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章微课 | 曹岫云:看稻盛和夫怎样努力、怎样成功!


  


  以下内容来自华章微课堂,经曹岫云老师审阅。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音 Part 1

  语音 Part 2

  


  稻盛和夫

  日本经营之圣。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日本京瓷株式会社)。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率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率。现任京瓷和日航名誉会长,KDDI较高顾问。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目前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000人。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并创设“京都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

  曹岫云(分享嘉宾 )

  江苏无锡人。企业经营者。从1992年起创办无锡中幸时装、无锡日昌服饰等六家企业。曾任京瓷阿美巴(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现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著作《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由中日两种文字出版。另著有《稻盛和夫记》一书。翻译稻盛和夫《活法》、《干法》、《心法》、《实学》、《阿米巴经营》等20部著作。翻译近8年来稻盛来华讲演和盛和塾世界大会稻盛讲演所有文稿。

  华章微课堂的朋友晚上好!

  《干法》这本书,从字面上看,好像稻盛先生要讲工作方法,讲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但其实并非如此。这本书谈论的是位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之前的问题,讲的是劳动观、工作观的问题。

  怎么对待工作?稻盛先生有一句口头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人总是要努力的,但如果比我们更聪明的人,又比我们更努力的话,我们就没有机会取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呢?什么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呢?

  努力的重要性


  能力进步靠努力

  努力还塑造人格

  拼命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关于如何努力,我曾经罗列20个以上的项目。比如:

  改变习惯的努力,全神贯注的努力,坚忍不拔的努力,满心欢喜的努力,令人感动的努力,满怀感谢的努力,计穷策尽的努力,逼入绝境的努力,追求完美的努力,做出结果的努力等等。

  如何努力


  稻盛的口头禅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具体应该怎么做

  这么多的努力,特别是“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难免让我们望而生畏。但是稻盛先生却说:“做到这点很简单,只要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行”。那么不喜欢又怎么办呢?稻盛说:“只要转变心态就行”。稻盛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今天我讲两条。

  1

  第一条:“改变心态的努力”或者叫“改变习惯的努力”。

  2

  第二条:“全神贯注的努力”。

  实际上,仅仅这两条,就让稻盛的命运发生了180度的变化。而这两条,我们每个人都能实践,都能做到,只要我们真心想做。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经验。

  改变习惯的努力,从怨天尤人到投入工作


  首先,第一条:改变习惯的努力,从怨天尤人到投入工作。

  改变习惯的努力


  从怨天尤人

  到投入工作

  这个努力最重要

  人生的迷茫

  稻盛1932年出生在日本鹿儿岛一个平民的家庭里,兄弟姐妹7人。稻盛13岁小学6年级时,挫折灾难可以说接踵而来。

  有一次班主任家访。从离学校近的学生家庭开始,一家一家访问过来。稻盛家离开学校最远,稻盛和他母亲要在家门口等待老师。那天老师进了一位同学的家老半天不出来,稻盛等得心焦,就溜进那家,看到老师和家长正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点心,聊得正开心。待聊够了,老师才在同学母亲的陪伴之下,慢慢走出来。这位母亲穿着体面的衣衫,带着漂亮的首饰,同稻盛的母亲完全不同。

  因为老师在这家呆了一个多小时,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最后总算转到稻盛家,和在门口恭候多时的母亲没说上几句话,老师就匆匆地告辞了。

  有的同学家可以聊一小时,有的同学家只简单打个招呼就敷衍过去,稻盛看到老师不公平,心里很反感。

  第二天注意观察,又发现老师对这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果然格外热心。比如上课时老师说:“大家有什么不懂,可以举手。”只要那个孩子一举手,老师每次都会一直走到他课桌旁,用亲切的口吻耐心地讲解,循循善诱,体贴入微。

