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疗冠心病临床辨证及治疗经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已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据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占到了1139万,而高血压患者则高达2.45亿。

心血管病死亡占据了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又以冠心病为首,而且,近年来更有年轻化的趋势。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脏支架手术并非万能

随著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疗效有所改善,然而,心脏支架手术并非万能。据一项历时7年,针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大型临床研究显示,与药物治疗相比,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有效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复发率。

心脏支架手术只是治疗本病的紧急措施之一,并非所有冠心病病人都需要进行支架手术,并且不能根治本病,放了支架绝非一劳永逸。如何防止术后复发、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更加重要。

中医能治疗冠心病吗?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病的范畴,据历代医学文献记载,中医对治疗本病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早到《黄帝内经》就已经记载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中医称之为'真心痛’。汉代的《金匮要略》也设有专篇讨论冠心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治疗心绞痛的方药至今仍然常用而有效。历代中医学家对本病补充了更多治疗法,并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014年香港浸会大学发表了一项临床研究报告,显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五成,78%的患者于6个月内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其中50%的患者则于3个月内达致该疗效。

中医论治冠心病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的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在心脏机能减弱,气血阴阳不足的基础上,加上痰浊、瘀血、寒凝等病变积聚,导致心脏血脉不通而形成本病。当心脉不通达到一定程度就有机会引发心绞痛,严重者部分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而发为真心痛,即急性心肌梗死。

中医学角度,造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包括:

1. 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脏腑机能逐渐减弱,尤其心、肾二脏与本病关系密切;

2. 饮食不节:过食肥腻甜滞之品,损伤脾胃,聚湿成痰,阻滞血脉;

3. 情志所伤:过度忧虑、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脏腑气机运行,气滞则血瘀;

4. 劳逸失调:长期缺乏运动,久卧伤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过度劳累,缺乏休息,耗伤心神。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一、心绞痛(胸痹心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特徵性表现,其临床特点如下:

【疼痛性质】典型表现为压榨紧缩、压迫窒息、沉重胀闷性疼痛,少数可表现为烧灼感或紧张感

【疼痛部位】常位于胸骨或附近,可反射至左肩、下颌等;不典型者可表现为牙痛、咽痛、上腹隐痛等

【伴随症状】呼吸短促,严重者可伴有汗出、恶心、呼吸困难

【持续时间】1-15分钟,常为3-5分钟

【诱发因素】以体力劳累为主要诱因,其次为情绪激动。饱餐后运动、用力大便、暴露于寒冷环境、饮食过冷等均可诱发本病

【方药举例】中医诊治冠心病的要点在于辨虚实,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脉象、气息、体质等判断其病机的虚实轻重。适当采用宽胸化痰、活血化瘀的方法,所用药物如瓜蒌、薤白、半夏、丹参、三七、桃仁等;或采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调补阴阳之法,所用药物诸如人参、附子、桂枝、麦冬、五味子等。此外,还有一些可以立刻应对心绞痛发作的中成药丸剂,例如速效救心丸,与硝酸甘油相比,更加安全无副作用。

针灸治疗亦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即时止痛效果,对于轻度心绞痛,穴位按摩亦有一定程度的舒缓作用,常用穴位包括心俞、膈俞、内关、三阴交、心前区压痛点等。

二、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点如下:

【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更剧烈

【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至数天,休息亦难以缓解

【伴随症状】发作时焦虑不安,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全身软弱,部分可表现为猝死,属于急症范畴

【急救措施】在发作期,速效救心丸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传统治疗冠心病最好的药是苏合香丸,李可老中医的经验便是马上服用这个药丸,配合放血、针刺治疗。

除了对病机和治法的认识,还有一个是药物剂量够不够的问题,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汉古中医始终秉持“回归古中医”的宗旨,一直沿用张仲景的方子,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于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过心脏支架或搭桥手术,中医药治疗均能发挥一定疗效,改善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提升整体机能。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的两类。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一、心虛失养心悸

(一)心阳虚类

1.阳虚作悸:《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的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其脉缓软无力,有时也呈结象,而舌荅薄白,舌质淡嫩,则与其证相应。

治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方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色赤又气味辛温,故能上补心阳之虚,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俾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附医案之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经一月,而脉虚浮,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耆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2.阳虚心悸烦躁:若以上阳虚心悸,而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证,乃是阳虚而心神不潜敛的反映。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附医案之二:宋君与余同居一院,时相切磋医学。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无力,舌淡而苔白。余曰:君深夜写作不辍,而不知休息,日月相继,内耗其心,心阳虚浮,则神气不敛,故病心悸、烦躁。应摒弃笔砚之劳,而服甘温之药方保无虑。乃书桂枝9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仅服三剂而病愈。

3.心悸烦躁,手足厥冷: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少阴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12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附子12克、干姜6克。

本方用茯苓、人参以补心气;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以温肾阳。务使心肾之气内充,而水火既济,则心悸烦躁手足厥冷等证自已。

余在临床,治心阳虚而阴邪滋盛,证见手足发冷,胸满气短,尤以入夜为甚而窘急万分,则非氧气而不能解者,每于上方加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7枚,减去干姜,服之多效。

4.心悸气冲胸咽:上述之阳虚心悸,亦可兼见气从少腹而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酒醉状,头目为之眩晕的,则为阳虚于上,阴乘于下所致。其脉驭而带结、按之无力,舌则淡嫩水白。

