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针灸——毫针刺法及操作

毫针刺法的练习

针刺练习: 包括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针治病获效的保证。通过经常练习,使指力充足、手法熟练后,则在针刺时可以做到进针时快而不痛,行针时各种手法运用自如。反之,若指力不足,手法生疏,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患者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因此,初学者必须勤练指力和手法。针刺的练习,一般分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手感练习。

(一)指力练习

指力练习: 主要在纸垫上进行。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8cm,宽约5cm,厚约2~3cm的纸垫,用线呈“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习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持针柄,使针身垂直于纸垫,然后捻动针柄,并逐渐加力,将针刺入纸垫内。待针穿透纸垫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练习初期,可选用1.0~1.5寸、24~30号的毫针,待有了一定指力后,可再改用其他型号的毫针。

(二)手法练习

手法练习: 主要在棉团上进行。将棉花塞入白色布袋,或用棉线或毛线缠绕后外包白布,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即可练习。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做提插练习时,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做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动作连贯。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逐步达到动作协调、运用自如的程度。

(三)手感练习

将瓦楞纸剪制成10cm×10cm大小,厚约2~3cm,松紧适度的纸垫,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持针,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进针时,应聚精会神,仔细体会针下感觉。由于瓦楞纸厚薄不匀,故每针下去,针下或感觉空松无物,或感觉紧涩坚韧。练习日久,不仅可增强指力,更可以提高对针下感觉的敏锐觉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在自身或他人穴位上试针,并体会手感。

具体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进针法: 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操作方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是双手协同,紧密配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临床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将针刺入穴位,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故称为“押手”。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sing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指仅运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用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指端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毫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

2.双手进针法(doub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指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以下几种: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皮肤上,刺手持针,紧靠押手切按腧穴的手指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拟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刺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同时向下用力,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拟刺腧穴处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拟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印堂穴等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5)弹针速刺法: 押手拇、食指末节指腹捏一无菌干棉球握住针身下段,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入。此法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要求,灵活选用以上各种进针法,使进针顺利并减轻患者的疼痛。

3.针管进针法(insertion of needle with tube): 指利用针管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针管多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长度应比毫针短3分左右。针管的直径,以不阻碍针尾顺利通过为宜。使用时,先将针插入针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拟刺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3分左右。押手持针管,用刺手食指叩打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皮肤。然后退出针管,再将针刺入穴内。也可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及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既是确保腧穴深层次定位正确性的基础,也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的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感传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差异。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应根据针刺腧穴所在位置、患者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灵活运用。

1. 针刺的方向:

是指进针时针尖的朝向,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部位的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确定。

(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根据经脉循行走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以达到疏通经气、提高疗效的目的。

(2)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 根据腧穴部位的特点,针刺某些腧穴时必须朝向某一特定方向,方能保证治疗效果和针刺安全。如针刺哑门时,针尖应朝向下颌方向;针刺某些背部腧穴时,针尖应朝向脊柱方向。

(3)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根据治疗需要,针刺时针尖朝向病所,促使针刺感应达到病变部位,通过气至病所以提高治疗效果。

2.针刺的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1)直刺: 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体内。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 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体内。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以更小的角度刺入体内。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胸胁部的腧穴等。

3.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针刺深度的确定以安全且取得针感为原则。各腧穴的针刺深度,在经络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临床上还需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情况来调整。

(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小儿稚嫩,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 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胖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 阳证、新病者,宜浅刺;阴证、久病者,宜深刺。

(4)部位: 头面、胸背及皮薄肉少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腧穴,宜深刺。

此外,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是“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透穴刺法: 是一种将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有机结合,从一个穴位刺向另一个穴位的特殊针刺方法。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腧穴方向,针身与皮肤呈一定角度,将针刺入腧穴,针下得气后,再将针刺向并抵达另一个腧穴。

透刺分类: 可分为直透、横透和斜透;

透刺穴位: 又可分为本经穴透刺、表里经穴透刺、相邻经穴透刺等。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行针手法

行针: 亦称运针,是指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手法分类: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 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临床施术时这两者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使用。

1.提插法(lifting-thrusting method): 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入为插。如此反复运针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方向、角度。

2.捻转法(twirling method): 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捻转角度一般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以免针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或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 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

1.循法(massage along meridian): 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针刺腧穴的上下部位轻柔循按的方法。此法能推动气血运行,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handle-flicking method): 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此法有催气、行气、加强针感的作用。

3.刮法(handle-scraping method):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感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handle-waggling method):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其法有二: 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flying method):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不得气者,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具有催气、行气,增强针感的作用。

6.震颤法(trembling method):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部位较为浅表的腧穴。通过各种行针手法的运用,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防治疾病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毫针刺法及操作
针灸的操作方法
常用的毫针操作练习方法
练针法
让您一生受用→针刺进针方法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