  于是稻盛和几个爱捣蛋的同学串通一气,每当老师讲不懂可以举手时,大家哗的一下全举起手来。“你们这些捣蛋鬼从不好好学习,你们懂才怪呢。”老师一句话就把大家打发过去。

  这些捣蛋鬼更加觉得老师不公正,但是对老师没别的办法,他们就一起来欺负这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发泄不满。有一次,捣蛋鬼中有一位用球拍将这个小孩的脸打破,家长看到伤痕再三追问后,他才将受欺负的事全盘说了出来。

  第二天一到校,稻盛就感觉气氛不对,平时围着他转的几个小喽罗一个没看到。糟了,稻盛预感要出事,正惶惶不安时,就被叫到办公室,进去一看,几个同伙果然在那里规规矩矩站成一排。看样子,老师早一个个审问过了。让稻盛惊奇的是,他们居然异口同声,都咬定“是稻盛指使的,是稻盛让我们欺负他的。”这些小家伙平时争先恐后要拍稻盛马屁,一旦有事,马上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人心,小孩也不例外。这样老师一腔怒火就全部集中到稻盛身上。

  “你说,为什么要欺负同学?”

  “因为老师不公正。” 稻盛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不满,提到家访和课堂举手提问的事。

  话音未落,老师重重一拳已经打到稻盛脸上。你这个混蛋,干了坏事,还把责任推到我这个老师头上,你也太狂了。老师气得面孔也扭曲。稻盛虽然脸上火辣辣地痛,心里却坚持“老师偏心,自己没错。”他的身体本能地向后退缩,眼光却毫不躲闪,始终瞪着老师。这个目光更加激怒了老师,于是老师又一记重拳将稻盛击倒在地,立即又揪住他的衣领把他拽起来,左右开弓连打了几个耳光。

  最后老师把稻盛母亲叫到学校,母亲不知所措,老师历数稻盛的罪状:

  “稻盛妈妈,你这个儿子是我们学校有史以来最坏的坏蛋,对这种坏蛋学校决不会批准他毕业。他本人还打算考鹿儿岛一中,你们干脆死了这条心吧,受了这次处分,别说鹿儿岛一中,哪个学校都不会要他。”

  老师写的毕业评语不好,另外,也有稻盛自己不用功的原因吧,结果小学考初中连续两年没考上鹿儿岛一中,对于生性敏感又好强的少年稻盛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看到那些富家子弟以及曾是自己手下喽啰的同学,他们身穿鹿儿岛一中的校服神气活现时,稻盛又羡慕又妒忌又不服气,愤愤不平,痛苦到了极点。

  第一次中考落榜后,13岁的稻盛又患上了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疾病。

  到这年(1945)6月,美军对鹿儿岛狂轰烂炸,稻盛家也被炸成了废墟。稻盛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

  第二年考一中又没考上,加上在病中疗养,稻盛已经心灰意懒,不准备再考了。这时候一位热心的老师上门鼓励,“是男子汉就别泄气,天无绝人之路。”病中的稻盛总算考上了当地一家垫底的初中。后来由于学制改革,初中升高中不需要考试。在高中阶段,稻盛很用功,那时他懂事了。但在高考时,第一志愿大阪大学又没考上,最后只进了刚刚创办的鹿儿岛工业大学,专攻有机化学。

  临近毕业时,因为朝鲜战争刚结束,日本经济不景气,大学毕业生,没有后台照样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稻盛在就职面试屡遭失败的情况下,非常焦急,非常沮丧,他甚至产生过加入黑社会的念头。稻盛曾经在鹿儿岛繁华街的暴力团事务所门前徘徊。他想:“难道自己做过坏事吗?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让自己这么倒霉?”“既然世道如此不公,既然穷人无法正常就业,倒不如干脆参加暴力团,比起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暴力团不是更讲义气吗?自己力气也不小,练过空手道,做个知识型的暴力团员或许更有出息。”稻盛后来说:如果当时我跨进了暴力团的大门,我就可能成为一个略有名气的黑帮头目,因为我有热情,也不缺乏能力。但因为这是反社会的,如果误入歧途,可能我现在还在监狱里呆着呢。

