一停,死寂马上就笼罩过来,悲观情绪又继续从内心攀升。

所以,过草地即便没有任何生命危险,粮草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试问,在这种一望无际的死寂和荒凉中,若非精神强大,意志坚定,真正能挺过数日而不崩溃者能有几人?

况且,草地的凶险,完全不输爬雪山,哪怕是稍微犯错,付出的代价可能就会是生命,

红军过的草地,不是草原,不是草坪,而是高地湿地,称之为泥质沼泽也不为过。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片荒无人烟、鸟兽绝迹的沼泽上面,覆盖了掩盖一切危险的杂草。在草地的上空,终日漂浮着能见度极低的浓雾,伴随着毒气、恶臭和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危机。

长征老兵事后总结,过草地,几乎是整个长征路上,战士们最不愿意体会的经历。当年过草地时,总共要面对三大“拦路虎”:

其一,走路难,风险大。

红军徒步过草地,走路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由于草地下面全是泥沼,可以将人陷进去的沼泽和那些水位只到脚脖的水坑,从表面上看过去,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行军途中,战士们无不是小心翼翼,只选择那些能看得见草根的位置落脚,这样才能降低陷进去的风险。即便如此,也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躲避沼泽,还是不断有人失足陷进去。若是跟着大部队行军还好,人多力量大,可以趁着陷入不深时,把人给拉出来。

但三五结伴而行的掉队战士,遇到这种情况就难办了。陷入的位置距离可立足之地不远还好,一旦陷入位置与其他人稍微拉开距离,战友们就算想救人,也未必就能施救。尤其是陷入之人还不能挣扎,这样的举动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快陷入的速度。

战士陷入沼泽,遇到不能施救和无人施救的情况,就只能慢慢被吞噬生命。这种直面牺牲的感觉,笔者未曾体验过,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惊恐、无助、绝望!

其二,饮食难。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草地,除了杂草生机盎然以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片死地。没有人烟,没有粮食,甚至连平日里常见的鸟兽也见不到一只。原因很简单,草地里除了这些杂草能够在腐臭中生长外,再无生命可以存活。

离开毛儿盖之前,红军专门准备了粮食,但当地的粮食也十分有限,最后每个战士只能够分分到为数不多的粮食。这是他们每个人生存的保障,每个人都不敢大口食用,只能保证他们挣扎在生存线上。

关于红军长征期间,对他们进食的了解,很多人停留在吃草根这件事上。许多人认为,草地里虽然没有粮食,没有走兽,却有大量的草根,完全够红军战士填饱肚子。

但事实上,沼泽地充满恶臭,深埋沼泽中的草根,在这些恶臭的泥水中生长,自然也染上了恶臭的味道,正常人根本很难下咽,即便强忍着吃进去,最后也会呕吐出来,根本无法当成食物充饥。

而且,这些草生长在沼泽之中,汲取的是恶臭的水源,蕴含着毒素,根本不能饮用。过草地时,缺吃少药,一旦感染痢疾,同样会有致命危机。

这些沼泽中的臭水,毒性很大,战士们被杂草划伤的小伤口,遭到沼泽臭水的浸染,就会立刻红肿发炎,根本无法自愈。因为伤口感染,或者得了破伤风,而永远留在草地的战士,并不在少数。

现在有很多人都追捧外国人的野外生存能力,他们为了补充身体所需成分,会吃一些昆虫、小动物,往往就会引来一阵惊呼。但这种程度的野外生存,与长征的红军战士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

我们完全可以挺起胸膛,自信的告诉全世界,人民的军队,是可以冲破万难、战无不胜的!