治当温补心阳,纳气归根,方用苓桂味甘汤。

苓桂味甘汤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则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下气消阴;桂枝配五味子则潜阳于下,而使龙归大海,其气自敛。

附医案之三:在昌黎县曾治一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住XX医院,男性,年已六十余。其证为心悸头晕,面红如醉,自觉少腹有气上冲胸咽,冲时心悸与头目眩晕为甚,并且手足发冷,而治疗无效。时届年末,腊鼓频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患者欲出院回家过年,然病情不减,心殊焦急。友人严君浼余诊治,其脉弦而结、舌质淡嫩,苔则薄白。此证为心阳上虚,导致气冲于上,反映了心肾阳虚而气不得潜藏。然脉弦为阴,易动水饮;传为阳虚,反使阴上,此亦病情之常而势所必然。

治法必以扶阳消阴,而后气方可平。为疏:桂枝10克,肉桂3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0克,紫石英10克,人参6克。

此方共服八剂,则所患诸证有明显好转,乃出院返家。

云:心悸呃逆;阳虚的心悸,亦可伴发呃逆之证。这种呃逆,为心肾两虚,肾气不潜之所致。然呃逆之发,有的气从下来,冲口作声而出;亦有气呃至半及胸而还,不能冲口而出,这时则使人憋闷殊甚,痛苦莫可言喻。

治应心肾两温、纳气归根,方用都气汤。

都气汤方: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6克,肉桂6克,五味子6克。

本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肾水;加肉桂与水中补火,以温阳气之虚;加五味子酸收,则敛气归根,以摄气冲。

附医案之四:刘XX,女,23岁。证为心悸而脉结,不时作呃。如气能呃出,则心胸为快,如不呃出,或及半而罢,则憋闷难忍。辨为心阳虚作悸之证,初投苓桂剂类,有效而不巩固,乃改用都气汤(指医宗金鉴方),另加人参扶虚养气,定悸安心。服至第三剂则呃止,六剂而悸平,后以苓桂味甘汤巩固。

(二)心阴虚类

1.阴虚作悸:患此证者,每因青灯愤读,劳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阳用过极;或因情志之火内伤其阴,则心失阴血之养。阴不制阳,阳气浮动,血脉不调,心律不齐,而发生心悸。本证表现:心悸而烦,失眠少寐,口舌生疮,脉来细数,舌红少苔。

治当滋补心阴,凉血清热,方用补心汤。

补心汤方: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天冬6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6克、茯神10克、党参10克、桔梗3克、朱砂粉1克(另包分冲)五味子3克。

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以滋心阴之虚;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茯神、远志安神养心;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而有灵;桔梗载药以滋心阴。

附医案之五:李XX,女,21岁,因考大学,温习功课,日夜相继,孜孜不息。一日心悸殊甚,而心烦意乱,夜不能寐,未几则口舌烂赤,乃求余诊。其脉细数、舌光红无苔,问其月事,称先期而至。余辨为心阴虚而火动。先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泻南补北,以杀心火之炎;续用补心汤滋养心阴,约十余剂而获愈。

2.阴虚阳亢:若阴虚之心悸,而续发厥阴心包风阳发动,则证见心中懵上大动,头目眩晕,行路不稳,耳鸣如蝉,肢颤手麻,心烦少寐,脉细而弦,或带结象,舌则光红似锦,无苔可言。

治当滋阴补血,平熄风阳,方用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方:龟板15克、牡蛎15克、鳖甲15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阿胶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麻子仁10克。

本方用了大队有情之品,对滋阴熄风、功大力专。其中如阿胶之甘;龟板、鳖甲、牡蛎之咸,直走肝肾峻补其阴;又配以麦冬、生地、白芍大滋心肝之阴;麻仁润燥以通幽,甘草扶虚而化赤,诸药配合,相须相成,共奏息风定悸与抽坎填离之功。

附医案之六:湖北郑XX,男,58岁,素有高血压病史,一日因搓干辣椒,辣气透鼻,既觉头甚晕,继而心悸不休,从此,不敢在田埂上行,不敢靠近床边睡,违之,则有跌倒之虞。切其脉弦细而结,视其舌红绛而无苔。

从其脉证分析,辨为心阴虚,阳动化风之证,则已非补心汤所能已。为疏三甲复脉汤而加芍药,坤草,牛膝等血分药,服至廿余剂,其病方瘳。

(三)心之气血阴阳两虚类

1.心脾气血两虚:此病由于思虑过度,或在亡血之余,心脾气血两虚,不能奉养心主,则发为心悸。并伴有周身无力,饮食不馨,精神恍惚、甚或健忘等证。其脉濡缓无力,面、舌色白,而天然不泽。

治当温补心脾,气血两顾,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方:白术10克、人参10克、黄耆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炒枣仁12克、龙眼肉12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本方用白术、人参、黄芪、甘草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补心脾之血;茯神、远志而有宁心之妙;炒枣仁则补肝安魂,有治失眠之功;所奇者用一味木香,既可补而不滞,又可通脾奉心,以发挥诸药之疗效。