  后来幸亏大学班主任的推荐,他才进了京都的一家陶瓷企业“松风工业公司”,当技术员,研究新型陶瓷。但这家企业连续10年亏损,经营情况十分糟糕,连工资也经常拖延。有4名大学生同稻盛一起进厂,他们碰到一起就习惯性地发牢骚,不久这4名大学生先后都跳槽了。稻盛也想辞职,但他的哥哥反对,要走也无处可去。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技术员,应该怎么做才对呢?稻盛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面临的问题。

  也曾怨天尤人

  对老师对学校

  对父亲对家庭

  对病痛对命运

  对社会对世人

  对工作对企业

  也曾牢骚满腹

  升学不如意,患上肺结核,遭遇战争,找工作难,好不容易就职的单位,又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稻盛说:我的青少年时代,可以说是灾难重重,残酷的命运无情地捉弄我。我憎恨灾难、我牢骚满腹。公司的研究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不和谐。我的心伤痕累累,隐隐作痛,我不知道怎样缓解这种痛苦。

  人生的迷茫


  人心曲曲弯弯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信息爆炸

  社会复杂

  价值观多元

  人生迷茫

  怎么办

  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之下,稻盛当然可以继续发牢骚说怪话,怨天尤人,他有足够的理由和言辞,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味地说老板坏话,骂社会不公平,嫌家里穷困,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整天想消极的事,除了使自己心情更加消沉之外,没有任何价值。既然没办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我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吧,先摆脱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投入眼前的研究开发,把本职工作做好再说吧。稻盛开始这么想了。

  良性循环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一旦想法变了,心情就轻松了,于是就全身心投入研究。由于排除了杂念,心灵处于纯粹的状态,就很容易发现事物的真相。过了不久稻盛的研究有了成果,受到了上司的表扬,他就更加喜欢研究工作,同时也产生了自信。于是,他就越发来劲,为了节省回宿舍的时间,干脆把床被锅碗都搬进了实验室。废寝忘食,结果他的研究成果更加显著。从这时候开始,稻盛的工作和人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投入工作然后喜欢工作,因为喜欢而更加投入,因为投入而更加喜欢,朋友们,我们的人生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循环,如果这个循环持续不断,我们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就是说从怨天尤人到埋头工作,从不喜欢陶瓷这个行业到喜欢这项工作,稻盛说:这个心态、这个习惯的改变,“迎来了我人生的转机”,“使我周围的世界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稻盛先生一生的巨大成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稻盛和夫人生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100 ~ +100)

  X 热情(0 ~ 100)

  X 能力(0 ~ 100)

  改变心态、改变习惯,究竟难不难呢?这是一个禅问答。改变习惯,当然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但这种努力说穿了,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难。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最近的一个经验吧。

  半年前,我读了一本有关断食的书,看了一段有关断食的电视节目。我决定试着改变一下生活习惯,从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

  开始是不吃早饭。但这样做会便秘,因为错过了早饭后最大一次大肠蠕动的机会。所以我就改为不吃晚餐。就是午饭以后约17--18个小时之内不吃东西。

  这样经过半年多,结果是:

  1. 体重从65公斤减至59.4公斤,减了5公斤多。我身高168公分,59公斤的体重较为合宜。

  2. 本来较粗的腰围细了许多,皮带孔往小处打了四个新孔。同时,我又买了一台液压步行器锻炼腿部肌肉,保持过去使用健身器锻炼臂部肌肉的习惯,所以在脂肪减少的同时,肌肉更加发达了,特别腿明显粗起来了,体形变好了。到了70岁的今天,才形成了我一生中比较理想的体形。