其三,睡觉难。

过草地的时间虽然仅仅只有数天,但称之为度日如年绝不为过。草地里全都是沼泽,甚至找不到一块干爽的地面。在这样的沼泽地中,睡觉就成了大问题。潮湿侵害着战士们的身体,恶臭熏得战士们作呕,皮肤因为长期浸泡,全都出现了溃烂,令人痛不欲生。

红军过草地期间,正值雨季,草地在大量的降雨以后,水位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很多平时能看到淤泥的地方,全都被水浸泡。战士们想要找到草根的位置落脚,也因此变得艰难起来,就连夜晚搭帐篷,都找不到可以固定的淤泥。

草地的气候恶劣,气温多变,白天里因为没有遮挡物,被太阳直射,温度迅速升高,水汽升腾,闷热的环境令人呼吸都觉得困难。然而, 到了晚上,草地失去了太阳光的温暖,马上又换了一副嘴脸,气温骤降,若非疲惫到极致,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入睡,难如登天。

其他非战斗减员原因

除了这著名的三大“拦路虎”让红军过草地时大量减员以外,疾病和缺粮也是贯穿整个长征过程的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

红二方面军的张子意,在长征期间写的日记中写道:

“十七师、模范师因西倾寺出发后,即大部无粮,沿途亦无补充,尽食野菜、皮革、臭尸( 指先头部队宰马为食,剥去皮肉,留下骨架已发臭),致部队极疲困,减员两师达二百人。”

红二方面的军史中,对行军在草地上期间所产生的非战斗减员也有记载,“历时53天的艰难跋涉中,有上千红色战士壮烈牺牲在草地上。”这样的记载也印证了笔者前文提到的,红军各部队过草地的时间不同,差距甚至还不小,红二方面军就是一个耗时很久的例子。

长征的过程很艰难,造成非战斗减员的原因也很复杂,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也是红军减员的关键。

第一,将部分队伍留作地方武装。

在很多人眼中,长征是一次反“围剿”失败后,迫不得已的被动军事转移。但在毛主席眼中,长征是被迫转移,也是主动扩红的良机。

毛主席将长征比喻为播种机,在沿途播下大量的“红色种子”,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毛主席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红军在长征途中,曾主动留下过一些红军干部在沿途,他们带着战士化身地方武装,成立游击队,肩负策应各路红军长征。

长征完成以后,他们就像是种子一般,继续扎根在长征沿途地区,在那里传播进步思想,发展壮大红军队伍,遍地开花。

这些人曾经都是红军中的一员,都是在长征路上表现突出的同志,只因为大局所需,毅然选择留在地方。

第二,主动脱离队伍

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钢铁一般的雄狮,但其中也难免会夹杂少许意志不坚定的人。这部分红军战士,或者因为承受不住长征的艰苦,中途逃离;或者因为乡土观念重,不愿意随军离开家乡,参军后思想动摇,开小差跑回了家。

中央红军的肖锋,在长征日记中就提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中央红军某部,有一位彭营长,因为乡土观念重,开小差脱离了队伍。肖锋平时与这位彭营长关系不错,两人交谈较多。彭营长离开之前,专门将身上的3000元苏区票子全都交给肖锋,他的说法是暂时寄存。

肖锋当时也没有多想,以为是彭营长怕弄丢了,放在他这里,留着以后交党费。但没想到的是,彭营长次日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和彭营长平时交谈,彭营长总提到自己的老家,所以肖锋推测,彭营长应该是回老家了。

但不论彭营长最终因何离开,总归是给红军造成了非战斗减员,这样的逃离虽然不光彩,但总归是有这种情况的,也是减员的一种情况。

综上所述,万里长征的艰难程度不容置疑,爬雪山过草地的危险系数,也不能因为时间仅有几天的案例就去质疑。这种军事史上的奇迹,是革命先辈们完成的壮举,是我们后人永远引以为傲的荣光,不允许任何心怀叵测之人,使之蒙尘。

所以,红军在长征途中,除了那些背叛和逃跑的人以外,几乎每一次非战斗减员,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史料中减员表中的一个冰冷数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军过草地其实仅用五六天,巨大非战斗减员源自哪里?有何隐情?
1934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如今是什么样?
长征时红军曾走过大草地,现在变成这副模样,老红军来了都不认得
UC头条:长征为什么必须过草地?面前三条路,只能走一条,战士“三怕”
80多年过去,红军长征时“吃人”的草地,如今被整治成什么样了?
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草地,如今变成了良田,但长征精神不可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