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自私,怎么办?

        平时我们总是把“说谎”、“自私”等当作是心理行为问题甚至是品德问题来对待,每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行为问题时,我们总是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有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惩罚。但是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所存在的“说谎”、“自私”等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行为问题,而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十分正常的心理现象。

       ★ 不是说谎的说谎

       4岁多的婧婧,非常喜欢邻居小朋友的长毛绒娃娃,在她的再三恳求下,妈妈答应在她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个同样的娃娃。可是,第二天,她就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长毛绒娃娃——可漂亮了。事实上,她妈妈还没有给她买到该玩具,因为当时离她的生日还3个多月。

       这种“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现象,在3~5岁的孩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也是一种过程性的心理现象,到孩子6、7岁或者更大些时,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这时候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那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会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混淆,不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因而会把童话故事当成真的,也会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内容当作真的,并以肯定的形式加以叙述。孩子这时候的“说谎”并不存在“虚荣”和“故意”的成份。因此,我们不能将之视为“不诚实”之类的品德问题,否则,这个“不诚实”的标签将会成为孩子今后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要做或者是应该做的是:要有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情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愿望中的东西区分开来。

       ★不是自私的自私

       一位妈妈对我抱怨说:“我的宝宝有三粒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粒吧!’。孩子分了一粒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粒。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粒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其实,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中,像最后一粒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它的存在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只要等孩子稍大些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孩子一般都能从这种“自私”中走出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如何面对孩子和家长的入园焦虑(2)
幼儿园感恩课程
最实用的幼儿园五大招生策略拿走不谢!
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各项管理制度(二)
切勿走入幼儿情商教育的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