  3. 我的味觉变得灵敏,现在吃什么都有滋有味,早餐中餐食欲旺盛。过去因为血糖偏高,所以多年来不敢吃甜食和肥肉,现在都可以吃了,简直太好了!美不可言。

  4. 持续30多年的脂肪肝基本消失了,连续15年偏高的血糖值回到了正常范围。健康状况好转了。

  5. 因为晚饭不吃,过去要到夜里12点以后才睡的习惯,也自然而然改了,10点半左右就上床睡觉了。

  6. 因为空腹,肚子里没东西,肠胃没负担,睡眠质量也改善了。

  7. 晚上睡得早了,清晨早醒早起了。这早晨2个小时的思考、学习、工作的效率,前所未有的感觉良好。

  8. 根据某医学专家的说法,这个习惯持续下去,连大脑结构都会发生变化,脑子更好使,人会变得更聪明。

  9. 精神方面,变得更有朝气,更有自信。现在我正满怀信心、竭尽全力在中国传播稻盛先生的利他哲学。

  10. 感觉生命质量提高了。

  11. 过午不食,开始的时候夜里是有饥饿感的,所以吃一点水果或蔬菜。但是我想,不就是有的饿吗?有什么了不起。这么一想,饿的感觉就过去了,现在习惯了,很少有饿的感觉了,有时即使有点饿的感觉,我也不去在乎它,而早晨醒来感觉特别舒服。

  12. 这样,到了70岁,才养成了一个新的生活习惯。因为实际上尝到了甜头,所以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不可能再回归老习惯。

  13. 我并不是一个意志特别坚强的人,但改变70年的生活习惯看来也并不那么困难。不过,开头的3个星期需要意志的力量,也就是需要显意识的力量。但是,只要坚持3个星期,新的习惯就能够进入潜意识,就是说,不再需要特别意识,自然就能延续。这时候再回旧习惯,恢复吃晚饭反而感觉不习惯了。人就是这样。

  上面讲了改变习惯的努力。

  朋友们,看看你自己有什么习惯需要改变。也可以把你改变习惯过程中的困惑告诉我。

  改变一个生活习惯


  体重

  体形

  健康

  头脑

  工作

  生命质量

  全神贯注的努力


  下面讲第二条:全神贯注的努力。

  所谓全神贯注的努力,是指努力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一心不乱。

  当时,在松风工业,分配给稻盛的研究课题,是要开发耐高频、耐高压的陶瓷新材料。课题的难度是材料的纯度和粘性的矛盾问题。我们知道传统的陶瓷使用长石粘土,有粘性,可以做成各种形状,但因为含有杂质,达不到所需要的纯粹的物理性能。有一种矿物质粉末,是氧化硅和氧化镁的混和物,它的绝缘性能很高,但因为松脆,像沙子一样没有粘性,加水也无法成型。当时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无论如何非解决不可。稻盛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睡觉也想,念念不忘地想。同时他用各种比例,把粘土和这种矿物质配比做实验,天天做、天天想,全神贯注,但结果还是不理想,千方百计,千思万想,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但有一天,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一分钟之前根本预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

  那天晚上,稻盛回实验室,因为灯没开,在过道里,稻盛被一个容器绊了,差一点跌倒。他无意识叫起来:谁把这东西放过道里了!原来是前面一个技术员做别的实验以后没收拾好。稻盛开灯一看,皮鞋上沾上了一层粘糊糊的松香树脂。

  “就是它!”稻盛打了一个激灵。他立即动手,用铁皮敲成一个锅,在鍋里放进矿物粉末,加进树脂,加热后像炒饭一样拌匀,然后放进模具成型。成型成功了,而且非常理想。因为在矿物质粉末的表面附上了松香树脂的薄膜,那是有粘性的,可以帮助成型,成型后的半成品在烧制时,树脂全部挥发了,成品中不留任何杂质。这个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解决。

  新材料开发成功,不久拿到了松下电器的订单,开始批量生产电视机显像管中的U型绝缘体。松风工业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稻盛说:用有机物的松香树脂帮助无机物的矿物质粉末成型,现在成了常识,但在全世界第一个发现它的是我。然而,当时在我头脑里闪过的这种灵感,并非出于我个人的实力,在我偶然绊上松香树脂容器的一刹那,是神给了我启示,让我产生“思想的闪光”。神看到我日日夜夜、呕心沥血、苦苦钻研的样子,心有不忍,可怜我,故意让我绊交,赐予了我最高的灵感,我想事情就是这样。