附医案之六:许XX,女,32岁。其父因病逝世,悲恸之余,又虑家庭生活,心绪万千,因而患心悸。终日痴坐,两目直视,而夜不成寐,饮食俱废,延迟一月有余,形消骨立,卧床不起。切其脉弦出寸口,舌荅薄白,而默默不言,辨为肝气抑郁而脾气不和之证。乃书逍遥散原方加香附、郁金与服,药后神情转佳,饮食有进、唯苦不成寐,心悸不安,乃改用归脾汤加白芍,蒺藜于土中伐木,服至十数剂,心悸不发,夜已能睡,逐渐康复。

2.心之阴阳两虚

心阴阳两虚证,每续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内震心宫,而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大便秘结,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考心悸之病,其脉未必皆结,惟心阴阳两虚证,脉必见结代为验。如脉不结代,则又另当别论。

治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方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5枚,阿胶10克(烊化),麻子仁10克。

用清酒与水各半,浓煎分三次服,令一日尽。

本方炙甘草、桂枝以补心阳;麦冬、生地以滋心阴;人参补脏以复脉;阿胶育阴而滋血;麻仁润燥以缓胃肠;姜、枣和中而调荣卫。从其药物组成分析,虽云阴阳两补,但补阴之力大于补阳,不可不知。

附医案之七:余曾在徐水县门诊,治一张姓农民,患风心病,已数年久,最近心慌、心跳,悸动不安。切其脉结,视其舌苔薄白。辨为阴阳两虚证,书炙甘草汤原方与服。未几余由河北返京,此事忘于脑后。值春节前,该患者竟来北京,觅余住处,叩门求见,始知患者共服炙甘草汤一百余剂,不但心慌、心跳得愈,而风心病也大有改进云云。

二、心被邪扰作悸

心被邪扰作悸,大致有四种情况可以发生:

1.因惊作悸:《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据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若一旦突然受惊,则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之证。此证的特点,心悸不安,胆小善畏,睡则做恶梦,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之候,舌苔薄白而润。

治当安神定惊悸,补心养正为允,方用朱砂安神汤。

朱砂安神汤方:人参9克、龙齿12克、珍珠母3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另研朱砂粉1克(分冲)。

本方用人参、当归以补正安魂;龙齿、珍珠母潜敛心神内返;茯神、远志有宁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补心脾而和血脉;朱砂镇惊定悸而使神清梦稳。

附医案之八:陈学生,年十一岁,读书不用功,贪玩耍而又淘气。一日触动父怒,诃责之余,又加打骂,因而受惊,心慌神乱,每睡不久便从梦中惊叫而醒,见人则两手抱持不放,两眼发直,观其症状使人为之焦急。切其脉弦而驭,印堂呈青色,肌肉时颤,余知惊而伤神之证。乃用小剂朱砂安神汤,又吞服牛黄镇惊丸而愈。

2.痰热扰心作悸:此证每因气郁不畅,积久化热生痰,痰热相因,则犯胆扰心,发为心悸之变。

症状:有口苦、呕吐、心悸且烦,胆小善畏;或兼见“三幻”症状(即幻见、幻闻、幻觉),脉弦而舌苔白腻为验。

治当清热化痰,以定惊悸,方用温胆汤。

温胆汤方: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姜12克、枳实9克、橘皮9克、甘草6克。

本方半夏、竹茹清化痰热之邪;橘皮、枳实利气行津,以散痞结;茯苓宁心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姜健胃止呕,以散水饮之结;甘草扶正而和诸药。

附医案之九:李X,36岁,患心悸易悲、失眠而多惊、口苦、时欲呕吐,头目眩晕,心胸发闷、问其月经则先后不定期,切其脉弦而滑,视其舌红而苔腻。

综合以上诸证,辨为气郁生痰,痰热扰心之证,为疏柴芩温胆汤,凡廿余剂始安。

3.膈饮犯心作悸:此证因膈间停饮,饮为阴邪,必来搏阳,故有心悸不安,与心下痞满、呕吐头目眩晕等证。则脉弦舌水,亦势必然矣。

治当渗饮于下,涤痰于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15克,生姜20克,茯苓30克。

本方以小半夏汤温涤痰饮而治呕吐;茯苓淡渗利水,以消膈间之饮,使邪从小便去。

附医案之十:王XX,男,26岁。心悸头眩,重则呕吐,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余见其舌水滑欲滴,脉又弦责以直,乃辨为膈间水饮作悸之证。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而不增减一味。服药后则小便畅通,形如肥皂沫高出尿液面,亦云奇矣,然其病竟愈。

4.水气凌心作悸:水气凌心的悸证,是水阴之邪,上犯心阳的一种病变。其证的特点是气从心下,上冲心胸,而心悸胸满,短气作咳,头目眩晕。脉则沉弦,舌苔水白,而质则淡嫩。

治当温养阳气之虚,以下阴寒之邪气,方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以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利水,通阳,下气;茯苓配白术,则利水消饮;茯苓配甘草,则扶虚宁心;甘草配白术则又有崇土制水,扶正去邪之美。药只四味,变化万端,相须相使,以尽治疗之长。

附医案之十一:陆XX,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治两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心悸、憋气,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为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故脉弦而结;阴霾上布,阳气受病,故头晕而胸满憋气也。乃用苓桂术甘汤,并间服真武汤,使降冲利水,与驱寒消阴相互为用,仅服十余剂,则其病转安因而出院。

辨标本虚实,治宜通补

对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明标本虚实。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皆因脏腑虚损,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其病理改变多由于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引起脉络痹阻不通:病为本虚而标实。

