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统计局>>“新苏南模式”下苏南产业结构演变及启示
“苏南模式”最早由经济学家费孝通提出,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苏南乡镇企业相继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传统苏南模式进行了扬弃,形成了“新苏南模式”。从微观层面的企业产权到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最终将影响到宏观层面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将分析2000年以来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总结“新苏南模式”下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规律,进而就苏南地区如何适应新形势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构筑新的产业优势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苏南模式”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经济实现由农向工转变的发展方式,被学术界总结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探索,曾经对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苏州、无锡、常州一度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苏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不利于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对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制约,传统的“苏南模式”逐步显现出局限性。
为了突破发展桎梏,自1997年起,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改制。到1999年底,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实现改制的乡镇企业已占总数的95%以上。自2000年起,苏南乡镇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民营化改制,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了“新苏南模式”:以公有经济为主导,多元产权主体相混合;以经济国际化为主导,外资、外经、外服、外技齐头并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日益高度化;以都市圈建设为主导,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引擎,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一体化。“新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实现新型工业化、迈向现代化的新选择。
二、苏南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新苏南模式”与传统“苏南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差异,这种由不同所有制主体决定的产权特征差异必然会对产业定位、产业分布、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鉴于21世纪初,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才彻底完成产权改革,并且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正式把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列为“苏南板块”,因此本文选取了2000年以来,反映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若干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其演变特征。
(一)产业结构:从以工业经济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新苏南模式”下,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各产业的产出、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变动的过程均反映出,苏南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正逐步朝着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
1、产出结构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新苏南模式”下,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且呈现持续下降态势;第二、三产业占比均经历了波动变化的过程,虽然第二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占比逐步下降,最终被第三产业赶超,目前已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图1 2000年以来苏南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占比逐步降低。“新苏南模式”下,大量社办企业转变为全新的乡镇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逐步缩减,同时为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2000~2008年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回落,从5.6%下降至2.1%,之后降低的速度逐步趋缓,近些年来基本稳定在2.1%的水平。
第二产业“先升后降”。2000年以后,苏南地区积极把握“入世”机遇,吸引大量外资涌入,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化工等制造业领域,带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占比明显提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54.7%提高至2005年的60.5%。这段时期,苏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集中凸显了苏南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之后“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不断加大,第二产业占比开始逐步下降。
第三产业“先降后升”。民营化改制初期,苏南乡镇企业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加上外资经济过度集中于制造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因此2000—2005年期间,第三产业占比总体呈下降态势,从39.7%降至36.8%。之后,随着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苏南民营经济逐步摆脱了一些制度性约束,资金、技术、企业管理、人才引进等软硬实力大幅提高,开始成为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36.8%提高到2015年的51.2%,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并且从2014年开始赶超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超过50%。
2、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大规模转移
从苏南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最低,且和第二、三产业占比逐步拉大,表明农业人口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最高,从2005年起超过50%,到2007年时达到54.6%的峰值,之后虽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幅度最为明显,2015年时达到42.5%,比200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苏南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同产出结构的变动趋势有所区别,虽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逐步降低,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趋势相比产业结构更具波动性,尽管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但目前仍未被第三产业超过,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体。
图2 2000年以来苏南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3、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本世纪初以来,苏南地区整体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从2001年的48017.8元/人增加到2015年的206555.6元/人,提高3.3倍。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小幅稳升,在2009年以后较明显提升,2015年是2008年的2.6倍。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2001~2011年间增势基本趋同,但2012年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显著加快,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这也解释了为何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超过第二产业,但就业人数始终低于第二产业的原因,即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
图3 2001年以来苏南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二)第一产业:从“波动不平衡”到“总体趋稳”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主要受农产品需求结构影响。2000年以来,随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对肉类产品和鱼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刺激了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同时,随着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肉类、禽类和水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因此2000~2007年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比较明显:牧业和渔业发展总体上行,份额有所提升,牧业占比从2000年的18.2%提高至2006年的20.5%,渔业占比从20%提高至2007年的24.6%,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占比从60.4%下降到2007年的47.6%。2007年以后,除牧业受不定期大规模疫情影响较大,占比出现相对明显的下降趋势以外,农业、林业和渔业占比总体趋稳,稳中有升,从2007年的47.6%、3.1%,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52.4%和4.9%。这种变化主要受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兴起的带动,引领农业和林业占比回升。