  全世界专家权威解决不了的难题,那么让人头痛的问题,就凭那一瞬间的一个灵感,居然一下子就解决了,居然以这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也就凭这个发明,一个陶瓷行业的新手,25岁的稻盛,一跃而起,成了这个行业的名副其实的高手,顶级专家。

  既无精密设备,又无理论指导,京都一家破旧的陶瓷工厂,一个无名小卒,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赤手空拳,居然搞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有人说这好比中彩,是偶尔的幸运。连稻盛自己也认为这完全是偶然的,这样的好事以后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好事,这样的幸运后来竟然是接二连三地来。

  有个客户要求的产品就是一个正方形的薄板上有几个孔,工艺很简单。但就因为厚度小,很薄,所以高温烧制的时候,零件就变形,翘起来。后来分析原因,是压制成型时,上面压力大,下面下力小,零件上部粉末密度密,下面密度稀,所以在高温下就变形。原因找到了,技术上却解决不了,无论怎样改进机械或模具,要做到压力上下完全均匀,不可能。那么与客户合同已经签了,如果到时不能供货,问题就大了。另外,作为技术员,解决不了这种技术问题,是一种耻辱;作为经营者,制造废品的经济损失不堪负担。稻盛非常着急,在炉子上打了一个孔,反复观察零件在高温下变形的状况。果然温度高了,零件像鱿鱼一样翘曲起来。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稻盛不由得祈祷,求求你了,不拱起来行吗?看到产品不听话,稻盛心中突然产生强烈的冲动,忍不住要将手伸进炉内,从上面将产品压住,不让它弯曲。

  炉内是一千几百度的超高温,手实际上伸不进去,尽管如此,稻盛无意识中还是不知不觉就想把手伸进去。这时,稻盛好像听到产品对他说话了:“你不是要压住我,不让我拱起来吗?那压住不就行了吗?”就是说,稻盛想用手从上面将产品压住的瞬间的冲动,忽然给了他启示,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而且解决方法特别简单,几乎不花成本,用耐火的重物压住产品,就烧制出了完全平整的合格品。

  稻盛是一个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这样的灵感发生了多次,稻盛就想,这是为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物质文明的进步来源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源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来源于99%的汗水和1%的灵感。但99%的汗水未必会产生那1%的灵感。那么,灵感来源于哪里?

  这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能建立起一种新的哲学。

  稻盛认为,这种灵感来源于强烈的愿望和纯粹的心灵。

  稻盛说:我原本是技术员,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每天都要反复做实验。为了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就必须冷静地、周密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真理,我们必须具备提炼这种真理的能力。

  我认真专注,死死盯住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拼命努力去发现现象所要告诉我的真理。

  用这种态度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说,为了看破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那么,映射出这种真理的我们的心灵这面镜子必经纯粹透明。

  如果我们心存杂念,或者持有某种先入观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如实接受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

  心纯见真,只有心纯才能见真。把事物的真理与自己的心灵相连结,这就是稻盛的“哲学的灵感”。除了科学的灵感之外,稻盛还有哲学的灵感。这让稻盛超越了所有科学家、所有的企业家。

  稻盛的这个哲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应用。

  绊脚获灵感

  发明新材料

  心纯见真

  科学灵感

  哲学灵感

  比如翻译稻盛的《干法》这本书,像台湾的译本那样,文字上的意思不搞错,应该不是很难。但翻译要传神,要把老爷子的那股子精气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却并不容易。有时候,我读了稻盛一节精彩的文章,意思理解了,也很感动。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有的地方甚至超过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用中文如何确切表达,我拿不准,手足无措,很是焦急。但无论如何也要把我的感动与读者分享的强烈的愿望,让我不敢怠慢,不敢敷衍,非翻译好不可的心愿,会突然催生神来之笔。苦苦思索,不得要领,很着急,怪自己脑子笨,心里纠结,又不甘心。在这种状态下依然苦苦追究,在某个清晨醒来时,或在散步时,或在厕所浴室里,头脑里忽然灵光一闪,让我禁不住会心一笑:换个角度,这么翻译不就行了吗。对照翻译完成前的窘态,我自己也感到吃惊,不相信自己竟能把稻盛的著作翻译得如此酣畅淋漓。