临症时辨清标本十分关键,所谓“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

扶正与祛邪是治疗本病的两大法则。

一般治本宜补,治标宜通。

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当“急则治其标”,多用通法止痛,即气滞宜调,血瘀宜逐,痰浊宜豁,寒凝宜温。

当病情稳定时,“缓则治其本”,多用扶正培本的补法,即气虚者补气,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其中又以补脾、补肾为主。

初病及年轻体壮者,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体弱者,宜补宜和。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或多通少补,或多补少通,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的方法,灵活运用,精心选药。

做到温而不燥,活而不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这样,才能祛除病因,调和气血,畅达血脉,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解除病痛。

调达气血,贯穿始终

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气血不调,则百病丛生,故气血为临证之一大纲要。

《内经》云:“心痛者,脉不通”。不通是引起心绞痛的主要原因。

因为正气内虚,加上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影响,使气滞血瘀,痰浊瘀阻,心阳不振,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发为心痛。

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欲止痛,先要解除不通,故用活血化瘀法。

但“活血不忘气”,因此须同时结合调气法治疗,即“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1

活血化瘀法

无论本虚或标实,均可影响气血的运行,产生气滞血瘀引起心绞痛。

临床上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舌质暗紫或瘀血点、瘀斑等表现,说明血瘀为冠心病的基本病理。

心绞痛之特点多为压榨性或刺痛,痛在定处,突发突止,并多伴有胸闷憋气等症状,治宜活血化瘀。

用药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养血、活血、破血化瘀三法。

当患者症状不明显,仅有心电图轻度缺血改变时(临床所谓“隐性冠心病”),用养血化瘀法,其作用和缓,适用于瘀血较轻者。

方用四物汤加减;药物选丹参、当归、芍药、鸡血藤等。

若心绞痛发作频繁,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改变者,用活血化瘀法其作用较强,适用于瘀血较重者。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选川芎、桃仁、红花、生蒲黄等。

而破血逐瘀法,因其作用峻猛,最易伤及气血,临床上除见瘀血凝滞甚重(如心绞痛用以上化瘀法则无效,或冠心病患者合并心衰、心源性肝硬化者),非用此法不能攻逐,多不选用。

药物选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

2

行气活血法

“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与血瘀常互为因果,同时并见,治宜行气活血,在活血化瘀药中加上行气药,寓行气于化瘀之中。方用手拈散加减。

因行气药有脏腑病位的不同选择,临症须酌情加减运用。

以胸闷憋气为主者,选用行胸中之气的佛手、香橼;

以心痛为主者,选用行心脏之气的檀香、降香;

以两胁胀满、心烦、太息为主者,选用行肝胆之气的川楝、枳壳;

以脘腹胀满、纳呆为主者,选用行脾胃之气的砂仁、蔻仁。

具体运用活血与行气药时,还当因人而异,侧重不同。

以疼痛为主,痛有定处,舌暗有瘀血点或瘀斑,即以血瘀为主的,用药比例以七活血三分行气为度。

以胸闷憋气为主,疼痛不重者,即以气滞为主的,用药比例以七分行气三分活血为度。

因气不行血不流,用活血药时一定加用行气药。只要运用得当,有时仅用一味药,亦能达到气血并行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行气药性多温燥,易耗气伤阴,一般瘦弱体虚者少用;尤其对厚朴、枳实类破气的药物,除非病人有腹部胀满、大便燥结、舌苔厚腻等实证者,方才选用。

3

益气活血法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当气虚运血无力时则形成血瘀。

其心绞痛特点为隐隐作痛,时轻时重,多伴有心悸气短,倦息汗出,劳累及活动后加重,舌暗淡、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宜益气活血,须在活血药中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补兼施,寓补气于化瘀之中。

方用保元汤加减,药选黄芪、党参、玉竹、炙甘草等,取其保护气血及使活血药补而不滞;使元气健旺,更鼓舞活血药祛瘀止痛且不伤正之优点。

在补气药中,党参作用较强,最易满中腻膈,所以用量一般不超过10g为宜;若必须大量以补虚时,可配以砂仁、陈皮等一、二味行气健脾除满的药物,即防气滞又可加强活血之功效。

调达气血是治疗冠心病的宗旨,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临床上常用的代表方剂有丹参饮。

方中丹参入心经,活血止痛,有“一味丹参功兼四物之长”的说法。檀香、砂仁行气止痛,又有养胃气的功效。

三药相伍,气血并调,通不伤正,无论对何证、何法均可选用,并无禁忌之虑。

知常达变,随证用药

由于引起气血不通的原因很多,除以上调达气血之法,应该强调的是,由于人的禀赋不同,病情变化多端,故在遣方用药时要知常达变,切忌生搬硬套。

临床常用的法则有以下四法。

01 宣痹活络法

用于因胸阳不振,痰浊瘀滞而痹阻脉络者,症以胸闷憋气为主。可选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活血药。

若胸闷伴有烦热或心绞痛、热痛、灼热痛者,用小陷胸汤加活血药。

02 温通活络法

血有遇寒则凝,得温则行的特点,故此法适用于因寒邪痹阻经脉或遇寒则发心痛者,症状为痛与肢冷、恶寒、心悸、气短、脉来沉迟等并见。临床上用桂枝汤加活血药。

健脾益胃活络法,用于因脾虚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而生痰浊痹阻血脉者。症以胸闷憋气,脘腹胀满,恶心纳呆,舌苔白滑或腻,饭后易诱发心绞痛者,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活血药。