图4 2000年以来苏南第一产业产值内部结构
(三)第二产业:从“重工业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引领”
苏南第二产业中,仍以工业为主导。2000~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长期稳定在88%~94%之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均居首位。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调轻”趋势有所增强。苏南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61%上升至2011 年的77.3%,但从2012年开始,轻、重工业的比例差距开始逐步缩小,从2012年的22.9:77.1缩至2015年的25:75,工业结构出现“调轻”趋势。对比分析2000年、2015年苏南五市累计产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化学制品等现代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发展趋缓,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化纤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逐步退出主导行业。
表1 苏南五市规上工业产值前十位行业
年份
排序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镇江
2000
1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纺织业
纺织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纺织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6
专用设备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8
普通机械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015
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
汽车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5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业
纺织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
通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8
金属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9
纺织服装、服饰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
专用设备制造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1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图5 工业产值内部结构
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制造业向国内转移出现了新变化,不仅仅是生产设备的转移,还包括采购、研发等在内的一体化转移。苏南地区抓住这一新机遇,适应江苏从“经济外向化”向“经济国际化”的战略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5年苏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5405.8亿元,是2004年的7.1倍;占工业产值比重从27.3%提高到45.9%,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
图6 苏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占工业产值比重
(四)第三产业:从“传统服务业支撑”到“现代服务业拉动”
从苏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与现状来看,一方面,传统服务业份额逐步下降。2015年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6%、30.4%,比2000年下降11.5个、5.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近十年来,金融业份额快速提升,2015年达到16%,比2005年提升6.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在2004~2009年即楼市快速升温时期发展不断加快,占比明显上升,之后受调控政策影响,份额有所波动。此外归入“其他服务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占比从2000年的24.9%提高到2015年的36.4%,提高11.5个百分点,从2014年起超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
图7 苏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行业结构
三、对苏南产业结构演变进程的评价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分析研究,高级化、合理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普遍趋势,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新苏南模式”下,苏南抢抓经济发展先机,产业结构演变基本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良性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工业化水平较高,但生态环境面临较大风险。2015年,苏南人均GDP已经达到15260美元(按2015年美元汇率折算),三次产业结构为2.1:46.7:51.2,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为7%,城镇化率达到75.2%,对照工业化不同阶段划分的标志值(表2),苏南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重工业化”特征比较明显,2015年苏南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比重高达75%,钢铁、化工行业占到规上工业产值的16.9%。尽管“重工业化”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特征,但由于苏南地区资源贫乏,能源严重依赖外调,在能源供给全面趋紧的情况下,高能耗的重化工业不如果不进行技术变革,其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瓶颈,同时也加大了地区环境污染风险。
表2 工业化不同阶段划分的标志值
前工业化
工业化实现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1.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1964年美元)
100-200
200-400
400-800
800-1500
1500以上
人均GDP(1995年美元)
610-1220
1220-2430
2430-4870
4870-9120
9120以上
人均GDP(1996年美元)
620-1240
1240-2480
2480-4960
4960-9300
9300以上
人均GDP(2000年美元)
660-1320
1320-2640
2640-5280
5280-9910
9910以上
人均GDP(2005年美元)
745-1490
1490-2980
2980-5960
5960-11170
11170以上
2.三次产业结构
A>I
A>20,A<I
A<20,I>S
A<10,I>S
A<10,I<S
3.城市化水平(%)
30以下
30-50
50-60
60-75
75以上
4.农业就业人员比重(%)
60以上
45-60
30-45
10-30
10以下
注: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资料来源:根据钱纳里等(1989)、库兹涅茨(1999)、科迪等(1990)、郭克莎(2004)、魏后凯等(2003)、陈佳贵等(2007)等有关文献和资料整理
(二)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但同质化现象明显。“新苏南模式”下,苏南五市产业集聚程度大幅提高:苏州以苏州高新区等7个基地和南京等5个软件园为载体,筑起信息产业高地,在软件、微电子通信产品、数字音视频产品、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等领域,初步形成五个重点产品群。无锡制造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结构呈现出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加工制造业工业为中心发展的“高加工度化”,从一般制造业向电子信息业、生物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以及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跃升。但由于地区间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导致产业结构趋同。2015年苏南五市工业前十大行业中,有六个行业相同,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另外,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苏南各市出台的政策在产业定位、优惠政策及目标等方面也非常接近,没有充分考虑本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导致许多邻近地区的结构层次和业态分布非常接近。如多数城市将软件和IT外包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同一城市设置多个软件产业园,多数区县设置类似的软件产业园。产业结构趋同,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现象,但由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应有的产业链接,因此而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是不利于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容易造成地区资源优势的巨大浪费;二是容易导致产业发展“大而全”、“小而全”,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三是容易加剧现在原材料短缺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四是容易形成地区间市场分割,区域间的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三)产业国际化程度较高,但对外资经济过度依赖。