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经脉气血多少规律及其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指导意义

经脉气血多少规律的文献记载

《类经》云:“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十二经脉各经气血具有多少的规律性,其论述散见于《内经》多篇中,但论述却不一致。《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而在《灵枢·五音五味》中,三阳经气血多少与前相同,三阴经却与其相反。《太素·知形气所宜》论述太阴经“多气多血”。张景岳认为“此必传录之误”,且“灵枢多误”,主张以《素问·血气形志篇》为正,但未给出明确解释。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从脏腑阴阳表里关系立论认为“太阴经少气少血”。张智龙等从阴阳表里气血均衡角度赞同《太素·知形气所宜》则作“太阴多血气”论,但解释颇牵强。林栋等从脏腑生理病理角度解释认为:“手太肺应多气少血,足太阴应多血少气”。诸家众说纷纭,尤以太阴经之差异为甚到底哪一观点更有说服力?笔者颇认同《素问·血气形志篇》中关于气血多少规律的论述。下面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脏腑功能特点以及临床病理反应,综合认识这一规律。

论经脉气血多少规律

笔者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脏腑功能、经脉体表的循行分布及联系特点,以及病理状态下的脏腑机体的反应状态等因素都与之有关。

1)经脉循行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头”,起于手太阴肺经、经阴阳表里经交接、同名阳经交接、足太阴脾与手少阴心经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终于足厥阴复流注于手太阴肺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经脉气血运行整体平衡系统。其要义是“运行与整体动态平衡”,要实现这一特性,各经脉的气血就应有“多少”的变化。


2)从整体经络系统看,手太阴肺经是起始经,属肺,是“气”的主要来源,经脉中“气”应多于其他经,否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我们可以首先从肺的生理功能认识肺经气血,肺主气,后天之气“宗气”生成与之有关,人之初生是从胎儿第一“哇蛙”叫声接通自然界清气开始,自然多气。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宣降,因此表现“阳”的特性明显,“气为阳,血为阴”,肺的功能表现阳长阴消,这样从阴阳消长的角度认识,即局部肺经存在“气多血少”,否则手太阴肺经自身气血不会运行变化。再从肺经病理表现看:“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可见“多气少血”生理模式一旦变化则肺经“气”的病理变化常多于“血”的病理变化。

3)足太阴脾经属脾,是血的主要来源之一,但脾的生理功能表现脾主运化和统血,脾气主升,其表现阳的特性多于阴血,故其经脉“多气少血”;从脾经病理反应看“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可见脾经“多气少血”模式打破,“气”的病理表现多于脾经“血”的表现。

4要实现表里阴阳经脉气血之间运行,则表里阴阳经经脉气血之间存在不平衡,阳经“多血少气”则阴经“多气少血”,阴经“多血少气”则阳经“多气少血”,这种此消彼长,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气血变化符合物质运动规律。《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这种不平衡是为了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故“少阴经脉多气少血”与“太阳经脉多血少气”,“厥阴经脉多血少气”与“少阳经多气少血”体现了这一规律。

5要实现整体经脉气血运行,局部经脉气血之间则存在小不平衡;局部不平衡是为了追求整体平衡,整体平衡又是动态平衡,即反复被新的局部不平衡打破实现新的整体平衡。太阴经脉“多气少血”则阳明经应“少气多血”。而事实阳明经“多气多血”。究其原因:其一是阳明乃起始阳经,两阳合明,阳气盛大;其二经脉体长,气血充足使然,阳明经上致额颅,下抵胫足,专注血海,独旺于面,长而气广,气血旺盛;其三由于其是水谷之海,血气之源,故阳明“多气多血”。而太阴经“多气少血”,两经仍存在相互转化的小不平衡,这样两经气血运行交流,也符合运动规律。

6阴经之间气血的交接也应存在不平衡,才能推动气血在经脉中运行变化。如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与手太阴经“多气少血”、足少阴肾经“多气少血”与手厥阴“多血少气”,就体现这一规律。但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同为“多气少血”,原因是心主血,脾生血,他们在血液生成方面相互为用,运行方面相互协调,本身存在相生关系,因此交接经脉气血易同化。但总体脾经气血应多于心经气血,因为脾也是气血生化之源。