此乃心胃同治,通补兼施之法。

03 益肾活络法

肾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衰老。

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岁以后中老年人以及绝经后的妇女,并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增高,说明本病与肾的关系密切。

故冠心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补肾培本亦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

此法可用于心绞痛缓解期,年老体弱,或似痛非痛者,用多种法则治疗不能缓解者。

治疗时视肾阴或肾阳虚损情况,在补阴或补阳的基础上加活血药,以助气血之运行,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肾阴不足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物可选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山药等。

肾阳不足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物可选仙茅、仙灵脾、肉苁蓉、肉桂、附子等。

但无论滋阴还是温阳,都要注意阴虚补阴,而必兼顾其阳,阳虚补阳,而必兼顾其阴,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短气未必都是虚,胸痹半表半里实

60年代有了心电图机,冠心病诊断渐渐明确,以中西医结合探讨其临床经验论著逐渐增多。对冠心病多有胸闷、胸痛,认为是痰饮瘀血阻滞的病因病机,这一认识颇为一致。而怎样从整体上看待冠心病是虚还是实上存有分歧。其中有不少人提出:根据患者多有短气、四逆、末梢血循环不好,心电图提示供血不足、心肌梗塞等,冠心病患者多属虚证,其治疗则应以益气活血为主。

胡老认为,冠心病多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2条曰:“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正是说冠心病(胸痹心痛)多见邪实之证。胡老从六经辨证及辨方证上研究,常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认为本病以实证多见,今以治验病例分析之。

例1

李某,男,67岁,病案号159790。

初诊日期1965年5月28日:气短、胸痛、胸闷一月余。4月23日某医院诊断为“心肌梗塞(愈合期)”,曾服复方硝酸甘油、氨茶碱等无效。又找中医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白人参、黄芪、瓜蒌、赤芍、降香、桃仁、薤白、郁金等)治疗近月,未见明显疗效。近症以左胸灼热痛,气短,动则明显,时寒时热,心下堵,口苦,时头胀,失眠,大便微干,舌苔黄,脉弦滑。胡老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柴胡12g,半夏9g,黄芩9g,白芍9g,枳实9g,生姜9g,大枣4枚,桂枝9g,茯苓12g,桃仁9g,大黄6g,生石膏30g,炙甘草3g。

二诊:6月1日:上药服三剂,各症均已,唯感夜间憋气,食后烧心,大便干,舌苔黄,脉弦滑略数。上方增大黄为9g。

三诊:12月23日:上药服二剂夜间憋气已,外出活动仍感气短,但休息后症状渐渐消失,未再来诊。今咳一周而来诊,与半夏厚朴汤加味。

按:本例在前后治疗过程中,都用了活血理气药,但前医无效,而胡老治疗疗效明显,其关键是:前医未注意患者的寒热虚实,而胡老首先认清是实热,并定位在半表半里,再进一步辨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故效如桴鼓。类似这一治验是不胜枚举的,这里仅再看胡老回忆的一个病例,更可了解胡老治冠心病的特点和辨方证的准确。

1950年冬,一个叫做齐兴华的东北人,时年50岁,平时有心脏病,常心悸,胸闷,两手肤色不同,一紫一白。一日起床时突然发作胸闷心痛,其痛如刀割,并大汗淋漓,不敢挪动,时时哀叫,其妻给服鸦片而不见效。请西医马大夫急诊,注射强心剂不效。胡老至,诊脉细弱而有神,因谓不要紧。马大夫闻言提起诊包欲走,被家属挽留,谓:“不是外人,不要见怪”。马大夫乃问道:“君何以言不要紧?”胡老答曰:“中医看脉象尚有神。”马大夫请胡老诊治,胡老处方与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一剂,立即煎服,不久痛已。续服前方两剂,两手肤色变为一样,心绞痛未再作。本例因是回忆病例,当时无心电图可证,但据患者心区痛甚,并伴见大汗淋漓,很难排除心肌梗塞。但无论是否,胡老把这些症辨为实证、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方证,是独具慧眼的。

痰饮瘀血阻胸阳,祛痰活血理应当

冠心病常有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四肢发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中医辨证当属阳虚,但进一步分析,这种阳虚是标,而痰饮瘀血阻滞是本,胸阳被阻使阳气失运。即这种冠心病也是邪实之证。胡老也常治疗这类病证。

例2

安某,女,74岁,病案号162346。

初诊日期1965年6月14日:患心绞痛一年多,常胸前剧痛,每发作则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经常服用硝酸甘油、氨茶碱等,大汗出,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白厚,脉弦细。证属痰饮阻胸,瘀血阻络,治以化痰通阳,祛瘀通脉,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45g,薤白27g,半夏75g,白酒2两,桂枝9g,枳实9g,桃仁9g,陈皮30g,白芍12g。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但小劳则发心区痛。上方加茯苓2g,继服六剂,胸痛时作时休,仍以上方加减,服一月后,胸痛不再发作。