  文字工匠


  译者要倾注自己的心血,投入自己的魂魄,尽力将自己化身为作者,化身为作品。比如在翻译《干法》这本书时,我悉心揣摩稻盛写书时的心境,就是说,尽力化身为稻盛和夫,化身为《干法》这本书。翻译这本书,我仅花了20天,几乎是一气呵成,除吃饭、睡觉、一小时散步外,每天约15个小时伏案思索、书写,欲罢不能,乐在其中。

  化身为工作对象,把工作做到极致。

  我特别喜欢辛弃疾的两句诗词:

  辛弃疾


  我看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把青山化在自己心里,把自己化进青山里,自己与青山成为一体。辛弃疾才写得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我们与我们的工作对象的关系也一样,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心灵纯粹,灵感就会在某个时刻突然降临,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到极致,我们就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我们的事业就能成功,我们的人生就能幸福。

  希望大家不要怀疑稻盛告诉我们的这个简单有效的人生的真理。

  谢谢大家听完我的讲话。


  互动环节

  1

  ---作为一名90后,应该怎样看待努力和回报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清晰、不明确,又该如何去思考去行动?

  曹岫云:

  因为我不太清楚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具体背景,所以无法给你有针对性的回答。一般来说,努力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指经济报酬,那么各个单位虽有不同,但大体都有行情的。如果报酬低得离谱,你可以据理力争,不行的话还可跳槽。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根据我自己经营企业的经验,我劝年轻人,一开始不必过分计较工资、奖金等等物质方面的待遇。

  只要你认真工作,踏踏实实,做出了成果,周围人会认可你,领导会赏识你,你就可能会有各种机会。

  另外,通过努力工作,能力提高了,经验积累了,自信增强了,人格成长了,见多识广了,建立了与别人的信任关系,这些方面的回报,才是更重要的。这些对于你今后漫长的人生,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较好的经济回报那是必然的结果,甚至可能超出你原来的预想。

  稻盛大学毕业,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去一家亏损企业上班。不要说奖金没有,工资很低,而且工资还拖欠,一个月的工资要分两到三次发。发牢骚也无济于事,想辞职他也无处可去。

  但在稻盛改变自己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了成果以后,不但别人对他刮目相看,更主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特长,明白了努力工作与人生成功之间的关系。同时他的研究成果,也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另外,稻盛在青少年时代,大学毕业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是很清晰的。他少年时代,因为亲眼看到自己的叔叔和叔母死在肺结核上,他自己也患过肺结核,所以高考时,他的方向好像很明确,报考大阪大学药物系,想研究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但结果没考上。后来考上了鹿儿岛大学有机化学专业。一是有机化学与药物专业比较接近,另外,当时石油化工、塑料等等有机材料很热门,稻盛也很有兴趣。但大学毕业,有机化学这个专业却找不到工作,稻盛不得已只好改行,去搞陶瓷材料的研究。人是有命运的。当时,稻盛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不仅是你们90后,哪个时代都有这种情况,年轻人,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不清晰,这很正常,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稻盛也是这样,他从没想过搞什么陶瓷,他不喜欢无机化学,对陶瓷没有兴趣,但是,环境逼着他不得不投入这项他原本不喜欢的工作。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但稻盛选择了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这个对待工作的态度,100%可以由自己选择,由自己决定。结果,这个陶瓷反而成全稻盛成为了科学家,企业家。

  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大学上的是工科,机械专业,这恰恰是我的短板。但高中时期我缺乏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弱点。我的空间概念特别差,连机械图纸看起来也很吃力,动手能力更是属于低能。参加工作后,我虽然很努力,但好多年都是平平淡淡。不过,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外语学得不错,我后来自学了日语,这样才有机会,在1982年就通过考试去日本研修,后来,又有机会办了几家与日本有关的企业。因为掌握了日语,又有了经营企业的经验,另外,平时我有读书的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比较喜欢思考问题,而且我发现在用文字表达思想方面,我有自信。所以,后来遇到稻盛先生和稻盛哲学,我才会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才会感觉到稻盛的思想哲学,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和中国企业有多么重要,所以我才会翻译稻盛先生那么多书,才会在中国创办盛和塾,稻盛先生才会亲自提议要同我合作办企业。