7十二脉气血如此在不平衡中更替交错寻求平衡推动了气血运行周流不息符合事物的运动规律如此次序流注从而保证了经脉气血的平衡与循环运行状态。

总之,经脉气血分布的多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常”量。“常”字的含义是通常、经常的意思,说的是十二经脉生理状态气血在经脉中总的变化趋势。事实上,十二经的气血分布是十分复杂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经脉气血分布,不仅每条经脉都有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气多血和少气少血四种不同的状态,而且经脉之上下气血亦有不同。但其经脉气血运行规律应是遵循《素问·血气形志篇》论述。《内经》提出“气血多少”理论,旨在提出一种生理模式,这一模式是对脏腑经脉的生理功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

经脉气血多少规律对针灸治疗中风病指导意义

3.1  指导认识中风病病机  经脉气血运行规律应遵循其气血多少生理模式,否则出现病理变化。经脉病理变化通常有以下几种:经脉气血偏盛与偏衰,经脉气血逆乱,经脉气血瘀滞,经脉衰竭。而中风病分为中风先兆、中经络、中脏腑及后遗症期;在发病过程中其总的病机是:因经脉气血偏盛衰致经脉气血逆乱,经脉气血瘀滞,最后致经脉衰竭。《素问·阴阳别论》“三阴三阳经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这充分说明中风发病病机与十二气经脉气血多少变化关系密切。

3.2  指导针灸治疗中风病  导师周国平教授创立的“全经针刺法针”对中风病的治疗,就是受经脉气血多少规律启发。他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不是某一个脏腑经脉有关,通常与整体经脉气血多少生理规律破坏有关,因此很有必要整体调理经脉。“全经针刺法”取穴的原则是:取手必取足(取手的经脉腧穴,必取足的同名经脉腧穴);取阳必取阴(取阳经腧穴必取与之相应的阴经腧穴);按阳明、少阳、太阳经的顺序;先健侧,后患侧,健一患三(针健侧一次,针患侧三次);每次取相关经脉关节附近腧穴。导师巧妙地按照经脉气血循环顺序,“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认为表里经气血应存在多少的病理变化,则应用表里配穴法调整阴阳表里经脉气血平衡,即“取阳必取阴”;健、患侧经气血存在气血偏盛偏衰则应用“巨刺法”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更注重整体经脉气血循行多少及各经气血生理动态平衡,因此每条经按循环顺序逐经调整。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见证了导师及课题组对全经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整体临床疗效、恢复期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临床观察,通过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3.3  指导中风病施术原则  《灵枢·官能》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划有过”。这就是说行针治病,首先要辨清十二经脉之流注顺逆、阴阳互根消长转化之规律、经脉表里络属之关系,采用某经施术时,要了解此经气血盛衰的特点,予以不同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论》云:“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其实质是我们要根据各经脉气血多少特点采用相应补泻手法并灵活运用。“出血出气”为泻法,“出气恶血”“出血恶气”为平衡调理法包括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及其综合调理。例如中风病人,我们常“取阳明”,因为阳明脉“多气多血”,针刺阳明经可采用“出血出气”泻法;在中风病气血上盛下虚时,予十二井血可予放血泻法治疗。石学敏“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常针刺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其实结合了本经“出气恶血”特性采用快进慢退提插补法;针刺膀胱经委中穴采用提插泻法,也是根据所在的经脉气血多少施针。总之根据经脉气血多少规律制定施术原则对提高针灸疗效很有意义。

小      结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有其生理规律性,中风病与它密切相关,经脉气血多少变化决定中风病的发病特点、性质、转归。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发生的内因,是中风病发展的关键。明辨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流注规律不仅在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诊断和临床规范针灸选穴及施术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中医药通报》2013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白话文 (全文)【中篇】
营卫经络总论(六)
针道之论 | 第一章 · 针道的本源(2)
中医:论经络的平衡与失衡
中医学知识
中医歌诀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