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十年代北平教授一家的生活影像



20世纪40年代末的北平,一座城墙环绕的古都正在从沉睡中醒来。

胡同里的小贩,开始用自己独特的叫卖声,贩卖家庭生活必需的一切物品。伴随着清脆的梆子、铃铛声,他们称量蔬菜、兜售报纸……自行车、人力车与涌动的人潮遍布每条街道,时而有电车驶过。随着战争结束,西风东渐,外界的好与坏一同涌入了这座城。



街边小贩


如果没有书籍、影像,仅仅凭着老人们讲的故事,我们也许已经很难想象这一切了。一些珍贵的残存资料,让我们可以隔着时间窥视到当年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和娱乐。他们的日子,过得好还是不好,且让我们在简单的回溯里,一探究竟吧。



孩童在自家院落玩耍


事情还是从大家更为熟知的年代开始说起——20世纪2、30年代。

判断一段时期的生活水平如何,最简单的入手点,就是“钱”。没有比“多少钱能买什么东西”更直观感性的形容方式了。抗战前,民国使用的货币是较为今人所熟知的“大洋”,或者叫银元。粗略来看,当时1元的购买力,约是现在的150倍。在那段时间里,一个人每月起码要有3元,才能保证能够生存下去,不致饿死。



母亲教孩子读书


那个时期,过得滋润些的,往往是达官贵人,以及大学教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记“发薪”》,描述了他向政府追讨欠薪的经过。他的月薪是300大洋,这在当时,绝不是笔小数目。1927年,一名教授能拿到每月400~600元的薪水。他们靠月薪,买得了房,雇得了佣人,还有不少余钱用来购书、娱乐和去餐馆。



家常菜


而普通工薪阶层、手艺人和体力劳动者们的日子,显然不可能那么好过。北京的小学教师月薪几十元,人力车夫十几元,而大多数工人一年的收入仅仅是160元以下。这类家庭收入的增加,基本来自于每天勤劳工作,工人车夫等也没有双休法定假日一说,断了工作基本等于断了生活开支来源。他们的日常花销以食物为主,但尽管如此,也吃不到优质的东西,日常的菜式就是窝头、汤、小米面等,在衣服和居住上,只能勉力维持,遑论精神文化生活。

幸好,那时候的北京房价没有现在恐怖……或者说根本就是惊人地低。鲁迅先生在1925年买下一座位于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四合院(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仅花费800大洋,加上翻修、装修,联系上文所述他的收入,可以说毫不费力。普通的工薪族,攒个几年,也能有一套不错的房。



女儿向父亲请教问题


在当时,平日出门的交通工具,主要以人力车(“洋车”)为主。在1930年前后,老北京城内大概有几万辆洋车。除此之外,还有骡车、汽车和有轨电车。电车司机站立驾驶,脚下有可以踩响的铃铛,故又名“丁丁车”。

抗战爆发后一直到解放前夕,许多日常与风俗没变,然而钱的事,则是完全不同于往常了。国民政府发行“法币”,逐步回收之前的银元。之后,虽然外敌已退,但内战又起。时局的动荡导致法币随着物价波动一直在贬值,最终演变成严重的通货膨胀。1937年时,100法币还值一整头牛,到了1947年,只够买一个煤球了。街上的人拉着一车钱大摇大摆走过去并不会有人抢,月收入100~149万元,只能算最底层的贫家。



父母打算变卖首饰供孩子上学


由WilliamJames导演的一部小短片《北平一家》直观地展示了生物学教授吴博士夫妻与其家人的生活。这个家由7个孩子、父母和两位老人组成——在当时的中国,算是个较为庞大且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了。独门独院,孩子可以在家中玩耍:抖空竹、丢沙包、拍皮球……这些现今人们会有的童年回忆,当时的孩子们也很爱。毕竟,手机平板占据我们的生活不过几年。

这对夫妇,就同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社会地位较高的夫妻们一样,极为重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为了在食物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吴博士严格限制他们的日常作息,而学习功课也由母亲在家亲自指导。除学习中文外,还学习一门外语。学业上,他们极度珍视教育,即使牺牲压箱底的珍藏,也要筹足送孩子上学的积蓄。居所中的书籍也比较丰富,也有父母工作时用的科研器材。反观当时的贫民,住处要么沿河,要么拥挤在十几户人之间,一日两顿干饭,已经基本支出了所有收入,也没有培养孩子的余力,容易对子女的健康与教育放任不管。


孩子们准备睡觉


饮食上,无论贫富,仍然没多大改观。过去的中产和富人好歹有白面馒头可吃,好一点还有鸡鸭鱼肉,但现在无论是谁,都不太可能吃山珍海味了——条件好的家庭,日常菜式里也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素。大多数人只能吃蔬菜和窝头。蔬菜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供应量足又价格低廉的马铃薯,几乎每顿都能看到;窝窝头在战前是贫民的主食,现在却成了每家标配。

然而生活里的乐趣还是不少。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在其著作《老北京的生活》里,生动描述了充满情调和乐趣的日常:春节看烟花爆竹绚烂绽放;夏日在摊上买一杯酸梅汤,瓜摊瓜车上来个西瓜;平时空闲下来有不少胜地可以游赏:积水潭、什刹海、后海……吴博士家的孩子们,在简单的午饭后,也会跟祖父去游园,感受文化古迹,也对周围的花草、金鱼产生好奇。



寿桃


无论是平日里还是庆典上,人们仍旧保存着恭敬与谦和的中国传统礼仪。晚辈向长辈行礼、寿宴上的寿桃和长寿面、节庆时期干净整洁的衣服和发型……像裹脚这样的陋习永不得翻身了,但家庭生活中安静、美好的礼节,在战乱结束的北平,仍旧在持续着。直至今日,我们还对这一切感到熟悉。



吴博士夫妇向长辈行礼


这一切都说明,那场最惨烈的战争正在平息,人们可以过上寻常人家的安稳日子了——哪怕只有一瞬,对比起之前的颠沛流离,也弥足珍贵。古都北平承载着历朝历代的荣光,也面对着之后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崭新岁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张开眼睛,了解这个世界。

    时间不知不觉向前流动了那么多年,残存下来的只有零星的文字和影像记载。动荡也好,平和也好,我们只能从久远之前存留下来的黑白图像里,觅得这安静岁月。


锐意天思-- 思想的天空 . 创意的殿堂


公众号:reiyeideas7567



更多经典影片目录:www.reiyeideas.com/a/its/diany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年代北平一个教授的日常生活,珍贵的纪录片
40年代北平一教授家庭日常生活(珍贵纪录片)
四十年代珍贵影像|北平教授一家的胡同生活
珍贵影像—1948年北平中产家庭的日常生活
围剿麻雀(除四害运动)历史影像/珍贵视频
上世纪40年代解放前夕,一个北平中产家庭的珍贵生活影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