  总而言之,年轻人发展方向不明确、不清晰,没有关系。首先投入眼前的工作,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这样,你就一定能开辟自己人生的光明大道。你不需要怀疑这一点。

  2

  ---对于企业管理者,您认为如何才能将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真正贯彻到基层的员工。

  一直佩服稻盛先生所提倡的企业文化,每每看其文章心潮澎湃,但一到现实中,想放到企业里就无从下手。真的不知道怎么把稻盛哲学落地。

  曹岫云:

  你们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许多企业干部乃至企业经营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都想知道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把稻盛哲学落地,让稻盛的工作观、工作哲学贯彻到基层员工身上,让员工拼命工作。

  我的回答是,作为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的领导人,你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稻盛的工作哲学,你是否亲自在实践这个哲学。这个是关键。如果自己没有认真实践,要让自己的部下去实践,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别人。首先以身作则,以你的行动获得员工发自内心的对你的信任和尊敬。员工看到稻盛的工作哲学在你身上产生的效果,他们才可能仿效。

  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哲学,你身上才会散发出人格魅力,这个哲学才能在你的工作中,在你的企业里发挥威力。

  稻盛大学毕业后,在松风公司打工,后来当车间主任,领导一个约50人的车间,生产他研究开发的电视机用的绝缘陶瓷零件。车间里面又是粉尘、又是高温,劳动条件不好,劳动强度很大,工资收入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稻盛除了自己带头拼命工作外,还组织业余棒球队,晚上经常与大家一起喝酒聚餐,与大家打成一片,与大家交流感情。同时,结合生产的产品,给大家讲述这项艰苦工作中包含的意义,比如说,如果我们工作不认真,我们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老百姓看电视时,屏幕就会模糊,就会闪烁。这样鼓起大家的热情和责任心。因为稻盛自己极端认真,所以他不允许员工偷懒,马虎,因为他有威信,大家都听他的。所以尽管企业里其他部门冷冷清清,整个企业很萧条,但稻盛领导的部门却是热火朝天。大家在团结奋斗中共同成长。

  另外,要让员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企业领导就要确立追求员工幸福的企业宗旨。如果经营者只考虑企业的利润,只考虑自己个人或者少数人发财致富,要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要他们持续努力工作,要让稻盛哲学落地,那都是空话。

  “我办企业是为了大家的幸福,为了大家的幸福,我带头干活,比谁都辛苦。但光靠我一个人努力不够,大家的幸福让我们大家共同创造。”你给员工这么讲。如果员工看到你是真心,是真干。他们也会努力的。对个别不肯努力的人,你可以堂堂正正批评他,甚至辞退他。不是说物质有自燃性、可燃性、不燃性三种吗?人也一样,团队里如果有冷冰冰,不肯燃烧的人,教育也不改的话,只好请他离开。一筐苹果里面,一个苹果烂掉,就可能让一筐苹果都烂掉。

  这样,领导带头,而且工作目的是为了谋求员工的幸福,在这种情况下,稻盛的工作哲学才能贯彻下去,稻盛哲学才可能落地。

  3

  ---中国企业有几家能持续做精益管理?都知道做精益好,但是做做又回去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与中国的社会现状有何关联?