“新苏南模式”加速了苏南融入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和布局的进程,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大量向苏南地区转移,产业主体结构中外资产业起主导作用。2000—2015年,苏南地区外资企业实现的产值占工业比重从32.6%提高到47.2%,提高15.4个百分点,2008年时曾达到峰值50.2%,占据了苏南工业的半壁江山;2015年时苏南外贸依存度达到69.8%,这种对外资外贸高度依赖的产业结构,一是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一旦国际经济不稳定,或资源来源国的经济受到冲击波动时,苏南产业必然受到影响。二是出口加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主要由外商掌握,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导致很多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中游,上游的技术研发和下游的产品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仍由外方控制。三是随着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和劳动生产率增长迟缓等因素影响,苏南劳动力的优势也在逐步弱化,目前国际资本已开始将部分产业链转移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削弱了苏南的产业基础。
图8 苏南外商港澳台工业企业产值占比
(四)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高,但层次水平总体偏低。2015年,苏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51.2%,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层次依然偏低。尽管近年来苏南金融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快,速度赶超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但是总体份额仍然不高。2015年,苏南地区交通运输、批零住餐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5.6%,相比之下,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为16.8%,居民服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占比仅为12.2%。苏南地区尽管对外贸易发达,但出口主要以货物贸易为主,金融、保险、咨询、邮政、电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发展水平还不够充分。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例,与国内领先的北京、大连等城市相比,南京、无锡、苏州等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都是近几年才刚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苏南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产业升级调整产生的高端生产性需求,同时也未能充分满足居民文化、娱乐、旅游等高层次生活性需求。
四、如何构筑苏南产业发展新优势
“新苏南模式”下,苏南地区经历了企业产权改革转制,实现了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优化,进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南要继续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成功打造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应立足发展特点,把握市场规律,实现新旧动力转换,加快构筑新的产业发展优势。
(一)因情施策,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不能一味追求高度化目标,应当因地制宜,明确比较优势。优势产业要向中高端前移和冲刺,而暂不具备占据中高端实力的产业,力争在中低端形成竞争优势。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避免产业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低、区域内竞争激烈。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乡镇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最大限度地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强工促贸,产销融合推动经济发展。苏南地区依靠传统产业发展起步至今,一直坚持“生产主导”的发展模式,在电子、通讯设备、化工、机械行业等制造业方面,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但贸易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苏南地区可借鉴浙江“贸易兴省”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与贸易相结合。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知识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和实力,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的思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国际化营销中心,进入全球化的营销网络体系,成为国际销售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档升级,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未来服务业能否成为持续拉动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取决于其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餐饮、家政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其增加值比重提高更多依赖于相对价格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明显,但长期作用将趋弱。金融、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虽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很大,但由于其统计方法并不考虑不良贷款、资产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对未来增长的影响,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性。只有软件和信息、科研设计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向高端进阶过程中分工细化的产物,才是服务业中生产率提高最快的部门,也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所在。既要大力发展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服务业,又要运用现代科技、新型经营业态和新型服务方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层次。
(四)转移重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或者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管理、缺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苏南地区“植入式”、“外资依赖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形成资本集中、产业集聚优势,但却不利于地区产业的长期发展。苏南构筑新的产业优势,必须把产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重心从外资企业转移到民营企业上来,把民营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壮大民营资本规模,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
(五)以工促农,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苏南产业结构当中,第一产业占比很小,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利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重视农产品的本地加工产业,由资源粗加工提升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精加工,以工业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的形成,推进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
(六)创新模式,提高生态环境效率。苏南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单纯的末端治理无法满足苏南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必须创新环境保护模式,把生态环境当作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一是强化政府的环保责任。“新苏南模式”下,虽然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预,但同时要增强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责任。逐步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实施“绿色招商 ”。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破坏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落地,积极引进低耗能、低排放且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项目。三是对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通过构建工业生态链, 将园区内企业以产业链的方式链接起来,实现低碳集约化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产业结构不能以西方为样板
广东产业结构特征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探讨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我国宏观需求的细分产业产品结构如何?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