按:本例与例1都是痰饮瘀血阻胸,治疗都用了祛痰活血的药,但例1标热明显,而本例标寒显著,故治疗用方明显不同。胡老在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解中讲道:瓜蒌开胸逐痰止嗽,薤白散结止痛,合以为方,故治胸痹痛而喘息咳唾者。煎以白酒,更使药力畅行无阻也。而用大量半夏,是因饮逆较甚之故。由两治疗验例可看出,祛除痰饮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之法。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1条就提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就是说上焦阳虚,下焦的寒饮盛,寒饮上逆,故使胸痹而心痛也。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这一病因病理,也进一步说明冠心病以邪实多见。故治疗冠心病多以祛邪为主,这是胡老治疗该病的特点。

房室传导有阻滞,活血祛瘀可调理

一般而论,脉结代见于外感病后期,由于汗、下、吐等治疗而津血枯燥所致。治疗多用炙甘草汤加减,但胡老不默守常规,而是辨方证用药。

例3

朱某,男,48岁,病案号134621。

初诊日期1964年8月12日:近半年来心慌不适,在某医院以补气养血治疗,曾用炙甘草汤、柏子养心丹、天王补心丹等方加减,多治无效,反出现恶热、喜冷、失眠等症。经做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心肌劳损。现在症状:心慌,失眠,纳差,胃脘疼,心区隐痛,手脚麻木,口苦涩,小便黄,大便干,舌苔白腻,脉结代。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龙牡:

柴胡12g,半夏9g,黄芩9g,桂枝9g,茯苓9g,白芍9g,枳实9g,桃仁9g,红花6g,大枣4枚,生姜9g,大黄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疼已,纳增,手脚麻木已,眠好转,上方去红花,加丹皮三钱。服六剂,胸痛减,眠佳,心慌不明显,脉结代已。

按:病有常有变,欲知其变,当细审其证。该患者有心慌、纳差、手脚麻木、脉结代等,似是虚证,初用炙甘草汤加减等补益无可厚非。但治疗后出现口苦涩、小便黄、大便干、心区隐痛等,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挟瘀,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龙骨牡蛎和解少阳阳明,活血祛瘀,佐以安神,因药已对证,不久均安。

痰饮停久致心衰,温阳利水本应该

长期的冠心病往往发生心功能不全,出现心悸、浮肿等症,已示正气明显虚时,也要据证用补,胡老也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治疗。《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5条:“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胡老注解道:“心下痞,指心中痞塞气不通之意。气结在胸,谓气结于胸中而胸满闷也。胁下逆抢心,谓自觉有气自胁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实薤白桂枝汤,功能降逆行气以消胀满,故主之。而人参汤亦主之者,以中气大虚,饮自下乘,亦可能有气结胸满的类似证候,但虚实不同耳。”可见胡老在治疗冠心病,遇到中寒气虚证时也用温补中气之法,而同时仍要祛除痰饮,因“中气大虚饮自下乘”。冠心病病久心衰,更易出现这些证候。

例4

贺某,男,62岁。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15日:双下肢浮肿、胸闷、喘满2月。有冠心病、心肌劳损已5年,近两月来胸闷、心悸加重,动则喘满,且出现双下肢浮肿。西医给服强心利尿药,未见明显疗效。又服中药10余剂,症亦不见好转,更感头晕、心悸明显,而找胡老治疗。近症:胸闷,心悸,头晕,气短,心下痞满,口唇紫绀,口干,大便干,小便少,双下肢浮肿明显,舌苔白腻,舌暗紫,脉沉弦细。胡老与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12g,桂枝9g,党参18g,茯苓18g,芒硝12g(分二次)。

结果:上药服三剂,下肢浮肿明显消退,头晕、喘满、心下痞满明显减轻。上方去芒硝,加生石膏一两,服六剂,浮肿已,胸闷、心悸各症亦不明显。

按:本例是中气虚寒非常明显的冠心病,因此以党参、桂枝温补中气。因中虚寒甚而饮邪上逆,故见胸闷、喘满、心悸等症。又因饮邪盛溢于下,故见双下肢浮肿。此时应温阳利水,用温补中气药理所当然,但痰饮停久,常易化热,乘虚上逆,治本应降逆,一些人常忽略于此,却囿于黄芪为补气之长,于此用其温补中气,使气升不降,饮邪亦随上逆,故使胸闷加重,更出现头晕等症。胡老辨证为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是因本患者不但中气虚甚,而且气逆水盛也明显,同时又有心下痞满、二便不利、口干明显等症,因此,以党参温补中气为君,以桂枝温中降逆为臣,以防己茯苓利水化饮为佐,并使以芒硝清热除坚满,标本兼治,故见效迅速。这里更强调的是桂枝降冲逆的作用,是与黄芪升提正相反,一味之差,疗效迥异。关于桂枝的降逆作用,胡老反复强调,熟读桂枝汤诸方证可自明。

以上是胡老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冠心病轻重不一,变症多端,其治疗方法、所用方药也变化万千,用经方治疗该病也有许多方药,据证用药,当是定法。

心悸案

李某,女,60岁,汉族,2017年6月14日初诊。自诉素体虚弱、时汗出、乏力、心悸、遇劳则气不足以息、心中惕惕然等。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刻诊:症如上述,伴形体消瘦、少气懒言、乏力、精神欠佳等。舌质红、口干、舌体瘦小、舌苔薄黄、舌前部无苔、脉虚弱无力。