  曹岫云:

  我们盛和塾有一家机械行业的企业,一年花70万元人民币,聘请一位日本专家在自己企业里推行丰田的精益管理。正如你所说,精益管理是好东西,特别是这家企业管理很粗放,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处都是,精益管理大有用武之地。这位日本专家经验丰富,也很投入。但是,他提出的精益管理的改进方案却推行不下去。他非常苦恼,因为他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明明是简单易行的改进方案,现场却不接受,没有人理睬他。当时这家企业的领导甚至担心他精神崩溃。

  精益管理推行不了,原因是员工们内心的抵制。他们认为这又是老板搞的新名堂,目的无非是让我们工人更卖力地为老板效劳。改革改进,搞精益管理,目的是让老板赚更多的钱,工人当然没有积极性。当时有一家日本媒体,希望这位日本专家写一篇专题报告,题目就是:精益管理在中国为什么推行不了。

  后来这位企业家加入了盛和塾,认真实践稻盛哲学。首先,这位企业家明确制定了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同时为社会做贡献。

  为了让这个经营目的让全体员工都能认同,让大家共同实践,他在工资制度、利益分配、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这位企业家自己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他是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办事业的目的。这一条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我们许多企业家过不了这个关。

  同时,他采取一采列措施,在企业里持续展开学习和实践稻盛经营哲学的活动,他也学稻盛的样子,经常与干部员工喝酒聚餐,打开心扉,真诚交流。

  就是说,为了给员工创造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需要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努力把公司经营好。为把公司经营好,精益管理不可缺少,推行精益管理是为了把公司经营好,目的是为员工的幸福。为此,大家要与日本专家一起拼命努力,开动脑筋想办法,把精益管理做好,提高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削减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把公司经营好。

  反反复复地、不厌其烦地向员工诉说,与员工沟通交流。员工看到了企业领导的真心,他们觉得,既然老板这样为我们着想,为了我们的幸福,那么废寝忘食,拼命努力,我们也要诚心诚意配合他,把精益管理搞好,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幸福,也对得这么好的老板。

  当我后来去考察这家企业,同这位日本专家交流时,这位专家显得非常兴奋。他告诉我,这位老板成了稻盛迷,稻盛哲学彻底改变了他。同时现场干部员工的思想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来自干部工人的合理化建议接二连三,小集团的改善活动生气勃勃,精益管理硕果累累。他说,他准备写一份报告,题目就是:中国企业也能成功推行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是好东西,但归根到底它不过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术。它必须在追求员工幸福、促进社会进步这种哲学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它的威力。这就是所谓道。

  所以问题的本质不是中国的社会现状如何,而是我们企业家的心态如何。精益管理也好,稻盛哲学也好,都是超越国界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企业家的心态。只要我们将自己内心本来就有的良知发扬光大,学习、理解并拿出勇气,实践这些先进的东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抱着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的宽阔胸怀,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4

  ---稻盛和夫老先生告诉大家不要去追求机会,只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机会自然而然的就来了,想问,对于现在的我们,这种做法还适用吗?

  曹岫云:

  这个问题的提法不是很准确。稻盛说的是:与其不断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喜欢上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

  去寻找所谓“喜欢的工作”往往很难。这当然是稻盛的经验之谈。稻盛那个时代,有个工作就不错了,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这样的机会。现在时代不同了,选择的机会增加了,我们当然可以寻找自己喜欢的、适自己发展的机会。

  问题是:究竟什么工作值得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最适合自己,对于二十几岁,缺乏人生经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年轻人来说,并不能正确判断。自以为马上就能判断,其实是幼稚可笑的。举个极端的例子,有的人看媒体上那些歌手明星很出风头,羡慕得要命,自己也想一夜成名,不惜去做什么北漂等等,往往蹉跎青春,碰得头破血流。

  而且年轻人对工作容易喜新厌旧。开始时,似乎是喜欢的工作,真的去干了,碰到意外的挫折,或忍受不了工作的辛苦,又变得不喜欢了。努力去喜欢在命运中自己碰巧遇上的工作,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在这过程中提升能力,获取智慧,这才是人生正确的答案。

  我觉得,稻盛的这些观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切身体验的人才可能深刻理解。年轻人如果你们经历许多挫折或成功,十年后再读《干法》这本书,你们的感受很可能与今天大不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像稻盛和夫一样成功?
从企业家到佛教徒:看,稻盛和夫的修炼历程
稻盛和夫de东方哲学
《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告诉你三点人人都需要的经营哲学
追忆稻盛和夫:​如何成为伟大的企业家
稻盛工作观: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