诊断:心悸(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镇重安神。

处方:山茱萸2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白芍15g,生山药30g,炒酸枣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淮小麦60g,生黄芪30g,升麻10g,炙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

5日后二诊:药尽5剂,诸症大减,汗出消失,心神得安,气已足息。原方药味、药量略于增减,药进15剂,诸症若失,后以膳食善其后。

盗汗案

陈某,女,58岁,汉族,2017年12月18日初诊。自诉:睡中汗出,醒则汗止,时汗湿衣被,五心烦热,心烦,睡眠欠佳。其疾绵绵,数月不愈,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中西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今日来本科就诊。

刻诊:症如所述。形体消瘦、舌质红、舌体瘦小、口干、少苔、脉沉细数。

诊断:盗汗(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敛汗安神。

处方:山茱萸2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生山药30g,白芍15g,地骨皮20g,麻黄根20g,浮小麦60g,炒枣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禁生冷油腻辛辣之味。

服药后该患未来复诊。2周后因患有他疾来院就诊,问其盗汗、睡眠旧疾。患者云:药后盗汗顿消,睡眠得以酣畅,烦热消退,诸症若失。

胸痹案

齐某,男,66岁,汉族,2018年8月13日初诊。

自诉:患有冠心病史7年余,近日胸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胸闷气短,时感气不足以息,口干。曾去过几家医院就诊,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经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症状得以缓解。其症反复发作,平素服用西药片剂治疗,得求症状缓解,移时复作,今日来院求服中药治疗。

刻诊: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呈珠状、无苔,脉沉涩等。

诊断:胸痹(心血瘀阻)。

治法:益气养心、通络化瘀。

处方:山茱萸2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生山药30g,白芍15g,炒枣仁30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川芎15g,丹参25g,乳香10g,没药10g,郁金15g,炙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其调情志,戒烟酒。

药尽5剂后二诊:胸闷及胸部疼痛缓解,心悸、气短大减,夜间已能入睡。原方略有增减,先后用药30剂,其病得安。

按:来复汤是一首益气养阴,收敛固脱,安魂定魄之剂。方中重用山茱萸,以收敛得脱之阴阳气血;龙骨、牡蛎“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二者合用,更有安魂定魄之功效;生山药滋阴益肾,固摄气化,滋润血脉;白芍滋阴养血,退热除烦,更能泻肝胆之热。本文心悸案,加炒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淮小麦养血安神;黄芪、升麻补气升阳;炙甘草安中宫调和诸药。盗汗案中加地骨皮、麻黄根、浮小麦清热凉血,固表止汗;胸痛案中加川芎、丹参、乳香、没药、郁金,活血通络,祛瘀行气止痛。上例三案,病证不同,病名各异,而其病机皆为气血阴阳虚损所致。然方随法变,药因症异,灵活运用,有的放矢,故可收异曲同工之效。

寻求止痛剂,加强疗效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为心绞痛,故寻求中医中药中有效止痛剂,是为要策。在多年临床诊治中,余逐渐摸索出一些止痛效果较好的药物。

1

单味药

1. 荜茇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对遇寒则痛者效殊。常用量6g,但其味辛辣,久服易升火,有实热郁火者慎用。

2. 麝香

此药香窜,止各型心绞痛疗效至佳。常用量0.15g至0.3g,装入胶囊吞服。唯此药奇缺,多为赝品,可用苏合香丸代之。

3. 三七

专走血分,善行瘀血止疼痛,适用于各型心绞痛,常用量3g,研末分冲。

2

药 对

1. 元胡合冰片

元胡3g,冰片1g,研末冲服。

元胡辛温,利气止痛,活血化瘀。古人谓:“心痛欲死,急觅元胡索”。冰片辛苦微寒,通窍止心腹痛,患者服后觉凉入心脾,殊感舒快。

2. 蒲黄合五灵脂

此为失笑散(生蒲黄12g,五灵脂6-10g),用于以瘀血为主的久痛不止者。

李时珍曰“蒲黄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

3. 佛手合香橼

此均为行气止痛之药,适用于气滞之心痛。自觉胸中闷胀,善太息、嗳气则舒者,常用量10-12g。

4. 乳香合没药

此均为树脂,取其香窜入心经,为气中之血药,止痛效果颇好。常用量6-9g。

5. 蜈蚣合蝎子

蜈蚣1条,蝎子3g研末分冲。

此为止痉散,用于难治性心绞痛,疗效较佳。

6. 檀香合丹参

张锡纯曾用丹参合降香治疗心痛。

余临证时将降香改为檀香,其止痛之效更佳,盖檀香调整膈上诸气,较降香为优。常用量各10g,丹参用量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加大。

冠心病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加上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以致痰瘀痹阻心络而成。……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淤相关。本虚主要为心阴心阳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因心主火,为阳中之阳,故阳气虚是主要方面。

——摘自《邓铁涛医案与研究》

国医释读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一般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压榨性疼痛,严重的还可以迁延到脖子、下巴、手臂乃至胃部。它与心绞痛的间歇性疼痛不同,即使患者停止运动或在紧张情绪消失后也会存在。在其发作时,还可能伴有眩晕、气促、出汗、寒战、恶心及昏厥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对于冠心病,邓老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他针对南方人多为气虚痰阻的病理特点,提出了“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五脏相通,心脾相关”、“痰瘀相关,以痰为主”的冠心病三大论断。在治疗上他主张益气除痰祛瘀,喜欢用温胆汤加参(党参、丹参),被同行推为“邓氏温胆汤”。

【组成】

竹茹10克,枳壳6克,橘红6克,法夏或胆南星10克,云苓12克,甘草6克,丹参12克,党参15克(若口干,改党参为太子参30克)。

【用法】

水煎服。

与原“温胆汤”相比,“邓氏温胆汤”以橘红易陈皮可加强宽胸之力;轻用竹茹意在除烦宁心,降逆消痞;枳壳代枳实,宽中又不破气伤正;党参补气扶正,且用量以15~18克为宜,多用反而不利豁痰通瘀,或用太子参30克活血化瘀。

在临床上,它除了用于治疗冠心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心衰及各种内科杂症。在具体治疗时,可以以治痰为主兼活血,也可以以活血为主兼祛痰。

另外,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血瘀胸痛甚者加田七末、豨莶草或失笑散;气虚甚者合用四君子汤或重用黄芪。血压高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布渣叶、草决明、何首乌。

程XX,女,53岁,山西省孝义市人,门诊号13971。初诊于2015年4月2日。患者因胸胀、胸闷、气短反复发作来就诊,每次发作时总感觉有一股气从左胁下向左乳内牵拉,有濒死感,心悸,失眠、汗出。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舌淡苔白腻,脉弦而滑。中医诊断为胸痹。具体方药如下:全栝楼30g,枳实15g,薤白10g,川朴15g,桂枝10g。三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早空心服,隔日一剂。服第一剂第一煎后,患者肠鸣腹泻,便黄溏便3次,所便之物烧灼肛门,服第三剂第二煎后又便下黄溏便,突然胸胀、胸闷、气短消失,从左胁下向左乳内牵拉的感觉也消失。二诊于2015年4月8日。为巩固疗效来复诊。


胸痹心痛是心脉挛急或滞涩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可参照胸痹心痛篇辨证论治。《金匮要略方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有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同治疗胸痹心痛且三方均含有:栝楼、薤白。为何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同时使用栝楼、薤白两药?栝楼,《名医别录》言:“主胸痹,悦泽人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栝楼注射液对豚鼠离体心脏有扩冠作用;对垂体后叶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薤白,《本草求真》言:“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薤白提取物能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抗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脂质斑块,具有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薤白提取物对动物(大鼠、小鼠)心肌缺氧、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两药除了可以直接改善心功能外,均具有行气通便的作用。清·江涵暾《笔花医镜》有云:“然肠口上接小肠,下通谷道,为诸脏泄气之门,启闭一失职,诸脏困矣。”如此一来,胸痹心痛的病人若大便不通同样会累及心脏,影响心功能甚至加重病情。田老师曾说过:“在治疗冠心病的病人时必须保证病人大便通畅,才能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在治疗冠心病的病人时田老师使用的是全栝楼,原因是全栝楼既具有主胸痹的作用又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通常全栝楼会使用到30g左右,薤白10g左右。

按语: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均含有栝楼、薤白,栝楼味甘性寒入肺,涤痰散结,开胸宣痹,润肠通便;薤白辛温,通阳散结,化痰散寒,能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化上焦结聚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泄下焦积聚之糟粕,乃治疗胸痹之要药。治疗胸痹心痛时除了要宣痹通阳散结外更需要润肠通便泄浊。胁下逆抢心是为胁下之气逆而上冲,形成胸胃合并症候,方以厚朴宽胸下气,桂枝平冲降逆。

预防调摄

1. 防治三高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都是引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调节三高对防治冠心病十分重要:

中医药从体质著手,对三高有较稳定的调节作用,并同时调理脏腑功能,预防并发症;

如已做支架手术,并服用西药者亦可与中药互相配合,需医师结合实际情况调配。

2. 生活调摄

避免缺氧:冠心病患者气机不畅,供氧不足容易引发不适,因此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减少出入人多挤迫的地方;

注意寒热 :《难经》云:“损其心者…适其寒温”,太过寒冷和炎热的环境均会加重心脏负担,衣著需留意保暖和散热;

情志调养:保持心境开朗,避免过于愤怒、激动等情绪波动。

3. 运动保健

生命在于运动,康复锻炼有助防治冠心病,关键是选择适合的运动:

以带氧运动为主,避免过于剧烈和竞争性的运动

研究证实太极拳可提升心肌梗塞病人的摄氧量,气功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八段锦、瑜伽等均对冠心病人有益

4. 饮食宜忌

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忌烟酒;

避免过饱:过饱时胃部会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宜少食多餐,晚餐只宜七、八分饱;

《黄帝内经》云:“心病者,宜食薤”,可适当多食葱、蒜等有助理气行滞。

5. 穴位保健

以姆指揉按以下穴位,每次10分钟,有助疏通心脏相关的经络气血:

内关穴: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

膻中穴:位于胸部,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心脏问题无小事,若您感到不适,请不要忽略那些信号,一定尽早检查就医!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下列情况,应该及时就医: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7.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8.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辨治冠心病 作者:毛德西
国医经典解读第13讲:对付心脏病最犀利武器 瓜蒌薤白白酒汤
运用仲景方治疗冠心病的体会
当代名中医冠心病之论治1
病证汇析简述(3)
仲景经方辨治冠心病【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